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该向韩国音乐剧借鉴什么

2021-07-06马达

歌剧 2021年4期
关键词:作曲音乐剧韩国

马达

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整个演艺行业都处于一个停摆的状态,国内的音乐剧市场一直到下半年才开始陆续有一些试水性的演出。纵观去年全年的国内音乐剧演出概况,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此前火爆的原版巡演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改编版作品与原创作品的二分天下。而前者中,除了小部分是百老汇或伦敦西区版作品的中文“汉化”版,大部分的作品还是移植于韩国的音乐剧作品。的确,韩国的音乐剧作为其文化输出的一个代表性产品,改编为中文版同名作品后似乎成了一种“爆款”的保证,这种票房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其实值得我们整个业界深思,我们,究竟应该向韩国音乐剧学些什么?

拥有约5200万人口的韩国,是一个小剧场体量的国家,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音乐剧作品的原版正是从大学路——这一全世界最大的剧场密集地中走出来的。由于剧场体量的限制,大部分韩国本土的作品都善于“以小见大”,更强调人物的刻画和细腻情感的表达。这点上,与习惯于追求制作大场面、剧情结构框架都更为宏观的国内同行们有着强烈的反差。比如《我的遗愿清单》,这部原作在韩国曾受到了极大的追捧,两位主演就撑起了整个舞台。剧情虽然简单,但个性化的角色和无限放大的情感,抓住了观众观戏时的情感需求。将体裁和舞台着眼于微观,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第一个方面。

当拿到了韩国作品的版权,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调整。作为导演,我认为不应全盘接收、毫不避讳地“抄答案”——毕竟,我们面对的观众市场不同,“答卷”的规模不同。音乐剧作为文化商品,必须是要建立在想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否则就是失去了“灵魂”。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很抗拒做中方导演,因为我不觉得“改编”出来的是我的作品。一个导演最重要是有话语权,要有所参与的二次创作而不仅是简单的“中文化”。曾经有一部我经手的韩国版权的戏,版权方向制作方反映说你们改得太多了——我经常会在不动音乐的情况下把一段独唱改成对唱,来表达两个人情绪,或者删掉一些原版中过于冗繁的音乐,做一些结构性的调整。我认为,改编音乐剧需要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创作。

然而很多版权方的顾虑也不无道理。因为曾经不乏改编失败的例子,原因也很简单——制作方购买了版权之后,“砸”在了一些专业水平有限的创作者手里,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里版权方严格把控着改编版的质量。但这种改编并不是真正的“落地”,也不是现埋几个“方言梗”就能解决的,想要解决改编版的“水土不服”问题,还得依赖于专业的人才和机制。

国内音乐剧现在所处的态势,在演员培养和演出水平方面,其实和韩国不相上下。但是行业人才金字塔顶端的专业制作人和创作者,简直是凤毛麟角。音乐剧的创作是非常综合性的,编剧必须深谙作曲架构,你才能知道这场戏到底要以什么样的音乐方式和合唱重唱来表达,要如何表达才能强调情感,而作词得了解音律里面所有的韵律,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还得考虑每个人物是什么性格,怎么唱是最舒服的;音乐剧的作曲要精通舞台剧的调度和人物的表达,各种调性曲式,就跟歌剧的作曲一样,但由于音乐剧的节奏更为明快,需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进行快速的风格转换,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比歌剧的作曲更为严谨。

韩国的专业人才其实也稀缺,但是韩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请注意,这里的人才,除了指科班出身的演员外,更多的是指专业的音乐剧创作者。前面提到韩国的演出市场体量小,这就导致了其音乐剧的竞争压力远超于我国,在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一批批专业的作曲、编剧等创作人才涌现出来。从一个导演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目前中国音乐剧行业,最难的境地是缺本子。这一根本性的“先天不足”也促使了我们不停地“买本子”。买来了版权,又缺合适的编剧——没办法,导演也得被“逼上梁山”,“十八般武艺”全捡起来:词不押韵我得给你改词,剧情不连贯我得给你写场景……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业界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创作者,但是比起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一数量还是少得可怜。

我们除了热衷于向韩国“买本子”,还要在人才培养上取取经。现在的市场上,音乐剧之所以较之其他舞台艺术更为火爆,因为它更具时效性。时代的每一步发展,都影响着音乐剧的技术手段和舞台呈现,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更符合年轻一代的欣赏口味。但是,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改革开放仅仅40年,中国整个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这也导致了这个时代出生的人们身上有些浮躁。几乎所有的制作人都希望“这个月的投入,下个月就能赚回来”,或者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入国外的东西,加紧复刻完就可以进入市场变现”。没错,市场票房是一种商业行为,但是我们在做的是一个文化产业,在这个依旧稚嫩的行业里,缺乏理智的音乐剧制作人,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好在,我们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孵化机制就是我们从邻邦借鉴过来的另一样利器。2019年开设的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目前已经有作品成功对接了市场。作为孵化导师,我可以很客观地说,虽然创作者的平均素养跟综合实力并不是很高,但是这代表着行业的上下游都在有意识地去努力,愿意缓下脚步,去扶持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时代一步一步推着行业进步,也许在国外花了数十年才形成的行业生态,在中国仅仅用了十多年就模仿成型了。韩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不能盲目地借鉴,否则很容易成为“邯郸学步”。如果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缺乏明确的思考,过了五年十年之后,我们自己能留下什么?除了引进原版和改编之外,原创是我们必须回归和坚守的阵地。

我认为,现在的我们可以先把作品量堆起来,这是件好事——哪怕这其中良莠不齐。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力量,而观众们看得多了、看得时间长了就都明白,好的东西能持续留下来,不好的东西很自然地会被淘汰。中国不断攀升的观众群体,对戏剧的品位也在提升和提高,而且这个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即使现在大家都觉得有行业泡沫存在,这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让我们交给时间去检验。

我只是希望,整个行业,速度都放慢一些、再慢一些。当整个市场成熟到一定的時候,大家都不是那种赶着吃口饭填饱肚子的焦虑心态,能有那种坐下来喝杯下午茶的悠闲——创作者静下心来打磨作品、制作人给足作品成长的空间、观众理性地面对舞台上的歌手明星——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常态。在对的时间、对的机遇上遇见对的人,这个市场才会有好的作品飞速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作曲音乐剧韩国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在韩国走马观花
George Gershwin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