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作品分析

2021-06-22洪长晖张佳佳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洪长晖 张佳佳

摘要:“媒体融合”自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被提出之后,逐渐上升至国家战略,媒体融合的地位日益上升。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导向上,除了政府政策,中国新闻奖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2018年至2019年两届中国新闻奖的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从整体呈现与具体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明晰目前媒体融合奖对新闻作品的政治导向。研究发现其中仍存在奖项设置导向不明、内容类型比重失衡、技术创新与终端建设不足的问题,因而中国新闻奖应完善媒体融合奖项的评价机制,增强其在媒体融合领域的政治导向作用,促进我国媒体融合工作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 中国新闻奖 政治导向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后就一直备受关注。从2005年此概念引进国内,到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首次有了纲领性文件,成为国家行动、国家战略,其意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中国新闻奖也于2018年设立了媒体融合奖项,其对现有媒体融合新闻生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这一作用具体则表现在奖项设置、获奖作品的整体情况上,因而研究媒体融合奖的获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看出其政治导向,对推进未来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具有突出的指向意义。

一、媒体融合的内涵与战略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国外兴起,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最早提出计算机工作、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工业三者的融合趋势;①

2005年,蔡雯将“媒介融合”這一概念引进国内,并将其概括为“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②相较于媒介一词侧重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样式,媒体融合则侧重作为社会组织的传播机构。因此Media Convergence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技术和传播形态等媒介层面的融合;二是不同类型、区域、层次的媒体组织层面的融合。③本文采取这一视角,即媒体融合兼有传播技术形态与媒体组织的融合。

随着媒体融合日趋加强,其对国家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地位也逐步上升。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首次申明“媒体融合”战略,并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④由此,媒体融合发展正式上升至战略地位,2014年因此也被称为我国媒体融合元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推进媒体融合要建设四全媒体。⑤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意见》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⑥可见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是我国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媒体的方向引导就变得十分重要,中国新闻奖作为一种新闻界认可度较高的激励手段无形之中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中国新闻奖及媒体融合奖项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在我国新闻界具有极高地位。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强大舆论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并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该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自1991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包括文字类作品、广播电视作品、网络作品、综合项目、媒体融合等多个奖项的评选⑦。

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并发布《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选办法(试行)》⑧,旨在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该奖项参评范围为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等单位原创的新闻作品。

媒体融合奖项具体设立6个评选项目,包括短视频新闻,指在移动端发布的短视频类新闻作品(含纪录片);移动直播,指与新闻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步采集现场信号并发布,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的新闻作品;新媒体创意互动,指以用户交互为主要特征,发布方与用户方形成完整新闻传播链条的新媒体作品;新媒体品牌栏目,指新闻媒体在自有平台或在第三方平台官方账号持续发布且有固定名称的新闻板块(单元),且持续发布一年以上,年度内不少于48周,每周不少于3次;新媒体报道界面,指在移动端发布的新闻作品界面;融合创新,指在媒体融合报道方面有重大创新的新闻作品。其中新媒体品牌栏目的评选要求在2019年稍有变动,变为“新闻媒体持续发布且有固定名称的新闻板块(单元),要求已持续发布一年以上,年度内发布不少于52次”,⑨放宽了评选要求。

三、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具体分析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的设立有利于推进我国媒体融合深度发展,鉴于其设立时间较短,因而本文选取2018年、2019年两届的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通过对获奖作品的特征与奖项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目前媒体融合领域新闻作品的政治导向。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2018年、2019年两届获奖作品,奖项共计100个名额,有1个空缺名额,因此对总计99个获奖作品从整体呈现和具体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与结果如下。

(一)整体呈现

从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来看,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在媒體融合奖项比重上,如图1所示,在两届总计690个奖项名额中,媒体融合奖项占了100个名额,占比14%,在五大类奖项中稍显较少。

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类型上,如图2所示,短视频新闻占比最大为26%,其次为融合创新23%,第三为新媒体品牌栏目占比16%,第四为新媒体创意互动占比14%,第五为新媒体报道界面占比12%,移动直播占比最小为9%。可见奖项作品中较为鼓励短视频新闻作品与融合创新作品。

在刊播单位上,如图3所示,以北京为主,浙江、江苏紧随其后,湖北、四川较多,西藏、新疆、广东、广西、湖南、陕西等地也较多,其他地区较少,整体呈现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可以看出除北京外,呈现点状集群分布,东部以沿海的浙江、江苏、上海为主,中部以湖北为主,西部以四川为主。

(二)具体特征

具体而言,获奖作品呈现以下特点: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价值引领,占据新媒体传播制高点

获奖作品的各媒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新闻实践。其作品主题旨在弘扬主旋律,积极引导舆情,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的精神,坚持“走转改”、践行四力,在新媒体平台上推行主流价值观。

2.内容类型丰富,以主旋律题材为主

内容类型上,获奖作品以时政类、经济类新闻为主,如脱贫攻坚、改革开放、两会、一带一路等相关新闻作品;文化类、社会类、生态文明类新闻均有提及但整体数量偏少,仅有少量优秀作品如《海拔四千米之上》、《益阳南洞庭湖下塞湖拆围收官战》等。

内容题材上,以主旋律题材为主。2017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十九大召开,2018年则是改革开放40周年,面对这些重大的时间节点,如何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为媒体的重要命题。获奖作品中大多数都是其中的佳作,弘扬主旋律,宣传党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在过去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发情感共鸣,提升民族凝聚力。

3.内容表现形式丰富,转变叙事思维并依托技术表现

(1)叙事思维转变

首先,叙事方式上由“大”变“小”。在报道国家重大事件时,过去主流媒体常以“大手笔展现大主题”的方式,通过恢弘的场面展现以及音乐配置展现宏大题材,而现在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媒体叙事理念转变为以小见大,注重从小切口入手进行报道,以小人物、小故事展现大主题,以小镜头传达大情感,更加接地气,具有人文关怀。如《光明的故事》中光明日报以习近平总书记给黄旭华让座,进而促成姚玉峰和黄旭华相识,并治好了黄旭华的眼睛这一小故事,展现出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关爱。再如《震撼180秒!孤岛夫妻一世告白:我守着你,你守着国》,通过讲述连云港开山岛上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妻长达32年的守岛故事,诠释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让爱国变得可感可知,真实震撼。在对外传播上,也从过去的“硬内容”变成了“软故事”,通过讲故事方式传达理念,如《“一带一路”睡前故事系列视频》就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艾瑞克为女儿每天讲述一个睡前故事的方式,以充满童趣的口语化表达方式和利用积木地球仪储蓄罐等形象方式阐述“一带一路”倡议。故事化的讲述方式不仅简洁易懂,而且极具亲和力,更易为海外受众接受。

其次,叙述者兼具“他述”与“自述”。微观层面上,“他述”则是画外音的叙述,即第三方对短视频进行解读式说明。如《一句话,让山水美如诗》中则通过缓慢的画外人声讲述景色之美,展现绿水青山的美好,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整体更具艺术性。“自述”主要是画中人来讲述故事,更具真实感、感染力,如《公仆之路》中,采用画面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原声叙述的方式,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初插队梁家河到2017年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公仆历程,使得故事娓娓道来,更为连贯,感染力更强。再如《上桥!今天和“溜索”说再见》中,采用主人公的视角与声音,讲述其自身与溜索的故事,拉近与受众距离,让人更真实地感受到“溜索改桥”工程带给当地百姓的改变和福祉。宏观层面上,“自述”是基于自身立场以中国人的身份传达中国声音,如《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等;“他述”则是以他者身份讲述中国故事,如《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中,就以外国人的身份讲述两会热词,拉近了与海外受众的距离;《奇迹:全球院士点赞中国》同样通过展现全球顶级院士的经历与观点展现中国的变革与成就;“中国人权纪实·2017”则通过中外媒体联合采访的方式报道我国扶贫、教育等事迹,通过双方报道,借助外媒发声,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运用多种技术创意性表现内容

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主流媒体借助多种技术对新闻作品进行创意性的表达。如H5互动作品中,一部分是利用MG动画、手绘、动漫、沙画、拼图、长图等方式实现场景的艺术化表现,如《快来!搭乘“海南号”时空穿梭机重返1988!》H5互动中,将海南发展历程的各个场景用下拉式漫画长图的方式再现,并设置互动点来展示其中的节点事件;另一部分则是利用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实现裂变传播,如《“军装照”H5 》中则是利用此技术帮助用户生成自己的虚拟“军装照”,提升用户参与度与分享度,引起朋友圈的广泛传播,表达人民群众的爱军之情。此外,可视化如数据图等也成为重要表现方式,《震撼!一张长图带你领略港珠澳大桥》中,采用横屏实景长图结合数据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的这一超级工程,不仅直观形象,且极具震撼力。

短视频及移动直播作品中,采用无人机航拍、360全景图片、定点VR视频、CG特效合成技术、影视特技抠像技术等,从内容采集到内容加工制作方面增强画面表现力与趣味性。如《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中就利用影视特技抠像技术,将讲述人英国小哥方丹缩小后置于办公桌上,通过微缩人物与桌上物品互动、与背后的人互动的方式,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全国两会的热词,让整体内容变得更形象有趣。此外,除了横幅视频,适合移动端的竖幅视频也逐渐出现,如《40秒40年》系列短视频就以竖幅形式出现,配合快节奏的画面切换很好地吸引了用户注意力。

移动直播中,依据不同场景采用不同直播形式。如器材直播适用于大型场景,比如《两会进行时》就是人民网依托于移动直播平台,形成内容采集、实时分发、多端口输出的一体化生产分发模式;而手机直播因其便携、快速等特点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受人力限制因素较少,则适用于突发性新闻,如灾难事件报道中,在《受暴雨影响陕西汉中略阳五龙洞成孤岛直升机急运物资》中,面对突发的暴雨,记者就迅速通过手机直播最快地将灾区信息带给外界,展现灾区救援状况,回应人民关切。

融合创新作品中,媒体的自主创新技术也备受关注。如光明网首创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实现了单人即可进行采集发布,录制与直播VR视频,并依托云控制台、云存储、流媒体服务系统,一键实现多端口跨平台的内容分发与适配,使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实时观看两会。

4.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融合创新作品制作

(1)用户思维:媒体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如《经济日报财经早餐》栏目就致力于满足用户实际信息需求,每天早上汇集24小时内重要新闻特别是财经资讯,使用户快速了解最新鲜、真实、权威的新闻资讯。《中国宁波网民生e点通》则采用新闻+服务的形式将专栏打造成一个政府、媒体、网民三方良好互动的开放性平台,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利用媒体自身影响力与公信力,推动网络民生问政与网络公益互助,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2)产品思维:将新闻内容生产看做一个互联网音视频互动产品进行生产与分发。在产品生产上,首先通过选题与精心策划确保内容的优质与丰富,采用网民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式报道,加入彩蛋、表情包等元素,让作品更具趣味性,提升用户接受度。如H5互动可借鉴游戏思维,以游戏形式传达主题,寓教于乐,增强与用户互动,提升用户体验。小央视频的《习近平24字点赞中国人民》采用了“花字+快闪”的社交媒体流行形式来表现,富有动感。在产品分发上,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特点针对性地定制内容,如《光明的故事》针对不同媒体定制不同版本的标题和推送内容,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发布时微视频标题为《光明的故事》;在社交媒体推送时,改为《从总书记让座到重获光明,他第一眼最想看到的是……》。此外,还应提升产品自身延展力,吸引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实现二次扩散,如新华社推出的“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系列融媒互动报道产品,邀请十九大代表和百余名各行业知名人士为十九大录制祝福音频,并鼓励网友一起参与为十九大打call,激起全民范围的参与扩散。

(3)平台思维: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一次采集、多种制作、多平台分发的方式。获奖者作品中大多都是首发于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之后通过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多平台进行转发,扩大影响力。同时构建媒体矩阵,如人民网旗下拥有的系列新媒体产品同时发力转发;此外,中央和地方媒体联动也能形成合力,扩大声音。

5.内容发布渠道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发力,实现线上线下闭环传播

在新媒体上,多数媒体以两微一端为主进行发布,同时拥有头条号、百家号等其他新媒体平台账号共同发布;在传统媒体上,部分以报网融合方式发布内容,线下户外媒体的使用也十分重要,多数媒体利用地铁屏幕、机场平面、人民日报数字屏媒等进行的内容发布呈现,还通过线下装置实现与受众的实地互动,如时光博物馆的流动展览、与时代同框等作品。通过线上主题报道与线下创意体验将主题具象化呈现,让理念變得可感可知。

6.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意识凸显

用媒体力量推动社会行动,将媒体影响力落到实处。比如在扶贫行动中,媒体发挥自身力量助力扶贫。如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的《百天千万扶贫行动》,开展全媒体行动,以“主题宣传+新闻故事+扶贫代言+互动直播+大型活动+电商销售”的新模式助力湖北脱贫攻坚,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将扶贫宣传落到实处。《秦岭最美小慢车穿越陕甘川三省,日输送中小学生近500人次,车上急需新书》则通过记录贫困山区学子的求学之路,吸引了公益组织、爱心企业与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并收到相关物资捐赠,彰显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并落地。

积极履行社会监督职责,助推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责任之一,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媒体应通过深入调查回应公众关切并助推问题解决。获奖作品中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新闻占比较大,如《ofo迷途》通过展现全国11城的小黄车运营状况,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并促进其维权,同时还督促企业履行其商业责任,及时解决消费者问题。《网红店假排队调查》通过调查揭露了网红店大排长龙现象背后的黄牛炒作运作方式,进而督促商家与监管部门进行整顿。《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则揭示了北京同仁堂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及时采取监管惩罚措施。

四、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在整体上而言,奖项总额比重稍显较少,获奖作品类型上偏重短视频新闻、融合创新作品,作品来源单位则呈现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状态。

在获奖作品的具体特征上,当前作品总体上都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在内容层面,新闻作品在内容类型上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时政类、经济类新闻中,以主旋律题材为主;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叙述思维转变,叙事方式由大变小且叙述者兼具“他述”与“自述”,同时还运用多种技术创意表现内容。在创作层面,综合运用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平台思维等多种互联网思维进行融合创新作品制作。在内容发布层面,借助多种发布渠道,真正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扩大传播声量。最后,在新闻作品中也可看出其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

五、媒体融合奖项设置的现存问题与相应建议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许多优秀的媒体融合新闻作品,但经过对获奖作品的具体分析后也可看到该奖项设置仍存在一定问题,其对媒体融合新闻生产的导向性仍然不足,因此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改善媒体融合奖项评选机制。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的业务导向不明晰。

中国新闻奖各个奖项的边界较为模糊,各奖项并非严格分类而是互有重叠,比如媒体融合奖中有大量的国际传播内容,没有归属到国际传播奖项中。而“新媒体报道界面”这一项目的评选标准不明,内容稍显单薄,这也使得在2020年中国新闻奖中取消了这一类别评选⑩。此外,由于每届新闻奖都是对上一年度新闻作品的评选,就导致总体侧重于总结回顾,而缺乏启发与展望,在获奖公示后举办的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缺乏仪式感,缺乏激励作用。

因而,针对这一问题应该优化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明晰各个奖项之间的边界,并增加媒体融合奖项的名额来增强导向性,具体而言增加短视频、直播的奖项名额来鼓励移动优先、直播优先、视频优先。近年来部分商业媒体的新闻内容也时有引起重大反响,应鼓励更多的媒体参与进来,放宽参评限制,使主流商业新闻媒体向此靠拢;此外还应对获奖作品及单位进行广泛报道并表彰,增强媒体行业内部的价值观认同与新闻专业认同感,促进媒体融合深度推进。

(二)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内容类型比重分布不均。

获奖作品多为时政、经济类新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类新闻较少,不利于全方位展现我国各领域的发展状况。针对这一问题,未来在作品评选时应增加其他题材的比重,促进新闻生产关注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全面展示我国在五大领域的发展成就,彰显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媒体融合奖项技术创新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获奖作品的技术与内容并没有达到完美融合,仅是简单应用技术或直接套用模板,而非创建自己的叙事路径。短视频、H5互动的设计缺乏创意与美感,削弱了艺术性与可看性;互动流于形式,部分作品互动方式仅限于手指上划等操作,形式单一,用户卷入度低。针对这一问题,未来在作品评选时应提升评选标准,真正发掘优质作品,打造标杆性作品,形成示范作用。同时,媒体产品应广泛吸收借鉴其他传媒领域作品的表现形式,比如可以向广告作品学习创意思维、向游戏产品学习互动思维,让形式服务于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创意性、互动性、趣味性,进而提升用户接受度与卷入度,真正实现融合创新。

(四)媒体融合终端建设力量不足。

在媒体融合奖项中新媒体品牌栏目与新媒体报道界面二者的设置均是鼓励各级媒体积极建设两微一端,占据新媒体平台的声场,然而建设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部分APP运营不善,出现用户无法登录、闪退、卡屏等问题,甚至还有APP宣布停止运营。 客户端APP的开发与运营维护需要人力财力,而拥有大量资源的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等建设的头部APP占据了绝大多数流量,地方APP则只局限于本地人使用,维护成本较高,客户端形同虚设,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媒体融合奖在奖项设置上应进行优化,鼓励各级媒体以其他形式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具体措施上,中央媒体应集中力量建设大型云媒体服务平台并提供服务,省市媒体共享技术与平台。此外,省内进行媒体资源整合打造本省平台APP,采取新闻+服务模式,打造内生态环境,设置“新闻+政务服务+便民信息”等板块,使APP变成百姓“最多上一个”的一站式信息与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新闻的方便获取,服务群众。

六、结论与讨论

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打造标杆性、示范性的新闻作品无疑是做好媒体融合引导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于新闻界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同时也有着鲜明的导向性,在实行过程中应发挥其政治导向作用,评选出的媒体融合新闻作品应成为其他媒体的努力方向。

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前优秀的媒体融合作品,展现其技术与内容的创新融合、两微一端建设成果、社会责任意识等内容,但其评选机制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如奖项数额偏少;业务导向不明晰;评选作品质量仍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示范;关注作品的同时却忽略了背后媒体的整体运营状况等问题。因而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设置应及时做出改进,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价值引领与舆论导向,鼓励内容的创新与表达,推动技术的创新使用,通过学习互联网思维促进媒体融合的整体思维变革,从而确保正确引导媒体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的发展方向上,应完善媒体融合新闻作品的评价机制,加强其评价体系建设。区别于其他奖项的评选,媒体融合奖项的评选办法应符合媒体融合新闻产品的生产、传播规律,通过优化奖项设置而增强其在媒体融合领域的政治导向作用,真正發挥典型性与示范性作用,促进更多优秀新闻作品的涌现以及新闻媒体的融合创新,深刻推动我国媒体融合工作的良性发展。

注 释:

①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51-53.

②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1.

③李玮,谢娟.“媒介”、“媒体”及其延伸概念的辨析与规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5):694-699.

④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C/OL].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 . 2014.

⑤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OL]. 新华网, 2019-1-25 .

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OL]. 新华网,2020-09-26.

⑦中国新闻奖[OL]. 中国记协网.

⑧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选办法(试行)[OL].中国记协网,2018-05-09.

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2019年度)[OL] .中国记协网,2019-1-31.

⑩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发布 . 中国记协网,2020-07-28.

毛湛文,郑昱彤.“人机对话”的理想与现实:新闻聊天机器人应用的创新、困境及反思[J]. 青年记者,2020(22):34-37.

参考文献: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J].新闻传播,2007(02):14-17.

[2]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9.

[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05):31-35.

[4]韦路.媒体融合的定义、层面与研究议题[J].新闻记者,2019(03):32-38.

[5]王菲,樊向宇.回顾与反思:中国媒体融合研究十五年(2005-2019)[J].当代传播,2020(05):10-14,21.

[6]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J].现代出版,2013(01):16-21.

[7]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2014(06):1.

[8]喻国明,姚飞.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发展[J].前线,2014(10):54-56,58.

[9]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6):33-36.

[10]孙鹿童.生产逻辑转变下的用户互动——以中国新闻奖互动式融合新闻为例[J].中国编辑,2020(09):43-48.

[11]潘亚楠.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创新叙事——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品为例[J].编辑之友,2020(08):75-79.

[12]洪少华,卢晓华.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作品为例[J].出版广角,2020(02):71-73.

[13]韩姝.融合新闻的形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的分析[J].传媒,2020(01):65-68.

[14]宋春风,黄俪.融媒时代地方纸媒的“突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创作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9(02):99-101.

[15]郑亚楠.论中国新闻奖设立媒体融合奖的意义[J].传媒,2019(01):74-75.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传播对国家治理、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20BXW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洪長晖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佳佳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