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动乡土 创生课程

2021-07-05沈中良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

沈中良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学生学陶、玩泥的需求,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的陶艺教材、陶艺校本实验教材、陶艺资源包等。比较发现,校外的陶艺教材注重陶艺技法的操作和演示,注重基础性目标,缺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化的链接;校内陶艺教材则更倾向于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挖掘,彰显学校特色,注重陶艺学习的发展性目标。技法学习的基础性、内容编排的系统性、文化链接的深入性上不能很好地有机融合,简单的图示、操作步骤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更谈不上提升孩子的学习和审美能力,所以要在现有陶艺教材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学习内容,创新教材学习版式,提升陶艺评价维度,以此来提高学生更好的学习陶艺、感悟陶艺、创作陶艺。

关键词:乡土文化 陶艺课程 陶艺教材

陶艺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对儿童来说,使他们更能回归自然、亲近生活,但纵观现有国内各种版本的陶艺教材,我们发现无论是校外陶艺教材还是校本教材,都存在着问题:第一,教材过分注重技法传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比较缺失,脱离孩子的生活,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教材过分强调面向全体,强调统一,学生的个性不够突显。目前有关小学陶艺的教材,大致可以分为校外版和校内版,但无论是哪个版本,大都关注技法的操作层面,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表现,使孩子们的陶艺作品失去了灵性、个性。第三,教材过分关注课堂教学实施,对于学生陶艺综合性的活动和链接不够。陶艺课操作性强,实施也较为方便,对于那些家乡特色、历史文化的链接和挖掘被忽略,这样的教材内容,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开展综合性的陶艺探究活动,学生创作的联动思维受到阻碍,基于这样的陶艺教材下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作品只是孩子们手中的复制品。

因此只有激活孩子思维、联动孩子生活、突显孩子个性的陶艺教材才是一本有价值的好教材。

一、教材模块设计求突破, 关注学生思维的多元性

传统背景下的陶艺教材,过多强调传统陶艺的技法,美术作为视觉艺术,作品的欣赏感悟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在教材的模块设计上,我们力求有新突破,抓住孩子认知规律,以图助学,以问促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一)场景作品介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生点

场景作品也称核心作品,是针对本课题开展的综合性的主题创作作品,作品通过学生的前期资料收集、整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比较完整的主题创作作品。这样的作品呈现能一下子抓住学习者的心,让他们有种想加入其中,共同参与创作的冲动;其次是对这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以提高欣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再用文化链接和小知识的介入,让他们对于这件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故事产生好奇,学习创作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例如:在《忙碌的渔船》这课中,我们通过大型作品《舟满鱼禾》的呈现,孩子首先看到的是一副渔民生活捕鱼的大场景,再观察到孩子们通过自己质朴的陶艺表现方法,再现了渔民生活的各个场景:船头捕鱼的;岸边修鱼网的,正在搬鱼下船的,岸边卖鱼、买鱼的……一片热闹的渔村景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孩子能不跃跃欲试吗?创作的冲动已经无法掩饰,从而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生发点。

(二)技法演示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基础点

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生发点,这是教材第一部分所要传达的,但是光有冲动和激情是不能完成一件好的陶艺作品的,它还需要专业的引领,突显陶艺课的专业本质。因此在第二模块中,我们设置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通过教师、学生的示范操作,让99%的学生都能操作实施的,并能根据操作提示完成属于自己的一件作品,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规范性,边上的小提示以及学生的作品都是对学习者的一种引领,这个板块的学习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突出本课基础目标,这也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在《忙碌的渔船》这课中,我们设定的基础性目标是能运用泥板、泥条组合造型的方式制作渔船。教师通过制作泥板——切割船底——盘筑船身——加盖雨篷——装饰添加——调整完成这六步,清晰地将渔船的制作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培养了观察和动手能力,开拓思路,更好地完成基础造型。

(三)创想实践表现,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孩子们有了前期基础性的制作体验,学会了一些基本造型和表现方法,第三模块的学习则是重点突出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创想屋这个平台,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自我的理解和喜好,或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创想实践,给孩子一个表现的空间,通过孩子们作品的欣赏,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创作思维的发散点,让作品更加自由、童趣。例如在《忙碌的渔船》这课中,我们的孩子呈现很多有关船的作品,爱好军事武器的孩子表现了威武的军舰、赛龙舟比赛、民间摇快船、姜太公钓鱼、宇宙飞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创作的作品也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充分满足孩子爱表现的愿望。

二、教材范作呈现求深入, 关注学生联动的时空性

(一)创作关注家乡特色发展,联动学生生活体验

家乡特色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以家乡特色文化为美术创作的主题,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参与到社会美术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通过质疑、探究、了解、体验、创造,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对家乡和人类生活的热爱和关注,为儿童形成创造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陶艺的创作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身边所熟知的内容为切入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在本册陶艺教材内容的安排中,我们选取了大量具有家乡特色的内容,作為杭州湾边上的一个渔家小镇,我们有熟悉的渔船、繁忙的港口码头、鲜美的海鲜;同时作为历史古镇,我们有古老的炮台、江南的古桥、遗失的老屋等,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孩子创作的主题,联动孩子、家长的生活体验。

(二)创作关注历史文化链接,联动学生学习感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以中国画、民间美术为代表的传统美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展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有利于作为新一代祖国栋梁的中小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养成对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志向。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陶艺作品的塑造和表现,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关注历史,联动自己的学习感悟。例如:《古老的神话》,让学生看故事、说故事、创编故事,这里不仅让学生关注历史文化,更加关注学生从中的感悟,运用泥浆绘画的表现形式,概括、夸张的表现故事、续编故事、创编故事……

(三)创作关注未来变革走向,联动学生创意想象

未来是创意和想象的时代,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创意表达,但任何的创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要关注未来的变革走向,我们的教学就要从根基着手,让孩子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以及未来的一些变革和走向;也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想象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交通、未来的城市、未来的学校……,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增设了创想屋,就是借助学生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尽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通过泥塑的手法大胆实现自己的创意。

三、教材欣赏评价求开放, 关注学生个性的自由性

不同的孩子欣赏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欣赏评价的内在价值。

(一)作品欣赏求多元,满足孩子个性需求

教材中出现的陶艺作品,我们力求多元化:原始陶艺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设计上颇具匠心;民间陶艺则形神兼备,往往粗糙拙趣中见魅力,有助于提高儿童塑造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现代陶艺造型上的奇特反常及装饰手法上巧意特质,体现了一种宽泛的美术文化,欣赏这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了富有灵性的现代艺术的脉搏;同龄人的作品往往在表现的内容、塑造的风格、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或相通,在对作品的欣赏、评价之后更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学习模仿,比较入门,启迪创造相对有效。

(二)评价建议求分层,满足孩子个性差异

面对孩子的差异,我们的陶艺新教材中应充分体现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的实际诉求。本册教材的分层评价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创作分层,学生在陶艺课堂中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以及对审美客体的理解,选择归属于自己层面的创作内容和创作程度,以满足自己强烈的创作欲,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第二是评价分层,对于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创作表现能力处于不同层面的孩子,采取分层评价,并给予明确的评价建议,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审美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三)作品解析求全面,帮助孩子个性理解

在每课开始的部分,我们都有一件主题性的大型作品呈现(集体创作为主),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陶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作品的丰富性会让孩子们第一眼看到就能产生很多的感想和思考,然后在边上有作者的创作感悟和思考,还有老师对于作品的评价和分析,这样图文结合的方式更有助于孩子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并提高自己的个性理解。例如《遗失的老屋》对老墙趣事这件作品的解析:家乡的老房子、老宅門,早已融进了历史的岁月之中,如今,它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演绎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爬过梯子,穿过老墙,这两个调皮的孩子正在掏鸟窝呢!小作者通过回忆,再现老屋前的生动故事,堆塑的瓦片诉说着它的历史,斑驳的墙面展现着它的精神,灰白对比更是形象地表述了老屋的沧桑,两个调皮的孩子增强了主题的情趣,新与旧,少与老,深刻地展现了童年的美好时光。孩子都会被这一幕幕场景所打动,丰富的生活体验成就了这样有生活气息的陶艺作品。

(四)学生感悟求自由,激励孩子个性表达

教材中童言童语的设置,表达了孩子们创作作品的独特感受和心理活动,从孩子们的感悟中,读到了很多孩子平时不愿表达的思考和想法,其中有孩子写自己收获的,也有谈自己创作困惑的,还有写同伴之间合作问题的等等,读他们的童言童语感受,让笔者更理解孩子们的创作,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激发他们更多的个性表达。例如在《有趣的茶壶》中,孩子们说到:“今天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和我的同桌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链接乡土,创生课程,小学陶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主导,通过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带动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创作思维的拓展和开发,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联动创作,激发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感悟、创意想象和个性表达,体现小学生陶艺作品的趣味性和自由性。

参考文献:

[1]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陶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谢丽芳.《儿童陶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3]杨永善.《说陶论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4]教育部基教司艺标组.《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5]颜新元.《中国现代陶艺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6]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7]《中国美术教育》.2003(1):2-3.

[8]林琼.《童玩俱乐部(陶玩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浙江嘉兴)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
到民间采风去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让文字鲜活起来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研究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乡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