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视察”:我国早期的研学旅行课程及当代意蕴

2021-06-30王凯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摘 要 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历经试行期、完善期和更新期,形成了三类型视察内容和四阶段视察活动的完整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南开学校发现这类课程存在指导教师难求、时间安排较难、激发学生兴趣不易等问题,但它立足学生需求,注重全面规划,强调学行并重,对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社会视察;研学旅行;南开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38-04

1926年秋,天津市南开学校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天津社会环境为活教材,创设“社会视察”课程[1],开创我国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先河。因“社会视察”课程理念新颖,成效斐然,天津、山东等地学校纷纷效仿,“社会视察”课程获得迅速推广。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虽因抗日战争而终止,但为我国现阶段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社会视察”课程的背景与目的

(一)“社会视察”课程的产生背景

南开学校以“教育救国”为办学宗旨,实施开辟经验的教育。学校认为开辟的经验是西方国家发达的缘由,为促成中国现代化,必须贯彻开辟经验的教育。实施开辟经验的教育,“当以动作为主,学科为副”。因此,开设“社会视察”课程是南开学校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南开学校进行开辟经验教育的必然结果。

“社会视察”课程的产生也是南开学校反思现实教育状况的结果。学校发现,学生平日与社会疏离,一味苦读死书。学生偏于研究思想学说,缺乏实行。学校所用教材脱离社会实情,教师谈空理,学生不务实,导致学生缺乏普通常识。南开学校时任校长张伯苓认为“欲免此种弊病,最宜使学生与社会接近”。[2]

(二)“社会视察”课程的设置目的

“‘社会观察者,使学生到社会上去作实地的观察与研究之谓也。”[3]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视察”课程使学生了解新颖且实际的社会现象,进而密切联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学生将社会视察的结果报告社会,供将来解决问题时参考。从教育的方面来讲,“社会视察”课程重在通过学生观察社会现象与问题,发展他们的实际观察力,培养他们的现代能力。社会视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客观事实,有助于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同时社会的真实需求也有助于学校改造现有的课程。[4]

二、“社会视察”课程的创建与发展

(一)试行期

1926年8月10日,张伯苓校长宣布成立社会视察组织机构,并提出从初二和高一两个年级开始试行。[5]不久,南开学校聘请熟悉本地情形、热衷社会调查的科任教师组成社会视察委员会,聘赵漠埜担任首任干事。学校公布的《高一、初二级社会视察试行办法》规定了“社会视察”课程的目的、组织、时间和地点,特别指出,“高一注重在社会制度及机关之调查,初二注重在视察自然界现象及人民生活之现状”[6]。在一学期的试行中,学生先后参观纺织、面粉、造币等社会机关。学期末,赵漠埜建议将社会视察正式列入课程表,并规定学分。[7]

(二)完善期

1927年南开学校决定将社会视察纳入中学课程系统,与国文、英文、算学、史地、自然、体育、艺术等学科并列,作为高二年级必修课程实施。1929年南开学校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了《社会视察工作大纲》,以社会上政治、经济、教育、舆论、纺织、工业、金融、交通、公用等各类机关为主题制定学习单元。学生分组分赴不同机关参观视察。自1931年起,南开学校高中部三个年级全部开设“社会视察”课程。[8]据1933年学校统计,社会视察的机构数量达二百余处,社会视察已成为学校常态开设的正课,至此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已相当完善。

(三)更新期

1932年秋,南开学校提倡“心力同劳”教育,认为以往的“社会视察”课程“空虚不着实际”,决定更新课程,将课程名更改为“社会作业”,强调社会视察“不仅使学生用眼去看,用心去想”,而应“使学生用手去作”。“社会作业”课程的兴起并非完全取代原有的“社会视察”课程,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探究改造的活动。学校设计的“社会作业”课程围绕“国难特殊工作”“城市设计”“市区教育”“市区建筑”等单元,并要求高三年级学生试办社会改善工作。[9]这使“社会视察”课程从以参观访问为主变为以探究实作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开学校内迁,课程随即终止。

三、社会视察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一)“社会视察”课程的内容架构

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最終以“社会人生”为中心,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主题,选择相关社会环境,建立活动大单元。学校经过多年实践,提出了“饮食供给”“住行设备”“衣料纺织”“纠纷解决”“罪恶惩罚”“用品制造”“文化传播”“社会统治”“痛苦救济”“货物交易”等课程主题。每一主题相关社会环境以社会机关为主,社会机关的选取以天津市及其附近区域为限,以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社会机关为上选,以规模较大、容纳学生较多为合宜。南开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及不同的教育目的,设置了三类“社会视察”课程。[10]

1.同一类社会机关的内部视察

“社会视察”课程安排每单元视察同一类机关,并要求学生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南开学校高中部进行海河问题主题研究,学生视察的机关有海河工程局、华北水利委员会、海河整理委员会,市港务处。学生分组围绕海河的机关管理、经营海河的经费问题、治理海河的方法、海河的地理状况、海河沿岸之商务问题等主题开展研究。

2.同一主题的多场所视察

“社会视察”课程就同一主题展开多场所视察。例如,南开学校初中部“社会视察”课程包括天津五大路线及各路经过地点与所引起的问题。第一条路线的主题是租界问题,具体路线及讨论问题是:海光寺驻津日本兵营(天津条约的史迹,庚子八国联军的外兵驻华问题)——西开后之桃源村(老西开问题,该段地界的管理问题)——佟楼、马厂道(租界推广问题)——平安电影院附近(租界管理问题)——老西开教堂(天主教与基督教,及其他宗教问题)——日租界(日本的市政管理与市政工程)。

3.跨区域的旅行视察

南开学校为扩大社会视察范围,每年假期举办旅行团,由教师分组带领学生走出天津,开展旅行视察。例如,1928年春假,南开学校指导北平组、唐山组、大沽组三组学生分别游平西春山诸景、西山八大处、玉泉山、颐和园、城内中央公园和北海公园,参观城外之燕京、清华二大学、城内之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及协和医学院,往返费时7日;参观塘之久大、永利二工厂、康山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纱厂、北宁路机厂、交通大学和马家沟开滦煤矿,往返费时5日;参观塘沽永利、久大二工厂、黄海工业化验所和大沽口炮台,往返費时2日。

(二)“社会视察”课程的实施阶段

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主要采取考察探究的实施方式。课程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11]

之后,南开学校将第四阶段并入第三阶段,将“社会视察”课程的实施简化为预备、出发、结束三个阶段。预备阶段主要是师生在班上讨论预定读物,共同拟定社会视察时的研究问题,遇有专门名词及疑难由教师负责解释。出发阶段包括学生各自拟定较详尽的问题表,到目的地时分组询问及视察。结束阶段则是在班上研究视察时的不明之处,并讨论相关学理与事实的问题。[12]

四、“社会视察”课程的实施成效与困难

(一)实施成效

“社会视察”课程实施成效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师生均有收获。在学生提交的170多份报告中,无一人反映课程枯燥无趣。南开中学总结课程实施效果:学生均获得相当的社会常识,对天津的地位多一层了解;学生养成了开辟精神,对于实际的问题渐知应付之方;课程增进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引起学生的自重心,让教师更明了学生个性;社会视察也有助于学科课程的学习。[13]第二,各级各类的学校仿效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如天津市立师范学校采用社会视察辅助公民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14]青岛市立女中也通过社会视察增进初中生的实际学识。[15]天津中学采用社会视察培养学生观察力,引起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16]青岛私立小学也订立社会视察实施方案。[17]第三,“社会视察”课程的开设十分成功,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南开校友、天津大学教授吕元平多年以后回忆说:“在高中课程方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社会视察课……在工厂看到民族工业刚刚兴起的萌芽和工人们恶劣的工作条件;去外国银行了解外国的经济侵略;去日租界公务局看到他们办公好像是在对我们示威;去日本小学看到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宣扬武士道精神的图画;去监狱参观时,从牢门的孔洞中看到政治犯瘦弱的身躯,这一幕幕场景,一次次经历不仅使我增加了社会知识,更增强了爱国心。”[18]

(二)主要困难

南开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主要的困难有三个:第一,指导社会视察的教师不易得到。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社会视察学习的指导工作。南开学校认为,“社会视察之指导员,既须学识渊博,更须身体健壮,不畏走路,有勇猛作事之精神,并须善于辅导,使学生遵守秩序”[19]。此外,“社会视察”课程的指导教师不是专职人员,往往兼教其他科目,因此每周挤出两三个小时组织学生外出视察实属不易。第二,课程时间安排较难。“社会视察”课程用时较长,且常有因视察机关发生变故而导致视察时间安排混乱。学校规定的每次两小时的视察时间常不敷用。第三,激发学生兴趣不易。一些学生轻视“社会视察”课程,认为它没有普通学科课程重要。因而学校“一面详加解释而严加督促,一面设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视察”课程的价值的认识。

五、“社会视察”课程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启示

当前,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的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目的与方式与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类似,学习和借鉴“社会视察”课程有助于改进与完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更好地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价值。

(一)立足需求

南开学校提出“社会视察”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处处要问‘这样作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20]学校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而是让课程走向学生,成为学生发展能力、适应社会的教育载体。课程不是目的,而是工具,课程不是有待学生吸收的固定内容,而是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动态资源。南开学校的“社会视察”课程是动态的、开发的并具发展性的育人载体,课程为学生而设置,课程因学生发展而有用。然而,当前一些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学生的活动和发展,而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场所。课程设计者不是问学生乐于在这些社会空间里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活动,而是一味地关注场所中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但是课程设计者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常常在学生看来毫无趣味。研学旅行课程应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踊跃参与的生本课程,不是关于场所的知识课程。片面地强调场所中的知识内容,甚至开发相关的知识化教材,只会把丰富多彩的社会“活教材”变为枯燥干瘪的信息。

(二)全面规划

南开学校以学生的广域生活为基础来规划课程,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而不是通过狭隘的学科和简单知识来规划课程。课程规划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和叠加若干学科,而是从社会生活的全域视野出发,有机整合适应生活的有益经验。这样不仅扩大了课程内容的领域,将全部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单元纳入课程的范围,还让课程具有生活气息、社会功用和教育价值。一方面,全域规划挖掘了视察路线和场所的教育价值。南开学校整体考察天津及周边的社会场所,并对其进行梳理,归类共同之处,形成“社会视察”课程的教育主题,使得视察路线清晰,学习主旨明确,有助于学生聚焦并系统研究某类社会现象或议题,同时也不会产生主题遗漏和重叠的问题。另一方面,全程规划丰富了视察课程的学习过程。南开学校纵向规划社会视察学习的全过程,让视察前、视察中和视察后的每一阶段都有真实有效的学习发生,使视察过程不只是看、听和想,还有资料收集、问题提出、相互讨论、演讲报告等多种方式,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反观当前的一些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常常是方式单一、过程简短,学生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价值不足。

(三)学行并重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须走出学校,在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场所中进行。有些人因此误以为研学旅行就是要离开课堂,脱离学科,专注于旅行活动,这使得一些研学旅行要么几乎等同于旅行活动,要么仅在旅行中蜻蜓点水式地设置若干小问题,供学生一边游览一边思考。研学旅行似乎演变为脫离学校学科的孤立课程,从而导致课堂与旅行彼此分离,学科与活动互不影响的现象。南开学校“社会视察”课程则强调视察活动与学科训练的贯通,认为社会视察可襄助科学研究,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前移后续。前移是在社会视察之前举办相关知识的讲演,为学生铺陈视察对象的知识背景,后续是在社会视察结束之后,师生开展相关学理探讨。这些做法使得社会生活与学科知识紧密关联,视察活动与学科学习相互支撑。因此,“社会视察”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促进学科学习向社会延伸,转变学生学科学习方式的课程。学科课程也不是与“社会视察”课程毫无联系,而是丰富学生对视察对象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深度思考。因此,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在设计研学旅行时,加强研学活动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使研学旅行活动更具深度和广度。

(王凯,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杭州 310021)

参考文献:

[1][9]陆善忱.“社会作业”新试验(上篇)[J].南开教学,1933(1):52-60.

[2] 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52-153.

[3][19] 南开学校社会视察委员会.天津南开学校社会视察报告[R].天津:南开学校,1929:1,9,7.

[4][10][12] 南开社会视察委员会编.社会视察工作指导(初稿)[R].天津:南开学校,1934:2-3.

[5] 赵漠埜.南开学校社会视察新组织[J].南中周刊,1926(南开学校二十二周年纪念号):1-6.

[6] 社会视察委员会.高一、初二级社会视察试行办法[J].南中周刊,1926(9):36-37.

[7] 赵漠埜.社会视察报告书[J].南中周刊,1927(16):69-79.

[8] 陆善忱.下学期高中部社会视察学科改革计划草案[J].南开教学,1931(4):1-18.

[11][13] 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市南开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68-178.

[14] 赵光宸.民国二十五年度第一学期社会视察报告[J].市师,1937(2):114-117.

[15] 青岛市立女中.校务概括:社会视察[J].青市女中校刊,1936(1-2):93.

[16] 天津中学.天津中学社会视察委员会组织大纲草案[J].津中周刊,1936(153):3.

[17] 青岛市私立小学.青岛市私立小学社会视察实施方案[J].青岛教育,1933(2):12-13.

[18] 秦颖.陆善忱与“社会视察课”[J].天津政协,2008(2):43-45.

[20] 陆善忱.社会视察今后的新趋向[J].南开双周,1930(2):18-20.

实习编辑:刘 恋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