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本科高校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

2021-07-03许雅缘

关键词:福建省话语身份

陈 群 许雅缘

“身份”研究已经进入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后结构主义认为,身份是个体在反身性活动中不断创造和维持之物[1],是一个持续涌现和形成的过程。应用语言学认为,身份是使用语言为媒介“对自我和他者的社会定位”[2],在情景话语实践得以表征和形塑。批评话语分析把身份视为一种话语现象,是通过话语表征个体和他者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建构过程[3]。“机构身份”最早由S.Albert 和D.Whetten[4]合成,指机构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核心的、显著的、持久的自我表征,是机构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呈现。机构身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建构和再建构过程,离不开话语策略的使用。

本研究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福建省高校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着手研究高校的学校简介,聚焦考察福建省本科高校在学校简介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和高校机构身份话语建构特征,以期揭示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对福建省高等教育和福建省当前社会经济现实的互动关系。

一、文献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专注研究话语对社会实践相互建构作用,解读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等概念间的关联。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解读高等教育话语,从Fairclough(1993)[5]研究开始已形成一股研究热潮。在国内,众多学者引介批评话语分析解读中国高等教育话语,解析中国高校的机构身份建构特征,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徐涛和张迈曾[6]对比分析南开大学1979 年和1999 年两次校庆致辞的话语策略,发现两次校庆致辞是南开大学的机构身份话语建构和再建构实践。罗云[7]考察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身份重构。孙咏梅和张艳斌[8]采用语篇-历史分析法,解读北京大学学校简介的话语策略对北京大学机构身份话语建构作用。田海龙[9]解读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文本的话语策略,分析评估组和受评学校单位之间互动式的机构身份话语建构。韩征瑞[10]解读市场化对高等教育机构话语秩序变化及对高校机构身份话语建构的影响。陈群[11]解读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话语策略,解析中国高校利益相关者的二元身份和二元关系网。陈建平[12][13]试图搭建适用于高校机构身份话语建构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解读中美英三所顶尖高校话语,试验该比较研究框架的可行性。章柏成[14]借助语料库解读184 所中国大学学校简介的多种话语策略和建构的多重高校机构身份。

上述大多数研究采用语篇-历史分析法、话语建构理论等理论,采用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解读高校话语的话语策略和高校身份的话语建构,揭示高校话语与社会现实、意识形态、权力等相关主题的关联性。但是,上述研究偏重关注中外顶尖高校的身份建构研究,忽视本土性、区域性等层面的高校身份建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本土性、区域性层面着手研究福建省本科高校的学校简介,解读学校简介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和高校机构身份建构特征,解析高校机构身份话语建构对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福建省区域社会经济现实的互动关联性。

二、理论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引入高等教育话语研究是目前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作为强大的理论和分析法的重要体现。批评话语分析根植于批评语言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研究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建构关系。同理,高等教育话语对高校机构身份存在建构作用,高教话语掩饰高校身份建构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Zotzmann &O’Regan[3]指出,Wodak的语篇-历史分析法和Fairclough 的辩证-关系研究两种研究方向适用于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身份建构。

语篇-历史分析引入社会历史大语境作为语言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建构中介,认为语言应在社会历史大语境下进行动态的社会实践。Wodak[15]认为,语篇-历史分析法应搭配“话语策略分析框架”研究身份建构,“话语策略分析框架”涵盖指称/命名、述谓、论辩、视角、强化/弱化等五个方面的话语策略[14]。Fairclough 的辩证-关系法认为,话语对社会现实具有建构作用,同时话语受社会现实影响。Fairclough 认为,话语社会建构理论应进行三维分析程序,即描述、分析及解释,而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是三维分析法的具体分析工具。

本文采用语篇-历史分析法和辩证-关系法作为理论框架,使用“话语策略分析框架”、Fairclough 的三维分析法、系统功能语法等作为分析工具,采用数据、隐喻名词、被动态/主动态句式、互文性等话语策略,解读福建省本科高校学校简介所承载的高校机构身份建构,解析高校话语、高校机构身份及福建省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关联。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语料

本文收集福建省本科高校的学校简介作为研究语料,共有39 篇语料(公办学校简介23 篇,民办学校简介16 篇)。学校简介是说明学校的基本情况,带有对外宣传性质的一种话语体裁,采用多种话语策略建构高校身份。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统计、图表法和例证法等方法解读学校简介的话语策略,采用Fairclough 的三维分析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框架,涵盖话语策略描述、分析与解释三个环节,其中解释置于讨论环节。

(三)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2 个研究问题,第一,福建省本科高校在学校简介中采用哪些话语策略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第二,各高校的机构身份话语建构如何反映福建省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情况,如何对接高等教育国家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四)学校简介的批评话语分析

1.数据分析

数据是显著的社会符号,也是重要的话语策略之一。张彤彤[16]认为,数据量化表述事实是中国政务公文的一大传统,数据具有准确性、客观性,提供公允的理据。数据包括基数、序数、比率、时间表达等数字表达形式,以及首个/首批、最xx 之一等字眼。

本文设定的基数涉及学校占地面积亩数,建筑面积平方米数,仪器设备总值,藏书数,教学院系数,本科专业数,教职工和学生人数等等;序数是涉及排行榜第xx 位等;比率分高比率(高职称比率,就业率,考生入学率等)和低比率(如排行榜前列比率);而时间表达式是用于描述高校的历史沿革和获得认可的时间节点。

(1)时间表达式分析

学校简介使用时间表达式描述学校的历史沿革,记录学校重大事件。39 篇学校简介都使用时间表达式书写学校悠久的办学历程、丰富的办学经验、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优越的教育资格和办学资质等学校信息,体现学校的机构身份在历史沿革过程中通过话语进行建构、转型、解构和再建构。时间标记学校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是学校获得机构身份话语建构、转型、解构和再建构的动态变迁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学校重大事件进行话语实践记录,完成自我履历更新,反映建构、转型、解构和再建构的动态发展。

(2)基数数据分析

39篇学校简介均使用基数数据来描述学校办学软硬件配置、在校学生的优异成绩、毕业生人数和用人单位好评等基本信息,构建一种较为完善系统的学校简介基本数据秩序。这些数据的参差,反映各所高校建构不同层次的高校身份,如世界一流大学/国家一流大学/福建省一流大学/区域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应用性大学/某专科大学等。同时,这些数据具有时效性(更新于2019 年9 月前),隐性反映学校建构自我身份的动态变迁。

(3)序数数据分析

如表1 所示,22 篇学校简介采用序数数据体现学校办学成效在国家及福建省层面的突出表现,增强学校自我身份彰显的理据支撑。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使用序数数据比为15/23:7/16=65.2%:43.8%,公办学校更为积极地使用序数数据表达学校的排名优势,重视排名在学校机构身份话语建构的重要性。

表1 39 篇学校简介的数据分布情况一览表

(4)高比率和低比率数据分析

如表1 所示,16 所公办高校使用高比率数据显示高职称教师比、毕业生就业率,14 所民办高校使用高比率数据显示高职称教师比率、双师型教师比、考生入学率、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这组数据反映出学校对教师职称、学历、类型和对学生入学意愿、就业情况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反映出民办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和学生的入学意愿。民办学校侧重要求教师的实际技能水平,关注学生对民办学校的认可度,重视学生的入学意愿,深刻反映教育市场化下的“顾客至上”的消费理念,建立“学生作为教育资源购买者,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生产者,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者”的关系网。

6 篇公办学校简介使用低比率数据“国际ESI 学科排行榜前1‰-1%”突出福建高校及其特色学科。话语建构理论认为,这6 所高校和上榜学科是福建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名片和高校重点学科的品牌宣言,具有强大的教育名校效应和教育品牌效应,是“独特的教育卖点”(unique selling points)[16]。

(5)唯一/首xx/最xx(之一)词频数据分析

如表1 所示,23 篇学校简介使用“唯一”/“首xx”词组表达,包括“唯一、首届、首批、首个、首位”等词组,表达学校在某方面的突出表现,增强学校的优越感。这类数据分布显示,公办学校简介有19 篇,占公办篇数的82.6%,民办学校简介有4 篇,占民办篇数的25%,说明公办学校更积极采用这种话语策略凸显学校的优越性。9 篇学校简介使用“最xx/最xx 之一”表达式,突出学校的优越感。如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使用“最受欢迎、最优美、最具国际影响力、最满意、最具知名度”等标榜各自高校,凸显三所高校所在的厦门城市品牌效应,体现厦门城市在国际影响力、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城市等方面的显著定位,足以吸引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厦门高校的关注。采用知名城市品牌效应进行高校自身定位,是一种有效的话语策略,“销售高校”[16]。

2.隐喻名词分析

隐喻是一种显著的修辞手段,具有精炼富有想象空间、新奇富有启发功能等语言表达特征,能够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具有一定的话语修辞功能[17]。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18]因此,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和社会认知功能。

39 篇学校简介含有两类隐喻名词,一种是国家及福建省层面的隐喻名词,另外一种是学校用于自我身份建构的隐喻名词。国家及福建省层面的隐喻名词包含xx 教育/研究/培修/培训基地、xx 试点学校/专业、福建省高原/高峰学科、创新平台、智库、智囊团、思想库等词组,采用隐喻的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特征,完成高校身份话语建构和学科建设发展的认知过程:高校是从事教育/研究/培训、提供科研创新场所、为地方和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智慧思想支持的专门机构;其学科建设具有更高发展要求,即高原/高峰的顶级要求。第二种隐喻名词是学校对自我身份建构所采用的新奇隐喻表达,丰富学校简介的文采风格,增强语言修辞功能,强化人们对高校身份建构的认知意识。39 篇学校简介有18 篇出现17 个第二类隐喻名词,公办学校简介有11 篇,占47.8%,民办学校简介有7 篇,占43.8%。

表2 学校简介出现第二类隐喻名词及次数情况表

(1)“摇篮”总共出现8 次,出现在厦门理工学院等七所高校的学校简介中。“摇篮”用来比喻某事物的发祥地,七所高校使用“摇篮”隐喻概念表达高校是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是发展某一学科的重要场所。具有同样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建构功能的隐喻名词有“园地”、“重镇”、“前沿”等。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已演变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学府的代名词,其隐喻的修辞功能让步于认知功能。福建工程学院使用“黄埔军校”展示自身在福建省建筑业的重要地位,构建自身在建筑业的权威性,强化人们对福建工程学院的认知。

(2)“龙头”隐喻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的学校简介出现3 次,用来比喻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龙”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标志权威、权力、重要性,“龙头”是龙形象最为重要的部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龙头”隐喻名词发挥其形象深刻的修辞功能,建构一种重要的认知: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点、核心。

(3)“门户”在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的学校简介出现2 次,说明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入口/必经之路,突出福州在历史和当前社会发展上的重要地理战略优势。这种隐喻由古传今,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对当前城市发展和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

(4)“主体/两翼”生动形象地形容动物的重要躯体部位,现用来比喻某事物的整体结构。该词组在学校简介中出现2 次,用于形容学校“以xx 为主/基础,xx 为辅”的办学布局,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建构学校的机构身份。例如,龙岩学院形成“以文理为基础,做强应用学科、做精教育学科”的学科专业布局;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形成“以工学为主体,经济管理、艺术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两所高校形成不同的专业布局,建构不同的机构身份:龙岩学院是重视文理基础发展和教育学科发展的高校,而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是培养工学、经管、艺术等主要应用型技能的学校。

(5)“明珠”用于褒扬厦门大学在境外建立分校是中国高校高位嫁接的首创,具有重大意义;“舞台”和“主角”比喻高校与学生互动关系;“标杆”和“样板”比喻学习榜样,用于形容学校党建工作的先锋模范作用;“征程”形容高校朝着应用性本科高校发展的必要过程;“科学高峰”形容学校科研目标高远。“腹地”比喻广阔的周边区域,武夷学院用其表达南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理战略地位。

3.句式:主动态和被动态分析

Wodak 的“话语策略分析框架”包含指称/命名、述谓、论辩、视角、强化/弱化等五个方面的话语策略,其中述谓和强化话语策略主要分析句式层面的语言特征。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19]书中提出及物系统作为分析语篇句式的分析工具,分析语篇的概念功能及其意识形态。及物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是”和“属于”关系的过程,反映事物的关系;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等生理活动过程,介于物质和心理过程之间,具有物质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言语过程指“说”的信息交流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20]

本文采用及物系统的过程理论分析主动态句式的述谓结构,采用强化/弱化话语策略考察形容词和副词的语义韵,解读学校简介采用主动态句式和修饰词搭配的话语策略及所建构的机构身份。

表3 学校简介中主动态句式成分与及物系统以及修辞词的强化或弱化话语策略情况表

学校简介中凸显及物系统的过程和强化/弱化策略的若干典型句式分析:

(1)学校是xx 学校,直属于xx,设有xx 学院,现有xx 学科/学生/教职工,拥有xx 重点学科/平台/实验中心等。

这类主动态句式使用静态意义的动词和较少修饰词,属于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平铺直叙学校的基本属性、基本条件、师资情况、生源问题等客观物理条件。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的句式采用静态意义动词作为谓语,表述学校的目前身份状态,对学校客观物理事实进行基本陈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构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社会实体形象。

(2)xx 大学/学校始终坚持“xx”的办学方针,秉承“xx”的办学宗旨,贯彻“xx”的办学理念,实施“xx”战略,坚守“xx”的办学定位,发展成为“xx”的高校/形成了的专业体系/学科布局等。

这类主动态句式使用持续性意义的动词和少量修饰词,属于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表达学校坚持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如实表述目前学校发展现状,体现学校发展的思想指导和发展现状之间的关联,即指导思想引领学校在维持现状情况下,积极奋斗进取,争求更为宏大的发展目标。这体现高校发展的教育思想导向性以及发展目标的前瞻性,建构一种持之以恒、具有奋斗干劲的奋斗者形象。

(3)xx 大学/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学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等。

这类主动态句式使用具有积极主动的动态动词和大量具有积极意义修饰词,完成物质过程,表达高校积极进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开展学校各项工作、落实学校各项规划,突出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一种锐力进取、真材实干、求真务实的实干家形象。

(4)xx 大学/学校正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迈进,努力为国家/福建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xx 的贡献!

这类主动态采用现在进行时时态,使用副词和形容词做修饰语,表示学校正努力朝向宏伟目标奋斗的决心,属于物质过程,构建正在奋斗、积极向上的目标追求者形象。

学校简介使用大量的副词修饰动词,展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时所花费的心血和开展工作时的持续性情况。使用大量积极形容词,增强宾语即目标的表达效果,突出学校展开工作所争取的宏伟目标。副词和形容词具有有效的强化功能,辅助及物动词完成物质/存在/关系过程,建构积极的机构身份。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系统理论,被动句被看作是一种识别类的关系过程,学校简介采用被动态句式,突出学校获得校外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4.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考察语篇与语篇之间的交互关系。后结构主义文论家Kristeva 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在已有话语基础之上建构的,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被引入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用于揭示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互文性具有极强的语篇功能,能够承载权力操作,传递意识形态。[21]身份建构是一种权力支配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能够解析话语策略、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而互文性分析重点在于考察互文材料在语篇中的语义功能和互文方式。[22]Fairclough[23]认为互文性可区分为显性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显性互文性分析考察文本中明显的话语标记,如标点符号“”、引语等;构成互文性涉及语篇所采用的语篇类型和体裁考察,如党政话语、广告话语、文学话语等其他体裁融入简介文本。39 篇学校简介的互文性分析考究标点符号、引语、其他话语体裁进入学校简介文本现象的话语特征。

(1)引号分析

引号是一个明显的话语符号,强化内容的特殊性、重要性,能够引起读者关注,增强阅读兴趣。学校简介大量使用“”来表述学校获得的称号(如“211 工程/985 工程”、“文明学校”等)/入选的榜单(如“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等)/重要奖项(“先进集体奖”等)、参与的大赛主题(“互联网+”等)、高层次人才学术头衔(“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党政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等)和大会精神(“三全育人”等)等,用于创建叠加学校声誉优势、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办学规划和维护党政思想的决心等考核学校综合实力的指标,建构积极、正面高大的学校机构身份。

(2)引语分析

引语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城市标榜、校外媒体对学校的口碑评价、名人榜等话语形式。福建省高校分布在福建省9 个地级城市,各个城市都具有地方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等特色。学校简介善于采用城市标榜策略,为自我身份建构增加分量,实现城市标榜作为高校自我建构的“独特亮点”。位于福州的高校有17 所,大多数使用“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或“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城的历史文化名城”标榜福州,位于厦门的高校使用“‘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国家中心城市”隆重推介厦门。福州城市介绍采用文学话语和政治话语互文,厦门城市介绍采用政治话语和广告营销话语互文,显现城市定位差异:福州是政治文化中心的省府城市,厦门是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校外媒体对学校的口碑评价话语策略,主要在于校外媒体对学校的称呼具有一定的互文性,如福建工程学院曾被誉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等,学校获得的显眼称呼,突出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增加学校的优越性和高级感,建构一种学科特色优越性的高校身份,具有鲜明的显著性和区分度。同时,高校学校简介善于罗列重要党政领导人和具有特殊贡献的名人榜,增强学校的名人效应,构建名人圈,突出名人榜作为高校自我建构的“独特亮点”,以获得社会的好感和关注。

(3)其他话语融入学校简介现象分析

学校简介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官方公文,具有自身的显著话语特征和话语秩序,而话语活用/融合使用已变成话语大语境,学校简介的构成互文性越显得明显:其他话语逐渐融入学校简介。非传统的学校简介话语涉及政治认同话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广告宣传话语(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等)、企业管理话语(交流合作、地位/宗旨/理念/投入等)、媒体话语(友好使者、社会慈善机构等)、文学话语(一甲子、薪火相传等)、地理话语(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等)、科技话语(数据库核心节点等)、医疗话语(中医、康复治疗等)、旅游宣传话语(交通四通八达等)、治安话语(侦察等)、经济话语(支柱产业、产业链、品牌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话语(孝道、书院等)、人力资源/行业话语(工程师、会计等)等。各个高校选用以上几种话语融入各自学校简介,突出自身的特色优势,展示学校的学科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一律融入党政话语、企业管理话语、地理话语于学校简介,这表明以下几层含义:高校是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高校进行体制改革转型,演变成在市场经济体制指导下的社会教育机构,与社会企业机构比肩;高校重视采用城市效应、地理优势的话语策略增强话语表达效果。

四、讨论与结论

上述四种话语策略是福建省39 所高校在学校简介使用的话语策略,积极建构各个高校具有学校学科优势、区域特色、合理科学定位的机构身份。数据作为学校简介特别显眼的语言符号,提供高密度数据佐证,平铺直叙高校办学历史、办学软硬件配置、办学成效等高校客观现实;数据参差反映出高校具体实际的差异以及身份建构的差异性;数据的时效性反映高校身份建构的动态发展。同时,数据体现福建省进行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时间表达式记载学校历史沿革和重大事件,反映福建省“支持高校加快发展”举措[24];基数数据和序数数据表述学校依据自身条件,合理科学定位机构身份,体现福建省对高校高等教育采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服务需求、加强监控”20 字工作方针以及“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等重要举措[24]。隐喻名词的使用,增强机构身份建构话语的修饰功能和表达功能,反映出福建省推行“一校一制”办学模式,支持高校借助优质资源,实现高位嫁接,培育闽台合作新增长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等重要举措[24]。基于及物性和强化话语策略的主动态和被动态句式分析,建构尊重客观事实、尊重高校发展规律、具有指导思想引领、充满正能量、积极进取的高校形象,反映出福建省率先推行“一校一制”办学模式、“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25]等举措。互文性关注语篇间的交互关联性,反映福建省在全球化国际视野下、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水平高校建设,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世界“双一流”建设[25]。

学校简介反映高校身份建构与当前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国家及省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具有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作用,福建省改革分配方式,加大资金统筹,推行“基础拨款+奖励拨款”专项资金分配办法,开展办学监测体系建设,强化质量监控等举措,支持加快高校发展建设。高校需要增强自身的身份话语建构,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需要做好自身高校身份经营,提供优渥的人才发展条件和有利的高校优势,吸引更加优质的高层次人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赢得竞争力的重要焦点,学校需要选择优秀的学生苗子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采用教育投资视角选择高校,高校需要提升自身定位,吸引优秀人才。人才供需的双向选择,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是学校作为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交流服务的重要体现,学校培养人才需要适应市场竞争体制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走进社会和市场,充当与社会单位同等的社会机构,高校与社会单位存在双向选择的合作关系,需要高校急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自我宣传和推销能力,重视高校自我身份话语建构。高校与国家省部、高层次人才、学生、社会单位之间的双向互动社会现实,影响高校对自身机构身份建构的全新认识,产生自我宣传、形象经营的迫切感,采用以上四种显著的话语策略,形成高校的学校简介,建构高校机构身份。四种话语策略建构积极向上、正面高大的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各类高校身份,切合高校与国家省部、高层次人才、学生、社会单位之间的双向互动社会现实,切合福建省进行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举措,切合福建省本土性、区域性高校发展与对接国家化、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高校发展目标。

注释:

[1]Giddens,A.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32.

[2]Bucholtz,M &Kira,H.Identity and interaction: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Discourse studies,2005.

[3]Zotzmann,K.&O’Regan,J.P.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dentity.Sian Preece(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identity.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16:140-154.

[4]Albert,S.&Whette,D.Organizational identity.L.L.Cummings &M.M.Staw(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7).Greenwich,CT:JAI,1985:263-295.

[5]Fairclough,N.L.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the universities.Discourse &Society,1993(4).

[6]徐涛、张迈:《高等教育话语的新变迁:机构身份在建构的跨学科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期。

[7]罗云:《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的身份重构:对一所个案大学的叙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8]孙咏梅、张艳斌:《从“北大简介”看大学身份的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 年第1 期。

[9]田海龙:《教学质量的话语建构》,《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215 页-第235页。

[10]Han,Zhengrui.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The Chinese universities.Discourse &Communication,2014(1).

[11]陈群:《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政策话语中的关系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16 年第5 期。

[12]陈建平:《中外大学机构身份话语建构比较研究》,《中国外语》2016 年第4 期。

[13]陈建平:《中英美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比较》,《现代外语》2017 年第1 期。

[14]章柏成:《中国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 期。

[15]Wodak,R.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Wodak,R,Meyer,M.Methods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2001:63-94.

[16]Zhang,Tongtong.The marke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ourse:a genr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website homepages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studies,2017(3).

[17]束定芳:《论隐喻的语言修辞功能和社会修辞功能》,《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年第1 期。

[1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30 页。

[19]Halliday,M .A .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Arnold,1994:106-175.

[20]王寅:《也析<青花瓷>—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1 期。

[21]陈建平:《互文性与身份策建构话语略》,《中国外语》2014 年第2 期。

[22]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年第1 期。

[23]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118.

[24]龚森:《福建高等教育改革态势分析及科研选题思考》,《教育评论》2016 年第9 期。

[25]林清泉、刘典文:《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福建省的实践与探索》,《教育评论》2016 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福建省话语身份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