APP下载

辽代乐舞音律文化的研究

2021-07-06魏世夫

魏世夫

摘 要:辽代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音律体系。辽代音乐遵循“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定律。契丹的音乐、舞蹈,融合了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艺术。乐舞是最生动的形象艺术。多种民族的乐舞、音律、乐器在辽代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辽代乐舞;音律文化;乐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9.2;J7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01-04

一、辽代乐舞的形成

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契丹人的歌舞音乐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朝廷吉仪到祭祀场面,从出场放牧到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

契丹建国后,全面继承了晋,唐以来汉民族雅乐,燕乐,散乐等乐舞体系,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习俗,表现出浓郁的民族个性,从而形成了融合西域、渤海、高丽、回鹘、突厥、党项、女真、汉等周边民族的乐舞。

(一)继承唐乐舞的音乐文化

辽代早期乐舞继承了唐代音乐、舞蹈等诸多文化成果。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繁荣、强盛的时代。就乐舞艺术而言,唐王朝既重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优秀乐舞遗产的纵向继承,又非常乐于对各民族、各地区和域外各国奇乐异舞的横向借鉴。如唐代宫廷乐舞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乐、高昌乐等均以不同民族地名为乐部的名称。这种上下左右、南北中西、中外古今广采博取式的荟萃与创新发展造就了唐代乐舞艺术灿烂辉煌。唐代的乐舞艺术影响了辽代,使之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乐舞的文化艺术,从而辽代的乐舞形成了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特点。

(二)受宋文化乐舞的影响

辽代中期乐舞受宋音乐文化的影响。乐舞音乐在北宋时期继承了唐代歌舞大曲,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宋继承唐舞,宋代许多专业艺人在民间勾栏瓦舍开展营业性演出,传授和研习歌舞技艺,使宋代民间的舞蹈发展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局面。

宋代的文化艺术风气,随着中国都市的兴建而发生了鲜明的转折,城市音乐文化艺术生活之时兴。宋代的宫廷礼乐、瓦肆勾栏民间音乐及琴学艺术等,均体现了这种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是宋代民俗音乐舞蹈生存的社会基础,亦是文化艺术表演之依托。由于北宋与辽代的长期和平共处,自然形成了乐舞音乐文化艺术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南宋范成大曾经有一首《鹧鸪天》词开篇即叹道:“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溺溺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在当时南方能见到银貂服饰的“小契丹”表演的舞蹈,可见乐舞艺术的流传,反映了契丹音乐文化乐舞的特点,也表现了辽代的宫廷乐舞的礼仪制度。

(三)继承先源民族的乐舞

契丹先源民族——乌桓、鲜卑的各种乐舞音乐样式是以鞍马为家,以牧猎生产为中心的契丹人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在生活娱乐中有着对歌舞艺术的热爱,在音乐舞蹈艺术方面,传承先源民族的歌舞音乐文化,也有契丹自己民族风格特点的乐舞,如:“祭山仪舞”“海青捕天鹅”“蹄林大舞”等。

契丹的音乐舞蹈艺术留存极少,相对宫廷乐舞艺术来说少之可怜。但契丹先源民族的民间乐舞艺术在传承中已成为辽代乐舞艺术发展的源泉。辽代的民间乐舞主要有“臻蓬蓬歌”“蟒式舞”“反弹胡琴舞”“踏钟”“假面舞”“弓箭舞”“塔舞”“双人彩带舞”“队舞”“竹马舞”以及各种独舞等。其中“臻蓬蓬歌”是契丹民族最为代表性的民间乐舞,它从五代一直传到金元。“竹马舞”在后世各族人民的庙会都有传承,但在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挖掘中仍可见到契丹音乐舞蹈艺术的繁盛及多姿多彩。契丹本民族乐舞艺术的风格特色对金、元、明、清及整个北方草原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辽代乐舞的音律乐器文化

(一)辽代音律的继承

1.中国古代最早称的“音律”,其后亦为“乐律”。“钟律”“律吕”“乐典”“声律”等基本意义是相通的称谓。音律是在长期历史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音律是研究音高、音程、音准的学问,它从发音体的长度比例关系和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进行计量,它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衡量音高、音程的标准。它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等十二律。十二律和十二月、十二时辰又是相对应的。十二律是在一个八度内就有了十二个半音的独立名称,仅从十二律名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

2.十二律与地支及月份对应关系为:黄钟(子,十一月)、大吕(丑,十二月)、太簇(寅,正月)、夹钟(卯,二月)、姑洗(辰,三月)、中吕(巳,四月)、蕤宾(午,五月)、林钟(未,六月)、夷则(申,七月)、南吕(酉,八月)、无射(戌,九月)、应钟(亥,十月),这十二律非常重要。

十二律音名图:

3.在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中记载了“宫徵商羽角”产生音律的原理。《周礼》一书有:“太师掌六律,六同已阴阳之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形成了五声体系、七声体系、十二律吕等。其律吕排列如下:

在十二律吕内调整各律的高度,使十二律吕中最后一律回到出发律上,创造了最早的十二平均律,音律在历代的音乐文化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4.唐代的樂制、乐曲、乐器、乐队演奏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故五音以宫声为首,律吕以黄钟为元,五音相生而变,起自黄钟为始,循于仲吕为终。唐俗乐调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二十八调,到了辽代仍然沿用。《辽史·乐志》中记载了“七旦”中的“四旦二十八调”和辽代宫廷“大乐”与隋唐以来的“七声”有关系。七声又被叫作“七旦”。七声的名称,如“鸡识”“沙识”“沙候加滥”等。《辽史·乐志》中记载的“十二律用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其律吕声高与隋唐相合,“七旦”中的“四旦二十八调”与唐代的音律名称相同。

5.辽代宫廷庆典仪式所用于乐舞音乐的乐器演奏音律继承了唐代的十二律吕,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和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其形式为:天祚帝天庆元年上寿仪,从皇帝出东阁,至皇帝入西阁,乐舞庆贺程序五十余道,百官及所有成员“正襟危坐”,礼仪与娱乐合而一体,气氛庄重热烈。

(二)辽代不同乐器的继承

乐器发展到西周,仅文献资料记载就有七十余种,可见乐器制造技术、器乐的创作和演奏技巧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周代的音乐资料中,乐器曾被分成八类:金、石、土、革、木、丝、匏、竹,史称“八音”。《周礼·春官·大师》中记载,八音按乐器材料的分类1.金类:镈、铙、钟,2.石类:玉磬,3.土类:埙,4.革类:鼓、鼗,5.丝类:琴、筝、筑、瑟,6.木类:柷、敔,7.匏类:笙、巢、竽,8.竹类:箫、篪、管。

《国语·周语下》可见:“金石以动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土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对我国的2000多年前乐队的详细记载。从音乐史的发展上看,这一时期音乐的绝对音高、调性功能、移宫换调已逐渐形成明确的概念,十二律吕的音律体系已经完成,七声音阶已经开始运用。

《唐书》乐器的具体陈述,包括形制、产生年代以及同宗乐器,都继承了周代的八音乐器的使用材料和制作的方法。《辽史·乐志》中记载:“雅乐、大乐、散乐、鼓吹乐等,除国乐外多源自唐代。”嵇璜《续文统考》(卷101)即云:“辽乐多出于唐”。辽乐与音律乐器文化的發展,继承了唐代八音乐器,在此把辽代宫廷使用不同音乐乐器种类,分别梳理如下:

1.国乐

辽代把传统的契丹音乐尊为国乐,国乐是辽代在大型聚会、祭祀、宫廷礼仪、宴会等场合演奏的音乐。《辽史·乐志》载:“正月朔日朝贺,……是夜,皇帝燕饮,用国乐。”国乐是“犹先王之风”的乐舞,是契丹的民族传统乐舞。乐舞队演奏的乐器有鼓、钹、拍板、横笛、笙等乐器。诸国乐,如汉乐、渤海乐、高丽乐、回鹘乐、突厥乐、女真乐、敦煌乐等,一般用于各种宴饮场合,诸国乐演奏的乐器,比如:回鹘乐以鼓为主,扬琴五十弦、瑚珀七弦、胡琴等;女真乐以鼓、笛、鹧鸪之曲等代表性的民族乐舞;高丽乐有五弦琴、筝、筚篥、萧、横笛、卧箜篌、笙、腰鼓、琵琶等,由契丹皇帝指定其演出,辽国乐从表现形式看概括为“宫廷宴饮”“祭山乐舞”“宫廷营卫”三种类型,辽国乐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有一整套的管理机构和相当规模的乐工队伍。

2.雅乐

辽雅乐的乐器、乐曲名称、宫县、乐律等基本上是承继唐代的八音乐器及音律。辽八音乐器有:金、镈、钟;石、球、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革、鼓、鼗;木、祝、敔。辽雅乐曲名起初全袭唐制。《辽史乐志》记载:“唐《十二和》乐了,辽初用之:《豫和》祭天神,《顺和》祭地袛,《永和》享宗庙,《肃和》登歌奠玉帛,《雍和》入俎接神,《寿和》酌献饮神,《太和》节升降,《舒和》节出入,《昭和》举酒,《休和》以饭,《正和》皇后受册封以行,《承和》太子以行。”宫县之制承唐制未改。宫县,又称“乐县”,是西周以后各朝有关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辽代雅乐用于国家大典,册封皇后、皇太子的礼仪等。

3.大乐

大乐为辽宫廷燕飨仪式乐,源自唐朝张文收所作《宴乐》四部,内容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大乐的音调《辽史·乐志》:“雅乐有七音,大乐也有七声,谓之七旦:一曰娑陁力旦,平声:二曰鸡识,长声:三曰沙识,质直声:四曰沙侯加滥,应声:五曰沙腊,应和声:六曰般赡,五声:七曰俟利,斛牛声。自隋以来,乐府取其声,四旦二十八调为大乐”,辽大乐调是和隋、唐燕乐二十八调一脉相承。

大乐用于辽朝廷欢乐的宾仪和嘉仪、寿仪等。根据《辽史·乐志》,记载辽大乐器有:“玉磬、方响、筑、搊筝、卧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笛、短笛,以上皆一人演奏。毛员鼓、连鼗鼓、贝,以上为二人演奏”。八音乐器演奏,唐比辽多出桴鼓一种和觱篥有大、小之分外,其它乐器以及所配的乐工人数,辽与唐相同。

4.散乐

契丹散乐在辽代常常用于庆祝皇帝、皇后的生辰,也用于来使在宫廷宴饮上享用的乐舞,名为“散乐”。散乐,原指周代以后的民间乐舞,包括俳优歌舞、杂戏等乐舞表演形式。汉代以后,又常常指称民间的特别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乐舞。散乐的表演形式有歌舞、百戏、杂剧、手伎、角抵、戏马等,内容丰富、质朴健康,是民众喜闻了见的契丹散乐体系。比起雅乐、大乐,更富有民族特点,以供皇帝及宫廷中各级官吏们娱乐。《辽史》记载演奏的乐器有:琵琶、筚篥、笛、笙、箫、五弦、箜篌、板鼓、腰鼓、大鼓、拍板等。《辽史·乐志》中曾经记载了以散乐招待宋国使臣的情形。宫廷宴会上,酒行九轮,每一轮都有表演,或吹筚篥、或弹筝、或琵琶独奏、或歌“曲破”。有的时候还穿插“致语”,在享受美食后,还要观赏杂剧的表演。宴飨最后,是以精彩的马戏、角抵结束,充分体现了辽代人的民族习性。

5.鼓吹乐和横吹乐

据《辽史·乐志》记载:大唐开元时鼓吹乐、横吹乐前部和辽的鼓吹乐、横吹乐前部基本相同。辽继承了唐代的鼓吹乐、横吹乐的演奏形式。鼓吹乐和横吹乐在辽代的宫廷重大典仪、朝贺拜会上使用。

(1)鼓吹乐

《唐书·音乐志》说“鼓吹,本军旅之乐者,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鼓吹乐契丹又名为:“短萧饶歌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雄壮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它原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北狄的音乐,相沿传给契丹人。因其是军乐,歌声高亢嘹亮,乐器简单,所传又远,为军旅之用,以壮军威,鼓吹乐也用于契丹皇帝朝会等礼仪之中,组列宏伟壮烈。

(2)横吹乐

橫吹乐是军乐,与鼓吹乐分部而同用,皆属鼓吹令统管。横吹乐主要是在马上演奏,契丹是马背上的民族。横吹乐在草原上的盛行,使用管乐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得名,它与鼓吹乐一样,契丹宫廷横吹乐队也分前后部,前部用大横吹、节鼓、笛、羽葆等乐工578人,后部小横吹、笛、箫等乐工228人,它充分地显示了草原人民的豪迈气概和草原上的壮阔景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辽代之雅乐、诸国乐之汉乐部分、大乐、散乐、鼓吹乐等多继承唐乐而来,雅乐、大乐都受到了唐朝的影响,包括律制、乐器、乐队编制、曲目等。通过辽代乐舞、音律、乐器音乐文化的研究,发现在研究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民间乐舞、音律、乐器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经过不断的历史变革,多种民族的乐舞、音律、乐器在辽代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充分的表达和传递了人类的音乐文化艺术和人类的音乐情感艺术。

——————————

参考文献:

〔1〕曹建华,金永田.临潢史迹[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9.

〔2〕缪天瑞.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

〔3〕资华筠.影响世界的中国乐舞[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

〔4〕王福来.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人民出版社,2005.10.

〔5〕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5.10.

〔6〕徐世明.赤峰风情[M].赤峰市委员会编印,1987. 7.

〔7〕阎林红.律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96.5.

〔8〕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8.

〔9〕高延青.北方民族文化新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3.3.

〔10〕项春松.赤峰古代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5.

〔11〕李晓峰.契丹艺术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4.

〔12〕李慕南,张林,李丽丽.舞蹈艺术[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

〔13〕席永杰,任爱君,杨福瑞.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Music, Dance and Tonality

in the Liao Dynasty

WEI Shi-f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e and art of music, dance and tonality of Liao Dynasties have comprehensively inherited the music, dance and systems of tonality of Ya yue, Yan yue, San yue of the Han since the Jin and Tang Dynasties,and music culture of Song Dynasty.The tonality of music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lso called the rule of Huang Zhong(Huang Zhong one of the rules in Twelve Rules), the tube length is nine inches, which also followed in the tonality of music in the Liao Dynasty:The twelve rules is followed the nine-inch tube with a millet ruler and a three-quarter aperture. The musical instrument used by the court as recorded.The music and dance of Khitan incorporate the music, dance, culture of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like Western Regions, Bohai, Korea, Uighur, Turkic, Dangxiang, Jurchen, and Han.Music and dance is the most vivid image art. The music, dance,tonality,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in the Liao Dynasty.

Keywords: Music and Dance of Liao Dynasties; Musical Instrument; Culture of T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