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地图编绘中有关河流的若干问题思考
——以清代广东地图编绘为例

2021-06-28许意如

关键词:全图北江东江

王 荣,许意如,王 聪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湖北商贸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引言

历史地图的编绘中要以一个时间点作为绘图的标准年份,即在该时间点地物是存在的,注记是当时正在使用的,标示范围是符合当时人们观念和认知的。历史地图的各要素中,河流具有地域广、流程长、水系复杂等特点,且因时代认识水平局限性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河流源头、河流流向、河流名称等认识存在多样性,与现代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历史地图的河流编绘需要进行系统考证和研究。

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是中国大陆南部海陆兼备的省份。全省集水面积在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干支流河道640 条,其中直接入海河流92条。经广东入海河流中,44 条发源于邻省,6 条源于广东,先流经邻省后,再流回广东省域内。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流域面积最大,是广东省的四大主要河流。清代广东的地域还包括今海南省和广西的钦州、防城港一带,亦是河流密集的区域,选取清代广东作为河流编绘的研究区域具有典型性。从历史进程来看,清代广东在全国特别是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宣统三年作为有清一代疆域、政区的最后状态,选取这一年能体现清代最后对于河流的认识状况。

以宣统三年为标准年份,对历史地图编绘中有关河流编绘常见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通过清代和民国初年的地理总志、地方志、舆地图、政书和今人文献等主要记载河流信息的文献为依据,以具体研究为实例,从河流注记问题、时间层面问题、空间层面问题以及文献和考证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历史地图中的河流编绘有所启示。

一、注记范围问题:河流起止与注记范围确定依据

在历史地图编绘中,河流注记为河流的文字说明,在图上标示的位置要求准确,处于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河流起点和终点之间。在实际编绘中,河流注记的起点情况是较为复杂的,有的是以源头为起点,有的从支流交汇之处开始,或是从某个地物开始,与现代的河流概念并非完全一致,河流的终点的认识亦存在与今不同之处。以下通过实例分析因河流起止观念不同而确定注记范围的常见问题。

(一)确定关键地物:不同河源观念下的河流注记标绘的参照点

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对于河流源头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珠江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清代有关珠江的上源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珠江是以西江和北江为上源。光绪《广州府志》载:“牂牁江,一名珠江,即西、北二江下流也……受灵洲之水,合郁水之流,自石门东南汇于白鹅潭,过郡城下,东趋虎头门而达于海。”[1]243又据《清国史·地理志》:“牂牁江一名豚水,又名珠江,源于西、北二江,合流于城南,东南入海。”[2]349二是认为珠江发源于花县境内。宣统《南海县志》详细记载了其流向:

“珠江,发源于花县城之东北盘古洞,为黄洞水……又东南行五里,西有通北江之花埭口,东有小水口注之。又东行五里,分东南二口。东口东行三十里,北有三小水注之。至乌涌与南口汇,南口东南行十里,东有通鳌洲鸭墩之水口,西有通北江之水口……又东南行十里入东莞县境,东会东江之两口,西有茭塘水口。又东南行七十里至大虎西,有通北江各沙田之三水口,又有由小虎出焦门之水口,东有通东江九江曲海分流诸小河及通东莞之六水口。又东南行二十里出虎门入海。此省河之源流也。”[3]

文中所载珠江发源于花县,名“黄洞水”,过省城,出虎门。在南流过程中广纳支流,其中包括来自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汊流。

如上所述,关于珠江的源头有两种认识,广义的珠江涵盖了西江、北江、黄洞水等河流。河流源头与注记范围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流程很长的河流,如西江、北江和黄洞水皆可视为珠江之上源,但在绘图标注记时,并不适合将整个西江、北江或黄洞水纳入“珠江”的标注范围。西江和北江都有自身的区域范围和名称,而“珠江”亦是如此。珠江的终点比较明确,即虎头门入海口,而起点的标绘则需确定一个地物,以确定“珠江”二字的上图范围。又据文献载:“白鹅潭,在珠江上流二里,水大而深。”[1]239则可确定“珠江”注记起点一般指以白鹅潭附近,后东南流出虎头门入海即为“珠江”标绘的范围。

(二)寻找共同交集:河流起止观念分歧下的一致性

历史地图编绘中,同一河流的起止范围有不同的观念,是当时认识水平的客观反映,如何把注记标在准确的范围内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北江”的标绘即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文献对北江的走向有详细的记载:“北江西南流一百二十五里,迳弹子矶。又迳观音岩,又过浈阳峡,又过大庙峡,至广州清远县界……又南迳龙津堡,又迳沙头堡,又南迳顺德龙江堡,会大澎河,南下入于海。”[1]235关于北江之起点,有以下三种观点:

其一认为浈水即北江。“浈水,自曲江县西南流入县东北大墪村,翁源县石角水自东北来注之。又西南流经弹子矶,牛渡水自东北来注之……北江又西南流经县城南,大滑石水自西南来注之”[4],文中虽未明确指出浈水即为北江,而文献前面部分描述的是浈水的走向,汇翁江之后名称换为北江,且以“又”衔接,认为浈水与北江为上下承接关系。有记载更为确切:“浈水,即北江,自曲江县南流入县东北大墪村。”[5]148以此观点而言,北江发源于南雄直隶州,以浈水为正源,则北江起点可达到南雄直隶州。

其二认为浈水、武水相汇之后为北江。“浈,自始兴县西流入县东北总铺汛,又西经水村,又西经火峒迳,屈西南经大壩墟,又西南经梨水江汛,梨水江自东来注之……屈西南经县城东南,武水自西北来会……二水既会,是为北江”[5]132,则曲江县城以南为北江。

其三是指浈水、武水、湟水合并之后称为北江,“北江为浈、武、湟三水合流。浈水源出大庾岭,过乌迳,至南雄州治,西南流一百五十里,迳韶州府治东北,与武水合……武水,源出湖南郴州宜章县广莽山,迳桂阳临武县,至韶州乐昌县西,又名三泷水。东经县治南,又八十里迳韶州府治西南,与浈水合。湟水,源出郴州南黄岑山……又迳雷丰乡,出黄家陂三峡,东达韶州英德县界,与浈水合,北江之名自此箸矣”[1]234,则大致相当于英德县黄土坑以下为北江。

综上所述,至光绪年间(1871-1908 年)关于北江的起点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从绘图的角度而言,以第三种观念绘图最为准确,即“北江”注记标注上限为英德县黄土坑。

(三)分清主次关系:干流与汊流的标注形式

西江、北江、东江流入珠江三角洲之后分散为众多汊流,形成八门入海之格局,河网密布,名称繁多,干流与汊流的名称亦值得关注。东江从江西省流入,流经惠州府和广州府,经过东莞县和番禺县西流汇入珠江,为东江的终点。东江流经东莞和番禺县形成了众多的汊流,文献记载东江汇入珠江的地点有多种说法,分析其状况是“东江”注记标绘的前提。其一,东江与珠江相汇后,有的文献载为波罗江,如“东江,即古泿水,一名龙江,在番禺县东南八十里,自惠州府博罗县西流,经东莞增城二县界,入番禺县,至县东南之南江头,与西北二江合,是为波罗江”[6]427。又《清国史·地理志》载:“东江……自东莞、增城二县流入县界,与西、北二江合,是为波罗江,南海神庙在江上。”[2]349其二,认为与东江交汇后的河段称为狮子洋,“东江,自增城县西南流入县东南冈水汛……又西南与珠江会于狮子洋”[7]5。

东江是流入波罗江还是狮子洋,需先考察波罗江和狮子洋的地理范围。先看狮子洋的范围,“狮子洋,在城西北一百里中沥,与番禺分界。彭《志》:按《广东新语》,自虎头入为滥口,次曰大滥,又次曰二滥,至滥尾则为波罗之江。《番禺县志》:大缆、二缆口皆东江口,属东莞。滥、缆音同。今则自大虎山北至二滥尾皆名狮子洋,与番禺分界地也”[8]。光绪《广东舆地全图》东莞县图标有“二缆口”“狮子洋”,二缆口位于今东莞市麻涌镇西贝沙一带,则二缆口至大虎山为狮子洋,这个范围是确切的。波罗江是指南海神庙之前的珠江河段,“又分流经西朗,凡十余里,谓之蚬江,俗呼白蚬殻江,汇于府东南八十里南海神庙前,志所称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也。一名扶胥镇。海隅出日,水中见之,是为波罗江,合诸水入于南海”[9]。光绪《广州府志》的记载更为明确:“波罗江,唐韩愈碑‘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即此,在南海神庙前。”[1]243又“白鹅潭……又东中有铜鼓沙,沙北水东流迳东湾,又东迳波罗庙为波罗江”[10],则认为波罗江为珠江波罗庙至狮子洋的河段。

再看东江下游河流状况,进入广州府之后,东江干流主要为东莞县与增城县、番禺县的界河,而汊流主要位于东莞县境内:

“东江,自博罗县西流入县东北境。潼湖水溢出,自西南来注之。又西绕沙洲,屈西北,博罗神湖水自北来注之。屈西南,沥林水自东南入焉。又西南,经低地汛,西北别出两支,夹小埔汛复合……又西流东南别出为清水滘水。又西经中堂司,西南别出为私盐滘水,又西经华阳,南流别出为麻涌水。屈西南经南洲,东南别出为芦村水,又西南流入海。”[7]7

东江别出的很多河流亦流入狮子洋,如凤涌水。有的汊流甚至抵达狮子洋以南的海域,如到涌水,“首受东江……又东南,经缺口司署分流,夹威远炮台入海。又东南经竹洲分流,夹广济墟入海”[7]7,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东江流入狮子洋也是合理的。

东江还有一支流向鹿步司,“又西流至东莞县东北之江口……东江又西受北一小水折西南流经番禺东境之鹿步司”[1]238。又光绪《广东舆地全图》番禺县图:“东江,自增城县西南流入县东南冈水汛,南冈水自北来注之。又西南经鹿步西,别出为鹿步滘水。又西南与珠江会于狮子洋。”[7]5鹿步司即位于南海神庙处,即一条支流流入波罗江,虽不是东江的干流,但说交汇于波罗江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从上可知,东江从惠州府进入广州府之后,除了干流与珠江相汇之外,又有诸多汊流流入波罗江和狮子洋,因此河流注记的标注上,干流以“东江”标注,汊流则以其名称标注。

二、时间前后问题:标准年份河流名称的考证思想

清代广东地图研究和编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在以宣统三年为标准年份的地图研究和编绘中,宣统之前的文献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在记载准确的前提下,选取时间与标准年份的相近的名称,以更接近人们的观念。文献选取上则近宣统三年文献为上,光绪时期的文献次之,以时间往前而以此类推。从长时间看,河流存在单名称和多名称的现象,单名称即在各个时期都用同一名称,则不存在因时而异的问题;多名称现象即不同时间存在多个名称,则需具体分析。除时间相近外,还需考虑文献的种类、数量等因素。具体如下:

(一)前后名称相异,宜取近标准年份名称

此类河流在清代不同时期存在几个不同的名称,且前后名称不一致,宜选取近宣统三年主体文献记载的名称。这种现象在广东非常普遍,以下选几例进行说明。

新江、新兴江与新江水。新兴江是流经新兴县、东安县、高要县的河流,从河流名称上看,有“新江”[6]588“新兴江”和“新江水”,前两者在文献中比较常见,“新江”的记载相对要多一些。关于“新兴江”名称的记载,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高要县图和新兴县图都绘有“新兴江”,《大清帝国全图》广东省图中亦载“新兴江”,“新江水”则见于宣统《高要县志》[11]。从文献记载来看,早期有“新江”的名称,近宣统年间有“新江水”和“新兴江”,而以“新兴江”数量居多,且有舆图记载,故取“新兴江”之名,这与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嘉庆二十五年所取“新江”有异。

牛冈水与牛冈渡水。恩平县牛冈渡水,亦有记载为牛冈水,《嘉庆重修一统志》载:“牛冈水,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天露山。”[6]590又“牛冈水,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天露山,东南流至牛冈渡”[12]617。至光绪年间则多以“牛冈渡水”见于文献,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恩平县图载“岑洞水,一名恩平江……屈而东,牛冈渡水自西北来注之”,并标有“牛冈渡水”。民国《恩平县志》载:“牛冈渡水,县北五十里,源出天露、云岫等山。”[13]141综上,光绪年间、民国时期称为牛冈渡水,则取“牛冈渡水”上图。

月城水与城月水。遂溪县城月水,《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又月城水,源亦出螺冈,东流合武乐水,由库竹港入海。”[6]674《清国史·地理志》亦是如此[2]362。道光至光绪年间文献记载为“城月水”,道光《遂溪县志》、光绪《遂溪县志》和光绪《广东舆地图说》便是如此记载,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遂溪县图亦作“城月水”,则取“城月水”之名。

(二)一河多名,取各时段共有名称

一河多名的现象在广东广泛存在,如曲江县东江,又名始兴水和湘江[6]476,且此类河流在不同时期存在多个名称,而有一个名称为各个时期所共有的,则取共有之名称。

合浦县廉江。廉江又名西门江,《嘉庆重修一统志》[6]655与道光《廉州府志》俱载为“廉江”,光绪《广东舆地图说》则载“西门江”和“廉江”,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合浦县图载“西门江”。各名称中,“廉江”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择“廉江”上图。

恩平县恩平江。《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恩平江,又名南门河、蚬冈水[6]588,道光《肇庆府志》记载与此同[12]616。同治《广东图说》则载岑洞水,亦名恩平江[4]408。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恩平县记载与同治《广东图说》同。民国《恩平县志》[13]138则与《嘉庆重修一统志》同。各文献记载走向相同,有多个名称,而“恩平江”是各个时期所共有的,故在恩平县境内取“恩平江”之名。

同湖与潼湖。《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同湖,在归善县西六十里。”[6]509道光《广东通志》引用《大清一统志》,引文与《嘉庆重修一统志》同[14]369。光绪《惠州府志》载:“龙江,今谓之东江……又西流二十里,同湖之水入焉。”[15]可见,嘉庆至光绪间,“同湖”是主要的名称。又,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归善县图载“潼湖”,从文献数量来看,以记载“同湖”为主体,同处光绪时期,有“同湖”与“潼湖”并称,故从“同湖”。

三、空间观念问题:河流名称的统一观念与分段意识

广东有跨省、跨府、跨县和县域范围内的河流,有的形成了统一的名称,有的则在不同河段有区域性的名称,还有同一河流在不同的政区范围内名称不一样。在清代广东地图编绘中,标注名称时需具体分析同一河流在不同区域的名称。

(一)河流名称统一观念

广东一些跨县、跨府甚至是跨省的河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名称,但从大的区域来看有统一的名称,则宜以一个名称进行命名。如西江在广东省域内流经肇庆府、广州府,主要称之为“西江”,文献多以此记载,在不同河段也有一些区域性的称呼。如《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载:“西江,即郁水也……在封川县曰锦水,在德庆州曰大江,在高要县曰端溪,异源而同源者也。”[6]587在德庆州亦称之为“锦水”[2]359,鹤山段西江则称为古劳河[12]621,至香山县又称之为古镇海[5]95。从上可知,西江在不同区域有诸多名称,多为一些区域性的称呼,从绘图角度,宜将各区域公认的地名作为注记,可保持河流的连续性,又在区域有较高的识别度,故对西江干流以“西江”注记上图。广东较大的河流如北江、东江亦如此。

(二)河流的分段意识

与统一名称的观念相对应,部分河流在名称上或是以政区为界,或是以上下游为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观念,则在地图上以分段的形式进行标绘。

开江与贺江。西江从广西梧州府流入肇庆府封川县后第一条比较大的支流为贺江。贺江从广西怀集县入开建县,从封川县入西江。在开建县称之为“开江”或“封溪水”。嘉庆年间(1796—1820年),称为“封溪水”,《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封溪水,一名开江,自广西平乐府贺县流入,经开建县西。”[6]591道光之后多载“开江”,道光《肇庆府志》载:“开江,在县西五十步,源出广西富川县,南流经贺县。又二百里入开建。”[12]629同治《广东图说》、光绪《广东舆地图说》《清国史·地理志》都载为“开江”,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开建县图标有“开江”。

在封川县则称之为“封溪”“贺江”“临贺水”或“开江”,几个名称中以“贺江”为主流。道光《广东通志》载“贺江”[14]440,道光《肇庆府志》则载“贺江”和“封溪”[12]628。同治《广东图说》载“贺江,自开建县东南流入县西北乾河汛”[4]434,详细记载了其流向,从开建县东南流入,流经江口汛汇入西江。《清国史·地理志》在“贺江”之下记载了几个名称:“贺江,一名临贺水,亦名开江,又名封溪水。”[2]359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封川县图中亦标记为“贺江”。

从上可知,此为从广西贺县流出,经过开建县、封川县,至江口汛汇入西江之河流,在开建县内多称为“开江”,过封川县则多称为“贺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根据上述河流一地多名取各时段共有之名称的思路,此处应当取“开江”或“封溪水”之名,但此处多数文献为分开的两个名称,且在同一文献中也有分开记载的,如同治《广东图说》、光绪《广东舆地图说》《清国史·地理志》《广东舆地全图》等。虽为同一河流,但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有着明显的分段意识,因此在名称上,开建县内取“开江”之名,而在封川境内则标注“贺江”,与当时人们的观念相一致。

南渡江与白石河。南渡江为琼州府主要的河流,但在其上游也有明显分段观念。同治《广东图说》载:“澄迈县建江东北流入县西南石鼓岭为白石河,又东北流经梁阵图……又屈西北流经黎村塘为南渡江。”[4]547光绪《广东舆地全图》琼山县图绘有“白石河”“南渡江”。由上可知,白石河即为南渡江由澄迈县入境至县东南黎村塘段,以下称南渡江。则在绘图中以黎村塘为界,上为白石河,下为南渡江。

四、河流考证过程问题:文献记载有出入情况下的河流考证

在复原宣统三年河流流向和名称的过程中,为尽量保证准确性,需要参考不同时期的文献,文献记载或会存在差异,即使同一时期的文献记载或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考证,以尽量复原原貌。

(一)根据河流沿途地物确定河流走向

随着时间变化,有些河流名称完全发生了变化,名称上没有关联性,可通过河流走向判断是否为同一条河流,以确定名称,如高州府茂名县的双柘水和东岸水。光绪《广东舆地图说》载:“双柘水,源出信宜县西南,流入县东北水渡闸,又西南经军营村,屈东南经良德墟。屈而西经宜峒村,屈西南经东岸村,又西南经大井墟入浮山水。”[5]286光绪《广东舆地全图》茂名县图载“双柘水”。检光绪《茂名县志》和光绪《高州府志》无“双柘水”之记载,与“东岸水”的流经线路较接近。光绪《茂名县志》载:“东岸水,源县北白藤岭,受黄塘水,至小雅、大喉渡,会信宜古丁水,又受军墟水,绕良德之东折而南流,流经东岸墟二十里至大井之东入窦江。”[16]光绪《茂名县志》茂名县境全图中载有“东岸水”,过东岸墟至大井墟入窦江,今流经东岸镇及大井镇有东岸河,考虑古今一致原则,宜取“东岸水”上图。

(二)借助现今文献和舆地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长宁县锡场水。关于锡场水的流向,先看主要文献的记载,道光《广东通志》载:“锡场水,发源于横石岭,经流新塘角,至埠头入新丰水。”[14]375光绪《惠州府志》记载与道光《广东通志》同。《清国史·地理志》:“锡场水,发源横石岭……俱流入新丰水。”以上文献记载了锡场水的源头和流经地点。光绪《广东舆地图说》对锡场水走向的方位进行了描述:“锡场水,源出县东南铁炉耳山,东南流经锡场墟汛,又东南入新丰水。”[5]166而在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长宁县图标有“锡场水”,标明了流经地点和方向,如图1 所示。从光绪《广东舆地全图》中锡场水流经的地名来看,过大陂、石角、锡场墟,东南流入新丰水。检《广东省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 年,8 开)经石角、大陂的河流为东南—西北流向,经新丰县马头镇流入新丰江,并未与流经东源县锡场镇(锡场墟)之河流相连,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所绘或有误,即流经东源县锡场镇之东南向河流为锡场水。

图1 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长宁县图局部

韩江北溪。关于北溪的文献记载有两种走向,一是光绪《广东舆地图说》所载:“自揭阳县东北流入县西南鱟门汛,又迤东经玉滘汛,枫洋水自东北来注之。屈东南经鹤陇西南,别出为桃李陇水。屈东北经乌洋山,屈东南经登云都,西南别出为浮洋水,屈东北入西溪。”[5]197二是光绪《海阳乡土志》的记载:“迳州左自涸溪塔北畔,东流十里至磷溪乡,九郎山水合白云坊水自西北来注之。又东流七里,秋溪水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南流八里至苏寨前,前埇水自东北来注之。又东流八里至庵脚,小溪水自东北来注之。又东流二里,至长打出饶平县界,东南流十里至澄海县界之东泷,会东溪出各港入海。”[17]光绪《海阳县志·县署总图》中标有“北溪”,位于韩江东侧。《潮州市地名志》中载有“韩江北溪”:“西北起于潮州市湘桥区涸溪,流经潮安县的磷溪、官塘、铁铺和澄海市的东里,于义合围北入海。”[18]与光绪《海阳乡土志》中记载走向一致。后三种文献的记载,与光绪《广东舆地图说》中“北溪”的记载有异,但后三种文献有文字和舆图,古今相符,故从之。

感恩县感恩水与南龙江。《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南龙江,在感恩县……旧志:源自小黎母山,西流至城西北五里曰感恩水,又名县门港,西入于海。”[6]706光绪《广东舆地图说》载:“感恩水,源出县东北楼峒黎岐,西南流经黎岭,屈西北经王峒黎岐,古镇州峒水自东北来注之。又西北经白穴皮黎村,分二派,北派西北流为南龙江,又西北经黎岭,黎岭水自东北来注之。又西北经可贡皮黎村,小岭水自西北来注之。屈西南经补粤村,屈东北经北黎汛,屈西南经北黎旧汛,又西南经竹根村为北黎港,又西南入海。”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感恩县图载“南龙江”。《嘉庆重修一统志》与光绪《广东舆地图说》所载感恩水与南龙江的概念混淆。光绪《广东舆地图说》所载感恩水与南龙江为相连的河流,南龙江为感恩水北派。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感恩县图中“南龙江”,从北黎村、竹根村处入海,即今北黎河。《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载“南龙江”与“感恩水”为同一条河流,从感恩县城东北侧入海,即今感恩河。检《海南省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 年,16 开)、《海南省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 年,16 开),北黎河与感恩河为两条独立的河流,并未连在一起。根据走向,推断南龙河即今北黎河,感恩水即感恩河。

结语

河流作为历史地图中的重要元素,其编绘需要进行翔实的考证,遵循孤证不立之原则,尽可能搜集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作为现状地物的河流在不同区域的名称也要进行具体分析。河流编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流的起止点要确切。某一起点可能是河流的源头,可能是河流交汇点,可能是某一个地物,河流的止点亦如此。这是河流注记所放置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根据图幅大小和美观进行适当放置,但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二是河流名称要确保标准年份的准确性。河流在不同时期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距离标准年份越近的名称越接近其真实名称。三是河流名称在空间上有区域性,一条河流以一个名称标注还是进行分段标注,需要从文献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四是在河流名称复原中文献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这需要考虑时间和区域的特点,并结合现代文献和现状进行综合考证。

猜你喜欢

全图北江东江
沿岸而生
北江,向前
奔腾北江
图画捉迷藏
泥娃娃
构建北江水上安全命运共同体
原因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