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

2021-07-05张静王海艳张秀娟

健康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肠内营养

张静 王海艳 张秀娟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采用肠内营养治疗期间运用细节化护理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营养状态指标、GCS评分、并发症率、预后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营养状态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 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 < 0.05) ;观察组治疗14 d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观察组预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期间运用细节化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意识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完全康复率。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细节化护理;肠内营养;营养状态指标;GCS评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机体状况较为特殊,易引发临床较难控制的并发症,故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积极开展护理干预,避免转氨酶升高、腹泻腹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可缩短康复进程[1~2]。细节化护理为新型现代护理模式,主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強化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主动对患者提供细致的服务,并重视感动服务、人性化服务,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本研究主要分析细节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0.72±10.81) 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0.69±10.78)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纳入标准:(1)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颅脑损伤者,包括原发性脑干损伤、脑外伤,继发性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等;(2)机体应激状态改变者;(3) 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 合并免疫功能障碍者;(2) 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3) 依从性差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即依据营养护理实施常规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细节化护理。(1) 心理护理:建立由亲友、社会组成的支持网络,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缓解其对疾病的恐慌、悲观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展开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表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并对心理需求了解。患者自昏迷中清醒,需加强心理疏导、安慰和支持,可用专业知识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并列举成功案例,使患者治疗信心增强。(2) 评估营养状况:运用“基础代谢率×机体应激系数×患者体力活动系数”,预测患者能力需求,并合理搭配营养饮食。(3) 留置鼻胃管:精确评估禁忌证,经鼻孔置入夏尔凯鼻胃管,确认位置后妥善固定。(4) 输注营养液:床头抬高30°~45°,与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器保持有效连接,肠内营养混悬液用量为1.0 kcal/mL,初始低浓度剂量控制在25 mL/h以下,后期根据患者病情可调整浓度,渐增至50~100 mL/h,总剂量500~1000 mL/h,24 h匀速滴入。在对营养液进行输注过程中,需对患者是否存在突然呛咳、呼吸急促,以及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等误吸表现进行细致观察,一旦有这种情况,输注需立即停止,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对患者有无腹痛进行观测,并对体温变化,以及排便形态观察,在展开肠内营养期间,还需对血糖加强监测,有效控制,以使液体保持平衡。另外,还需加强对尿氮平衡、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常规的监测工作。(5) 鼻饲管干预:定期更换体外导管,输注营养液前,需检查鼻胃管位置。可用温开水冲洗鼻导管,检查是否堵塞,在输注过程中需定时检查,密切监测患者机体糖代谢营养指标,并适时调整营养液成分,有效维持机体平衡。(6) 鼻腔、口腔护理:清除鼻腔分泌物,采用洗必泰漱口液棉球进行擦拭,保持口腔清洁卫生。(7) 并发症护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恶心、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可适当调慢滴速,并及时告知医生。对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而言,易有腹泻等情况,护理人员需向家属将腹泻的原因以及护理方法进行提前说明,并尽量取抗痉挛药物以及抗生素应用,以对腹泻进行预防,还需对家属就患者的病史进行咨询,取适当的营养剂应用,以对无菌操作流程严格执行。若患者有便秘的情况需对腹部进行按摩,以对排便进行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后,需引导其进行床上排便,若有疑虑,可强调定时排便价值,不可因羞怯而强行憋便,即使无便意也需尝试。可用床帘以对隐私进行保护,使患者心理负担最大程度减轻。另外需对腹部进行定时按摩,以对便秘进行预防。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营养状态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

(2) 比较两组治疗1 d、7 d、14 d时的GCS评分,总分1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状况越理想。

(3)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电解质紊乱、腹胀便秘、转氨酶升高、感染等。

(4) 比较两组预后恢复情况,包括完全康复、伤残、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状态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营养状态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 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 ;护理后,两组指标值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1。

2.2 两组GC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1 d、7 d的GC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两组GCS评分均在治疗14 d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电解质紊乱、腹胀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两组转氨酶升高、腹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见表3。

2.4 两组预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完全康复率高于对照组,伤残率低于对照组(P < 0.05) ;两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见表4。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采用肠内营养治疗期间运用细节化护理有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良好。细化护理干预措施,可充分掌握不同阶段患者特征及需求,对明确情绪需求者,进行心理疏导 [3~4];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明确营养剂用量,有利于肠内营养治疗;规范化的营养管留置护理操作,加强干预,保持鼻口腔的清洁卫生,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营养状态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 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 < 0.05) ;观察组治疗14 d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顯低于对照组(P < 0.05) ;观察组预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

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期间运用细节化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意识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维苓.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1):33-34.

[2]焦海利,徐萍.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干预性护理方法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3):68-69.

[3]王静,史秀凤,孙秀娥,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7):1003-1005.

[4]龙勇.低温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护理效果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0,42(3):318-321,317.

猜你喜欢

重症颅脑损伤肠内营养
细节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亚低温治疗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作用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研究
亚低温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脏器的保护作用研究
机械通气患者床边胃镜下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脑出血鼻饲患者家属对肠内营养安全认知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