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国际友人畅谈“新时代斯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2021-06-24郭媛丹

环球时报 2021-06-24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延安

本报记者 郭媛丹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个名为“红星园”的文化园区专门纪念在抗战时期为中国作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红星园”取名自美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园区里不仅有斯诺的铜像,还有很多珍贵资料记录着来自十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国际友人在那段特定历史时期和延安结下的深情厚谊。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主办的“新时代斯诺”国际论坛在“红星园”隆重举行,共有两百余位中外政要、国际友人代表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当年,斯诺等人突破国民党政府层层封锁才抵达延安,相比当下,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中国互动——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嘉宾在论坛上视频发言,畅谈先辈与“红色中国”的情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年初曾表示,当年正是斯诺等外国友人怀着“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奇心,排除万难来到延安,通过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亲密接触,写下很多客观报道,使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奋斗和追求。当下,重谈“斯诺精神”仍具有特殊的意义。接受记者采访的国内学者和国际友人都表示,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了解,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斯诺”。

他们帮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共

今年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边区85周年。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延安进行封锁、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妖魔化”的形势下,斯诺、斯特朗和史沫特莱等一批外国记者深入延安,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的眼睛。他们的报道和著作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作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真朋友,他们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来自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一大批国际人士不远万里来到延安,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红色革命根据地采访的西方记者,他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高层的描写,也讲述了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将当时真实的中国客观地报道给全世界,改变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看法。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深入延安,其所著《红色中国内幕》(《续西行漫记》)一书,介绍了中国革命和妇女运动,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坛期间,与会嘉宾表示,埃德加·斯诺在书中用不争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主任胡宗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斯诺夫妇是最早以正面形象客观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他们为让世界能更多了解到中国的处境,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做出很大贡献。

与当年的情形对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依旧缺乏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充满敌意和偏见。谈到这个话题,海伦·斯诺的侄子埃里克·福斯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正因为中国的迅速崛起、成就非凡,美国把中国看成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一些美国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歪曲事实,不断抹黑,美国的一些政治行为正试图摧毁美中两国业已建起的友谊之桥。埃里克·福斯特说:“举办‘呼唤新时代斯诺国际论坛这样的活动非常重要。斯诺夫妇当年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我们需要研究他们当年的所作所为,以史为鉴,这非常重要。政治就像天气一样,经常发生变化,但美中人民之间的友谊需要长久维持。”

参加论坛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柯鲁克(中文名柯马凯)也对西方媒体的做法颇为不满。柯马凯的母亲、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伊莎白·柯鲁克是加拿大人,1915年生于成都,她是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伊莎白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9月,伊莎白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柯马凯说的中文带着浓厚的北京腔,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西方对中国的报道有很多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背后,看看一些西方媒体是为谁服务?首先,基于一些政治目的,一些媒体被操控。此外,媒体的商业属性也会干扰它们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它们提供的信息会有所偏差。”柯马凯还质问说:“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一根筋似的,都盯着所谓新疆问题或香港问题?西方媒体还动不动就说‘中国威胁论,但究竟是哪个国家在全球有好几百个军事基地呢?”他表示,英美法等国的媒体“好像要操控全人类命运”,但他们不能代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

“仅靠一两个‘斯诺讲述中国还不够”

据胡宗锋介绍,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采访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西方记者,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断言“中国革命进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阶段”的作家,是第一位向世界报道中国“一二·九”运动的西方记者,是第一个站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的美国人。“在当下探讨‘斯诺精神,就是探讨国际社会如何客观、真实地报道中国,新时代的斯诺肯定需要,一个斯诺远远不够,而是需要大量的‘斯诺。”胡宗锋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但他也表示,随着时代变迁,当今社会再出现一个像当年斯诺那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人物或许并不容易。

柯马凯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认为,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时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友人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也让世界更多地关注中国,但现在宣传的手段已经不同,类似斯诺一本书就能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场景不太可能再重现。柯马凯表示,中国需要有独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媒体,他认为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媒体能发挥不错的作用,“当前中国和西方正在进行一场舆论战,中国要想打赢这场战争,仅靠一两个‘斯诺去讲述中国是不够的,而是要依靠千千万万个‘斯诺”。

胡宗锋赞同柯马凯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多邀请国际友人亲身实地来中国看看,让他们亲眼目睹中国的真实面貌和变化。胡宗锋说:“在斯诺的笔下,延安是很荒凉的,而现在延安是青山绿水,有巨大的变化。一些美国专家在参观过我们的农村后,非常震惊,他们无法想象中国农村建设的这么漂亮。”

论坛期间,让更多国际人士走进中国从而近距离了解中国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致辞时表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可谓“大道不孤”,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正义事业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且始终得到国际有识之士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他呼唤有更多心怀人类和世界未来的国际有识之士深入了解中国、客观报道中国,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海伦·斯诺的侄子埃里克·福斯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我初次来中国前,在(美国)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关于中国的好评。我觉得这很可笑!记得5年前,我有位朋友去法国读书,他的教授竟然认为中国人依旧留着长辫子。当我来到中国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如此现代化、如此‘酷的国家,人们也是友好和自由的。在此前的印象中,贫穷是中国人的标签,但我看到的是中国人在享受生活。”

喜欢京剧的柯马凯曾在美国做过七八年的中文老师,谈起重返中国的意愿,他表示:“中国的广阔天地可以让大家有所作为。”柯马凯和朋友创办了一所国际学校,天时地利人和让他“特别得意”——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招商引资吸引来的外商孩子需要上学,这让他们的学校办得很成功。他认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放眼世界的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了解已经超过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柯马凯说,在中国很多大城市的街头,他遇到的十几岁的孩子中,“十个有九个”都能用英语和他交流。

曾任欧洲国家出口企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又自己创建多家公司的米德华也建议那些真想了解中国的国际人士要来中国转一转。米德华的父亲汉斯·米勒1915年生于德国,内科专家,被誉为“乙型肝炎疫苗之父”。汉斯·米勒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米德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前我出国时,看美国的机场、酒店都比中国的漂亮,但现在再去美国,会发现美国已经在太多方面落后于中国,机场太小,路也不平。”米德华和一些欧美企业家有贸易来往,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的贸易伙伴来中国经常抱怨吃、住、行不方便,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非常大,这些贸易伙伴越来越喜欢来中国,不仅觉得生活方便,甚至认为在社会治安等方面“中国比他们的国家还要好”。▲

“中国共产党造福世界上约1/5的人口”

国际主义战士和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的研究者、《上海日报》新西兰籍专栏记者安柏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受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西方世界很难主动去了解中国,而“和一个你不了解的人沟通很困难”。安柏然说,他所能做的就是,用西方读者能理解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向他们讲述有关中国的新闻和中国人的故事、思想与信仰。这位新西兰小伙子还说:“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我们需要继承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等人的精神遗产,以一种俘获人心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

在这次论坛上,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主席西德尼·伍德、海伦·斯诺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犹他州前参议员霍华德·史蒂文森、白求恩家族代表(加中友协多伦多分会主席)沃伦·白求恩、路易·艾黎侄女艾尔史碧斯·珊迪斯等外方嘉宾还以视频方式出席并致辞。海伦的侄孙、海伦·斯诺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致辞时表示:“中国人民对海伦一直满怀敬意,让我深受感动。尽管她已长眠,但仍

然激励着我继续与中国搭建友谊的桥梁,为增进美中之间理解尽绵薄之力。”

谈到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柯马凯说,在他的记忆中,中国共产党人都是为人民着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比如小时候他母亲的学校盖筒子楼,分房时,党员都选择阴面的。柯马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不再是原来被嘲讽的‘东亚病夫,而是步入小康生活。中国共产党造福了世界上约1/5的人口,我希望在下一个10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更上一层楼,为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飞机快降落时,我看到的并不是传说中的黄土高坡,而是绿油油的一片。”米德华不仅对延安的变化感到兴奋,还提到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他认为,中国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都有十足的进步。米德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国外的朋友都认为应该学习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中国政府号召力强,中国人民自律性也很好,从而能很快地控制住疫情”。▲

猜你喜欢

埃德加斯诺延安
延安的故事
It Couldn’t Be Done/by Edgar Albert Guest这是不可能的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最新关注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他们躲在哪里是个谜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