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钢琴套曲《江西民歌五首》的演奏研究

2021-06-28王雪

艺术评鉴 2021年8期

王雪

摘要:钢琴套曲《江西民歌五首》具有强烈的民族化音乐创作风格,用钢琴曲的形式展现了强烈的江西地方音乐特色,为钢琴曲创作中发展传统中国音乐创造风格提供了学习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钢琴套曲《江西民歌五首》简介以及《江西民歌五首》中摘茶子、进坑调、斑鸠调等每一首曲子的具体演奏特征和曲式。

关键词:钢琴曲创作  江西民歌  民族化音乐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49-03

江西民歌创作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创作来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生产中,具有节奏性强、壮阔豪迈的音乐特点。江西民歌能展现出当地的社会风貌、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价值观等,而《江西民歌五首》通过钢琴曲的形式,将本民族音乐的钢琴曲创作形式进行丰富拓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钢琴套曲《江西民歌五首》简介

《江西民歌五首》其中具体包括摘茶子、进坑调、斑鸠调、兴国山歌、永新民歌。这五首钢琴作品体现了强烈的传统中国音乐创作风格,并在创作中结合了一些现代技法,通过研究该钢琴套曲,有助于分析江西民歌的创作手法、曲式结构以及演奏风格等,另外,钢琴曲这种音乐形式体现了典型的西方演奏风格。在中国的钢琴曲创作中,一直在研究如何将钢琴曲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以实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新发展。随着研究深入,目前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在民族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对一些民歌进行改编,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属钢琴套曲——《江西民歌五首》。《江西民歌五首》是根据江西地方音乐特色所创作,其演奏中具有明确的主题,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钢琴曲传达了真挚的情感,对其进行创作、演奏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创作和推广钢琴作品,使钢琴作品逐渐中国民族化、特色化。

二、从演奏特征和曲式分析钢琴套曲《江西民歌五首》

(一)摘茶子特点

首先,从调式方面分析摘茶子这首钢琴曲,其中通过4次展现民歌风格,从前三次分析,第一次长度为11小节,第二次为12小节,第三次为14小节,通过这三次的结构分析,其在陈述中每一次的第三句长度都比前一次多2小节,并且第四次的长度与第一次的长度一致,这种结构安排能形成首尾呼应,增加音乐美感。从调式调性方面分析,前三次调式调性在创作中安排为a羽调式,但在第四次结束时,选择G徵调式上。从和声处理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次与民歌对话采用半音渗透的处理方式,运用支声复调,使曲子更加线条化,第二次和声处理通过从复调向民歌转换形成加柱式,进行织体呈现,高潮部分通过柱式半音上下级进的和弦半音化渗透,第三次半音通过过度直接结合主旋律,节奏变化通过交错的方式进行和弦重叠,a羽基调的主旋律不变,复合调性升a羽,从整体上来看,节奏色彩转变较大,钢琴曲目增加色彩。在第四次和弦调整变化中将音型逐渐聚拢。第一次使用支声复调开场逐渐线条化开展半音渗透。第二次呈现织体状态半音使用渐变式结束上下级进柱式和弦。

其次,从演奏特点进行分析。演奏者应明确这首曲子的表达情感,摘茶子属于永新民歌,其象征着劳动人民勤劳质朴、乐观生活的美好品德。整首曲子的节奏形式采用小快板的方式呈现,通过这种明快的节奏,表现出农民在进行农事生产劳动时心情愉悦进行田间吟唱山歌的情境。这首钢琴作品在开头部分演奏时使用重复跳音的方式,双手交替变换节奏,从mf增强至f。主题展现在整首作品的第六小节高声部位置。高声部的主旋律进行衬托,需要通过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低声部演奏呈现。在逐渐调整高低声部曲调变化的过程中,创作者使用了中国五声调式的变化音进行呈现,这是钢琴曲中民族音乐特色的表达。在演奏到第15小节位置时,十六分音符双音需要演奏者双手交替呈现出快速变化,使十六分音符双音具有整齐性,在接下来演奏17小节,并且直至25小节的过程中,高声部主题为了更好的呈现,演奏者应使用低声部和弦组重复变换的方式呈现,钢琴演奏中使用跳音的形式,能有效展现出这首曲子活泼明快的风格。当演奏到第27和28小节时,演奏的节奏加快,左右手交替十六分音符,准确快速的将和弦停留在sf上。在29小节,演奏者使用单音形式改变低声部,并维持高声部的主旋律基调不变,演奏者从29小节持续到第50小节使用跳音技巧不变,和弦部分由弱到强的在低声部变换。通过逐渐增强的音调变化,最后钢琴曲演奏结束在低音区位置,整首曲子展现了对劳动人民勤劳生产的赞美之情以及劳动人民自身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进坑调特点

首先,从音乐特征方面分析:进坑调属于赣南山歌,其旋律和调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贛南山歌的调式从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调式方面来看,使用较多的微调和羽调,其他的三种调式使用较少。从其曲式特点方面分析:赣南山歌曲式结构通常使用两个乐句作为基调,后期的四句体是由两个乐句重复变化得出的,具有丰富多样的组合变化方式。例如,山歌形式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时,通常由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反复歌唱,形成一种分节歌的形式,叙事性山歌常用于这种表现形式。还有在山歌abab'形式,即通过两个乐句反复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束下句。从音腔与节奏特点方面分析:山歌常用拖腔的表现形式,即在第一句使用一个虚字,常见于最后一个尾字,演唱时对这个虚字进行长拖腔演唱,形成高亢悠长的音调。另一种拖腔山歌不同于长拖腔,高腔山歌的节奏变化更为自由,其具有较高的音区,形成特色的山地色彩。还有念唱性山歌,其形式多数为一字一音,富于宣叙性。

其次,从结构调式方面分析。在钢琴作品整体布局上民歌ABA结构呈现3次单三部曲式结构,民歌结构长度分为表现为3小节、3小节、4小节和5小节,可以看出其形式结构逐渐递增。从调式调性方面分析,A段g羽调式作为第一句,清角承接的方式呈现第二句,后期六声调式转到同宫系统的c商加清角。从整体上看,B段在平移纯四度,进入中段之后从第一句的c羽开始调整曲调,第三次回到g羽开始,最后结束在c商曲调。

最后,从演奏特点方面分析:整首作品在开头部分低声部使用双音重复,从第3小节起,缓慢变化为高声部演奏,在第5小节中在主旋律基础上增加一系列的三十二分音符,演奏时需要双手快速交替,进行流畅的演奏,通过旋律节奏的变化使较为沉闷的主旋律增加其流动性,并通过低声部双音持续重复确保整首作品的基调保持不变,在第8、9、10小节中增加了三十二分音符,在演奏中需要演奏者清晰、流畅的进行快速弹奏,第15小节在低声部演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演奏者力度较弱的变换三十二分音符演奏。直到18小节,乐曲的风格发生改变,其风格从沉闷转变为活泼,并在高声部稍快节奏的演奏主题,结合低声部十六分音符进行衬托。在第26小节中,曲子的主题由高声部转变至低声部,在31小节慢慢减弱,第34小节中乐曲节奏呼应开头部分的节奏,直至结束呈现主题,其演奏中与开头部分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将高低声部进行交错,在和弦中增加小倚音,增强其力量感。

(三)斑鳩调特点

首先,从斑鸠调的起源方面来看,其属于赣南民歌之一,旋律变化丰富,能体现出高亢粗旷,也能表现出柔美悠扬。赣南气候四季常青山林中存在大量叫声悦耳的斑鸠鸟,当地人们在音乐创作中结合斑鸠歌声形成了独特的《斑鸠调》。

其次,从其调式方面分析,在钢琴曲中民歌主题出现七次变化,其中前四次中的第一句从升f羽开始,第二句结束在E微调式上。随后曲调向下小二度,第六次出现斑鸠调时,使用升g羽上a句的形式,进行素材的过渡,斑鸠调的第七次出现时,整个曲子呈现出升f小调,与之前一致,最后在E微调式上形成,在调性全曲结束。

最后,从演奏风格方面分析,这首钢琴曲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营造了欢快喜悦的氛围,在创作中巧妙运用跳音与三十二分符点等技巧安排,模仿春天动物的叫声,在D乐曲的开头引子部分就通过节奏表现出活泼的旋律,演奏时演奏者应在高声部突出三十二分符点,双手轻巧的弹奏,准确的把握节奏,在第4小节中,高声部旋律体现出斑鸠调主题,在低声部中使用大切分和大符点,增加了曲子的地方特色,创作者在主题旋律把握中没有采取一成不变的形式,在曲子的演奏中不断增加新的元素,甚至对主题旋律进行更改再现,通过大胆的创新,为赣南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结尾部分,演奏第76小节时,需要演奏者双手跳音逐渐增强,形成生动形象的斑鸠叫声,随之结束全曲,增加了曲子的趣味性。

(四)兴国山歌的主要特征

兴国山歌在桂、闽、粤与赣等区域较为流行,属于客家民歌,在50—60年代被称之为“哎呀嘞”山歌。

一方面,从调式方面上看,该作品结构呈现递减式的单三部曲形式,其歌曲中共有14小节,在其中的A段上速度较为自由缓慢,通过钢琴的演奏将该山歌的宽广音域呈现出来;到了歌曲的B段,其山歌旋律在左手旁出现,颜色变得更加深沉。在3小节陈述后,该山歌又呈现了7次高潮,在完成左手的演奏后,该山歌再度流入了右手段,通过16分音符的六连音织体的流动,随着演奏声音的逐渐减弱,该流动音型也宣告结束。

另一方面,针对演奏技巧而言,该钢琴曲在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山歌独有的节奏,即自由欢快,且表现出较为缓慢的风格特点,在相互呼应的方法上,其主要依托于高低音两个不同的声部,将回声悠长的山歌意境呈现出来。演奏人员在进行演奏期间,其为了能延长时值,采用了缓慢触键与拉长音符中时值的方法。其中前4小节中含有大量的三、六、十连音,需要演奏者较为流畅的进行弹奏,从第五小节开始,由于在创作中增加了拍号,并且在演奏中需要演奏者频繁更换拍号,具有一定的演奏难度,因而演奏人员应合理掌控每个小节内的时值与节拍,并在演奏期间帮助听众找到山歌风情的多种变化。在演奏第19小节的过程中,演奏人员要利用自己的双手在触碰按键时选择极为复杂的三连音,且要求该三连音交替夹杂。在演奏到第26小节时,由于该音乐节奏的特征较细悠绵长,其内部的高声部要时刻保持均匀状态,通过六连音的重复衬托展现出该歌曲的主题,尤其是低音部还需增加一定的情感色彩。到了该乐曲的结尾处,其演奏节奏需逐渐舒缓,达到真正山歌的效果与意境,即该波音始终回荡在山谷中。

(五)永新民歌的重要特点

首先,针永新民歌的调式来说,该作品的主要演奏形式为多种民歌交替变换,在其开头的引子处,可呈现托卡塔T0CCATA调式,在第11小节,由A民歌从e角调式开始,在第25小节A民歌从e角调式转到g角调式。第48小节从B民歌开始,B民歌从C宫调式演奏,在第54小节B民歌从C宫调式转到降A宫调式,往后四小节转入C宫调式。中间部分22小节为B民歌素材的变奏。再现部出现在第106小节,A民歌建立在g角调式上,B民歌的再现在116小节降A宫调式上,后四小节转入E宫调式,再经过四小节转回到降A宫调式上,结尾25个小节都属于尾声部分,回到主调e角调式上。

其次,从节奏特点方面进行分析,整首作品创作中主要使用跳音,形成欢快的快板。在第1至24小节内容中,低声部节奏使用平八分的节奏类型,在高声部使用大切分前休止与夸小节连线的节奏类型,这种节奏形式安排具有不稳定性。在25小节处,低声部在弱拍上休息半拍,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风格,在第84小节处,需要演奏者进行跳音配合,形成托卡塔的形式,使用低声部双音跳动增添曲子中的活泼性。在乐曲中主题旋律多次穿插出现,在106小节处使用跳音,主题在低声部再现,并在曲子的结尾处利用演奏人员自身独特的节奏,即双手交替式,通过与半音下行的结合,完成其在低音区的突强。

最后,从其艺术特点方面进行分析,永新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环境,这里山清水秀,适合农业种植,永新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会引吭高唱山歌抒发自身的情感。山歌是永新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中包含着多种主题思想,有对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品质的赞美,也有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还有对男女之间的热烈爱情表达,除了这些积极的情感表达,永新人民遇到生活中的苦难时也会使用山歌的形式抒发自身的情绪,将深沉、悲愤的情绪通过山歌化为力量。山歌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永新人民的诙谐与聪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民歌五首》无论是演奏还是创作都高效结合了西方创作方式与江西民歌特色,在钢琴曲作品中较好的展现出了民族化音乐的美感,对于钢琴曲创作民族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和演奏的未来发展方向离不开民族化的音乐创作元素。

参考文献:

[1]张卿.江西民歌中诉说的文化与精神[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238-241.

[2]张文卉.江西民歌《斑鸠调》的创作特征[J].参花(上),2020(03):101.

[3]赵文霞.关于江西民歌中的乡土民俗文化探析[J].北极光,2019(12):62-64.

[4]陈雪瑶.钢琴曲《斑鸠调》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18(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