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新时尚”迎接“新挑战”展望“新发展”
——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实践与思考

2021-06-16叶军明

水上消防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时尚收运资源化

■ 叶军明

( 上海水域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实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关系到资源的节约使用,同时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并希望上海抓实办好。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后,上海开始踏上“新时尚”的道路。在建党百年大庆之际,从社会治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维度去分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给上海带来的变化,同时总结“新时尚”带来的成效,梳理随之而来的“新挑战”,并展望今后上海垃圾分类“新发展”方向,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垃圾分类带来的成效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全程分类起步、垃圾革命开始,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进入了依法加速推进阶段,在全社会响应、全民众共同参与下,全市1.3万余个居住区(村)分类达标率由《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干湿垃圾比例由原来的9∶1变为现在的2∶1,分类效果显著。

1.1 社会治理方面

《条例》实施后,全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多维渠道、多点发布、多元传播,通过力度空前的宣传报道,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了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感受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居委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难点问题,建立自下而上的解决机制,并通过大量引导、沟通与评比,凝聚广大群众,协调做好分类工作;志愿者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分类指导、监督投放工作;广大居民积极建言献策并践行生活垃圾分类,分类意识普遍增强。根据某平台数据显示,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仅一个月,上海区域的“无需餐具”订单增长迅猛,订单环比前一个月同期增长471%。

1.2 环境效应方面

1)增加有害垃圾收运,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有害垃圾混在干垃圾中焚烧、填埋,或随意丢弃,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在前端集中收集,中端密封运输、分拣贮存,最终根据危险废物类别交由有相应危废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形成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的闭环处置链,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条例》实施后,全市居民源中的有害垃圾收运数量暴增,以2019年为例,根据市废弃物管理处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7月,全市收集有害垃圾总量为24.5 t,同年8月单月收运量为17 t,后呈逐月直线上升趋势,2020年9月总量达到101.6 t, 2021年有害垃圾收集总量预计将达到200 t,基本纳管全市70%以上有害垃圾投放。

2)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填埋作业占用土地多,对土壤、空气、地下水的污染较大。作为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市通过新建末端处置设施,于2020年年底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当前,全市生活垃圾总量约25 000 t/天,全市在用末端处置设施总设计产能23 400 t/天(其中焚烧设施19 300 t/天,湿垃圾处置设施4 100 t/天),各末端设施可通过内部挖潜、优化调度、加班加点等方式提高处理能力,可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1.3 经济效益方面

1)低值可回收物增量,实现源头总体减量。随着民众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作用的深入了解,开始源头垃圾减量,对低值可回收物也逐渐重视。针对如利乐包、泡沫塑料、废纺织品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收集运输处置,行业内也逐渐建立了完善有序的回收体系及行业标准。低值可回收物从干垃圾中分拣分离,不仅减轻了末端处置压力,更是显著提升了资源化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湿垃圾资源利用,产成品初见经济效用。为确保垃圾分类后湿垃圾能够资源化利用,全市探索并新上了不同种类的规模化处置设施,通过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的方式,将湿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再行利用,发挥经济效益。以2019年10月运行的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为例,中心分别对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进行资源化有机处理,对含油量较高的餐饮垃圾进行粉碎、脱水、立离提油等步骤,每500 t餐饮垃圾可提取11 t餐饮废弃油脂,将废弃油脂再交由专业化处置餐厨废弃油脂企业制备生产生物柴油,最终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此外,餐饮和厨余垃圾粉碎后的残渣经厌氧发酵降解之后产生的沼气可进行发电,处理后的沼渣干化后送往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后并入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实现湿垃圾的资源回收利用价值。

2 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2.1 新模式下生活垃圾转、运成本增加

生活垃圾转、运成本相应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专用收运车辆、专用集装箱等设施、资产的配备导致的成本增加;2)分类后,收集、中转、运输的作业量及单耗增加,运营成本相应增加。以中转运输环节为例:分类前生活垃圾集装箱混装的装载量约15.4 t/箱,分类后干垃圾量虽有下降,但仍占生活垃圾较多比重,且干垃圾以轻物质较多,占用体积较大,装载量降为12.5 t/箱,导致所需专用箱数量及周转频次和整体作业量上升,运营单耗增加,且集装箱及压缩设备的损耗及保养费用也相应增加。同时,有害垃圾需要单独收运,并经过预处理后,专送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置,收运的成本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2 定时定点管理难度较大

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是源头分类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日早晚两个时间段总计3~4 h,对于朝九晚五或者是996的上班族而言,早上时间赶不及、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后已错过了定点投放的时间,给源头分类投放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垃圾投放定时定点管理难度较大。

2.3 资源化利用有待提高

1)湿垃圾质量不稳定,标准缺失,产生品单一。现阶段湿垃圾的分类效果已初显成效,但未“破袋”及混掺干垃圾的情况仍占有一定比例,从而影响了湿垃圾的“纯度”,以致无法达到湿垃圾最优化的资源处置利用,只能退而求其次产出废弃油脂及沼气发电等单一的附属资源物。各地小型湿垃圾处置设施受“纯度”的影响尤为突出,承担高额运维成本和环境二次污染影响的同时,单一的产生品无法创造更大的经济循环效益。

2)可回收物体系尚不完善,资源出路受阻。资源回收的主渠道作用未能发挥,“点、站、场”功能定位不清晰,资源回收及利用企业普遍面临用地难、税收负担重、物流成本高等问题,玻璃、织物、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依然很低。前端“两网”源头分离、可回收物流向监管效力低、中端精细分拣不足等原因都导致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偏低。回收体系和后续的循环利用还未实现有效对接,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出路仍未打通。

3 对全程分类的展望

虽然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与困难,但这些问题与困难是可以随着分类推进、政策引导逐步加以解决的,且与全程分类带来的好处与成效相比,利处明显大于弊端。因此上海应当继续发扬先行先试的表率作用,坚持做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为确保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可持续、成效有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3.1 多措并举,助力源头分类

1)持续做好宣传工作。垃圾分类是一项改变生活方式的变革,要想全社会遵循实施,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宣传工作,增强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在宣传对象上,除针对市民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以外,还要面向在校大学生、白领和外来务工人员做好分类宣传,做到受众全覆盖。在宣传方式上,结合百年党庆及对垃圾分类的新要求,利用线上与线下互动,把握传统与创新,突出警示与引领,做到形式多样化,以党员身体力行的旗帜展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与全体上海市民一起打赢破解“垃圾围城”这一艰难而持久的攻坚战。在宣传内容上,要在现有“为何分、怎么分”的基础上,突出有害垃圾的危害性,讲出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做到内容全普及;结合建党一百周年相关报道,以习近平相关讲话精神为切入点,确实将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到位。

2)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在积极引导舆论主动权的同时,提升追溯监管能力,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督促垃圾分类的落实。在源头追溯方面,参考市属虎林、徐浦中转基地的生活垃圾品质监控系统,在全市收运处环节普及智能设备,做好分类品质监控,追溯前端分类情况,并落实“不分类、不收运”的惩罚措施;在执法监管方面,坚持以法治引领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执法机关作用,严肃惩处违规情形较为恶劣的单位和个人,在彰显法律、法规权威的同时表明推进分类工作的决心。

3)完善长效机制落地。通过探索长效机制落地,以持续推进前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是在坚持定点投放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和调整投放时间;二是继续发挥基层社区及基层党组织作用,以社区自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三是明确前端物业或社区的主体责任,健全奖罚机制。明确企事业单位有害垃圾的收、运标准要求以及收费标准等,确保有害垃圾规范收、运、处的全面覆盖,杜绝漏洞、缺项的存在。探索通过对单位有害垃圾收取运、处费用来补贴居民端的有害垃圾成本开支。

3.2 循序渐进,深化循环经济。

做好生活垃圾收、运、处全产业链的成本核算工作,评估在垃圾分类后实际发生的成本变化,为后续生活垃圾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明确指标依据。随着分类成效的逐步提升,不断深挖资源潜力、发挥集聚效益,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注重干垃圾里淘黄金。推进完善回收体系建设,以实现真正的垃圾减量与资源利用。考虑到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以及可能发生的邻避效应,不宜批量新建分拣项目,为节省物流运输成本,可依托现有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在现有大型中转设施的基础上予以改建分拣设备,将可再生利用的物资予以分流。

2)发挥平台规模效应。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可回收物信息平台,接入各区可回收物及分流出的可再生利用物资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数据予以锚定。一方面可结合政府对可回收物的补贴政策,作为补贴发放的记录依据;另一方面可通过整合全市的数据、信息资源,形成规模优势,逐步具备与末端回收企业的议价能力,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可回收物的整体利润,补贴全市生活垃圾的整体收、运、处成本,从而减少财政支出。

3)深化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要提升现有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效果和效益,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前端分类纯度,确保“湿垃圾”料精质足,另一方面要在考量环境污染和成本收益两个因素的前提下,继续深化研究湿垃圾资源化处置工艺,选择可行的方式予以规模化应用。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置产肥工艺,在解决因国人高盐饮食习惯导致化肥含盐量较高且预处理的沼渣腐熟度不足等问题之前,不宜推广使用。

3.3 示范引领,探索发展方向。

1)打造“一网”临港新城。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对浦东提出了先行先试立潮头的要求,要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契机,通过明确单一作业主体,在前端将环卫作业网与可回收网合并,使“两网”真正变为“一网”,便于以信息化为载体,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融合;便于以标准化为抓手,做好前端全品类的收运作业规范;便于提升中端资源化利用效益,实现新片区环境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在2021年百年党庆之际以完善的“两网”融合工作献礼。

2)建立全程分类协作新标杆。发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政策先发优势,探索青浦、嘉善、吴江区域一体联动,统筹生活垃圾处置和资源利用的规划,避免无序建设与资源浪费,做好生活垃圾的收、运、处衔接,合理对接循环经济产业分布,发挥集聚效应,提升生活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能力。发挥示范区标杆作用,为长三角其他地区提供垃圾分类的样板。

猜你喜欢

新时尚收运资源化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基于北斗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研究
——以信阳市平桥区为例
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Turning the Tide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作业 跟踪调查分析
浙江:温州市全力推进餐厨垃圾收运规范化
合肥:首试餐厨垃圾统一收运
浅谈主题饭店的发展趋势
新都市流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