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解释”与“主题教学”的一场邂逅

2021-06-21王梅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8期
关键词:近代化历史解释洋务运动

王梅兰

【摘要】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中,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的普及与实践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开展的基于历史解释的主题教学将历史解释和主题教学有机结合。这一模式可为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历史解释;主题;洋务运动;近代化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给出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基于此,初中开展主题教学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笔者认为,主题教学是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挖掘与编选相关史料凝炼教学主题,并以主题为价值核心开展课堂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关系的整合:一是找出只是体系的内在的多重联系,以便整合;二是找到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一是互相协调,促使学生整体发展。主题是理念、是核心、是价值判断,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砌或高度概括的教学内容。在“历史解释”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教学,更能引导学生重审过去,理性分析,从而进行价值判断。本文试图以八年级(上)第4课《洋务运动》为例对开展基于历史解释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进行初步探究,希望能对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有所裨益。

一、基于历史解釋凝炼主题

“洋务运动”的地位在史学界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评价由原来的“失败的自救”转向“第一次近代化”。学者认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刘丽江在《洋务运动研究述略》(载《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0期)一文中指出,“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外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蒋洁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载《传承》,2014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的确,洋务派在引进西方技术后,购进相关机器,惊醒机器化生产,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便是代表之一。教育方面,随着心事学堂的开办,加上派遣留学生,清末的的确确在“洋务运动”中走出国门。西化过程中,中国教育向前迈了一大步。伴随着教育的变化,国人的思想也发生转变,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开始动摇,在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欧风美雨让部分思想家猛然清醒,这些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洋务运动》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4课,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重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本课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企图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2.“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3.“洋务运动”开始编练新军。“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却是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开始,有利于中国深化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教材如此安排,鲜明体现“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近代化的开端。基于历史的前沿研究和课本内容设计,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历史解释”:清末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带来的冲击,不得不做出被动的回应,在被动的洋务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民办工业的兴办中,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近代化”自它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全球扩张的本性,除英国等少数一两个国家是属于自身的动力原始推进近代化之外,其他国家多多少少是被迫实行近代化的。近代化不容选择,它只要求接受。因此,凝炼出本课的教学主题:清政府在“被”近代中“走向”近代。

二、将主题转化为问题

1.“被”近代

洋务运动打开了中国发展的大门,它的出现是当时各方力量最终互相平衡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真正使中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应该说,当时的中国走上“洋务运动”这条路是唯一的选择,既不可能有更多过激的变革行为,也不可能继续保守。在部编教材中也有“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表述。本课主题——清政府在“被”近代中“走向近代”的落地必定以“历史解释”为依托。笔者以此为出发点,为帮助学生基于历史解释,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首先向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史实“两张图片”,然后设问引导,将主题转化为问题。

设问一:这两张图反映了19世纪中叶的两个重大事件,你能说出来吗?

设问二:清政府面对(下转第37版)    (上接第36版)这种局势,会如何应对?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主要意图在于:首先,依据史料发现问题是历史解释的开端,最终能从史料中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是价值判断也是历史解释的落脚点。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在历史解释中存在。学生在观察图片后,可以判断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师生共同探讨,站在清政府的角度,“鸦片战争”让清政府在睡梦中惊醒,“鸦片战争”带来的危害一定程度被转嫁到农民身上,从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火中的回声。”是不无道理的。在探讨的基础上,探究第二个设问:清政府面对这种局势,会如何应对?经过第一个设问的探讨,学生能发现当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当时开明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们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被动”应对。“鸦片战争”的炮火让清政府不得不在被动挨打的形势下寻求出路。在两个设问中,已经蕴含本课的主题,主题的前半部分“被近代”在“历史解释”中呈现和落地。

猜你喜欢

近代化历史解释洋务运动
从家国情怀角度再看李鸿章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