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离异家庭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对策

2021-07-06李晓丽

南北桥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李晓丽

【摘    要】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则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而不同的父母所营造出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就以农村高中生为主要探究对象,谈谈离异家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  心理健康  影响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018

学校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德”和“智”两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众多的学科和教学目标。“智”的教育一向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日常教学中基本通过各个学科就有明显的体现。而对于“德”的教育则是近些年才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来源于学校教育。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下,学校教育对于德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面关注较少。而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伴随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对于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发展的教学核心理念,尤其是德育,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真正回归了教育“教书育人”的初衷。而在学校教育干涉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经过进一步的教育研究、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而言,学校教育起到的更多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决定性的因素反而在于家庭。所以,这也就引出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确实,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最先接受到的教育都是来源于亲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父母,排除基因上的遗传,孩子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双方以及近亲属的影响,所以父母的性格和教育方式也就至关重要。

高中生正处在从不成熟走向初步成熟的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幼儿时期、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定型时期,因此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和家庭的良好配合才能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向着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发展,甚至能够纠正一些以往的错误心理发展方向。从研究实践来看,学校教育是可控的,反而是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是不可控的,这就导致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干预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以当前农村高中生来说,留守情况和家庭离异情况非常常见,本文重点针对离异环境对于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展开探究,并给出一些具体性的教学建议,以期针对这部分高中生实现“弥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离异家庭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因父母离异造成的一方或者父母双方陪伴和爱的缺失会让孩子产生落差感,而安全感、被爱感逐渐消逝,进而使身心正处在成长时期的高中生演化出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首先,父母离异对于农村高中生最直观的影响就是陪伴的减少。这不仅是对于农村高中生,而是扩大到所有的离异家庭群体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父母离异,通常还未到成年阶段的高中生势必需要选择一方作为主要的监护人,随之而来的就是父母一方乃至双方陪伴时间的减少。结合到当前农村发展的大环境,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本身青壮年劳动力就处于外流到城市的状态,会疏于对子女的陪伴和教育,而离异则加剧了这一情况,使得本就处于安全感缺失的农村高中生心理上的失衡感加重,进而激起其叛逆情绪。

其次,对于农村离异家庭的高中生来说,在个性发展方面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一方面,因为农村是个人际关系相对密切的大环境,如果外在的环境对于父母离异状况有讨论,学生很容易就会感知到,而高中生正处在心理较为敏感的时期,周围的怜悯或者“幸灾乐祸”的情绪会直接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我和其他人不一样”“爸妈离婚后是不是就不要我了”这种情绪很容易就泛滥,进而导致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会变得沉默寡言、自卑、自我贬低,进而形成心理上的自卑人格。

二、针对离异家庭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教育对策

离婚实际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离异家庭对处在较为闭塞人际关系中的高中生来说确实有着较大的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进行及时的干预,配合对应的教学策略,从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降低因父母离异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首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和学生相对密切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况。比如在接手班级之初就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一方面可以从和学生的直接交谈中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面对离异的家庭情况,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充足的关心和爱,弥补父母关系失衡所带来的落差感和被抛弃感。如了解到学生的父母离异情况之初,可以采取直接谈话的形式,环境可以选择一个较为温馨对于学生来说轻松的场合,如通过学校操场散步、去学生家家访等,做好学生的心理疏通工作。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潜移默化地从生活中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心理,避免学生过激情绪的产生。

其次,针对于农村离异家庭的高中生,教师还要做到对应的家校沟通工作。一方面,教师在和学生父母的沟通过程中,能够了解到父母对于孩子未来教育的想法和态度,从而有针對性地制定学生心理干预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从教师的角度给予家长在和学生沟通方面的一些专业性建议,最好是让离异的父母双方都能够态度一致地做好配合去疏导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所带来的被抛弃感,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内心以及对于父母离异的正确认知,进而尽可能少地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保证其心理上的健康。

总之,对于农村离异家庭的高中生来说,心理健康的教育至关重要,以上的分析仅来源于个人的实践和体会,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希望对其他教师针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开展德育教育有一点启发。【本文系重庆市荣昌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普通高中离异家庭子女家校共育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为:HYBKT2020-2】

参考文献

[1]李英,赵菊丛.父母养育方式、父母离异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15(010):898-900.

[2]覃玫,林东,韦弘.离异家庭高中生198例心理健康测评分析[J].临床荟萃,2008,23(14):1019-102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