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省域“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逻辑主线

2021-06-28赵宝柱闫志利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省域十四五职业教育

赵宝柱 闫志利

摘要:科学编制省域“十四五”時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以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规划的逻辑主线应确定为: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形成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建设职业教育高地,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省域“十四五”规划;逻辑主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5-0063-06

加强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引导,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职业教育规划极为重要。我国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制定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提培行动计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中央建议”)。所有这些,均为编制省域“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各地编制“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需要在回顾总结中明确发展基础,依据“中央建议”等相关政策确定的发展定位,依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发展思路和具体行动。规划的逻辑主线应确定为: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变外延式发展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变普通教育育人模式为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育人模式,变以政府为主的办学格局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新格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发展高地,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方案”。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确定的2035年发展目标之一。职业教育现代化建立在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类型地位。然而,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有许多“短板”和“缺口”,职普两类教育的融通机制也尚待完善。因此,“十四五”期间,省域职业教育发展应按照“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加快补齐职业教育体系要素“缺口”,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机制,促进职普教育相互沟通,推进“育训一体化”发展。

补齐职业教育体系要素“缺口”,应重点推进本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15年,教育部等3部门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国约有200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参加了首批转型发展试点[1]。实践证明,应用型本科高校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之间,承担了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先后批复6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2],加快了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面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任务,遵循“转型”和“转设”两条路径,“十四五”期间我国尚有约200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约有200所独立学院需要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无论是转型发展高校,还是转设职业技术大学,“十四五”期间均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因此,各省份均应将此纳入“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建立纵向贯通机制指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职教20条”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确认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任务。目前,我国已在建立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中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升学途径。如中高职“3+2”、中职本科“3+4”、高职单招、“对口”升学、“专升本”考试等。但这些升学途径仍存在不够严谨规范等问题,难以保障教育公平。“职教20条”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实行统一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逐年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对此,各省份在制定的“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均应做出明确安排。同时,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职教20条”的要求,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推行“本科+专业硕士”连读办法,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职普融通”的核心是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立交桥”,重点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就促进人的发展而言,在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内两类教育应该是相互融通的。融通并不是让两类教育直接相通,而是建立相互联通的机制。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过“补习”后可参加普通高中会考,考试合格后也可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并允许其参加“普通高考”;普通高中生经过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也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允许其参加“职教高考”。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广泛推行劳动教育,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能力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教育体验中心”,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等提供实践场地。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果“学分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必须妥善解决好职业教育机构和广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既是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矛盾的切入点,也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是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相对稳定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立足之本。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基本完成了以规模扩张或稳定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任务,“十四五”时期应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定省域“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应重点把握好四个问题。

第一,怎样算是高质量?當前,我国区域间、校际间的职业教育质量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其原因在于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性投入不足或投入水平不尽平衡,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基础设施、育人能力欠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将以往通过“评优”引导激励、“使一部分学校先强起来”的发展策略逐步转变为“补短板、强弱项”等措施,让所有职业院校都强起来。因此,“高质量”是职业院校提高基础能力之上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的“高”,而不是少数“典型”职业院校代表的“高”。高质量发展要尽力缩小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差距。

第二,如何达到高质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落实国家相关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职业院校建设、专业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质量标准体系,各级政府应帮助职业院校尽快达标。按照“职教20条”的要求,“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等设施,落实“理实一体化”培养要求。

第三,怎样衡量高质量?高质量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岗位适应性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的满意度高。职业院校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传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积累的“物勒工名”经验,改革现有以偏重知识考核为主的“笔试”评价方法,建立“代表性作品”考核制度,提高学生整体性思考、实战化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技术技能生成规律,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工学结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新型学徒。广泛推广1+X证书制度,将证书隐含的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项目教学、情境模拟、模块化教学等方法,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

第四,夯实高质量的基础。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完善企业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推动企业人才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能力建设,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积极推进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招聘和职称评聘办法,将企业工作经历、技术等级列入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的招聘、评职和聘任条件。落实职业学校将15%的编制总额用于聘请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拨款的政策。加强教师入职教育,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见习期与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加大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力度。实施“精英人才培养计划”,遴选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访学或培训。

三、多元化办学是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多样化需求表现为不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内容需求、学历需求、时间需求等多个方面。内容需求由个体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岗位、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的选择决定,职业院校应通过设置不同的专业解决。学历需求指民众对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短期培训的需求,涉及职业教育供给形态。时间需求指职业院校提供职业教育的具体时间及时间长度,需要与个体时间要求相匹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主要存在三种形态。一是以满足民众学历追求的职业院校教育,多由各级政府主办;二是以满足社会民众提升职业能力需要的职业培训,本质上属于职业准备、职业选择教育,包括公益性、半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等多种形式,多由社会力量办学供给,少数为职业院校内设培训机构或政府相关部门、事业单位、公益组织举办的培训机构提供;三是面向组织内部成员的职业培训,主要由企业等组织依据组织发展战略、工作岗位需要和员工自身发展需要实施,是组织内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各种职业教育供给形态相互独立,少有沟通与合作,难以适应广大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格局需要打破相对割裂的办学空间、相对固化的办学领域,使各种职业教育供给形态相互沟通,进而达到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能力、满足广大民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目的。

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主要依赖三条途径。一是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让行业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凝聚在一起,共同实施包括职业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进而丰富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形态的供给。二是引导企业将过去面向内部员工组织的职业培训改为面向社会民众。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强与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满足更多的民众接受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三是职业院校履行“育训结合”的法定职能,扩大非学历性职业教育、短期职业培训的供给,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进而实现教育部等十四部门提出的“年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5 0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

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职业教育机构是推动多元化办学格局形成的主要措施。各级政府应以国有资源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公办职业院校通过提供校舍场地等办学空间,利用实训设施、非财政资金、师资、校名校誉、知识产权等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支持国有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直接投资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非国有企业等社会组织以资金、先进的生产和服务设施及场所、技术体系、经营体系、能工巧匠人才以及其他资源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或新建一批民办职业院校。鼓励职业院校通过重要基础设施冠名等方式吸引企业家捐赠,加大激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职业教育的力度。允许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为职业院校筹措经费,充分发挥优质企业教育资源的作用。

四、深化产教融合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本路径

“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切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具体而言,应从三个方面推进相应的改革措施。

第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普通教育采取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方式、相对封闭的教学场域和以知识为主的考试方式;职业教育要求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分专业培养不同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真实的生产情境以及与工作任务相同的课程内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的学习方式以及“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等。同时,还需要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加强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标准研制以及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考核评价、探索新型学徒制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体制机制。

第二,探索中国特色的学徒制。纵观我国学徒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奴隶制时期的世袭制、封建时期的艺徒制、民国时期的练习生制和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学徒制等4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学徒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15—2016年,我国先后实施了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了育人共同体。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实施的学徒制照搬照抄了西方国家模式,明显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事实上,学徒制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不可能以一种学徒制替代另一种学徒制[4]。探索中国特色的学徒制的关键在于工作场域内建立“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机制,既重视教育规律,更重视人的成长规律和技术技能生成规律,并嵌入工匠精神培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等模块。

第三,推进职业教育协同治理。“中央建议”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因此,“十四五”时期应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置于职业教育的中心地位。“职教20条”提出,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推进职业教育协同治理进程。教育部也组织建立了多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各省市也应建立由有关厅局和行业组织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和行业指导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预测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集团办学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保持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学生(学员)所学与所用相适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适应人的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具有包容性、普适性和个性化等特征,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了条件,为每个人“人生出彩”提供了机会。因此,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每一个人,无论其学历状况如何;适应每个人的发展过程和终身学习,无论其年龄状况如何。三是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具有互动关系,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适应性,必将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社会能力、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要各地在制定“十四五”时期规划时深入研究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目标协同、规划配套、行动一致。以河北省为例。“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但也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将举全省之力办好“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冬奥会”三件大事,推动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城市功能有机更新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积极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河北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在对外开放方面,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升开发区能级,不断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5]。为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需主动跟进,提升服务“三件大事”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能力,建立专业结构适应性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增强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广大民众开展学历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生活技能教育等活动。二是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落实“职教20条”要求,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三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依托国家“学分银行”,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換,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协调发展,扩张职业教育的整体价值[6]。

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适应性强调的是“元适应”,即通过加强职业院校内部建设确保各项“适应性”能够如期、有效实现,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的发展需求变化不断追求新的适应性,保持适应性的可持续性。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生产方式、人的学习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职业院校必须主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适应新时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特别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努力为职业院校学生(学员)营造知识技能增进的真实环境,增强学生(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方法,使其完整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六、建設新高地是彰显职业教育中国特色的有益尝试

职业教育高地指对某区域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推进省域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可加快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经验。“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与山东、江西等省联合共建了多个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优化体制机制以及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20年,教育部与浙江省联合,开始建设“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探索吸引民营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可见,“十四五”时期省域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将掀起热潮。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将其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目标,开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要将高质量发展、增强适应性作为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的主题。我国地域广博,各省份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一,职业教育发展条件各异,必须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省域职业教育创新性发展。目前,教育部与山东省共建的职业教育发展高地重点探究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了12项制度,出台了20个改革文件[7];与江西省共建的职业教育发展高地以红色文化传承为特色,深入实践了普职关系、产教关系、校企关系等内容,探索了适应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8]。与浙江省共建的“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新动能、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级,探究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9]。因此,省域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应突出本地特色,根据各自情况确定适合本地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要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省域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的核心。“职教20条”明确提出了“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各地应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通过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招生机制、学生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立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民办职业院校退出机制,深化职业院校管理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省域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建设并非仅限于省级,而应在地市级乃至职业院校全面推开,培育树立一批职业院校发展的先进典型,进而实现宏观与微观结合,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制定的“提培行动计划”共提出56项重点任务(项目),各地应将其纳入省域“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动员相关部门及职业院校主动承担、勇于实践,推进职业教育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打造一批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样板和标杆。要及时总结各地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相关经验做法的学理和法理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在增强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海燕.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约200所高校试点向应用型转型[EB/OL].(2016-12-30)[2021-02-0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2-30/8110188.shtml.

[2]薛茂云.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应然运行模式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30-35.

[3]吴虑,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目标框架与行动路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现代化蓝图与实践方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1): 115-124.

[4]雷前虎,卫肖,崔莉萍,等.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20-23.

[5]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河北日报,2020-11-17(01).

[6]闫志利,韩佩冉.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价值取向与实践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 68-73.

[7]职言,韩普生.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一年,“山东模式”趟出新路[J].山东教育(高教),2020(12):6-13.

[8]编辑部.教育部、江西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J].教育科学论坛,2020(10):8-9.

[9]金叶,夏雯雯.部省共建温台职教新高地[N].温州日报,2021-01-13(01).

(责任编辑:杨在良)

On Logic Thread of the Provincial 14th Five-Year Pla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ZHAO Bao-zhu, YAN Zhi-l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 When formulating provincial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the policie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be taken as guidance, and coordinated with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s,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should be met. The logic thread of the planning should include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promoting the connotation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a new pattern of diversified school running and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Local schemes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explor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land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ncial 14th Five-Year Plan; logic thread

猜你喜欢

省域十四五职业教育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