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中的教育观

2021-07-05李宏锦

下一代 2021年2期
关键词:孩子王教育学生

李宏锦

摘 要:阿城的《孩子王》讲述高中知青“老杆”文革下乡后被分配初三教学的过程,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中,侧面反映了文革时期教育体系的刻板性、落后性。而根据小说而改编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把阿城《孩子王》本身对当时社会以及教育的讽刺和批判在细节处放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但电影版的《孩子王》缺少一种真实的感动,抽象的文化批判使人物退后,生命的力量感便也随之减弱。

关键词:孩子王;老杆;学生;教育

《孩子王》描述一位高中知青“老杆儿”被分配到乡下,正好隔村的学校缺教初三的老师,于是老杆就被调去教书,但他发现学生上课没有课本,就连老师也只有一本破破烂烂的教课书,而且所教的内容都只是规定的教条,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学了半天仍不知所教为何物,就连个字也写不清楚,因此老杆儿毅然放弃教课书,改教实际的文字教学,也不许学生再抄什么“红旗飘扬,战鼓震天”的社论,然而如此却违反学校的教学规定,为党所不容许,终于被迫停止教书,而回到原来的地方劳作。

一、《孩子王》

一个叫老杆的青年被挑选去大山深处的小学里教初三语文,高中文化的他对于这个任务显得十分局促。邋遢、黝黑的外表与老杆细腻的内心有着很鲜明的对比,他会担心自己误人子弟,担心自己教不好学生。第一堂课老杆就发现了这里上课没有课本,老杆找学校主任得到的回复却是缺少纸张。可讽刺的是主任办公桌子上堆积了一大摞政治宣传守则。期间,一个叫王福的学生指责他不会教书,老杆非常平静,虚心请教了王福:“你说我不会教,那你说该怎么教?”“应该抄课文、讲生字,讲完说段落大意然后总结中心思想。”王福说的头头是道,老杆按照王福说的让他和班上学生在黑板上划出不认识的字。这时他这才发现这些已经初三的学生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王福是孩子中认字最多的,后来老杆才知道王福有一本手抄“字典”。从上学开始,凡是老师讲过的字他都会认真写到一个本子上,反复牢记。对于知识如此渴望,老杆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亮。可当老杆问王福对未来的打算时,王福却说:“初三毕业了我就回队上劳动,以后还有更大的字典,我还要抄。”老杆也开始迷茫了,对于孩子们可以预见的生活,将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对世界的认知,全部紧紧地束缚在一片小小的天地,他们需要的可能不是课本和字典,而是需要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后来上面派人专门巡视老杆的教学任务,听说他没按照课本教,还和学生打赌。几天后老杆便离开学校,离开前将那本字典留在了宿舍里。桌子上留着句话:王福,今后什么都不要抄,连字典也不要抄。而那天,刚好是学校组织学生烧山的日子。漫天的浓烟,老杆的归途一片迷茫,同样也是导演对于当下教育的迷茫,也许只有破开这一片的迷雾才能走出一条崭新的大道。

导演陈凯歌看完小说后最深的感受是希望以后的孩子们不要再接受他小时候接受的那种教育:以一种非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学生只讲正面的东西,使孩子产生一种社会幻想,采用强制的、灌输的方法,是把学生培养成分布在社会机器中的螺丝钉,造成学生思想上盲从、意志上脆弱、没有创造精神。所以,他为影片确立的第一层次是对陈腐、误人子弟的教育方法的否定。其次,他想在影片中着力批判中国文化中存在的消极的、束缚人的独创性的东西。同时,在创作中他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特别是他对文化、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思考。[1]

二、文本分析

阿城的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尽管三个中篇取材截然不同,但是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人,是最重要的。禀性善良的人,关爱人群,沉默工作,永远是社会的瑰宝。偏激的主义违反人性,也违反自然,产生了愚昧盲动的行为,也就成了无可弥补的灾害。阿城不仅仅只是一个说故事的小说家,实际上可以说是一名藉著小说来传布观念的思想者。他的小说有些情节虽然近乎超现实的描述,却紧紧地抓住现实严肃地透露出自己的人生哲学。[3]

在小说《孩子王》中,文革时期尽责的老师因为不与教条合作而被调走,一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門内黑黑的,对制式教育体系的反抗已经成为《孩子王》探讨的主题之一,书中没有描写学生们的反应,老杆儿也未曾要求去见最后一面,他无声无息离开,就如他突然而至一样。他在文革时期的教育体系面前无力去教授什么,他只能为学生们在茫茫黑暗中,撕开一道狭长的裂缝,透进来一丝白日光,通向苍茫浩瀚,随后扬长而去。阿城本人是在高一时中断学业去插队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有阿城的影子,也透露出阿城关于教育和人性的思考。他的这些思考,放到今天来说仍是启迪人心的。

三、电影与文本比较

陈凯歌将阿城的《孩子王》 改编成了电影,对许多细节进行了自己意义上的诠释,文化批判成为了电影的主题,影片的结局相对于文本没有那么的温暖。尽管这部电影对那个时代批判得很彻底,但是对比阿城的小说,它总是缺少一种真实的感动。其实这部影片不一定选择阿城的《孩子王》,一个知青在教书中尽力去反抗僵化的教育,最后被学校辞退,类似的故事便足以支撑这部电影。同样是反思,但小说与电影的根本差距也正在于此,阿城的故事中知青老杆儿始终是谦卑的,他试着去理解去懂得王福、王七桶,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所没有的,那种生命原始的张力。他是老师又是学生,去尊敬去爱,这使小说的气象很阔大,有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性本真的东西让我们去体悟。

参考文献

[1]罗雪莹.向你敞开心扉 影坛名人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3.08:98-107

[2]棋王 树王 孩子王.豆瓣读书 [引用日期2020-06-16]

[3]周思.阿城的《孩子王》——从小说到电影.2010

猜你喜欢

孩子王教育学生
“三胎”风口吹不起孩子王
年轻人抗拒生娃,孩子王怎么打动资本市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叫我孩子王
学生写话
孩子王二月二联动全国113家门店免费为宝宝理发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