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日语记叙文的写作指导课程说明

2021-06-28何嘉荔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9期
关键词:日语语篇记叙文

何嘉荔

一、选题背景

新教材人教版日语必修一第3课《自分にできるボランティア活動(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基于社会范畴的“社会服务”主题选定“志愿者活动”这一内容,情境设置为班会上学生讨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经历、教师为学生提供选择活动条件的建议,包括对话、记叙论述等多模态语篇,以记录一次志愿者活动为任务驱动。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他们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开始摸索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另一方面,学生虽然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经验,但往往对志愿者活动的理解不深,导致积极性不高,最终造成开展活动的教育意义收效甚微。因此,情感层面上本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志愿者活动,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纵观近十年日语高考写作题目,记叙文作为考查体裁屡屡出现,为一线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指示。然而,与议论文、说明文、书信等体裁有固定写作模式不同,记叙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等,成为高中日语写作的重难点。为此,开展记叙文的写作指导成为本次课程的立足点。

再者,传统的高中日语写作指导课堂常见以“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点评”的形式开展。由于主题范围广泛且指示不明确、创设的情境不足等前提输入不足,导致语言能力本已不足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无力、逻辑思维缺失。因此,本课程提倡深挖课程内容并且围绕主题进行具有指向性的写作训练,以期逐步改善高中日语写作课的现状。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のことをよく理解する(理解志愿者活动)、自分にできることを探す(发现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の経験を発表する(记录一次志愿者活动经历)。为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将目标细化。具体如下:

1.语言能力

通过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实践活动,分别掌握预测内容捕捉有效信息、规范口头表达、通过连词把握文章逻辑、记叙文写作思路等技能,积累志愿者活动的相关词汇与表达,从多模态语篇中获取信息、理解具体信息、把握观点,能够作有意义、有连贯性的口头陈述、书面表述。

2.文化意识

了解日本高中生的志愿者活动并进行对比,发现中日高中生志愿者活动的异同,从中学会尊重与包容,加深对我国志愿者活动的理解,弘扬我国乐于助人的精神,结合中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时政热点,深化对志愿者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3.思维品质

梳理多模态语篇信息,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对语篇进行推理,在阅读技能课、写作指导课上巧用思维导图,抓住关键信息,提高概括能力,进而对自身进行分析从中创新形成独具个性的志愿者活动报名表、了解记叙文的写作要素,清晰呈现写作思路;通过修改病句提高质疑、辨析能力,最终养成运用日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相互鉴赏作品等互动能养成协调与合作的精神,运用调控策略主动总结、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根据实际尝试调整学习方法,保持对日语学科的兴趣,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3课时,分别为听说课、阅读课和写作课,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是听说技能训练课,基于Warming-up及Step1-1篇章开展。本课时紧紧围绕“志愿者活动”主题,以「武漢の色(武汉色彩)」视频导入,创设目标场景,营造氛围渲染情境,以图片、视频、听力对话、口语会话等多模态语篇为载体,以“理解志愿者活动”为任务驱动。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志愿者活动的特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益处及高中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注意事项,为之后的阅读课、写作课做铺垫。

第二课时是阅读技能训练课,基于Step2-1篇章开展。本课时内容上承接第一课时“理解志愿者活动”,围绕“志愿者活动”主题,通过主人公张老师在班会上关于志愿者活动的建议为载体,以“发现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为任务驱动,结合中山市创建第六届文明城市的时政热点展开实践活动,最终生成充满个性的《志愿者活动报名表》。同时,本次课凸显阅读技能训练课的特点,重点训练通过连词厘清语篇逻辑、巧用思维导图搭建支架、提炼段落大意的技能,并且通过对比中日高中生志愿者活动、了解创文志愿者活动加深对我国志愿者活动的认识,为写作课的输出夯实基础。

第三课时是写作指导课。在听说课、阅读课的输入铺垫下,学生课前基于Step1-2语篇进行作文仿写,本课时秉持围绕“志愿者活动”的主题,创设“分享志愿者活动经历”的情境,以书面记叙文为载体,最终生成新的作文《一次志愿者活动经历》为任务驱动。本次课按照“句—段—篇”的思路开展,学生首先分小组探究,互相点评、修改典型的写作病句,进而从段落、篇章结构的角度分析范文,最后自主总结写作要点,当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清晰呈现日语记叙文的写作要素及思路,有效培養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

四、整体规划

基于学情及进度安排,本课程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遵循“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主线设计,共设置3课时,分别是听说课、阅读课与写作点评课。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主题、语篇、文化理解、学习策略、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等六要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日语实践活动,最终指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围绕“社会——志愿活动”为主题,以音频、视频、演讲、文本、图片等多模态语篇为载体导入,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的课时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获取、梳理志愿者活动的相关语言表达,为后续迁移创新奠定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基础,理解志愿者活动、发现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进而弘扬我国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从情感上、思维逻辑上为迁移创新环节做铺垫。在迁移创新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时的语言积累,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总结日语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创造性地记录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以及深化培养奉献精神。

五、课程特点

1.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设计

日语学科与英语略有不同,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方进入系统的学习。考点多、时间少是高中日语学科的最大特点,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实现“弯道超车”而开展“单词——语法——课文”机械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本课程以新版人教版日语必修一第三课文本为载体,改变一贯立足于独立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深挖、整合,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以指导学生日语记叙文写作为立足点,围绕主题创设理解、发现、分享等情境,力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以生为本的进阶实践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提醒一线教师必须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移。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i+1”原则,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大量接触高于现有水平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有助于习得语言水平的提高。本课程授课班级是高二学生,通过一年的日语学习,大部分已有一定的日语语言基础,但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本课程尊重学生现有的i水平,将创新性生成记叙文列为总任务,并围绕总任务搭建脚手架,开展多项形成梯度、具有内在逻辑的实践活动,为总输出夯实基础。

3.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国内学者黎加厚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与众多的知识进行联系,并能够进行迁移,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围绕主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定学习目标,通过“新冠肺炎抗疫中的志愿者”“中山市创文志愿者”等背景材料的导入,创设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起共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任务,进而实施多项实践活动,有助学生理解、发现、分享,促进其深入持续思考、发现、探究、建构知识,实现从特定情景中学习的内容迁移到新情景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日语语篇记叙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