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湘西路径

2021-06-23张永亮

西部学刊 2021年5期

摘要:2013年11月3日以来,湘西州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引领下,以“精准”为导向,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路径,打造了以精准扶贫“十八洞模式”为代表的“湘西经验”,让湘西州告别了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千年贫困”。立足十八洞,打造精准扶贫的湘西样板、探索精准扶贫的湘西经验、宣传精准扶贫的湘西故事是湘西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取得成功的有效路径。总结湘西精准脱贫经验,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十八洞模式;湘西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015-06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中国将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将如期实现。作为“精准扶贫”战略首倡地的湘西州,2019年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告别了“千年贫困”,即将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迈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自治州,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首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号召,“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总方针。多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以十八洞村为着力点,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推进了湘西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

时值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关之年,湘西州应该担当起“首倡地”之责,总结好“首倡经验”,宣传好“首倡故事”,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湘西州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殷切期盼,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八洞村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的殷切嘱托。梳理目前关于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和湘西精准脱贫经验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关注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新闻报道和经验总结居多,而理论思考和精神提炼较少。今年以来,省内外宣传媒体和相关高校以及研究机构,正在对“十八洞精准扶贫精神”和“湘西州精准脱贫经验”展开理论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些前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的角度阐释湘西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为推广十八洞村扶贫模式、唱响湘西扶贫故事提供借鉴,对湘西州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出对策建议。

二、立足十八洞,打造精准扶贫的湘西样板

(一)精准识别奠基础,转变传统扶贫开發方式

一是明确贫困户识别“九个不评”①。依据贫困户识别的要求,结合十八洞村的实际情况,扶贫工作队确定了“九个不评”并严格执行,对不符合要求的申报农户进行综合评审,先后取消了76户不符合标准的农户识别资格,为后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明确贫困户识别流程“七步走”。为了促进贫困户识别公平、公正、公开,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贫困户人口识别流程“七步走”,具体为户主申请、投标识别、三级会审[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村支两委(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委员会)成员、乡党委政府代表和工作队全体成员一起召开会议进行集中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核、入户登记。经过严格规范的评审,共识别出贫困户135户、541人,占全村人口的54.7%。其中,按贫困户属性,识别出扶贫户110户,低保户29户(含4户扶贫户);按贫困户贫困成因,识别出既缺技术又缺资金120户,因病致贫5户,发展动力不足2户,缺劳动力3户,因学致贫1户,缺土地6户(含1户因病致贫、1户因学致贫)。

(二)规划布局摆在前,夯实贫困人口脱贫基础

一是制定村扶贫工作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2014年初,扶贫工作队制定了《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2014—2016年建整扶贫工作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交通规划、保护区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明确了发展方向。二是明确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工作。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十八洞村建设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建设明显见效、农村面貌明显变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的“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和谐、原汁原味,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实事求是、帮扶到户。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是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每一项具体工作都落实到县乡村各单位、部门,明确工作要求和标准。三是出台了十八洞精准扶贫的帮扶计划。结合总体规划及贫困户和其他群众的实际情况,十八洞村计划实施一系列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产业,精准到资金,精准到项目。

(三)思想建设放在先,转变贫困人口发展观念

一是把政策宣传放在首位。精准扶贫伊始,针对贫困人口和广大村民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一知半解的情况,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深入贫困户家中,利用“火炕会”“院坝会”等形式,宣传现行扶贫政策,解释制定的规划与措施,了解需求和想法。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利用干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党支部会议等,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强化广大群众的“饮水思源、感恩自强”观念。二是积极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结合实际研究出用道德和诚信的力量约束村民的管理模式,即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模式。具体内容是: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全体村民思想道德星级评比,18岁以上的村民全员参与,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互相评分。评分内容涵盖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6个方面。每户按家庭成员计平均分,90分以上为五星级家庭,80分以上为四星级家庭,以此类推,以分数多少确定星级等次并进行挂牌管理。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的实施,树立了一批脱贫致富的典型,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从思想上感受到了震憾,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大力推进教育培训工程。十八洞村先后通过引进专家、外出培训、师徒传带等方式,举办苗绣、厨艺、普通话、英语、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技能培训班,特别是组织有致富愿意的贫困人口,参加省州县扶贫、人社、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班,让广大贫困人口提振了精气神,提升了劳动技能水平。实施了农民教育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公共文化建设融入精准扶贫实践,让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思想道德、政治意识、民族自信得到了巩固与提升。

(四)产业发展谋新篇,缓解贫困人口脱贫局限

一是“跳出”十八洞,发展猕猴桃产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十八洞村山多地少、发展大规模产业难的困境,十八洞村提出了“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的思路,创新发展了扶贫产业“飞地经济”模式。参照工业发展思路,采取股份合作制,组建了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基地,共同投资开发猕猴桃产业。二是让传统资源产业化,“走出”十八洞。十八洞村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水资源、生物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了矿泉水、养殖业、苗绣产业,实现了优势资源产业化。采用股份合作模式,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开发“十八洞矿泉水”,村集体占15%的股份,按“50+1”的模式给村里分红。采用“散户+大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大力发展黄牛、山羊、肉猪养殖业,使之成为部分贫困人口和村民致富的主渠道。与中车株机、七绣坊等公司签订协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37户贫困户和16户非贫困户共53名留守妇女组建十八洞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苗绣产业,让她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三是倾力打造乡村旅游,把游客“引进”十八洞。十八洞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地貌资源和红色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2019年,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0余万元。

(五)党建引领出实招,把准脱贫致富正确方向

一是建强村支两委,培育精准扶贫的核心力量。针对十八洞村村支两委力量薄弱的现实,当地党委政府选派驻村干部,吸收优秀人才进入村支两委班子,选聘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培养后备村干部,从根本上扭转了村支两委结构老化、知识缺乏、能力不足的现状。二是抓实“五化”建设,提升党支部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力。突出抓实党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村党支部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现;全体党员的素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成为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三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提升党支部精准扶贫的实效。村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划分为产业兴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和夕阳红4个党小组,实现组织设置由区域性向功能性转化,把党员作用发挥到产业发展上。村党支部注重政治教育和议事决策相结合,提升了工作质量;积极推行党员参与村级管理服务;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大幅度提升;落实村干部坐(值)班、民事代办制等制度,打通“放管服”改革最后100米,基本实现村民办理一般性事项不出村。

(六)创新乡村治理措施,推进贫困人口自主管理

一是健全村级基层组织,形成合力,为乡村治理奠定組织基础。十八洞村创新村党部领导下的村级组织层级管理结构,村党支部下辖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小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以及民兵、妇联、共青团等相关机构和部门;村民委员会下辖禁毒禁赌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思想道德评议会;明确网络化设置和服务范围及功能。按照“1+5”模式(1名党员联系5户群众),建立41个互助互兴小组,对225户村民进行全覆盖。二是建立“法治自治德治”一体化融合机制,促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十八洞村基于化解现实矛盾与问题的考量,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努力探索“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一体化融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有序进行,村民安居乐业,乡村社会安定有序。实施依法治理、依法自治、依德治理“三治一体”,村级政治、组织、监督事务以及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议事会依法依规运行;村内红白喜事、社会以及管理事务依法依规依纪实施,通过村规民约实现自治。法治自治德治“三治一体”融合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信心,“想富”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创新“党建引领、互助五兴”乡村治理新模式②,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村级党组织建设和村级基层治理发展的基础上,依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十八洞村找准村级党组织建设“五化”与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之间的关系,搭建党支部和党员、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桥梁,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建引领、互助五兴”的农村治理“十八洞模式”。

三、推广十八洞,探索精准扶贫的湘西经验

(一)把精准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一是明确精准扶贫的政治方向。通过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中轮训、召开州县乡村四级干部视频会议、印发宣传手册、走村串寨宣讲等方式,认真组织湘西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学深悟透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的政治站位,树牢为民思想,掌握方式方法,增强实践本领,确保全州脱贫攻坚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明确脱贫攻坚的方式方法。湘西州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遵循“六个精准”“五个一批”③等系列指示要求,围绕高质量脱贫的根本目标,突出精准精细的基本方法,充分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湘西州的脱贫攻坚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二)把脱贫攻坚纳入领导责任体系

一是强化党委领导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湘西州州县两级按要求成立州委书记、县(市)委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党委总揽精准扶贫工作;乡村两级也按照全州的统一安排,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形成了州、县(市)、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扶贫的脱贫攻坚大格局。二是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领导“关键少数”的作用。结合精准扶贫实际,湘西州实施“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制度,推行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三走访三签字”④工作,明确要求州县(市)党政正职每年走遍重点贫困村,其他领导干部每年走遍全部贫困村,乡镇干部和驻村干部走遍所有贫困户,带动全州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全面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困难,营造责任明确、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工作氛围。三是抓实驻村结对帮扶。认真落实驻村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行“州县市单位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户”制度,湘西州选派了1740支驻村工作队、5694名驻村队员、1740名第一书记、5.8万名结对帮扶干部,实现了1110个贫困村和630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共计16.5万户贫困户全覆盖,夯实了精准扶贫的基础。四是抓好社会扶贫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山东省济南市对口支援湘西州,州委州政府积极与济南市对接,形成了湘西州对接济南市、湘西八县市对接济南下辖县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局面,共实施援建项目182个,24家企业落地湘西,建设“扶贫车间”49个,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同时,湘西州还主动做好省辖长株潭等六市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协调落实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的定点扶贫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扶贫格局。

(三)把分批分类付诸脱贫“十项工程”

一是科学制定脱贫攻坚“十项工程”。依据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结合湘西州贫困家庭的实际致贫原因,在全州范围内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转移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搬迁脱贫工程、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医疗救助帮扶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工程、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公共服务保障工程,让各类贫困人口都得到相应的政策帮扶和资金扶持,有效地化解了“大水漫灌”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精准滴灌”。二是努力推进“十项工程”落地生根。在产业基础较好的贫困村,推行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和龙头企业、大户能人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在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贫困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贫困户、红色旅游+贫困户等形式的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开展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农村公益性岗位就业工程,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水平,解决“务工难”的问题;对居住环境恶劣、发展条件极差的贫困村,实行整体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减免政策,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积极实施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政策;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网、能源保障网、水利设施网、信息网、城镇基础设施网“五网”工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推动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实现了乡乡有公立幼儿园,村村有农家书屋、党群服务中心,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州65万贫困人口都通过脱贫攻坚“十项工程”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四)把精准要义贯穿脱贫“五个结合”

一是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注重公开透明与群众认可相结合。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中,严格落实“七步法”和“九不评”识别标准和识别机制,确保贫困人口识别公开、公平、公正,符合党和国家贫困人口识别的基本要求。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回头看”工作,剔除了人情户、关系户和识别欠精准户,增补了漏评的贫困户,确保真正贫困户一户不落。二是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培育注重典型引路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大力宣传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真正让贫困群众想脱贫、敢脱贫、能脱贫。三是发展扶贫产业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全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贫困村大力开展扶贫产业工程建设,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各县市均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努力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增收文章,重点引导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经济”,以实现州委州政府确定的“产业促脱贫”的目标,即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留住乡愁与实用美观相结合。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在贫困住房安全建设中,坚持保持原貌、节俭实用、协调美观的原则,留住乡情,记住乡村记忆,真正让农村既有美丽又有乡情乡味。五是攻坚力量统筹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与党员干部先锋作用相结合。按照党建促脱贫的要求,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十八洞村探索的“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农村党支部“五化”建设,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农村党支部引领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把提升脱贫质量融入扶贫工作机制

一是形成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湘西州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推行“三个一”脱贫帮扶制度。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行帮扶一月一走访、问题一月一清零、情况一月一报告“三个一”制度,確保帮扶真正落到实处,为贫困人口解决好“急难愁盼”的问题。三是完善扶贫领域作风问题治理机制。严厉打击假身份、假产业、假程序、假资料的“四假”问题,及时开展一条路、一栋房、一口井、一盏灯、一张床的“五个一”专项整治,最大程度地减少扶贫领域的贪腐现象。四是建立问题整改常态化机制。建立“一类问题、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机制,及时发现、整改问题,全面提升扶贫领域问题整改的群众满意度。

(六)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一是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有机衔接。在制定“美丽乡村”行动方案时,充分考量贫困村推进美丽乡村的问题,明确提出把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作为脱贫攻坚的发展方向,把脱贫攻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将两者同规划、同布局、同建设、同发展、同考核。二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运行机制有机衔接。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出台乡村振兴相关意见中,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驻村帮扶”等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确保不出现因脱贫攻坚目标完成而优惠政策取消的现象。三是以菖蒲塘村为样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凤凰县菖蒲塘村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的第一站,湘西州把该村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改革试点,菖蒲塘村走上了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支撑乡村振兴的快车道,成为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的先行军。

四、唱响十八洞村,宣传精准扶贫的湘西故事

(一)抓宣传,全面总结湘西州脱贫经验

一是统筹宣传资源。湘西州形成以州委宣传部门为主,各县市和相关部门为辅的宣传体系,统筹各县市的推荐宣传素材,努力做到不零乱、不重复、真实可靠、客观公正,形成统一、规范、有序的宣传新格局。二是推进立体宣传。全面实施扶贫工作和扶贫报告共同推进,充分利用州内州外宣传渠道,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格局。团结报、湘西网、湘西电视台等媒体,倾力打造一系列特色的扶贫专题,总结精准扶贫成绩,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展现湘西人脱贫攻坚的精神风采。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各县市、各贫困村以及部分公共服务场所制作了规范的广告、宣传册、宣传片,让本地群众和外来民众从不同角度获得精准扶贫的信息,加深对湘西州脱贫攻坚的了解。三是创新宣传方法。在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成效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理论宣传策略。州社科联、州委政策研究室、州政府研究室、州人大和州政协研究室等部门,通过设立课题等方式,组织领导精准扶贫实践工作者、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全方面深入系统地解读研究湘西扶贫,形成了专著、课题、论文等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实现扶贫实践向扶贫理论的转变。积极与湖南省和中央媒体加强沟通,为他们提供线索、素材,适时对湘西州的精准扶贫典型事例进行全方位报道,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二)抓典型,全面呈现湘西州脱贫样本

一是竭力打造“十八洞”标杆。遵循“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要可复制、能推广”的原则,打造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成功样本。对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事迹,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对扶贫故事,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对扶贫历程,进行全流程的真实反映。挖掘催生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提升基层组织帮带能力、培育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影响力、促进乡村居民和谐进步共同发展凝聚力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增强典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信度,让十八洞村成为一个综合典型、立体典型、鲜活典型。二是树立精准扶贫典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培训以及驻村扶贫典型,力求让每一个典型经得起群众的评判,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经过严格的评比和筛选,推出龙秀林、龚海华、龙献文等扶贫先进个人,十八洞村、夯卡村、牛角山村等脱贫攻坚示范村。三是认真培育好典型。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及时进行宣传,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全方位展现典型形象,并对其典型事迹、突出成绩、工作经验进行升华,能上升理论层次的上升为理论层次,能上升经验层次的上升经验层次,能上升学习榜样的树立为学习榜样,不求同样精彩但求各有特色,培育出一批能够代表湘西州脱贫攻坚突出成绩的人和事,让标杆更鲜明,让样本更生动。

(三)抓內涵,全面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

一是夯实产业扶贫的内涵。扶贫产业建设注重脱贫产业长期性与短期相结合,改变产业扶贫短期化现象;注重脱贫产业因地制宜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改变产业扶贫与实地脱贫、与发展脱节的现象;注重脱贫产业上数量和提质量相结合,改变数量至上的片面思维;注重脱贫产业个体发展与整体协调相结合,改变产业扶贫只关心贫困户产业发展的现象;注重脱贫产业农民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改变产业扶贫政府主导模式。二是强化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培育。为了从根源上克服少数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错误思想,改变走访慰问就是送钱送物的做法,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思想观念、主观意识和发展想法。实施“引路”工程,引导贫困人口树立和强化脱贫信心。全面开设村级道德讲堂,实施农户道德评比,全州举行“最美脱贫攻坚群众”“最美脱贫攻坚人物”等推介评选活动,让贫困群众看到榜样的力量,从思想上感到震憾,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完善扶贫开发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行领导联县包乡、驻村扶贫、东西协作扶贫、省里对口帮扶、资金整合使用等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领导体制、工作协调机制、资金调度机制、检查评估机制、成果运用机制、后续保障机制,确保2020年全州整体脱贫摘帽后,工作重心不移,扶持力度不减。

(四)抓重点,全面布局解决相对贫困机制

一是对标对表做好基础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安全住房、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关键任务,结合中央和省检查评估的要求,对标对表,不折不扣地落实相关标准。根据湘西州“十项工程”拟定的目标任务,设立精准脱贫办公室,将十项工程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并成立十个专项领导小组,定期按时保质保量跟踪工程推进情况。二是聚力“两不愁、三保障”。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湘西州聚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认真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完成饮水安全、控辍保学、健康扶贫、住房安全等工作,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集中资源力量加快补齐贫困村特别是深度贫困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农网升级改造、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打造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典型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确保脱贫成效的稳定性。积极探索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发展能力的路径,力求从根源上解决“发展穷、穷发展”的困境。在产业发展中,全面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人口、乡村居民作为乡村产业参与主体,设定基础年限,实现利益公平分配。在技能培育中,积极与州内外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等联系,组织多批次从事农、林、养殖、加工、销售等工作的专家学者进村入户,走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开展面对面技能传授,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和生产效率。在人才建设中,实施“一村一大”工程,为每一个贫困村培训一个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五)抓制度,全面培育农民致富的长久动力

一是从制度性视角审视脱贫攻坚的后续工作。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湘西州党委政府把扶贫政策制度化、扶贫措施硬性化提上了议事日程,明确要求对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具体举措和帮扶政策,必须尽快制度化,以制度形式确保扶贫政策的延续性,以制度保障广大脱贫群众继续享受应有的实惠。二是因地制宜出台防返贫的相关制度规范。湘西州制定了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的相关政策制度,如关于“两不愁、三保障”,明确要求教育、卫生、住房三保障制度必须在2020年年底前建立起来,避免2020年以后脱贫人口享受的现行政策福利受到严重冲击。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反贫困制度对湘西州的支持。既便2020年顺利完成了脱贫摘帽的历史性任务,湘西州仍属欠发达地区,自身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还需要中央和湖南省的大力支持。州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都积极与省和中央相关部门进行汇报、沟通,争取国家和省里对湘西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公共服务保障、生态建设等方面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制度支持,使湘西州的脱贫质量更高、脱贫成果更加稳固。

五、结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实践,湘西州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十八洞精准扶贫模式”“湘西脱贫攻坚经验”是践行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生动表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湘西州脱贫攻坚依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一是脱贫成果的持续巩固。如何让现有的脱贫成果长期稳固,如何让贫困人口发家致富持续有效,如何让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不再返贫,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相对贫困的正确对待。虽然湘西州摆脱了千年贫困,但消除的只是“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依然是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州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工作认真研究,力争拿出实在管用的对策措施。三是发展落后的超常赶超。在新时代,科学谋划湘西州未来的方向,推动湘西州超常规发展,是党委政府要重视而且予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立足绿色资源,依托民族文化,促进经济与文化交融,促进经济与生态互惠,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共同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注 释:

①十八洞村贫困户识别九个不评具体标准:一是拥有砖混结构楼房或在城镇购有商品房的家庭不评;二是2000年以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和未按规定落实计生手术的家庭不评;三是赌博成性,经营或提供赌博场所,正在服刑、劳教或正被警方通辑和屡教不改的“两劳”释放人员的家庭不评;四是不务正业、懒惰成性的家庭不评;五是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家族不评;六是刁蛮阻扰公益事业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家庭不评;七是全家外出打工经通知不回家的家庭不评;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家庭不评;九是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农用车、矿车、面的、轿车、中巴及经营性加工厂的家庭不評。

②“党建引领、互助五兴”乡村治理新模式,是十八洞村为了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的一种乡村治理模式,具体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为基础,以党员和群众建立“五兴”互助小组为基本单元,以“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

③“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六个精准”指的是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指的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④“三走访”,即市委书记、市长要走访辖区所有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所有市级领导每月至少到贫困村走访调研1次,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到联系的贫困村走访调研1次;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要走访辖区所有的贫困村,所有县级领导每月至少到贫困村走访调研1次;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走访辖区内所有贫困户,乡镇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每月至少走访1次。

“三签字”,即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对脱贫退出层层负责,层层把关。脱贫退出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贫困户脱贫摘帽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审核把关,村支书、主任共同签字;贫困村脱贫退出由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签字负责;贫困县脱贫摘帽,由市委书记、市长签字,报省委书记、省长审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精准扶贫在湘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永亮(1974—),男,土家族,湖南沅陵人,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