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应用分析

2021-06-30赵惠芳徐海燕叶晓冰华晓白

海峡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厝惠安晋江

赵惠芳 徐海燕 叶晓冰 华晓白

(1.泉州市气象局,福建 泉州 362000;2.永春县气象局,福建 泉州 362000;3.罗源县气象局,福建 福州 350600)

闽南民居是闽南乡土文化、建筑技艺、区域地理和气候环境等相融合的结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例如郑慧铭[1]从文化表达方面分析总结了闽南传统民居的装饰特点、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等;王绍森[2]基于闽南的气候、建筑形式、空间和材料等探讨闽南建筑的地域表达,提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方向;柳碧波[3]通过概述闽南地区人文地理、气候环境及传统建筑的地域特征,阐述、调研、解析并总结归纳了闽南建筑文化在传统建筑上的表现形式。他们一致认为,闽南气候是闽南建筑需主要考虑的前提条件,王绍森[2]甚至认为“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关注成为当代建筑最本质的思维之一。从当前的生态建筑到节能建筑,无不关注气候,正所谓‘气候决定建筑’”。

关于民居建筑与气候适应的研究分析成为近几年关注的热点。向少石等[4]通过比较的视野和手法对苏州地区的地域气候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其较为特殊的热环境及湿环境特征,并从中提炼出苏州传统民居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原则;杨涛[5]分析了汉中、韩城和宏村三个地区合院民居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形态特征及气候适应策略;索朗白姆等[6]通过对拉萨市传统民居进行测绘和室内热环境测试,从建筑朝向、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和建筑空间等方面对拉萨市传统民居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进行研究,总结拉萨市传统民居在高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气候适应性特征。陈志玉[7]从民居选址、建筑空间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分析了闽南传统民居降温、除湿、防风雨、遮阳的生态特点。

上述研究均主要从建筑学科角度来分析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而本文则尝试着通过闽南历史人文、闽南建筑特点和闽南气候特点,结合闽南传统民俗和风水学观点,从气温、湿度、降水、日照、风、灾害等方面分析了泉州沿海气候在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从气象科学角度来解读闽南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为闽南建筑文化的形成提供新视角。

1 闽南传统民居概述

1.1 历史背景简介

闽南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塑造出闽南人民勤劳勇敢、漂泊奋斗、落叶归根、祖先崇拜、多元文化融合的特性。古代闽南地区远离中原封建政治权力中心,历史上先后出现多次因避战乱而一路南下的中原人定居于此地的大移民事件,因此闽南传统民居中既承袭了中原北方建筑的元素,又融合了适应闽南自然气候的地方特色。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海内外商贸的往来,移民和侨民群体的定居,使得泉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并融入渗透了多种文化积淀,形成了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人文与独有的地域建筑文化,其中,遍布泉州地区的闽南民居建筑最具有代表性。

1.2 闽南民居类型

闽南民居主要分为古厝、手巾寮、土楼、番仔楼和骑楼[3]。闽南传统民居古厝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典型的院落式形制建筑,俗称“皇宫起”,主要分布在闽南沿海一带,一般为官商宅邸,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以下简称闽南古厝。

手巾寮是闽南地区较为常见的沿街传统建筑类型,其进深向纵向延伸,巧妙利用有限空间,呈带状形式,意为“像长条的毛巾一样面窄狭长”,一般为平民百姓住宅。

闽南土楼是基于防御目的,在闽南山区建造的方形、圆形或半圆形等特殊形式的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泉州,主要散落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内陆山区。

“番仔楼”是对从南洋回来的闽南华侨修建的小洋楼的称呼,其建造时间大致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既传承了闽南的传统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东南亚的建筑文化,具有中西合璧的多样性。

闽南骑楼是闽南本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又一产物,其遮阳蔽雨的柱廊通道、下商上宅的临街建筑形式,被看作闽南传统古厝向近代商住建筑类型转换的一个标志。

1.3 闽南传统民居特点

闽南古厝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典型的院落式形制建筑,是最具闽南地域特色的传统官式住宅,俗称“皇宫起”,其特点可概况为: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本文从古厝的建筑形制入手,结合风水学,详细分析气候因素在其中的应用。

2 泉州沿海气候特征

气候是建筑地域性中最稳定的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气候生成一种建筑,可谓“气候决定建筑”[2]。民居建筑的设计建造,主要考虑防晒、采光、防雨、防风、通风等方面,其对应的气象要素主要为气温、湿度、降水和风。由于闽南古厝主要分布在泉州市辖区、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南部等沿海地区,本文选择泉州市区、晋江和惠安3站作为泉州沿海站点,三站离海岸线直线距离依次减小,其中惠安距离海岸线最近,其三站数据分别代表泉州、晋江和惠安三地的气候。

2.1 气温特征

由于泉州市区2010年后才建自动气象站,故统计最近10年以来三站的月平均气温(图略),可知,泉州沿海总体温暖,年平均气温20~21℃,盛夏最热时段(7~8月)平均气温为27~28℃,最冷时段(1~2月)平均气温也有11~12℃,若以平均气温低于10℃作为冬季标准,以平均气温高于22℃作为夏季标准,则泉州沿海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冬天,而夏天较长,从5月持续到10月,占全年的一半时间。惠安、晋江和泉州三站距离海岸线渐远,而气温则渐升,尤其是2~8月泉州市区的平均气温比惠安高1.2~1.8℃,表明了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离海岸线越近,气温越低,温差越小。由于闽南沿海几乎没有冬天,夏季虽长,但极少有37℃以上的高温天气,因此,民居建筑无需考虑冬季寒冷保暖及夏季酷暑隔热问题。

2.2 湿度特征

大雾天气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因此,大雾时长和日数能真实反映高湿特点。由于泉州站无观测大雾,故只分析晋江和惠安两地湿度和大雾日数,统计最近30年月平均湿度和大雾日数月变化曲线(图略),可知惠安的月平均湿度明显高于晋江,尤其是5~8月,惠安比晋江月平均湿度高4%~7%;大雾日数惠安显著多于晋江,惠安的年大雾日数多达30天,大雾主要出现在冬末至初夏,集中在春季(3~5月)。从气候角度而言,泉州沿海的高湿阶段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距离海岸线越近,高湿现象越突出,而源自海洋的高湿伴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沿海民居建筑需采取防范高湿高腐蚀措施。惠安民居大多选用抗腐蚀性较强的花岗岩石材作为建筑主材,而泉州和晋江民居则多选用吸湿性较好的红砖作为建筑主材,正是体现了当地人对泉州沿海气候湿度特征的认知和合理应用。

2.3 降水特点

统计晋江和惠安最近30年月降水量和雨日(图略)可知,无论是降水量还是雨日,惠安和晋江月变化曲线完全一致:春季降水量多,雨日多,夏季降水量次多,雨日减少,秋冬季降水迅速减少,雨日最少;3~6月降水量逐月增多,6月最多,但雨日最多为3~4月。这表明闽南3~4月多为春雨绵绵,5~6月多为雨季强降水。惠安降水和雨日明显比晋江少,表明惠安比晋江更容易出现少雨干旱时段。因此,民居建筑还需考虑闽南春季多雨的气候特征,晋江雨水多,建筑应更侧重防雨。

2.4 风向风速特点

由于特殊的台湾海峡狭管效应,泉州沿海的风明显大于内陆山区,距离海岸线越近,风速越大。统计1991—2020年惠安和晋江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图略)可知,从风向而言,无论是惠安还是晋江,风向主要为东北风(NNE~ENE),其次为西南风(SW~SSW),这表明泉州沿海存在明显的NE~SW季风,最多风向为东北风(NE),其次为西南风(SW);从平均风速来看,惠安风速明显大于晋江,月平均风速惠安比晋江大2~3级,惠安常年平均风力达3~4级,惠安大风日数明显多于晋江,8级以上大风日数惠安多达47天,比晋江多一倍多,秋冬季惠安风力明显加大,常出现8级以上大风天气,而这种大风往往持续多日。

东北大风往往由冷空气带来,有研究表明,风速每增加1m/s,体感温度则下降2~3℃。因此,闽南沿海民居建筑中必须考虑如何应对风向和大风对建筑和人体的不利影响,惠安沿海风力大,建筑应更侧重防风。

3 古厝里的风水和气候适应性应用分析

3.1 负阴抱阳的朝向

风水学把温度高、日照多、地势高等统称为阳;而向“阴”的地方即背“阳”。地形要背山而面水,即“负阴抱阳”,是为“吉地”。在气象学上,“阳”指向偏南方位,“阴”指向偏北方位。因此,“负阴抱阳”的建筑就是指屋宅面向朝阳的南方而背对北方,即“坐北朝南”。闽南古厝对此尤其讲究。从气候的角度来看,“负阴抱阳”的朝向极具科学性,反映了古人对气候特点的认知和运用气候的智慧。

闽南古厝的主要特点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南向全部为隔扇及槛窗,而北向则基本封闭。这样的格局有其气候学意义:泉州沿海为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风力大,气温低,寒风袭人;夏季转向偏南风,风暖湿,气温高,暑气逼人。从上述风向玫瑰图分析来看,东北风(NNE~ENE)是最多风向,其次为西南风向(SW~SSW),这和“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基本一致。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建筑朝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背风有利于抵御干冷的北风,南侧则开设门窗,充分引入阳光,采光通风两不误。

3.2 开间和进深

闽南古厝往往以“开间”和“进深”来表述其规模大小。对于“坐北朝南”的古厝而言,“开间”表示东西向宽度,“进深”表示南北向深度。从科学角度而言,由于闽南古厝均为一层平房,东西向的开间越多则意味着更多的阳光摄入,南北向的进深越多则更有利于偏南风和偏北风的空气对流,使得庭院深深的古厝不仅多一份温暖,而且通风效果良好,增加居住的舒适度。

3.3 塌寿(凹寿)

闽南古厝正中间的大门内凹,称为“塌寿”或“凹寿”(凹秀)。塌寿具有“遮阳避风挡雨”等实用功能,可以为路人和流浪汉提供临时躲避风雨的场所,反映出闽南人宅心仁厚的品德,也顺应了春季多雨、夏季多台风、秋冬季多大风的闽南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人性的“塌寿”门楼来应对无情的风雨。

3.4 影壁(照壁)

影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建筑形式,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在大门内设置一面屏蔽物用以遮挡,称为“影壁”(照壁)或“屏风墙”。影壁的用途和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

3.4.1 风水学意义

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于是便出现影壁这种建筑形式。

3.4.2 气象学作用

从气象的角度来看,影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功能,对屋主健康和隐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古厝大多坐北朝南,而泉州沿海风向随季节而转变:夏为南风、冬为北风,无论是北风还是南风,只要南北通透,就会形成空气对流,风穿堂而过,风力较大,就这是所谓的“穿堂风”。长期在“穿堂风”的吹拂下,很容易感冒生病。因此,用一堵屏风墙改变了风的流动方向,使风从影壁的两侧分流至屋内,阻止了“穿堂风”的形成,使风变得柔和。这也印证了风水学说的科学性,还说明古人很早就对自然气候有了深刻认知,并在建造房屋时创造出应对气候的“法宝”来破解不利风水。

3.5 天井

闽南古厝每两进(落)之间的中间位置设有天井,天井的通透明亮是古厝采光的主要来源,此外天井还具有通风、防晒、防雨、防火等诸多功能,因此天井的设计既考虑采光和通风效果,还充分考虑排水、防火和散气功能,貌似简单,用到的建筑材料最少,但是却极具科学性,合理、科学的天井设计直接影响到主人的生活品质,相当于现代装修中的隐蔽工程。天井一般为方形,地势低于房屋,在东南西北各个方位都设有排水孔,下大雨时能够及时排水;天井里一般会摆设花草盆栽,通常还会置放数口水缸,水缸里储备雨水,平时可用来养鱼浇花,发生火灾时则用来取水灭火;阳光充足时,可以晾衣晒被;夜晚还适合纳凉、聊天、赏月。由此可见,天井的设计是古厝中巧妙应用大自然馈赠的具体体现。

3.6 光厅暗屋

闽南古厝中间的厅堂因朝向天井而宽敞明亮,是闽南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室内较暗,在屋顶开天窗取光,采光虽不如厅堂,但具有较好的私密性,适用于起居卧室。闽南古厝中这种根据需求合理利用日照和朝向的“光厅暗屋”效果,可谓是另一种气象人文:一方面用“光”宗“耀”祖的方式体现闽南人对祖宗、神明的尊重和敬畏,祈盼“举头三尺有神明”来庇护子孙,另一方面用“阴暗的卧室”来表达自己在祖宗面前“含蓄而不露”的谦卑和恭敬。

3.7 古厝部分构件中的风水和气候适应性分析

3.7.1 挡雨的水车堵

水车堵大多位于传统民居的房檐下,是一条水平的建筑装饰,内容主要包括动植物绘画、戏文故事画和神话传说。在闽南,大部分古厝或寺庙的水车堵上大都会以剪瓷雕、灰雕、或是彩绘等传统工艺来装饰,而它向外向下倾斜的设计,则是出于人文和科学的考虑:一是为了便于人们仰视观赏其装饰艺术作品,另一个重要作用则是用来遮挡雨水,下雨时能有效阻隔雨水对墙面的直接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外墙的作用。

3.7.2 抗风挡雨的屋顶

传统建筑中,屋顶用来固定屋架的结构,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闽南古厝多为硬山式和悬山式屋顶,其中硬山顶多砖石构建,有利于防抗大风,不易着火,而悬山顶由于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有利于挡雨和排水,沿海地区因为风大而多采用硬山屋顶。惠安和晋江滨海乡镇的民居屋顶大多采用抗风能力强的硬山顶,而泉州和晋江内陆乡镇因雨水相对较多,民居屋顶大多采用防雨能力较好的悬山顶。

3.7.3 风狮爷和石敢当

风狮爷是闽台共同的风俗。由于峡管效应作用,台湾海峡两岸沿海的风力要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以泉州沿海为例,惠安各月平均风力明显大于位于晋江风力,惠安风力在秋冬两季(10月至次年2月)可达4级,冷空气给沿海带来持续的大风天气。在金门,一年当中东北风长达九个月,当地居民为了防止风灾,便在屋顶上设置了风狮爷(俗称瓦将军),起到祛邪(风)避灾的作用。这种风水信俗在闽南及台湾地区较为盛行。风狮爷信仰表明了古人对于沿海大风的认知和对风神的敬畏。它虽然不能真正阻挡来风,但是却可以用来测风:若风狮爷“口”和“尾”相连通,当有大风来临时,便可以通过其发出声音的高低来估算风力的大小,可谓是测风仪的“祖狮爷”。

与风狮爷功能相当的还有石敢当风俗。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人们认为“泰山石敢当”能“挡风煞、保平安,驱妖邪”,因此把它安置在三岔路口或丁字路口等路冲处(常伴有类似“通风走廊”带来的对流风),在泉州,多数石敢当为萌狮造型,成为泉州古城的一道有趣的风景。石敢当信俗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远播海外,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结论

气候条件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闽南古厝注重挡风、避雨、通风、采光等设计,以其独特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来适应闽南沿海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坐北朝南的朝向,遮阳避风挡雨的大门塌寿,遮挡风煞的影壁,通风采光防火的天井和光厅暗屋的设计,古厝的部分构件如水车堵、硬山和悬山屋顶、风狮爷和石敢当等设计也充分表明了闽南古厝对风水和气候适应性的运用。

猜你喜欢

古厝惠安晋江
惠安公司出刊系列丛书 献礼党的二十大
惠安影雕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探析
浅谈惠安木雕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2020年全国工艺品制作(石雕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在惠安开幕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