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国际报道》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应对

2021-06-30冉红庆

今传媒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对问题课堂教学

冉红庆

摘 要: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等都出现了较多的变化,迫使新闻教育不断改革。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报道其内涵与特征也同样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当下火热的“产教结合”等教学模式却不完全适用于《国际报道》课程的教学,文化通识知识的匮乏、政治意识的缺失、实践实习的短缺以及媒介技术掌握的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当前《国际报道》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采用线上线下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增设校园实践平台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应对。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国际报道;课堂教学;问题;应对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4-0151-03

一、国际报道的定义

一直以来,国内媒体在报纸版面安排、电台电视台的节目编排、网站频道等设置上都有单独的国际新闻版块。然而,对国际报道的定义却始终局限于我国媒体对国外信息的传播这一领域。如新闻学大词典中把国际报道定义为:“举凡其他国家和地区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均可列入国际报道范围,但在报道中须考虑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从本国国情出发,适当选择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及人物进行报道”[1]。

媒介融合时代国际报道的受众有两大类:一为国内受众,针对这类受众,国内媒体首先报道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事件,其次便是把国际社会对我国事务的看法、态度等向国内受众进行传达,此部分内容同样也应算作国际报道的一部分;二为国外受众,针对这类受众,我国媒体既要报道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事件,也要报道我国发生的一些事实。

因此,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报道已经不再是仅仅关注国际事件的报道,也关注国内事件的报道,既要满足国内受众的国际信息需求也要满足国际受众的国内信息需求。鉴于此,我们可以把国际报道界定为:从国家、民族利益,从国际局势与本国国情出发,媒体对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报道;有关他国对我国社会事务的反应等向本国受众所做的报道;媒体对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件、人物向国际社会所做的报道;对本国事件、人物情况向国际社会进行的报道。

二、媒介融合时代国际报道的新变化

(一)国际报道范围的变化

传统的国际报道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领域。偶像明星的跨国化传播背景下体育明星参与的体育赛事、影视明星的八卦绯闻、时装潮流等娱乐新闻的国际报道率先打破了这一传统。在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下,我国媒体国际报道虽然仍以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信息报道为主,但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开始增加。打开环球网等媒体网站,在国际新闻频道上赫然可见《印度男子立遗嘱把几十亩地留给两头大象:不想它们遭受苦难》之类的带有着浓厚的社会性和娱乐性特色的新闻报道。李子柒借助于拍摄制作中国内地美食短视频在YouTube上进行传播,运营三个月便获得了YouTube的银牌奖[2]。可见,文化类的报道内容也成为了当前广受各国民众欢迎的国际报道。

(二)国际报道媒体渠道的变化

长期以来,从事国际报道的媒体几乎都是那些有着高度权威性的主流媒体。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新媒体在内容、平台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度的融合,国际报道在传播媒体渠道上也开始了多渠道融合发展。《人民日报》在全球不再仅借助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来进行国际报道,同时也利用推特(Twitter)账号、脸书(Facebook)账号、YouTube等社会媒体账号进行国际报道,且不管是《人民日报》推特号@PDChina,还是脸书号在国际报道中都有着相当高的影响力,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这些社交账号凭借着自身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报道给《人民日报》带来了相当高的国际影响力,甚至在受众活跃、互动指数等领域上丝毫不弱于《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大报[3]。

(三)国际报道形式的变化

受技术、时间、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媒体的国际报道中鲜少使用直播,就连视频新闻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多数采用图文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录屏软件、剪辑软件等简单录制编辑软件等被大量开发应用,记者或旅居的国人都可以在国外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对社交媒体上的或国外电视节目、互联网上的视频新闻报道进行编辑转发回国,或者直接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录制、直播,使其成为国际报道。移动端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后,直播所需的技术设备被简化,一台手机联通互联网就可以进行直播;人员要求也大大简化,记者只身一人即可直播,使直播在国际报道中开始被广泛使用。

三、媒介融合时代《国际报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报道》的课堂教学模式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际新闻教育的“外语+新闻”模式,这一模式当时为我国提供了大量急需人才,但媒介融合时代下这一模式已无法满足国际报道人才能力素养的新需求,《国际报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

(一)缺乏文化通识知识的开设,课堂知识基础匮乏我国新闻教育不论是在综合性院校,还是在单科性院校(有着固定的学科方向或者专业领域的院校,如医学院校、法学院校等),都是以大量的新闻专业课程配合自己院校的特色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如外语院校的新闻教育,主要以自身外語优势特色加上大量的新闻专业课程构成自身院校的课程内容,在英语等外语新闻采访、报道中形成自身特色,却忽视了国际新闻报道的一大本质——文化传播,新闻报道需要大量的文化通识知识作为基础。从而导致了《国际报道》课程教学缺少相应的通识文化基础,在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中西文化比较分析、报道角度的差异分析等环节中致使课堂缺少根基,甚至无法开展。

(二)缺少政治意识培训

国际报道不同于国内新闻报道,国际报道有着浓厚的政治性特色,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危机、债务危机、疫情危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美国、英国等诸多西方国家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都有着异常浓厚的政治倾向性和片面性,借助于媒体报道对我国抗疫进行攻击,对我国内政指手画脚……国际报道的这一特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时刻提防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陷入他国媒体的陷阱之中,而作出有损我国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的新闻报道。具体到《国际报道》这一课堂的教学中,不论是在解读国外媒体的新闻报道,还是国内媒体的国际报道,始终都要在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国际政治形势认知等前提下开展。然而当前我国的新闻教育中,除了少数如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等院校有着专门的政治意识培训外,多数新闻教育院校的政治意识培训都主要依赖于院校的思政基础课程。而思政课程的政治意识培训却远远无法满足国际报道的需要,便直接导致了《国际报道》课程中学生因政治意识不足,无法准确分析中外双方报道差异、选准报道角度等问题的出现。

(三)缺少实践实习机会,课堂与业界无法衔接国际报道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通报事实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事件的本质,事实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向国际国内进行呈现。多数国家的国际报道更是进行自身宣传、打造国际地位、进行舆论外交的重要手段,因此国际报道有着相当高的专业性,长期以来,国际报道都为国家媒体以及实力强大的跨国性媒体所垄断。在我国,国际报道也同样为国家媒体、实力强大的跨国性媒体所垄断,而大量的地方媒体、自媒体等的国际报道则主要用于转登转载那些国家媒体和大型跨国性媒体的国际报道,甚至有的媒体根本就不开设国际报道这一领域。这便直接导致学生参加国际报道实践实习的机会被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无法与业界实践相结合。

(四)重文体写作训练,缺乏融合媒体技能培训《国际报道》的课堂教学以各种文体新闻的解读分析、写作训练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各类文体的新闻写作,这些文体新闻多数适用于传统媒体和网络新闻报道。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国际报道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大量的自媒体端如前文中所提到的YouTube、Twitter、微信公众号等也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报道的重要渠道形式,国际报道也不再局限于图文形式的表达,各种长图、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也早已受到国际报道的青睐。《国际报道》课堂教学中缺少必要的这些新媒体报道的技能训练,多数院校未能开设PS、非线编、H5制作等实务课程,致使学生在实际的报道操作中上手慢。

四、应对策略

(一)利用线上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意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当前的教学资源,并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平衡,大量的慕课、精品课程以免费或付费的平台纷纷出现,不少高校均有在智慧树、学习通、 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平台上购买相应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为学生通识文化知识的学习、政治意识的培养与提高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在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可以把所需的课程知识内容的线上学习纳入到课程教学的总体考评之中,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突破平时成绩只关注课堂表现而忽视课外表现的局限。

(二)利用校园实践平台,将课堂进行延伸,增设模拟实训媒介融合时代,自媒体在国际报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校外实践实习平台匮乏的情况下,广大高校可以通过自主创办自媒体,把《国际报道》的课堂教学从教室移至媒体平台上,通过实实在在地在自媒体上发布自己撰写的各种文体形式的国际报道,来提高学生的国际报道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水平。确保《国际报道》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实现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上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环节,诸如《模拟主播说联播》《中西媒体记者电视辩论会》等相应的模拟实训环节,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把学生的各项能力水平综合调动起来,并通过此种参与性较高的实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三)增设思维能力训练内容

在国际报道中想要做出正确的分析、理性的判断,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意识水平之外,更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虽然当下多数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都开设了诸如《形式逻辑》等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训,但是却鲜少有具体的专业课程将自身课程内容与课程特色与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思维模式。国际报道中的思维能力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文化差异观、地域政治理论差异观,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对西方国家及其媒体所做的发言报道等中所存在的谬误、谬论等的敏锐发现能力[4]。《國际报道》的课程教学中虽有较多的关于中西方媒体针对同一事件报道中的观点差异、文风差异等的比较分析,却少有设计在坚定国家利益立场的前提下,媒体怎样针对这些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差异进行回击。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撰写国际报道对国外媒体的谬论进行舆论回击、扭转舆论走向等课堂内外的相关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辩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甘惜芬,等.新闻学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 陆益峰.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新变化[J].新闻传播,2018(4):4-6.

[3] 於银梅.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新变化[J].传媒,2017(5):66-67.

[4] 赵瑞琪.新闻教育专业化:五种能力的培养与和提升——以国际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2):34-37.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应对问题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