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孔子诗化的人生理想

2021-06-28李娜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孔子

[摘  要:生于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实现自己所坚持的“道”,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复兴西周的礼乐制度。 而由于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限制,这些终究无法实现。于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孔子对人生的态度与他的审美理想便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碰撞。他对“道”的追求与对“艺”的实践相结合,再加上 “思无邪”所提倡的中和的审美理想,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使得孔子的人生兼具了强烈的经世精神和浓郁的诗性意味。

关键词:孔子;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审美理想]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此时用于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那一整套礼乐文化体系已土崩瓦解,但他却致力于复兴礼乐以救世。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去鲁适卫,年五十五岁。次年孔子去卫过匡,后重返卫。鲁哀公三年由卫适曹又适宋,后因避宋司马去宋仕陈。鲁哀公六年孔子去陈,绝粮于陈、蔡之间,遂适蔡,次年再适于卫。鲁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鲁国,终于结束了十四年的流离生涯,而他的人生理想却始终未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正因如此,他才会遭受这许多的挫折与失败。《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也证实他确有一番行道救世之心。据钱穆先生所说,公山之召应在定公八年,此时孔子年已五十,他曾说“五十而知天命”,由此可见令孔子施行天道是天命,天道无法施行是天命,明知施行不了仍要坚持去做也是天命。虽言天命,却亦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他的这一人生理想便脱离了庸常与世俗的标准,转而进入了一种崇高的、诗化的境界,而这种诗化的人生理想则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人生态度与审美理想两个方面。

一、诗化的人生态度

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为避鲁国内乱前往齐国,成为了高昭子的家臣。据《史记》记载,孔子曾“与齐太师语乐,闻韶乐,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论语》也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仅如此,孔子还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足见其爱好音乐之深与向学之诚。而对于他所奉行的“道”,他自己也知道无法实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是天下无道,总要有人去尝试改变,于是孔子选择去做这个挺身而出的人。孔子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乐传统,并为之努力奋斗了一生,但他并不是汲汲于步入仕途,而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以一种诗意的态度面对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在《论语·乡党》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孔子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谈论各自的志向,其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均与具体的政治抱负有关,曾皙的回答却异于这三人,他不像是在阐述志向,而是描述了一个情境。他希望在暮春三月时,穿着春天的衣服,与五六个成年人,七八个小孩,去沂水边洗澡,然后到舞雩台上吹风,最后唱着歌回家。听完之后,孔子发出了欣赏的赞叹:“吾与点也!”由此可见孔子所向往的生活是一种不论所处际遇如何,都可以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的人生。这种理想的生活情境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对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与他的“道”一样,只是一种诗化的人生态度。

二、诗化的审美理想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是《诗經·鲁颂·駉》中的一句话。“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孔子用它来概括整部《诗经》的思想内容倾向,指的是诗的思想、感情、意义等方面“无邪”。孔子“一言以蔽之、一字寓褒贬”的论述风格使“思无邪”寓意丰富,蕴含多种阐释可能性。《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对《武》乐则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由此可见孔子将“善”和“美”是区分开来的,前者是思想道德层面的,后者属于一种艺术标准,“善”并不代表“美”,所以“思无邪”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思想不淫邪”,它与孔子的“中庸”哲学思想一脉相承,是一种多样统一、和谐适度的状态,体现出孔子在艺术上追求中和的审美价值取向。《诗经·鲁颂·駉》表达了对马群的赞美,兼有怀想牧野之情。诗中出现的马匹的颜色多达十六种,但搭配协调,构成了一副多样统一的和谐画面。诗中反复强调众多的马虽颜色各异,但配合在一起驾车确实非常的“美”,这里隐含的正是一种由杂多而趋向统一的思想。原诗中的“疆”、“期”、“斁”、“邪”这四个字的含义都指向某一极端, 因而“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与“思无邪”都表达对极端状态的否定, 指一种折中、中和的状态。

孔子的诗论和美学观念与其道德观念、政治理想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孔子所追求的这种“中和”的审美取向,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无不及,也不过度,其在本质上与孔子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相通。他将以“思无邪”为总体审美特征的《诗经》作为政治教化和人格修养的重要工具,通过诗教使人浸染“中和之美”,从而在情感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于内在趋向“仁”;同时令人们在社会上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于外在合乎“礼”。从本质上讲,不论是这种教化的形式还是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均属于孔子诗化的审美理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对“道”的追求与他对“艺”的实践相结合,再加上《诗经》“思无邪”中提倡的中和的审美理想,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使孔子的人生兼具了强烈的经世精神和浓郁的诗性意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3]傅佩荣.孔子辞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4]赵玉敏.孔子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李娜(1997—),汉族,甘肃定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看 淡
孔子的一生
世界观(二)
懂得放弃
三种人生态度
人生的三种态度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