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南普洱老达保音乐乡村建设的公益性旅游扶贫致富案例分析

2021-06-22邓永进薛群慧兰洪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邓永进 薛群慧 兰洪超

摘要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都有“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优良传统,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公益扶贫方面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然而,“一把吉他走四方,快乐拉祜美名扬”的云南普洱拉祜族歌舞之乡老达保村,却通过公益性旅游脱贫致富建设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音乐乡村,这一案例值得深入研究。该项研究通过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获取了老达保村的第一手数据,论述了各社会机构对当地乡村演艺旅游发展帮扶措施,总结了“党支部+公司+农户“能人带户” “精准指导”与“政府扶持”4种公益性演艺旅游扶贫致富模式,探索公益性旅游扶贫致富项目向商业模式转化路径。

关键词 乡村音乐小镇;公益性旅游扶贫致富;案例分析;老达保村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9-013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9.034

Abstract Chinese nation has a good tradition of “caring for others and doing good things for the world”, but so far, China is still in the groping stag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aspect of public welfare. However, Laodabao Village, the hometown of the Lahu ethnic minority in Puer city of Yunnan Province where “a guitar goes everywhere, happy Lahu become famous”, Laodabao has become a music village with promotional value through public welfare tourism.This research obtains the first-hand data of Laodabao Village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discusses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of various social instit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ural tourism, and summarizes the model “party branch + company + farmer”, This public welfare tour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oosted by performing arts tourism, namely, the ability to lead households with “precision guidance” and “government support” explores the ways of transforming public welfare tourism into business models.

Key words Country music town;Public welfare tour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Case study;Laodabao Village

在人类发展的歷史中,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都有“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优良传统。中国扶贫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公益扶贫历经了各阶段变化。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公益扶贫方面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长期以来贫困居民情况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针对性不强、工作规范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且至今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公益旅游扶贫信息系统与工作规范,公益性旅游扶贫工作还存在许多盲点与误区,公益性旅游扶贫研究更是欠缺深入和系统。

早在20世纪50—70年代,人们就已认识到旅游业对扶贫的重要作用。旅游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扶贫利器,是因为它能促进部门间合作和增强部门间联系,给具有旅游所依赖资源支配权的部分贫困人口提供销售其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以及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提供工作发展的机会[1]。

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的理念。中国贫困地区大多在“西、老、少、边、穷、山”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中国将旅游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手段。旅游在扶贫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也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2015年7月,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发起了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帮扶范围主要是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确定的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启了公益性旅游扶贫之路。但在研究方面,公益性旅游扶贫研究才刚开始。

有关“公益性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张晓等[2]肯定了公益性组织在旅游扶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杨梁[3]分析了井冈山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了公益旅游与扶贫的有效融合。刘蓓[4]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公益属性不仅体现于实现贫困户在经济上实现脱贫,还要求保障贫困人口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决策参与权,在教育上拥有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等作为从事劳动所需基础性素能的国民教育,在文化上亦能享受到基本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在医疗上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及人性化的救助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现实权利保障。苏玉卿[5]提出了积极协助社区搭建旅游发展公益性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团体、个人投入,实施精准帮扶。但至今还没有聚焦于公益性旅游扶贫方面的系统研究。

相比之下,国外相关机构组织的公益性旅游扶贫项目遍及全球,在研究方面也突飞猛进。国际发展组织的援助为世界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国际组织提供的资助主要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为旅游企业提供营销资金[6]。世界银行对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投资的重点在于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帮助与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公益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7]。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公益组织以基金会、协会、慈善信托、社团等机构或组织出现。公益性旅游扶贫是指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出资、出智、出技术等方式帮扶贫困地区居民和社区开发旅游业的各项活动,以达到其脱贫的目标。

2016年,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号召,按照《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导则》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和建设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含老达保村)生态环境以及民族文化为前提,以转变、创新旅游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承担了国家旅游局倡导的勐根村公益性旅游扶贫专项规划,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着力点,通过这一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全面提升勐根村旅游管理营销能力及旅游产业发展实力,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使该村成为云南省旅游扶贫行动中的典型示范点。此外,还有不少单位、部门、机构相继进入老达保村,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公益性扶贫。因此,笔者选取了云南普洱澜沧县老达保村作为公益性旅游扶贫的研究案例,研究组成员于2016和2019年3次到老达保村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村民等进行了访谈,并选取了36户农户进行了入户调研,深入调查老达保旅游发展状况,获取了第一手数据,针对公益性旅游扶贫项目向商业模式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1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基本村情

1.1 老达保村概况及特点

老达保村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系拉祜族村寨,共有114户,476人。境内多山,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海拔 930 m。地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是澜沧、孟连、西盟“普洱绿三角”环线上的重要节点。该村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的山地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雨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23 ℃,年降水量 1 800 mm。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悬殊,立体气候明显。耕地面积156.93 hm2,人均耕地面积0.36 hm2;森林总面积1 041.27 hm2。老达保村范围内主要分布有季雨阔叶林和乔灌木野生花卉,以大树杜鹃、山茶花、缅桂最具观赏价值。

云南特有民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传统文化保留得最为完整,老达保村是“一把吉他走四方,快乐拉祜美名扬”的100多户拉祜族村民组成的歌舞乡村,八成村民会弹奏吉他。农忙时,村民就干农活,农闲时就背上吉他唱歌、跳舞,全村有200多把吉他[8]。拉祜族的大型集体芦笙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李娜倮为代表的村民根据对生活的感悟,创作出了300多首优美动听的歌舞,并擅长于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以及吉他弹唱。

过去,老达保村贫穷闭塞,如今,该村欣欣向荣,已经彻底改变了“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背、通讯基本靠吼”的落后面貌[9]。2006年以前,老达保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 000元左右。澜沧县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帮助老达保村民在歌舞演艺旅游中实现了快乐脱贫,人均年纯收入已达到5 000多元。现在,老达保村民正在将老达保村建设成为澜沧县乃至云南省最具特色的“有主体、有基地、有产业、有展示、有品牌、有文化”的音乐乡村,使之成为“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上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以民族文化体验为主,集乡村休闲、田园观光、温泉养生、户外运动、美食购物为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区。

1.2 老达保村演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老达保村演艺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产业链衔接和延伸不够,融合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导致演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平衡,供给不平衡的困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附加值偏低。老达保村的旅游产品主要是演艺旅游,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不足。目前,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演艺旅游带动下的餐饮客栈,二是已经声名鹊起的拉祜歌舞表演。旅游商品缺少地方特色、旅游娱乐活动不够丰富,导致旅游六要素中最具弹性和增长空間“购”和“娱”的比重偏低,对旅游收入的贡献较小。演艺产业与农业产业链条链接不够紧密,旅游商品的开发缺乏创意。

1.2.2 环境建设还有待提升。虽然老达保村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没有达到旅游景区的要求标准,脏乱差现象还存在。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住宿接待容量过小,住宿标准较低,卫生条件不达标,餐饮发展不够成熟;村里景点的建设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1.2.3 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与规范。缺乏经营管理理念与专业服务技能,旅游服务意识不强,旅游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

2 社会机构对老达保村实施的公益性旅游帮扶措施

社会各机构为老达保村建设音乐乡村出谋划策,开发利用当地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吸引旅游者,把老达保村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拉祜族演艺旅游之乡。

2.1 乡村环境整治

老达保村开展了治理乡村环境工作。利用集体力量修路,并修建水电管道,建太阳能热水集中供应设施,修建垃圾池、铺设污水管网,牲畜集中化养殖。采用了国外先进技术,总投资150万元,由污水收集系统和景观化污水处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使污水处理工艺最大化。

2.2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凭借拉祜族的歌舞,老达保村赢得了诸多荣誉;民族优秀文化是老达保乡村旅游的灵魂与魅力之所在。因此,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其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牡帕密帕》传承基地、文化研习所、民族音乐私塾等,可形成长效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体系;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可将民族传统歌舞、服饰、饮食、民居、礼仪、信仰、节庆、婚恋等展示、传播给旅游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样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

2.3 开展乡村演艺旅游规划与设计

2.3.1 设计、建设具有拉祜族传统杆栏式建筑风格的民居。以多元、精致、体验为方向,鼓励当地村民、帮扶贫困户利用自家传统杆栏式木瓦楼,开辟民居旅馆,发展民宿经济;对村内民宿的分布、档次、建设加强管理,打造出一批个性化、主题化的拉祜民宿。

2.3.2 建设歌舞学社。建设老达保歌舞学社,组织国家级传承人(牡帕密帕),民间文艺表演队(雅厄民间艺术团),民族原生态组合(达保五兄弟、达保姐妹)等优秀人才、团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游客提供吉他弹唱、情歌对唱、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以及芦笙舞、摆舞等学习与体验的机会。

2.3.3 打造民族餐馆。引导村民对自家房屋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有机美食馆,依托村民传统种植养殖,以当地的绿色瓜果蔬菜及牧副产品为主原料,开发拉祜族特色菜品,为游客提供有机且独具民族特色的健康餐饮服务。

2.3.4 乡村音乐走廊。沿南根河风景河段岸边开发露天音乐走廊,使之成为游客领略乡村音乐、参与互动、休闲度假的别样场所。

2.3.5 手工作坊。依托现有“作坊展示户”,采取家庭作坊模式进行开发,将乐器、陀螺、葫芦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激发乡村旅游者参与体验和自觉购买。

2.3.6 修建村内景点。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保护传习馆、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农耕坊、根雕坊茶吟坊等供游客参观、体验。民族餐饮、传统手工艺、老达保拉祜风情原生态实景演出“快乐拉祜”等为游客提供了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

2.4 活动策划

2.4.1 创办哈列贾乡村音乐旅游节。以澜沧县哈列贾乡村音乐小镇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为基础,将各国各地原生态风貌歌曲、传统乐器吸引到老达保演出,让传统与时尚音乐在这里碰撞交融,使游客在体验浓郁民族风情的同时,参与演艺互动。

2.4.2 策划快乐拉祜夏令营。结合暑假期间学生客源市场需求的特点,依托老达保民族特色旅游村项目,创办快乐拉祜夏令营,为青少年素质教育、自然教育、民俗文化教育等提供丰富的游学产品。

2.5 培训村民

老达保村民由于没有掌握旅游接待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旅游的六大要素——“食、宿、行、游、购、娱”的开发与经营也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相关社会机构公益扶贫志愿者为老达保村提供了持续的智力帮扶,如旅游规划、活动策划、培训,通过这样系列的旅游服务接待礼仪、少数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食宿行游购娱的产品设计、旅游的营销管理专题培训等,从而将外部支持协助与内部主动发展相结合,实现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扶贫。

2015年后,老达保村在演艺旅游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 年脱去贫困村帽子。老达保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并成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和第二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8年1月,获得了中宣部等授予的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目前老达保村的游客量和经济收入在稳步上涨,老达保村演艺旅游成效显著,现在,老达保村已经走上了一条演艺与旅游融合的脱贫之路。

3 老达保村公益性演艺旅游扶贫致富模式分析

各个社会机构对当地乡村演艺旅游发展帮扶措施,总结为“党支部+公司+农户”“能人带户”“精准指导”与“政府扶持”4种公益性演艺旅游扶贫致富模式。

3.1 “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

2013年,在各级政府部门与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老达保村民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将全村105户村民纳入公司,全部入股,200名演员都是村民,参与《快乐拉祜》实景舞台演出[10]。老达保演艺旅游公司采用了“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明晰了公司与农民的责权利。这一管理机制的决策都是由3方代表共同商议决定,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在“黨支部+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下,村里的决策都是由3方代表共同商议决定。村民用生产资料入股参与演艺旅游公司的开发。公司统筹管理和进行市场营销,安排接待任务,旅游培训等。

调查数据表明,2013—2017年末,老达保村建立了“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以来,演出了470多场次,接待游客10.65万余人次,应邀外地演出160场,演出收入330多万元,200演艺人员平均分红11 300元,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全村有90户383人实现了脱贫。该公司入选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3.2 “能人带户”模式

公益扶贫组织在老达保村重点培养“能人”,通过能人“传帮带”带领村里的其他村民参与演艺旅游活动,学会旅游接待规范等技能。如老达保村积极开展了民族文艺帮带活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即每名文艺队党员联系一名民族文艺爱好者,手把手教演艺技能,通过强带弱、师傅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等“党群互助”方式结成5个“文艺队党员+群众”对子,先后将思想素质好的4名优秀文艺骨干青年发展成为党员,将2名综合素质高的党员培养成村民小组干部,并帮助他们提升了文艺演出、礼仪、交流等技能,这些举措提高了老达保村演艺产业的广泛性、参与性和影响力。

例如,李石开、李娜倮父女是歌舞创作的带头人,李娜倮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发挥拉祜族能歌善舞的专长,在她的带领下在2002年成立了村里第一个拉祜族艺术团。李娜倮深受父亲的影响,从16岁创作的第一首歌曲《真心爱你》开始,已经创作了30多首歌曲。运作了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快乐拉祜》,带动了演艺旅游的发展。又如,201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李扎戈、李扎倮,他们教村民传唱《牡帕密帕》,传承了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后,李娜倮等又带领村民以快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的新型众筹方式,迅速集中老达保村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技术等,降低开发商的市场风险,修建精品客栈、乡村温泉、休闲农业等众筹乡村旅游项目,广泛吸引全社会参与,保证前期客源市场,提供持续发展资金,促使贫困农村地区向乡村演艺旅游区转变,推进农业与演艺旅游业融合发展。

3.3 “精准指导”模式

结合“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机制的运行[11],澜沧县委、县政府、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等相关机构对老达保进行了以下帮扶工作:第一,对食宿行游购娱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与策划;第二,对村民旅游接待服务礼仪进行培训;第三,为其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出谋划策;第四,对其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进行科技帮扶;第五,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针对性指导。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老达保演艺旅游业快速发展。

3.4 政府扶持模式

为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老达保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政府相关部门从以下4个方面完善财政引导机制:一是澜沧县政府财政加大力度鼓励、促进社会参与扶贫,明确规定积极参与老达保村旅游扶贫开发地社会资本可享有旅游用地、金融扶持、规划调整等优惠条件;二是给予其相关财政补贴,并减免社会资本经营乡村旅游项目的相关税费;三是鼓励社会资本与老达保村贫困户合作设立混合所有制的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开发乡村民宿、特色餐饮、户外运动、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提升贫困户的经营能力和收入水平;四是发挥财政资金主动性和带动性强的优势,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担保基金和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做大做强老达保村的乡村演艺旅游产业。

政府扶持决不等于政府包揽。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老达保村乡村旅游开发的PPP 模式实施方案,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不仅缓解政府建设资金压力和维护社区居民利益运用专业技术和管理来规划、建设、整合、运营、包装和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落地建设,同时,坚持社区居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有利于发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主体的优势。

2016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对老达保村进行村容村貌、道路、污水处理、民居建設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与投入,极大地改善了老达保村的基础设施状况与环境,促进“音乐乡村”建设。

4 结语

该研究选取了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为案例,对公益性扶贫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老达保村公益旅游扶贫模式特点在于:秉承强烈的理念与全方位的视野,打破一般性的扶贫模式结构与行为策略,将扶贫的主体与扶贫的客体有效融合在一起,通过参与政府的项目制运作的方法,同时在自身的公益扶贫诉求与地方政府的期待之间做到双赢。总结这一结构模式和行为策略给公益性组织结构与扶贫实践带来内生和外发性的影响,发挥其在旅游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探索一种新型旅游扶贫路径[12]。

各种社会机构与个人用“输血式”的方式区扶贫,治标不治本,因为只有善意的外在帮扶,没有让当地村民发挥应有的脱贫致富主观能动性,有时还会使有的村民产生“等、靠、要”的思想。所以,需要探索内因外因相结合的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是公益性旅游扶贫的关键。所以,一定要重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提供乡村建设的各种发展思路与建议。从长计议,引入丰富的文化产业类型,全面发展乡村食宿行游购娱业态,深度挖掘自身的资源与产业特色。还要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一是生态环境,把乡村应造成花果飘香,绿水青山的新型乡村;二是人文环境建设,即打造文化之乡,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并把这些历史文化呈现出来,让游客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提升村民素质,让村民体现出真诚、友善、热情品质,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把乡村环境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公益性旅游项目若不能转化为商业项目,仅靠“输血”,不能“造血”,一定是不能长久、不可持续的项目,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公益项目的商业化运作规律。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肖建红,陈宇菲.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的国外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4):484-488.

[2] 张晓,李春晓,杨德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多主体参与模式探析: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2):99-103.

[3] 杨梁.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井冈山为例[J].新西部,2019(5):61,66.

[4] 刘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8.

[5] 苏玉卿.旅游精准扶贫管理中社区参与的路径选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2):85-87.

[6] 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等.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30(1):26-32.

[7] 傅斯鸿.公益让综艺节目更具影响力[N].光明日报,2016-05-17(002).

[8] 杨倩.“可爱的中国.云南篇”之拉祜族老达保村500人 有200多把吉他[N].春城晚报,2019-09-21(A03).

[9] 李奕澄.文化扶贫为澜沧县酒老达保村带来好日子[N].云南日报,2019-02-17.

[10] 郝亚鑫.澜沧老达保村:拿起锄头干活 放下锄头唱歌[EB/OL].(2019-10-15)[2020-05-20].http:∥www.ynylxf.cn/News View.aspx?NewsID=300226.

[11] 王小静.澜沧县勐根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7.

[12] 孙飞宇,杨善华,张雨晴.镶嵌式公益扶贫模式与反思:对K基金会扶贫模式的个案研究[J].学术论坛,2016,39(2):90-97.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