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校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1-06-15刘忆秦陈金凤朱真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创新举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刘忆秦 陈金凤 朱真莉

摘要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重要措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进行了调研,找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涉农高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如培训内容、师资、方式、考核等,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进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创新,提升农民参训意愿,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农高校;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0-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0.07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Taking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Wus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LIU Yi-qin, CHEN Jin-feng, ZHU Zhen-li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rain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effort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quo of train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found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it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then targeted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key links in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pointedly, such as the training content, teachers, methods, and the assessment and so on. We also summarized and refined essence in practice, and then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enhanced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improved the systematicness, specialization,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Training;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Innovative measures

农业是国家经济命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可见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农民是农村的主體,是建设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产业技能,是实施乡村振兴之人才振兴的关键。201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率先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近些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极为重视此事,强调要加强职业农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积极构建农村才人培育体系。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1],全面建立“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随着各种中央政策的出台,各地政府加强工作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政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新格局,经过多年的培育,到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已突破1 500万人。涉农高校在专业、师资、设备、场地、科研成果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需发挥重要作用。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主要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稳定职业,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需具有相应的从业专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农民参训意愿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育成效,部分学者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意愿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吴兆明[2]调研表明:受访的新型职业农民表示愿意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占比为88.42%,说明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 。该研究对110名45岁以下参训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98人完成调研,都表示愿意参加培训,调研结果表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很强。

近年来由于政府培训补贴、创业扶持等农村支持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多数参训者认为从事农业也很有成就感,表现了较好的职业认同以及参训愿意。但是刘琦等[3-6]则认为:因为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政策扶持、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忙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作为教育培训机构,职责是通过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

1.2 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及培训效果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包含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由于参训者从事的农业产业不同、文化程度不一、工作职责有别等因素,他们的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以往的培训中往往采取混合式编班,安排的教学内容欠多元化,培训形式较单一,多以讲授为主,缺乏新意,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加之没有设置严格监督、管理、考核、激励等机制,不能有效督促学员学习,学员对所学的一些新技能也似懂非懂,不敢或者不愿运用到实际中,培训效果不理想。

2 涉农高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优势

西南大学由原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早在2001年,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既已合并到西南农业大学。学校在涉农专业与学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原农业部建立的中央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西南分院及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西南大学紧跟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充分发挥农业农村人才培育优势资源和社会服务职能,在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育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率先与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年来,西南大学与地方、企业合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以期寻求一条真正具有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途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西南大学拥有很多优势,以经典案例柑橘产业为例,优势如下。

2.1 专业与师资优势

西南大学几乎涵盖了涉农的所有专业,具有强大的师资团队。在柑橘研究方面,除园艺园林果树专业师资,还有柑橘研究所的强大团队。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科研工作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护、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等。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及柑橘研究所在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技术、品种研究开发等方面都拥有一批优秀教师,对从事柑橘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极具学科专业与师资优势。

2.2 科研项目与成果优势

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建所50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省级奖励研究成果150余项,专利10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5项。通过全国柑橘栽培品种和野生资源调查收集,建立起“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桔圃”,已经保存柑橘类种质资源1 268份,涵盖柑橘亚科植物中10属25种14变种[7];此外,在“国家柑橘苗木脱毒中心”的无病毒良种库已保存396个优新品种原种材料,在柑橘病害方面,着重研究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真菌病害及线虫病。在柑橘虫害方面,着重研究螨、蚧类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保存182种柑橘害虫标本,22种病害标本,62种害虫天敌标本。从品种选育、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贮藏加工等,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均获得众多研究成果。这些科研项目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结合项目开展农民培训,可以用农业科技先进理论指导实际农业生产,农民能较为系统地掌握相关技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8-9]。

3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主要举措

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要提高培训效果,需创新培训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现以武胜县柑橘产业新型农民培训为例,分析西南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创新与实践。武胜县在产业特色化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他们把晚熟柑橘作为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并创建“武胜大雅柑”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为推动晚熟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武胜县政府一直致力于培育果业龙头企业,培养产业带头人,因西南大学学科优势突出,2019年武胜县与西南大学签订了第一个培训项目——晚熟柑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针对这个项目,量身定制了具有创新性的培训方案。

3.1 培训对象分类及培训时长的创新

为了使培训方案更有针对性,遴选了47名40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拥有6.67 hm2以上果园的柑橘种植业主或者企业技术员、负责人,实现培训对象产业单一、学历年龄相当的分层分类纯粹化,有利于课程内容设置。以往的培训一般是7 d,这样的学习几乎是碎片化而缺乏系统性,其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該研究对110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大多数人更愿意参加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实在的系统培训。因此,该研究为此次培训设置培训周期为55 d,按照柑桔果树生长周期和学员农闲时间安排,分3期完成,跨3个年度,避开学员农忙时间,既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又解决了工学矛盾,有效增强了学员的参训意愿。

3.2 培训内容的创新

精准的培训内容是确保培训效果的基础,因此,必须根据区域、产业、服务和经营管理领域等不同特点,以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10] 。在内容创新上,采取了“1+N”课程设置,幸荔芸等[10]提出了“1+N”培训理念,但当初学校在做培训方案时此文尚未发表,在培训实践中不谋而合地推行了这种模式。设置“1+N”融合的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1”为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N”主要为与“1”相关的其他产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推进晚熟柑桔产业发展,以促进农业安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具体目标确定内容。围绕“1”,设置了柑橘产业发展趋势、品种选择、规范建园、生长特点、果树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作技能课程,围绕“N”设置了柑桔品牌文化建设、营销技巧、乡村旅游等拓展课程。在提升农民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同时,更注重素质养成,让每一个受训人逐渐成为新一代“爱农、懂农、务农”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3 培训师资的创新

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价值取向和效果。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广大农民最实用的知识技术,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精英人才[11]。在教师团队组建上,主要依托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优质教师,在专题课程讲授上,遴选既有很强专业知识背景又有品种生产或推广实践的教师,不仅传授给学员专业的知识且传播新成果、新技术、新理念。在田间实作环节实行“1+N”双师制教学,主导教师是西南大学的专业教师,辅导教师来自当地熟悉“三农”、热爱“三农”懂得柑橘种植的科技员或生产一线的“土技师”。来自高校的专业知识强大的专家与实践经验丰富、技能优势突出的技术员或“土技师”形成优势互补,组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团队,确保培训高质量实施。

3.4 培训方式的创新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以技能提升为目的。农民培训指向农业现实生产问题,而生产问题往往根植于真实的实践场域,因此,农民培训需要在“固定课堂”之外建立起其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10]。技能培训在职业农民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西南大学在培训中实行“分段式、参与式”培训方式,针对武胜县晚熟柑橘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按照“一点两线”的模式,即以产业为立足点,分两条线开展培训。一条线是专业知识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考核考试、学员论坛等形式,重点传授晚熟柑橘栽种、抚育、管理、储藏、商品化处理和营销等专业知识;一条线是实操技能培训,通过田间课堂、实训观摩、动手操作等形式,重点传授晚熟柑桔栽培、选育、嫁接、病虫害识别防治等实作技能。该研究采用“2+N”的培训模式,“2”指固定课堂和田间实作,二者并行,不分孰轻孰重,固定课堂指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以基本知识为主的专题讲座;田间课堂指在不固定的果园进行的基本技能操作讲解和训练。“N”代表其他培训方式,如参观考察、学员经验分享、龙头企业带头人产业发展报告等。培训方式的创新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参训意愿,培训效果显著提高。

3.5 管理考核方式的创新

成人学习,会受很多因素的干扰,诸如工作、家庭、生活习惯等都会造成参训者在训中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虽有学习意愿,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参训。因此,在培训内容、模式和方式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监督与考核。就考核方式而言,针对培训对象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按照平时课堂考查、专业知识考试、实作技能考查、结业答辩分值累加计算的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笔试为辅,需人人动手,各个过关。培训结束后,送培方根据学员学习情况以及生产实践情况,给参训者评定级别。考核方式的创新以及实施,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培育新农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培训机构、农民主体、政府部门等多方努力和配合。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支撑动力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应该重视体系的多元性,从而保持体系驱动的持续化[12]。要形成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发挥涉農院校、科研院所等培训作用的同时,当地政府、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更是必不可少。该课题培训工作得到地方政府、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精心遴选学员,制定参训学员养老补贴、学历提高补贴、生活补贴、风险防控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确保培训有效、有序、高质量完成。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培养农业人才,让农民有奔头,让农业产业成为有前景的产业,让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才能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J].农民科技培训,2017(2):4-8.

[2] 吴兆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提升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20,40(9):58-63.

[3] 刘琦.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1(2):86-87.

[4] 王梦琪.通州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21(1):43-46.

[5] 王兰芳.大力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培育高素质农业从业人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301-302.

[6] 蒋学杰.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莒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3):225-227.

[7] 张欣浪.在改革中破浪前行——记西南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周常勇[J].科学中国人,2011(21):6-11.

[8] 李澎,王铁良,岳喜庆,等.浅析高等农业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1):80-82.

[9] 单武雄.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分析:以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4):590-594.

[10] 幸荔芸,袁德梽,林克松.跨界融合与精准扶助: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1+N”农民培训模式的行动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3):31-36.

[11] 辛思静.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2):57-58.

[12] 姚文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构[J].农业经济,2020(10):77-79.

猜你喜欢

创新举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