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记者“接地气”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7-06龙沉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7期
关键词:接地气培养策略

龙沉生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新闻记者“接地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过程中,以接地气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新闻舆论工作是安邦定国、治国理政的重点,基层新闻舆论则是基础,需保证新闻报道接地气,以此为研究基础,结合新闻业务“接地气”能力重要性,按照“四力”要求培养新闻记者“接地气”能力,以期为记者采访报道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闻业务;接地气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7.087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格局也随之产生变化,地方媒体作为党与国家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只有跟上社会发展重点与时代热点,不断发出正确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而新闻报道接地气则通过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将群众自己的事、身边的事、想知道的事、关注的事及时反映出来,即可使群众产生共鸣,唱响主旋律。新闻记者应当提高自身“接地气”的能力,做到常走基层,理性调查民意,传播民生。

1. 接地气概念

接地气,是民间谚语,意思是广泛深入地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广大群众的基本愿望、诉求、利益。“接地气”不是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的工作方法,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的透视力度。笔者是坚守在新闻一线1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大量祖国西南部昭通市城乡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经济等各行各业的新闻报道,深刻感受到接地气的采访报道对我们的新闻宣传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社情民意、传播民生。才能推出有品质、有温度、有思想的鲜活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均应深入基层之中,联系群众,学会从百姓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做真正接地气的新闻,提高报道内容共鸣感,方能获得百姓的喜爱。“接地气”是态度,也是方法,更是目的。

2. 新闻业务“接地气”能力重要性

2.1 提高工作底气

新闻媒体践行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以民为本,要注重和善于发掘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反映群众心声,只有做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将“根”扎在基层,方能做到工作有底气。部分记者以往在新闻工作中,存在漂浮的问题,不关注真实情况与群众态度,甚至直接收集部分图文材料后添加标题即成为一篇“新闻”,此种报道空话套话较多,记者缺乏生动的真实体验,采访更是缺乏底气。因此,我们应当基层访民生、记者走一线,落实“三贴近”要求,以群众视角报道新闻,掌握诸多基层素材,了解群众呼声与意愿,将群众观点与基层意识融入至“血液”,以此实现新闻业务有底气。

2.2 提高稿件灵气

走基层主要沉心聚力贴近群众,转作风是改变复制粘贴靠活动要材料的风气,通过大胆创新,以文章质量获胜,通过接地气采访提高稿件灵气。在我们走基层中,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聊家常获得更多第一手素材,推出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2006年我曾采访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农民企业家马玉行,报道了他共收养38个孩子供其上学的新闻。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被眼前这个为了大爱而辛苦劳作的回族汉子感动着,他穿着蓝色工作服和黑色的雨鞋在厂子里穿梭忙碌,汗珠大颗大颗的从脸颊滚落,看似普通的他是38个孩子的“爹”,是无私和勇敢担当的人。新闻报道播出后马玉行和38个孩子的故事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挖掘百姓的“草根”故事,提高记者稿件灵气,予以读者真实感动,做真正接地气有生命的新闻报道。

2.3 接地气聚人气

记者与群众如同树木与土壤,失去民众基础则记者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别说做好新闻报道。我们通过接地气展开工作,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即可聚集“人气”。基层是最美的风景,以往记者通常会担心无法发现社会现象,无法尋找新闻线索,而此时走进基层,走进农家,即可丰富文章语言。社区、学校、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接地气”连接点,与群众交朋友、走近群众,方能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将“接地气”作为常态,群众自然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聚集宝贵“人气”。

2006年,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初中部的学生崔大清因患白血病无钱救治,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她的困境,我和六个爱心人士一起成立了援助崔大清志愿行动小组,通过街头筹款、义演、义卖等方式为崔大清筹集治疗费用30余万元,成功挽救了她的生命。并推出系列报道《援助崔大清志愿行动》,记录了救助现场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镜头,节目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当时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封面》栏目还就此做了一期特别报道。发生于群众当中,反馈于社会的事件,是聚集人心和人气的素材。

3. 新闻业务中“接地气”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队伍应当增强笔力、脚力、脑力与眼力这四力,是对新时期宣传思想战线的新要求,为记者能力培养提供方向,需锤炼记者“四力”,以保证新闻报道“接地气”。

3.1 做到勤走基层

“唯有源头活水来”,新闻源头活水正是“基层”,热点新闻、精彩故事均是在民间、在基层,无论工厂产业一线、农家田园地头,还是百姓一日三餐、嬉笑怒骂、家长里短,均可挖掘出新闻热点。因此,为培养记者“接地气”能力,则应当要求新闻记者勤走基层,将镜头对准基层群众,用镜头记录百姓生活的真实状态,通过勤走基层,不仅可与群众打成一片,捕捉细节,还能体会到基层群众的辛勤,增强记者感悟,为职业生涯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在勤走基层中,重点在于“勤”,不仅需要注重“次数”,还应当提高“质量”,其作为记者坚守新闻职业的精神,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勤”,倾听民众心声,不仅做到走近,还要走进。我们在“走基层”中还应当“在基层”,带着深厚情感态度走进基层。生动鲜活的“为人民服务”稿件,仅凭静坐在办公室,搜索网上材料是无法写出来的,只能归于“长、假、空”系列,只有深入到乡村、企业、科研一线,方能做出真实、生动、有力的新闻报道。

在脱贫攻坚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奔赴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永善縣等县区,走到脱贫攻坚最前线,挖掘扶贫干部感人事迹,采访了靖安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尽管冬季寒风瑟瑟,蔬菜基地却热火朝天,工友们有说有笑,新家园干净整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浓厚氛围、带给大家无尽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现实体验,基层走访,新闻宣传变得生动鲜活了,具备了充分的生命力。

3.2 锻炼自身眼力

新闻记者应当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被“浮云”遮蔽,用眼力发现和判断线索的新闻价值,了解新闻真相,不仅在全局战略上观察大势,也能在细微处见人之所见,见人之所未见。身为新闻记者,眼睛向下,谦虚务实,密切联系群众,俯身低姿是成为接地气新闻记者的必备素养,部分记者认为对行业较为熟悉,采访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或是新闻口号较多,未能践行接地气的理念,与基层群众脱离。而眼睛向下、俯身低资,将所谓“高姿态、高身段”放下,看见基层群众,将其放在心上,方能成为接地气的新闻记者。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动走入基层之中,激发自身寻找“亮点”。在基层民众中去探索、去挖掘。应当善于发现生活、观察生活,始终关注大事、关注时事。

作为滇东北高原的昭通,苹果是重要的增收产业,受疫情影响,成熟的苹果如何变成钱,变成果农的财富?考验着昭通市党委政府的担当与智慧,呼吁和对接物流平台、融合电商平台及直播平台等资源,市长带队到北京,到上海热情推介昭通苹果、天麻、小碗红糖等产品,打通线下发货与线上销售的环节,果农也忙,忙着开网店、当淘宝店主,学习包装将产品发送至全国,这是疫情下人们积极转型、迎难而上的精气神,也是经济复苏的信号,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我看到了担当下的努力和探索,也拓展了思维方式,在新的时代之下,达成发展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开阔的眼界。通过此种方式,锻炼了我的眼力,能够在复杂纷繁的现象中捕捉新闻亮点,找到新闻的核心意义。

3.3 强化脑力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闻记者应该让我们的脑子活起来、动起来,在瞬息万变的浪潮中保持定力、清醒头脑,在深思勤学中提高脑力,善于总结工作规律性,促进思考广度与深度的提升,以深邃思想影响人、感染人和吸引人。我们走进基层,展开接地气采访属于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我们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虚心求教、强化学习,增强脑力思考。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留意,处处留心,积累更多经验,初次接地气采访人员与多次采访人员均做到持续实践和理论的学习。记者经验不足,可向采访基层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前辈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努力成为接地气的记者。行走在群众之间,才能在基层将新闻“灯塔”点亮。

新闻的客观性,在于信息的全方位,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多方面信息,就很难综合思考和得出客观的结论。

3.4 加强文笔亲和度

新闻记者接地气才能让报道更有灵气,从“小”处切入,记录感人故事,勤到基层采访,实现基层采访常态化,将民众生活、意愿与诉求展现出来。以往记者通常会将笔触与镜头放在“大典型”上,对于“小故事”有所忽视,新闻记者如若习惯“大典型”忽略“小故事”,则会脱离群众,无法有效报道出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新闻。因此,在工作中应当常走基层,成为接地气的记者,以群众视角看问题,提高新闻报道内涵、底蕴、灵性及风采。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文笔亲和度,一方面新闻记者主动接地气,一定程度上可启发记者真情实感,真正下功夫、动脑筋。记者应当会讲故事,寻找基层群众素材,不仅可传达国家政策,还能让其领会党中央文件精神,懂得聚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小故事”文风使人们受益匪浅,以小见大,善于在“平凡”事物中挖掘主题,见微知著,寻找“小人物”的“大思想”。另一方面,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不仅应当提炼精华、驾驭笔力,还应当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画面,予以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20年贵州政协报发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书写奋斗史诗》倡议,提议记者以镜头描绘新时代,蹲点调研采访,以生动真实事例呈现新中国辉煌成就,为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贡献精神力量。在倡议书中,提出应当用带露珠、沾满泥土的文字打动人、吸引人,好的新闻报道与人们生活相贴近,方具备美感与温度。新闻记者需以笔力讲好基层、真实的中国故事,提高代入感与感染力。

3.5 改善不良风气

新闻业务中培养记者“接地气”能力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避免走马观花。基层作为新闻挖掘的热点阵地,群众均在基层,也是党与政府心系之所,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开端。所以,新闻记者应当做到诉群众之苦、想群众所想、解群众之难,接地气采访中避免走马观花,需仔细观察、认真谨慎,探究群众迫切解决问题,不能浅尝辄止、心猿意马,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新闻走马观花是失败的,只有真正为人民服务,才能落实新闻记者与政府“传播”的重担;二是避免拐弯抹角。报道中不可避重就轻,应揭露问题本质,做到实事求是,成为传达党与政府政策媒介,成为评价民风、党风及政风的标尺。新闻记者在接地气采访中,寻找群众“疾苦”,将其真实报道出来,坚决与危害群众利益行为斗争到底。

4. 新闻业务接地气途径

4.1 提取民众关注信息

在新时代下,新闻报道应当传递和获取受众关心的内容,坚持内容为王,群众在关注新闻的过程中,通常注重其与自身生活的联系。因此,新闻记者在接地气采访中,应当以受众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性分析整理各类会议的重点难点,使得受众能够及时了解其中观点,做到受众与新闻的交互。如,《焦点访谈》中以现场采访的方式,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揭露行业黑幕,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其将居民生活问题与时政新闻相融合,引导居民了解当前文化政治,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感,构建良好就业、医疗、教育公共环境。

提取民众关注信息,不是简单的跟蹤热点焦点,是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后,客观的报道。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客观陈述。不是曲意迎合,为了热点而刻意炒作。不做标题党,不做八卦狗仔队员。

4.2 创新报道新闻形式

新闻报道以往存在模式单一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当采取多样化传播形式,进行党政理论宣传,以引导舆论。如《朝闻天下》节目早6点抢占先机,全程采取滚动字幕交替出现,使得人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焦点事件,且通过提示生活服务模式联系人们生活实际,不仅分析国内外时政要闻,保证新闻权威性,也渗透天气出行资讯、社会民生新闻等。并且,还开通了官博,能够通过微博与观众信息交互,收集民众关注重点,及时解析关注内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能够借助节目推荐农产品,介绍经济现状,合理应用抖音、微信平台融合受众生活,报道接地气新闻,提高内容吸引力与可看性。

5. 总结

综上所述,新闻业务接地气作为新时代党与群众联系的重要途径,应当在坚持新闻实效性、真实性原则的同时,以群众视角出发,走进基层,探寻基层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等。因此,可结合新闻业务实际情况,从眼力、脚力、脑力及笔力这几方面出发,培养新闻记者“接地气”能力,进而将新闻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梅云雄,付江山.如何让地方党报新闻“接地气”“有温度”——以《三峡日报》“宜昌恩施边界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20(06):88-89.

[2]姚广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居于中心工作之中——大众日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之一[J].传媒,2019(24):21-23.[2]连莉.试论记者走基层,接地气的重要性——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报道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36):19.

[3]吴文娟,戴蕾.做好体验式报道锤炼践行“四力”——以《湖北日报》“跟随企业办事记”专栏为例[J].新闻前哨,2021(01):19-20.

[4]连莉.试论记者走基层,接地气的重要性——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报道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36):19.

[5]王红梅.以“四力”为抓手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J].新闻论坛,2020,34(06):110-111.

[6]古丽切合热·艾合麦提.全媒体时代强化新闻记者业务能力的途径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07):76-77.

猜你喜欢

接地气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