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出发、健康成长

2021-07-05侯美玲

下一代 2021年2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侯美玲

摘 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整体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检出率已经超过18.9%,说明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却比任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必要及迫切。因此,作为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并深入探究其成因,及时干预幼儿的不健康心理即问题行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显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幼儿不健康心理问题;社会行为问题

一、提出问题的背景

(一)定义和表现

幼儿不健康心理即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二)危害和归因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在幼儿园中,幼儿的社会行为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以及恋物癖等),而且有上升趋势。根据统计,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检出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6%到90 年代初的8.6%,到目前已经超过18.9%。幼儿表现出来的许多与自身动作习惯有关的表现(如咬指甲、挖鼻孔等)不仅仅是单纯的自身卫生习惯问题,而且还与心理有关(如心理焦虑、抑郁等)。

(三)研究和干预的紧迫性

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因素的探究,是家庭教育及幼儿园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短板。因孩子年龄尚小,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很少会延伸到心理层面去解读孩子不当的行为。《指南》关于健康领域着重强调“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在笔者工作中长期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由于道德标准不明确或其它原因形成的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可以借鉴的成果都非常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却比任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必要及迫切。所以,幼儿教师高度重视并探究,及时准确的干预幼儿的不健康心理即问题行为,显得刻不容缓。

二、幼儿社会行为问题表现及矫正

在日常教育中,笔者有意识的将幼儿社会行为问题的研究为突破口,达到矫正幼儿不健康心理,重塑幼儿良好品德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一)咬手指。咬手指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幼儿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幼儿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1、成因分析: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指甲经常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2、輔导策略:

(1)及时与家庭沟通期望达成教育共识,家园共同确定对芯羽采取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为主要矫正策略。

(2)家庭和父母首先给与孩子心理充足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和伙伴交往,制订家庭活动计划表,便于家园有准确调整方案的依据。

(3)通过讲故事、看相关科普医学视频、集体教育活动、同伴影响等方式让她明白咬手指的危害,并能分辨识别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让她知道什么时候最喜欢咬手指。

(4)在辅导过程中,要有长期意识,家园要有耐心,出现问题行为时不可粗暴制止,以免形成负面强化。同时又要有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的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及时进行表扬,给予孩子必要的社会心理支持。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经过一年多的社会问题行为干预,笔者所在班级幼儿的问题行为即不健康心理在逐渐减少,由于幼儿的社会问题行为减少,班级氛围更加和谐温馨,孩子们的常规建立有成效,家长们更加信任配合。在学期末的工作综合考核中,笔者所在班级各项工作名列前茅,出勤率稳居幼儿园首位。笔者也意识到幼儿的社会性问题行为,不能视之不理,而应及早发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总结出几条实施辅导幼儿问题行为即不健康心理的几点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必须了解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中,有些可能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特殊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减轻或消失,但有些(如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可能会导致幼儿以后的不良发展。因此,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主体性原则。要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选择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幼儿实现,把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

(三)多种方法相配合的原则。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或干预时,可用多种方法相互配合,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这样才能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和改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全面参与原则。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作用,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才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改变孩子本质在于家长自我的改变,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他们主动与幼儿园与班级教师配合,实现家园共育。

(五)巩固性原则。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和矫正,都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便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反复的过程,因此巩固必不可少。

四、结语

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所在班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但笔者深深知道这只是刚刚起步,孩子们的问题行为即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和成因,愈加多样化和复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家庭幸福的要求我们幼教人任重而道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素养和能力,深入研究幼儿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培养初中学生健康心理,提高抗挫能力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如何培养“优秀生”的健康心理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马斯洛理论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