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问题对策研究

2021-06-15李涵潇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摘 要:我国目前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继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稳步开展,并且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全面脱贫,是现阶段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和政治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是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所建立的扶贫思想,对于指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取得202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习近平扶贫思想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03

贫困人口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实现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关键突破点,加快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将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作为头等大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缜密逻辑的扶贫思想,是指引我们打赢脱贫战役的行动指南。本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内涵做出探讨,同时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几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策略,旨在为202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理论概念简述

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是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全面小康社会将成为中国梦实现的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把握好相关的理论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扶贫思想中汲取养分,把握好脱贫攻坚的方向。

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概念

1.1.1 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古已有之,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社会是一种生活状态,在这种生活中,人人都能过上较安乐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使者时首次阐述了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逐步完善了小康社会理论体系。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小康社会的建设水平稳步发展,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状态下,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小康社会理论的升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变化的。新时代,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脱贫致富,是当前全国各项工作的重点。

1.2 习近平扶贫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关心扶贫事业进展,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的,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1.2.1 目标

习近平扶贫思想源于他多年的扶贫实践,从农村到县、市、省、中央的工作中,习近平始终将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放在心中。习近平扶贫思想最主要的目标在于2020年如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1.2.2 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脱贫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化进行了部署,精确把握和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推向新境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主要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工作,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小康,14亿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1.2.3 理论模式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理论,对于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扶贫思想将精确扶贫和全面脱贫作为理论架构,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攻坚难点,采用科学扶贫方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完成决胜任务。

2 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内涵

2.1 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概念

2.1.1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国情采用的一种有效脱贫模式,精准扶贫能结合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中贫困人口的情况,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精准脱贫最早于2013年11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思想是在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脱贫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我国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精准脱贫能实现地方优化整合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2.1.2 全面脱贫

全面脱贫是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解决区域性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全面脱贫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吃穿不愁,并完成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保障的全覆盖。全面脱贫是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

2.2 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要求

2.2.1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确保精确扶贫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只有掌握贫困人口的贫困底数,才能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扶贫单位要严格根据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根据动态管理要求,实现贫困人口的精準识别。精准扶贫要求各级单位做到贫困人口底数清晰,为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供依据。在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过程中,经过严谨的核算评定,确保贫困人口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2.2 精准帮扶贫困人口

在扶贫工作中,针对贫困人口还要精准帮扶,确保扶贫效果达到理想标准。在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中,要细化到以户为单位,不落一人,全面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在贫困人口的帮扶上,采取精准的方式,针对贫困人口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措施,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尽快脱贫。还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才能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

2.2.3 精准管理贫困人口

在脱贫攻坚战中,精准管理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是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的关键着力点。各级政府通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方式,精确掌握贫困人口的状况,结合当地脱贫实际有序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全力保障和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贫困人口的管理要建立动态机制,依据科学的贫困人口判定标准,做到“应进尽进、应退尽退”。对贫困人口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部门合作管理体系,通过严格核查和信息共享,完成对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同时建立完整的监测机制,对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实现贫困人口状况的精确判定。

2.2.4 全面实现脱贫致富

全面实现脱贫致富是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脱贫的要求。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脱贫攻坚工作在现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要深刻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的重要性,确保贫困群体能够在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策略

打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还要凝聚社会思想、扶贫机制、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合力,从而实现扶贫精准、全面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落实和发展。

3.1 凝聚社会思想层面的合力

3.1.1 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更好投入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才能更坚定走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中国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习近平扶贫理论的学习,能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可以通过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作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人心,为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3.1.2 强化社会意识宣传引导

扶贫事业的稳步推进,离不开社会的合力,广泛动员社会群体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事业中,能大大加快脱贫攻坚的效率,促进全国贫困群体早日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是冲刺阶段,全国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已到了最后时刻。在此背景下,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扶贫格局,是深入挖掘扶贫力量的有效举措。政府应做好扶贫的宣传引导工作,培育政府和社会扶贫协同机制,将扶贫任务层层分解,凝聚社会各个层面的扶贫力量,实现扶贫提速和精细化扶贫管理。

3.2 健全精准扶贫的执行路径

3.2.1 健全精准扶贫的执行机制

精准脱贫是一项时间紧迫、任务重大、必须胜利的攻坚克难战斗。为提高精准扶贫效果,还需要健全精准扶贫的执行机制,在确保扶贫质量的同时兼顾扶贫进展和速度。精准扶贫执行机制包括成效考核、扶贫创新以及扶贫落实等内容,通过制定科学的扶贫计划,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全面脱贫,共同走向小康社会。

3.2.2 完善精准扶贫的执行渠道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由于沟通不畅、信息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扶贫工作的执行。对此各级政府还应积极运用电子政务等大数据手段,主动建立完整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畅通精准扶贫的执行渠道。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化,让扶贫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为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3.3 贯彻全面脱贫的战略思想

3.3.1 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农业是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产业,主要的农村贫困人口依靠农业生活,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是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利用市场资源和手段促进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速度,用市场力量有效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一些地方通过农业大户带动贫困户生产经营,解决了单个贫困户缺乏技术和市场的问题。农业产业式发展能帮助贫困户加快脱贫,但在政策的制定上还需按照地方特点来制定,避免出现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3.3.2 丰富农村产业形态

我国的贫困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做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新型的产业形态迅速发展。在农村地区,新的产业形态对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有着明显的作用。例如,在农村地区引入互联网产业形态,提高了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销售量,为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经济收入,使脱贫工作得以深入推进。

3.3.3 强化农村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铺路。各级政府还需加快农村交通、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脱贫攻坚支撑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扎实的根基,助力贫困地区早日摘得贫困帽子,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建华,杨才园,谢玉梅,等.农村扶贫方式的政策取向及其演进逻辑——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文本梳理[J].改革,2019,(09).

[3]郝儒杰.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内涵、理论品格及价值特色[J].理论导刊,2019,(05).

作者簡介:李涵潇(199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