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探析

2021-06-23程显雅

西部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

摘要:马克思承认自然价值,其自然价值观的核心是承认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是人們劳动的基础,是财富的源泉之一。通过三重维度探究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价值观,生态观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具有客观性,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劳动价值论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认为自然价值影响使用价值,自然价值和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自然不断发展且共同所有;当代实践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为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前提,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自然价值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024-03

在当今世界,解决全球环境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的共识。承认自然具有价值,重视对于自然价值的保护和尊重是中国乃至全球解决环境危机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环境治理和承认尊重自然价值方面并没有缺席,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价值观为我国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哲学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生态观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人依靠自然而生存。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指出,“自然界,以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本身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关系密切,自然界同人类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体现着自然的价值观。一方面,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动植物、阳光和空气等构成,紧密相扣、相互联系和共同生存的生态系统。而人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的发展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过程也必须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同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不是从来就存在的,是自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是自然之子,是地球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自然界有着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的特点,且自然遵循着自己的客观规律。人是受动的存在物,也是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人也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受制于自然规律,人必须依靠其他自然存在物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二)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人有了自觉的能动意识后,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是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就是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因为人通过实践改变的仅仅只是自然界中各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而不能改变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中的人的本质惟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惟有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中介,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本身的存在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自然是人自身与外界的世界的统一,社会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以自然为基础,而生产劳动一直以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人靠劳动与自然相联系。劳动首先成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劳动也体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生活资料。因此,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维度下,马克思将自然价值观进行了直观和明显的阐述,肯定了自然价值及其规律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马克思重视并强调自然的价值,将自然价值赋予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价值论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

自然环境有多种价值,而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使用价值又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自然环境的直接使用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料,间接使用价值是能够支持和保护人类活动。选择价值又称为潜在价值,就是环境为人类提供选择的价值。存在价值是环境不依赖人需要的生存的权利。劳动价值论维度下的价值主要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讨论自然环境的价值。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源的消耗量还处在生态阈值以内,因此当时的环境问题并不像现在这样突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过生态阈值,并造成生态环境的一定破坏之后,社会的总劳动中必须有一部分的劳动时间用于生态修复。马克思认为,假如人类长期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经济发展的话,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是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如此看来,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下,其实已经意识和认识到生态修复的成本会特别高,甚至会超过生态破坏所获得的经济增长。

(一)自然价值影响使用价值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因此,物的有用性、或效用、或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个物(自然)可以只是价值而不是有用的。如果物(自然)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白白消耗浪费了,因此不会创造价值。这其中也就不可缺少地涉及自然的价值。商品要成为价值的首要条件是效用。如果说有用性是商品价值的前提的话,有用性是与物(也就是自然)相关联的,那么,自然也就是影响商品价值的基本前提。

(二)自然价值和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劳动是财富之父,而土地是财富之母。虽然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但是创造价值的只是这种特殊的自然力,而不是一般自然力。因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的存在的,劳动产品扣除各种有用劳动之后,最终还剩有物质,剩有某种天然存在的、完全不依赖人的东西。人类在自然界中活动时,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这也就是说,人类只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但与此同时,人类还要依靠自然力在劳动中改变自然形态。因此,劳动并不是人类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社会经济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不论科技如何发达,我们都应该承认,如果没有自然界提供物质生产的来源,人类就什么都不能创造。自然界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人类用来实现人类的劳动和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的环境。人类依靠自然界和外部的感性世界并借助于其来进行生产。因此,自然是我们进行价值分析的前提条件。

而当今,有许多自然价值论者往往将自然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混合使用,他们说的自然价值常常是指自然的使用价值,因而这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否认自然资源价值。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大多在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否认自然的价值,反而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抨击的同时,将自然价值进行了肯定。

(三)自然不断发展且共同所有

马克思一直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他在著作中提到,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是人类对自然崇拜,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力量与人们相对立的。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就像在自然界之中的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而到了人类在以农业方式影响和利用自然时,自然依旧是完全不依赖于人的存在,人淹没于自然之中。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自然才成为人类的对象。因此,通过工业而形成(即通过人类生产活动)的自然界,才是现代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但尽管如此,马克思也并没有否认自然的价值。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相同,自然的价值都是永恒且不可磨灭的。

马克思认为,不论是哪一种自然都不属于任何人。在对地租进行阐述时,马克思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土地的所有者,把土地看成是私人所有是十分荒谬的。人类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和受益者,同时人类应当作为好家长把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自然是共有的。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私有权产生之后,不论私有权是如何产生的,共有之物变为私有,才有了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占有自然力。因此,生产资料扣除各种有用劳动后所剩的自然物因私有权的存在而有了归属。但这并不能说明,自然物就真正属于某个人,只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自然物成了私有物,有了归属。自然永恒存在并为人类共同所有,马克思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在劳动价值论维度下,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自然价值观,肯定了自然价值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并通过自然价值的某些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抨击。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维度下的自然价值观,并没有否定自然的价值,反而将自然价值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三、当代实践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

在当代实践维度下,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在我国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黑格尔曾经说过,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恩格斯更明确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而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更是将自然价值观与人类命运相联系。

2018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是自然界一份子,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发现并利用自然规律,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目前我国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价值观,正确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019年美航天局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2019年,我国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最新报告显示,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覆盖率21.63%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实现了30年来连续保持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的,良好的生态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所蕴含的丰厚的自然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谋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两山论”的提出是马克思自然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最新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之后,安吉積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为主色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环境优美的知名旅游地。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浙江考察,来到15年前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安吉余村,调研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情况,并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两山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为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路径,为缓解全球生态危机、破解经济增长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内涵与意义。虽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并不是针对当今世界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但对我国发展现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尊重自然价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价值观。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同时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晶.《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张雪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评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3]邵光学,王锡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价值[J].经济学家,2018(12).

[4]黄怡明,王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构建生态法律体系的启示[J].学理论,2018(12).

[5]夏爱君,杨松.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8(31).

[6]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1-02.

[7]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DB/OL].2019-04-28.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89308.htm.

[8]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程显雅(1996—),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