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英:铺展民富村美产业兴幸福画卷

2021-06-18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棚村民群众

李菡丹

松花江下游最大支流汤旺河,流出小兴安岭后,环绕的第一个村子便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新建村。说起这个曾经的“涣散村”,看到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听到的是“村集体都穷着呢,拿什么带我们致富?”“开什么会?让我们去开会有啥实惠?”

如今,走进新建村,整齐的房屋坐落在干净的水泥路上,9000多米自来水管道标准化自来水房延展开来,6000平方米光伏电站夺人眼目,1.8万平方米育秧大棚、6210平方米高标准反季蔬菜暖棚排列整齐……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变成人人称赞的美丽新农村。

从欠外债60万元,到现在村集体每年有百万元收入,带领村民精准发展产业、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的,正是黑龙江省青联委员,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英。今年,马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最近刚刚被推荐为“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在采访中,他说:“今年我不到40岁,还有大把时间。我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新建村、为父老乡亲谋发展、谋幸福。”

“要干就干出名堂,绝不当‘瘪子”

1982年出生的马英是土生土长的新建村人,初中毕业后,他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怀揣致富梦想离开家乡。他坦言,那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在找工作过程中,受到无数冷眼和嘲笑。为改变现状,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卖过水果、搞过餐饮、做过销售、收过粮食,真是吃盡了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英坚持不懈努力,终于有了一些收获,赚下人生第一桶金,“也让我有脸面回家乡,见父老乡亲”。2009年,马英回到汤原县城,开了一个野战俱乐部,还买了房子准备定居。他说:“这在亲朋好友眼里,我很像样儿。我自己也很满足。”

2010年的一天,马英回新建村看望父母,村里老支书听说他回来了,到他家找他谈心,“想发展我成为支部党员,还问我想不想为村里做点事儿”。马英一听,不假思索地说:“我好不容易从村里走出来,还让我回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吗?”从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他回新建村,村里老党员、老干部就找他做工作。他们说:“英子,你现在发展挺好,就不能回村帮着大家做点事儿吗?”“你已经致富了,回来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多好?我们都愿意跟着你一起干。”

慢慢地,马英说,自己心动了。然而,家里人却表示反对,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支持他,有发小对他说:“咱们村都破成啥样了,你要回来,肯定陷到这儿了。”后来,老支书又找到他,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回来试试,如果大家能选你,证明大家信得过你,你就回来干;如果大家不选你,你还发展你自己的事业,我绝不拦着。”

2011年9月,新建村举行换届选举,马英海票数第一。他坚定地说:“既然父老乡亲信得过我,我就踏踏实实地领着大家甩开膀子干点事儿,要干咱就干出名堂,绝不当‘瘪子!”

摘掉“后进村”帽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马英介绍,新建村位于汤原县西北部,北与伊春市南岔区浩良河镇接壤。两个自然屯共977户,2727口人,总面积1200公顷,耕地706公顷,人均0.25公顷,绝大部分贫瘠,砂土地。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老龄化严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贫困人口216人。

上任第三天,马英自掏腰包垫付6400元,在通村主路上安装了40米减速带,减少村里交通事故发生,这一举动,立马让村民心头一热。新建村有一个80多米长的垃圾堆,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马英决定从此处着手,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让老百姓看到摆脱贫困、振兴乡村的希望。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免费出车700多次,起早贪黑地运出1750立方米垃圾,彻底移走了这座堵在老百姓心中许久的垃圾山。

为解决全村4400亩水田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难题,马英请专家、打报告、跑资金,先后铺设硬化壕线9000延长米,整修田间路17.7公里,安装过水排水涵4座。施工时,他天天到现场,风吹日晒成了“黑人儿”。村民见他都开玩笑地说:“快看,咱们书记又白了。”每次听到这些话,马英心里都暖暖的,他知道,这是大家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看着新建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马英开始着手解决村党支部问题。“从前,新建村党支部涣散,党员干部热情和能力都不高,也因为组织生活不规范、活动场所年久失修等原因,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他鼓励大家,“既然我们被评为后进村,那么我们更应该好好干,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我们要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更好地带动全村发展”。

村党支部积极争取,筹集资金45万元,新建面积300平方米,集办公、活动、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室,2019年又扩建至620平方米,彻底解决党支部活动没阵地、服务无场所的问题。

村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组织开展支部书记讲政策、党员代表谈体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党员的责任意识、归属意识显著增强。制定《村干部坐班制度》,为百姓提供无节假日便民服务,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一名以上村干部值班,确保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渐渐地,村党支部的公信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2018年,新建村党支部被中共佳木斯市委授予“双十佳”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彻底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步入先进行列。

为了更好地美化村内环境,整修村内道路,马英在全县第一个提出申请,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共同研究制定方案,3天时间就筹集资金19万多元,让工程顺利开工。党员干部积极带头示范、主动拆违打样、义务出工出劳,顺利拆除违章建筑两栋、围墙杖子1000多延长米、占道畜禽棚51个。

村民们见到马英都竖起大拇指,“你干的事是好事,我们都支持你”。修路那一个多月,马英晚上就睡在车里,晚上10点多睡,第二天凌晨4点起来接货、签字,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消停饭。最终,整修村内道路10.2公里、边沟22公里,安装涵管1400根,铺设彩砖75万块,安装路灯80基,修建自来水提水站、铺设自来水管道9000米,让全村人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还制作文化宣传墙2000延长米,安装统一栅栏1500米,栽植树木6000余棵、花卉10万株。

村里老人见到马英,拉着他的手说:“没想到,我活到这么大岁数,还能亲眼看见咱们新建村建设得这么好!”

借势发展,抱团兴业

“软硬件都建设好,我们就开始发展产业。村干部、村民的支持,就是我发展产业的不竭动力。”马英带领村两委开始研究产业项目,经过细致地入户走访和调研后发现,建设高标准反季蔬菜暖棚园区、水稻育秧大棚园区、木耳大棚园区等项目,比较适合新建村体力较弱和年纪偏大的村民。

“一直以来,新建村土地分布较为零散,村民都用一些小型农机设备生产,不仅费用高,而且产量低。”为此,马英提出“借势发展、抱团兴业”工作思路,牵头成立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村集体6公顷土地纳入其中,相继吸引150多户农民带地入社,统一种植经营,通过订单种植,与宏利、庆安等3家种业公司签订3000亩优质高蛋白大豆收购协议,按照高出市场平均价格0.2元收购,每垧增收2000元,每年带动村民收益60万元。

为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马英积极跑镇进县,写申请、递报告,到外地找项目、谋出路。借助扶贫政策机遇,黑龙江省人社厅驻新建村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120万元,本着贫困户优先承包的思路,建设拥有38栋智能型木耳大棚的黑木耳产业园区。

园区建好后,报名的贫困户却打起退堂鼓,剩下19栋大棚没人承包。为打消贫困户顾虑,马英召开村党支部会议,19栋大棚全部由党员承包。通过辛勤劳动,当年黑木耳产业园区实现产值450万元,净收益达到120多万元,贫困户每栋大棚收入达到2万元,当年实现脱贫。

没有承包大棚的贫困户开始后悔,找到马英说:“书记,我可后悔死了,咱们村这个项目好,我也要承包木耳大棚。”马英听后,立即召集党员干部开会,对大家说:“现在贫困群众看到效益,想参与进来种植木耳,咱们的带头作用起到了,能不能把咱们手里的19栋大棚让给群众?是时候检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觉悟了。”所有党员干部一致同意,无偿将19栋大棚转给贫困群众。

“我们的做法一下子打动了所有村民的心,大家真正认识到,我们是在为大家着想,为大家谋事。现在,黑木耳产业园区每年可为村民创收100多万元,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带动60多户贫困群众务工增收。”马英笑着说。

走出特色脱贫致富路

第一个产业项目成功,让新建村村民实实在在看到致富希望。马英介绍,本着“利用好村内每一寸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为村集体增收”的思路,在县、乡两级政府大力扶持下,新建村先后投资225万元建成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1座;投资80万元新建50栋拥有自动喷淋设施的水稻育秧园区;投资416万元建成占地3.2万平方米温室蔬菜大棚园区;成立黄牛养殖合作社,全村黄牛存栏数近300头,产值超过1000万元……

如今,新建村拥有木耳大棚、果蔬暖棚、鸭稻基地等6大产业,注册商标“有耳来仪”“麓南黑元宝”,种植“线上跑的黑木耳”“喝牛奶的果蔬菜”等经济作物14种,利用抖音短视频、直播软件等平台,将新建村特色产品推广出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销售收入达600万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6万元,被选为全省发展壯大村级集体经济现场会观摩点。

扶贫先扶志,马英坚信,只有带领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才能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拔穷根、奔富裕。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新建村党支部开展各种主题日活动,村春节联欢晚会、“三八节”文艺晚会、村级运动会;党员干部带头成立夕阳红乐队、老年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等。

马英高兴地说:“通过这些工作,干群关系进一步拉近。现在,班子喊话都有力度,村里想开展什么工作,大家全部积极配合。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邻里之间矛盾少了,也没有人去打牌耍钱了。”

他还将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扶贫扶志工作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以高考学子宴为突破口,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扎实开展。刚开始,移风易俗宣传并不顺利,个别考生家长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孩子考学,不置办酒席没有面子。通过我们多次入户沟通、宣传、讲解,给他们算经济账、人情账,转变了村民观念。现在,我们村子女升学已经没有置办酒席的。”

取而代之的是村党支部创新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暨金榜题名,除陋习,树新风”茶话会,通过学生谈感恩、老师送祝福、家长谈体会、支教大学生提建议和支部表彰奖励方式,庆祝考生升学。四年来,共为42户考生家庭节省资金共计50余万元。

接下来,为进一步振兴新建村,马英介绍,开发乡村旅游业已经提上日程。“新建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一条省级公路穿过。同时,汤原县还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地,当年的抗日烽火最早点燃了这片土地,这里到处都飘扬着红色记忆,传颂着英勇抗日的动人史话,是孕育下江(松花江下游)最早的红色革命摇篮,是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马英说,“我们已经划出28垧土地,打造农家乐,吸引周边群众来新建村采摘、观光、度假”。一幅民富村美产业兴的画卷已经在新建村铺展开来。

猜你喜欢

大棚村民群众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雾霾天气下改良式大棚温度特性分析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大棚讲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种植大棚草莓采摘效益可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