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现象探析*

2021-06-30陈慧敏童正容

海峡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娱乐应用型

陈慧敏 童正容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消费主义、娱乐至上和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泛娱乐化”社会思潮日趋普遍化,也出现在高校课堂中,教育者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迎合学生寻求图像化的感官刺激,偏离了大学教育追求科学、理性和批判精神的教育初衷,课堂“泛娱乐化”现象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并认真审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把关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如果一味追求丰富的形式而失去了其承载的文化和灵魂,再好的工具也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近几年,随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更应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清醒意识到“泛娱乐化”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潜在风险。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的表现、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其原因,以期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 相关研究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泛娱乐化概念最早由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首次提出,认为“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泛娱乐化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公众话语以娱乐方式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1]。当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泛娱乐化”包括以下内容:①以享乐和消费主义为核心,运用电视、网络、戏剧、电影等现代媒介编辑肤浅、空洞、粗俗、戏谑的内容,是一种以令人获得快感的方式放松人们紧张神经的娱乐文化;②以电视和网络媒体为主的娱乐节目低俗化,表现于虚假噱头、格调不高、经典戏仿化、历史戏谑化、色情暴力化、无下限取悦观众等方面;③审美趣味异化发展引发的文化商业现象[2]。“泛娱乐化”因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斥娱乐性、虚拟性、碎片化、媚俗化等因素,给人们的生活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表面看来,泛娱乐化冲破了传统主流话语控制体系,打破了高高在上、传播某一特定思想、严格控制人们话语权的桎梏,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美好感受。但实质上,泛娱乐化破坏了对重大问题、严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肤浅的娱乐化信息的传播,逐步使每个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趋于浅薄[3]。 信息爆炸、话题炒作、网红直播等“泛娱乐”形式,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辨别和获得,信息的传播特性和共享功能,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人们对信息的可信度开始产生“习惯性怀疑”[4],导致“刺激性”取代“理性”、极端偏见取代理性思考、娱乐意识诱发个体“极化”等现象和影响[5]。“泛娱乐化”社会思潮蔓延到高校课堂,已影响了大学教育对重大问题及严肃问题的深入探讨,使大学生沉浸在 “娱乐乌托邦”的“快餐”文化中。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泛娱乐化”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消费主义、享受主义为核心,为提升教学效果和课堂满意度,通过网络媒介和多媒体工具,以戏剧化、庸俗搞怪的娱乐性内容来辅助教学,以致大学生过度追求视觉刺激、沉迷娱乐,课堂教学因此异化,背离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现象。国内诸多学者一致认为应对泛娱乐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解决课堂泛娱乐化的关键是:①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价值引领根基,做好“正”引导;②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筑牢价值引领阵地;③依托实践育人途径,增强价值引领效果[6];④反思课堂教学,坚持教学主体的独立性;⑤坚持教学内容的规范性;⑥坚持教学思维的深刻性[7]。教师具备传播者的作用,更应承担起课堂教学“把关人”的角色[8]。

学术界对“泛娱乐化”现象的研究多围绕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展开,对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现象,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9]。除思政课堂外,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娱乐异化为教学的目的而非手段,因此认真审视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现象,让教育彰显知识传输、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功能十分必要。

2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本文通过调查福建应用型本科高校Y学院的大学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现象进行全面审视。Y学院是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辅以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217份,回收217份,有效问卷216份,问卷有效率为99.53%。问卷主要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课堂泛娱乐化的影响,大学生对娱乐信息的接触情况,以及大学生对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态度等内容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娱乐化的音视频使用较为普遍

课堂泛娱乐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教学中借助新媒体,包括图片、动画、综艺节目、娱乐小视频、电影、娱乐性教学语言等的使用。娱乐视频、音频动画(GIF)、娱乐性图片是高校课堂最常见的三种形式,超过61.57%的学生表示课堂教学播放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恶搞”小视频,59.72%的学生表示放映了搞笑配乐和恶搞名人表情包等音频动画,54.63%的学生表示演示了搞笑、娱乐性的图片。其他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还包括播放诸如“奇葩说”“吐槽大会”等娱乐综艺节目、使用娱乐化的教学语言,例举娱乐化的新闻例子以及播放搞笑电影片段等。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现象较为普遍,课堂教学较多利用了多媒体工具进行娱乐化教学,娱乐文化凭借文字、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给学生呈现一连串的视觉享受,学生陷入眼花缭乱的“看课”状态。

2.2 娱乐化教学时间占比较高

泛娱乐化教学形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在课程时长中比重较高。在问及“教师一节课在课堂上播放娱乐化节目或视频的时间”时,有91位大学生选择5分钟以内,占42.13%;79位选择5~10分钟,占36.57%;16位选择10分钟以上,占7.41%;超过40%的学生认为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大于5分钟,甚至在10分钟以上。以一节课45分钟计算,播放5分钟娱乐视频占总上课时长的11.11%,播放10分钟占总时长的22.22%,如果再考虑课堂教学中还有以其他形式呈现的娱乐元素,一节课包含的娱乐化信息必然过多。娱乐化要素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中占比较高,影响课堂知识的传授和吸收。

2.3 “即时满足”代替学术内涵

当前是一个思想多元、全民娱乐的时代,也是个人主体意识彰显的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化,课堂上的权威被逐渐解构,学术内涵和理论学习渐渐弱化,大学生更愿追逐个性化、肤浅的感官刺激。如果课堂有趣,多呈现一些当下的娱乐元素或许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一些,否则认真听课者寥寥。当被问及“您怎么看待课堂中存在的泛娱乐化现象”时,认为“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大学生仅有25位,占11.57%;“觉得对自己影响不大”的有64位,占29.63%;认为“氛围轻松”的有66位,占30.56%;认为“起到了娱乐消遣,但对知识吸收帮助不大的”有61位,占28.24%。从调查结果来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课堂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认识不足,追求课堂上“即时满足”的过程,热衷于碎片化阅读,削弱了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学习兴趣,不少教师则迎合学生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学术内涵。于是,以游戏来消解枯燥,用体验代替思索,以娱乐的心态对待质疑与批判,逃避思维的理性与深刻,为学生建构了一个没有艰辛、只有欢乐的课堂“乌托邦”[10]。

3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1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

伴随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抖音、快手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成为学生表达自我和接触社会的主要媒介。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课余时间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中,选择观看影视剧、听歌的占80.09%,聊QQ、微信的占73.15%,上网浏览、发微博的占64.35%,外出逛街、唱歌的占60.19%,运动和玩游戏占比分别为42.59%、43.52%。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依托互联网为媒介展开,普遍追求即时娱乐化,缺乏深入学习的激情。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本身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传媒所营造的泛娱乐化拟态环境缺乏抵抗力。高校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往往也迎合学生娱乐化心理需求,将教学内容以通俗、搞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大学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精神压力得到释放,获得“使用与满足”并沉溺其中。相比于传统教学形式,加入娱乐化元素的教学方式显然更受欢迎,以至于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希望创新更多互动方式以及维持目前教学方式的大学生占比接近半数。在课堂泛娱乐化日趋普遍的境况下,大学生更应把握好娱乐的“度”,避免成为课堂泛娱乐化的“被动接受者”。

3.2 “异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个人考核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和工资收入等。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满意度与教师课堂的有趣程度高度相关。当被问及“每学期结束后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和其课堂有趣程度有关”时,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都与课堂的有趣程度相关,同时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较高。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交叉分析,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选择与课堂有趣程度相关的132位大学生中,有29名对师生关系感到“非常满意”,76名感到“比较满意”,占比分别为21.97%和57.58%;61位选择“不确定”的学生中,对师生关系感到“非常满意”和感到“比较满意”的占比分别为3.28%和62.3%;23位选择教学评价与课堂有趣程度无关的学生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比分别为13.04%和34.78%。从调查看,超半数的大学生对师生关系较为满意,而课堂有趣的老师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当教学评价与教师个人绩效考核挂钩,教师受其影响容易放弃自己课堂“把关人”的角色,片面追求学生的高评价,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掺杂功利因素,呈现迎合意味,这也反映课堂泛娱乐化的普遍存在与异化的教学评价机制相关。

3.3 “唯学生主义”的教学改革

近年教学改革话题不断,方案推陈出新,在追求特色的应用型定位下,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互联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相继出现。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异,将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变成迎合学生的娱乐化需求,使课堂教学从“以学生为主体”陷入到“唯学生主义”中,教学也变得碎片化、娱乐化、庸俗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但花样不等于效果,形式不等于效率,改革不等于盲目改变。教学改革根本上是内容改革,没有好的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也只是哗众取宠。

3.4 网络娱乐环境因素

网络娱乐环境是影响课堂“泛娱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体为满足用户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创造出一个泛娱乐化的“拟态环境”,让受众能及时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沉浸在虚拟世界和娱乐狂欢中。泛娱乐化思潮以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通过教学工具的运用,网络娱乐信息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大学课堂。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16名大学生中,有114位认为“网络媒体主流价值观缺失,娱乐信息层出不穷”是导致课堂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占总调查人数的52.78%,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课堂泛娱乐化与网络娱乐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课堂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4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产生的影响

4.1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思辨能力塑造

当大学生沉溺于课堂和媒体创造的娱乐化“虚拟环境”中,其中隐藏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掩盖了轻松课堂的互动本意,使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侵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大学生也容易出现不再主动思辨,而是依赖网络来寻求答案,影响其对现实的判断和信息的甄别,影响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感官享受,但由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语言风格、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等都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在问及课堂“泛娱乐化”可能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时,57.41%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容易追求视觉享受,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降低”;51.85%的学生表示“学习兴趣不足,沉迷娱乐”;45.83%的学生表示“生活态度消极,追求及时享乐”;42.59%的大学生表示“课堂‘泛娱乐化’会导致语言风格粗俗化,削弱思考能力、容易冲动,导致非理性消费、影响身心健康”。此外,过度追星、盲目崇拜也是课堂“泛娱乐化”对大学生造成影响的主要方面。

4.2 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建构,教师作为课堂的“把控者”,应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和专业水平,但随着泛娱乐元素的增加、尽管多媒体工具具有方便、易用等特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反倒使许多教师的专业能力降低。调查显示,PPT成为最受教师欢迎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所有知识内容在PPT中以图片、音视频等形式一一呈现,教学减少了板书,脱离了课本,课堂教学方式倾向“工具化”,学生成为图像的“接收器”,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的认知止于图像呈现的内容,缺少自我思辨过程,进而造成学生缺乏分析能力。泛娱乐化的课堂里,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并不都是合格的传播者,也难以保证教师通过媒介工具能准确把讨论内容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4.3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

课堂泛娱乐化使课堂教学趋于功利化,教学形式多样而教学内容单薄,课堂变得有趣而空洞,大学生则抱着娱乐化的态度听课,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效率低、学习质量低、重视成绩忽略过程等。平时不努力,全靠期末临时抱佛脚,这是多数大学生期末状态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收集学生建议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当前的教学评价却成为课堂泛娱乐化的“导火索”。调查表明,60%以上的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取决于课堂的娱乐化程度。尽管如此,教师也应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减少为了获得学生高教学评价而在课堂实施过度娱乐化教学的行为。

4.4 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泛娱乐以休闲、搞笑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成为了娱乐化信息展示的舞台,教学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而以轻松愉快为目标。休闲娱乐无可厚非,但由于网络发布的内容往往缺乏及时监督,内容容易低俗化和媚俗化,娱乐性综艺节目和娱乐短视频也传递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从众心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校内盛行,引发校园文化的庸俗化。若高校课堂单纯靠娱乐化的文化生产来填补,而缺乏新的文化内容,缺乏“把关人”,容易使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受这种校园文化环境影响,走向文化消费的“调侃化”和“信仰渴求化”,难以实现文化自信。

5 改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对策

5.1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形成正确判断能力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泛娱乐化理解片面,不能正确认知休闲娱乐和泛娱乐化,媒介素养有待提高,而高校尤其是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也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存在媒介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在面对五花八门的媒介信息时,难以分辨真伪,使其容易在网络媒体和课堂教学中受到泛娱乐化思想的侵蚀。对此,高校应增设媒介素养和美育课程,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思辨能力,使大学生能理性认识、科学分析课堂泛娱乐化现象。高校还可以更多开设人文与艺术方面的选修课,鼓励大学生多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高校教师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专业”是其法宝。教师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开展针对性教学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通过继续深造、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高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教师也应科学认识媒介,提高媒介素养,并合理地运用媒介。首先要正确认识各种多媒体工具的功能和应用,其次要了解各种多媒体工具在传播效果上的差异和优缺点,并根据所要传播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工具。教师应合理使用辅助工具,注重内容讲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不能让步于学生的娱乐化需求,降低对现代教学手段和媒介的依赖程度。

5.3 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构建科学教学评价机制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要改善课堂泛娱乐化情况,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好把关和督导,建立以鼓励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其次,针对功利化的教学评价行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督导专家、二级院系、同行教师“四位一体”全面的系统化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教学评价,但不应以学生教学评价作为判定教师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指标。最后,针对课堂泛娱乐化行为,应鼓励教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并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真正的学术需求,而不是简单满足学生娱乐化的心理需求,使传道授业解惑落到实处。

5.4 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健康发展

当“泛娱乐化”现象在课堂出现的同时,校园文化也卷起一股庸俗之风。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提倡健康、具备知识内涵的校园文化势在必行。大学生群体是媒介信息的主要受众和推动者,高校可以运用这一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文化宣传。可以通过举办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如原创音乐会、人文摄影比赛、校园戏剧汇演、科普知识竞赛、电影赏析大赛、校园文明人物评比等,融汇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在面对娱乐化信息时候的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对教师队伍严格规范管理,做好校园风气引导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减少泛娱乐化教学带来的危害。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娱乐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娱乐眼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