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步古城武冈

2021-06-15马笑泉

红豆 2021年4期
关键词:卤菜油炸豆腐

马笑泉

邵阳地区最有古韵的县城,当推武冈。西汉文帝、景帝年间便已置县。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侯国敬侯,侯国遗址在今县郊七里桥,那时武冈又称都梁。此后或为县,或为府,或为州,一直都是资水上游的政治、文化中心。两千余年的时光沉淀于此,历史的神韵早已渗透每一条幽深的小巷、每一块斑驳的墙砖,就连街头守旧书摊的清癯老人,着蓝布衣服,在喧嚣闹市中端凝而坐,神情中也是透着一派古城的矜持与文秀。

古城最宜漫步。武冈老街旧巷极多,光名字就透出一股岁月久远的气息:五显巷,文圣庙街,熏和街,箭道坪巷,紫气街,升平巷……皆集中在老城区主道南正街左右。着布鞋踩在这些街巷的青石板上,配着优游闲散的步伐,最是相宜。这路,经过多少年风雨打磨,光可鉴人,有的地方中间都被踩得微微凹了下去。两边的屋大都矮小,顶上一律铺以黑瓦,只是底下材质不一,有青砖的、有红砖的、有木制结构的,城边上还有土砖造的屋。也有不少聚族而居的院落,有着麻石砌的带槽的大门。门框、门槛上刻着鸟兽祥云,却含天真未凿的混沌之气,远非现代的匠人所能为。走进去,院内无一不是花木掩映,多芭蕉、多菊花,院院皆有井。井口是青石制成,上下略小,中间凸出,呈鼓形。打水的女子往往长身玉立,束着马尾发,很俊俏利落的样子。她们并不会理会有什么人进来,只是挽起衣袖,把桶丢下去,拿着绳子慢慢地来回动,动了几下,手臂就往下一沉,两手用力往上收绳子,一桶水就提了上来。最多是回看一眼,就提着水回屋去了。那双眼睛往往带着种清凉的味道,让人觉得“蓬门碧玉”这四个字真是说得好。

如果碰上下雨,于游人便是一种幸运:这一带的神韵,才完全显露出来。那些乌瓦、老墙,在烟气浮动中变得恍惚起来,仿佛回到过去的时代。青石老街被雨一洗,泛着幽光和凉意。有人穿着拖鞋在街上走,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显得悠闲之极。恋爱中的男女,撑开带细格子的折叠伞,相互搂着腰,一条街一条街慢慢地走下去。雨水从屋檐上流下来,像一些很细的光。而一千年前,雨也是这么下的。

武冈不仅多巷、多井,而且多桥。城内就有骧龙、攀龙、兴龙、化龙、潜龙五桥,皆为青石所筑,蛰伏于穿城河上,号称“五龙不出城”。城外,则有梯云桥、玉带桥横跨于资水之上。若是顺着桥的踪迹走下去,较之单纯在小巷中漫步,其好处在于能够领略古城的全貌。

骧龙桥无疑是这条全程航线的第一站。未至骧龙桥,先见老南门。“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如果说小巷是武冈深沉细腻的内蕴,那么城墙就是它雄壮、威武的外表。城墙始建于宋代,到明洪武年间,主修十三陵的大建筑家、江陰侯吴良在镇压了峒民杨清甫的起义后,开始在宋、元余下的残垣上加筑城墙。墙以方形青石垒筑,周长七百四十六丈,高二丈,宽八尺,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东曰宣恩门,南称济川门,西号定远门,北为正祥门。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二百六十五年后,桂王朱由榔在此建永历王朝,改武冈州为奉天府。正是这巍然挺立的城墙,替风雨飘摇的南明小政权稍稍抵挡了一下清兵凌厉的攻势。只是城墙虽固,奈何明朝气数已尽。四个月后,永历就黯然出走广西,只有南明兵部尚书傅作霖、御史孟兆泰的满腔碧血,永远留在了这斑驳的城墙之上。每当大雪满河山之时,登楼远望,只觉心神澄澈,清气盈怀,一扫尘俗营营之念。

穿过老南门,欲上骧龙桥,右侧可见一株残存的银杏,高仅五米,若趋近细看,隐隐可辨雷电击打的痕迹。树蔸顶部竟然托起一棵樟树,郁郁葱葱,这便是“杏怀抱子”奇观了。这株杏树,堪称古城众木之祖,乃是晋惠帝时陶侃任武冈县令时所植。银杏本为两株,寓孔子讲经杏坛的典故。另一株为飓风所毁,眼前这棵却经过了一千七百余年的风霜刀剑,带着累累伤痕挺立到如今,让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伟大韧性。既植双杏,当有学宫。学宫亦是陶侃所创,即现在的文化馆。馆内有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宋代,殿顶彩绘藻井,檐翅如飞,当风吹过,满庭青翠中似乎可闻当年学子诵书之声。殿前尚余一对石狮,面目古朴狰狞、造型奇崛,竟然有汉朝石雕的风骨。只是文化馆经济窘迫,这大成殿屡次被租让给市井谋利之人,先后做过缝纫铺、幼儿园。如陶侃先生地下有知,当有斯文不敌孔方兄之叹。

从文化馆出来,上骧龙桥,左望即可见化龙桥。化龙桥始建于宋代,为四孔等跨石墩风雨桥,石墩上有木制横梁,再铺以青石板,稳稳地托起了一座香火缭绕的化龙寺。寺乃县佛教协会所在地,当中自有高人。骧龙桥右侧,沿古学宫外墙而行,即可抵潜龙桥。龙潜于水,正预示着日后的飞腾九天。此桥之名,大有深意,往昔学宫内埋首攻读经史的书生当有会于心也。潜龙桥过去,回龙街口,有攀龙桥在焉。此桥始建于明代,桥拱高出河两岸,两端叠砌石级。桥面光滑如镜,映照过几个朝代的脚步。攀龙桥上游,即是兴龙桥,式样酷似攀龙。桥侧武陵井,规制为城内众井之冠,水色深幽,让人一见即生凉意,历史上大旱年间亦未干涸。此五桥横跨穿城而过的渠水之上,与河水同为古城的气脉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千百年来生生流转不息,有多少才人士子曾驻足桥上观赏。只是到如今略显浑浊,看来正本清源是当务之急,不然龙潜于水,住不安生,恐怕会遁往他处。

走过骧龙桥,直至梯云桥,中间这一段路是南正街的主体,有近六百米长,是老城的枢纽。它西靠熏和街、箭道坪巷、西直街,东临紫气街、五显巷、升平街。街两旁大都为店面,白铁、南货、香烛、纸马等传统行当,皆在这条老街上延续着。老街上的生意人,多态度从容,言语不紧不慢,无浮躁之气。店面有许多是自家所修,走在街上,能看到人家堂屋里悬挂的红色家先。武冈历史上是州府所在,传统文化渗入了人的骨血,邑人多相信天地君亲师乃是宇宙中一种恒久的秩序,祭祀祖先乃是必须的孝行。现在每到阴历七月十五这天,武冈人家家门口必插香烛,烧纸钱,谓之“接老客”。晚上在河中放灯,无数纸船载灯烛而去,满河皆是光,与天上星月相辉映,让人疑心此境非人间所有。

南正街亦是美食荟萃之地。武冈的饮食文化,为邵阳地区诸县之冠。单说小吃,以地名论,有太平门的洗沙包子、水南桥的米豆腐、南门口的米粉、旱西门的蕨粑粑、骧龙桥的油炸粑、四牌楼的卤味、高庙下的发糕;以人名分,则有刘满驼的凉米粉、鸡丝馄饨,陆二吾的绿豆糕;还有玉壶春的大片牛肉面、火神庙的蒸蛋糕。武冈的小吃,好处在于价极廉、物甚美,而且花色多,品目分得细。仅油炸粑一项,就有油炸红薯粑、油炸豌豆粑、油炸虾公粑、油炸菜粑粑、油炸咸糍粑等,其中以油炸红薯粑和虾公粑最为色香宜人,单是看上一看,闻上一闻,便让人舌底生津。米糖则分白米糖、红米糖、柚子糖、苞谷糕糖、芝麻米糖、糯米糕糖等。米豆腐有凉米豆腐、油炸米豆腐、肉汤米豆腐等。当中以油炸米豆腐最为可口,别处很难见到。米豆腐非常之嫩,还加了葱花,被切成方块,边缘齐整,放到油锅里一炸,立刻起了一层金黄的皮。但撕开来,里面还是鲜嫩鲜嫩,却蹿出一股热气来。冷天里用纸包着放在手里吃,手心是热的,口里是爽的,感觉太好了。这炸米豆腐,才三角一块,买四块则只须递上一元。炸米豆腐的师傅也不会说什么,只管收钱。在这小城里买东西买多了,你就会知道一些优惠的小规矩。比如说卤豆腐是四角一块,但你买三块,那就只用一元。这些小规矩,无形中就定了的,大家都明白,所以也不用讨价还价。发糕分杯子糕和方糕。卖发糕的师傅推着小车,在街上慢悠悠地走着,嘴里却不吆喝,只是手中持一副木板,时不时敲上一下,在早上寂静的老街上听来,有一种孤单的自在。只是如今车辆过往太繁,老街涨满了喧嚣,弃响板而改为吆喝的人渐多,这种从古代传来的声音,已很难听到了。此外还有两样外地罕见的风味特产:空饼和米花。空饼雪白,极薄,形如圆月,当中却是空心,不是用极新鲜的面灰是做不来的。米花以本地糯米制成,染成红白相间的艳色,放到油锅里一炸,透出金黄的香气,魅力简直不可抵挡。

当然还得说到卤菜。

武冈人喜卤、善卤。无论是鸡、鸭、鹅,还是牛、猪、蛋,皆可入卤。卖卤菜的皆为家庭作坊,都有其独特的秘方,不传外人,所以口味也是同中有异,需要细味才能品出个中、高、下。每一坊都架起一锅卤汤,传的年代越久远越好。但凡正宗的卤菜都要卤过三遍以上,所以无论是卤鹅掌,还是卤鸡蛋,都比平常形状要小。一斤牛肉,要是卤得扎实,捞出来,大概就只有七两了,黑黄黑黄,很压秤,切成薄片,乃是下酒的佳肴。只是卤牛肉太贵,二十五元一斤,除非是办酒席,轻易是不吃的。少年人更喜用牙签串一块卤豆腐,或用纸包一只卤鹅掌或卤鹅翅,走在街上慢慢地吃。食客们佐酒,则花五元钱买上一只卤猪耳朵,或是以两块钱买一条卤猪尾巴,再配点四角一块的卤豆腐,六角一个的卤蛋,统统切开,装在大碗里,浇上师傅配制的佐料,用筷子一和,喝一口酒,吃一口卤菜,讲一会儿白话,就觉得人生非常完美了。卖卤菜的随处可见,皆用两轮小车,上置一个玻璃方箱,箱内有等分木格,各色卤菜摆放其中。夜晚燃起一盏灯火,卤菜在灯下泛出油光,行人经过,很少有能够视而不见的。套用法国人的一句话:武冈人不是在吃卤菜,就是在去买卤菜的路上。至于外地游客,到武冈而不尝卤菜,简直算是白来一趟。顺便提醒一句,正宗武冈卤菜乃是由二十多味中药熬制而成,其本味醇厚绵长,绝非以麻辣作掩饰的外地制法所能代替。

能与卤菜比肩的,当推米粉。粉有素粉、鱼粉、三鲜粉、猪肝粉、猪肉粉之分。沿南正街往前走,直至梯云桥(又称水南桥),桥头的粉店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在那了,传百年而不倒,极负盛名。此中米粉精选蔡家塘等地产的优质大米做原料,过两道汤,配上佐料,粉极细腻、莹白,汤极浓郁、鲜美,一碗下肚,整日口中都有余味。吃碗粉,把嘴一抹,上梯云桥。站在桥上就可看到云山。此山来头不小,被道教列为第六十九福地。七十二峰绵延不绝,一下雨,山间就是云雾蓬勃,立在山头,真有飘飘似神仙之感。但若是站在桥上远眺云山,还是有阳光的为好。这时的山,蓝得晶莹剔透,像是用水粉细细调出来的,让人觉得真是仙境。武冈诗人、“湘中五子”之一的邓绎在山中一住就是十余年,写成《云山读书记》,洋洋洒洒三十卷。现代许多的所谓作家,在那种幽寂之境独住一个月,大概就要发疯。

在桥上转过来,背对云山,向着远处玉带桥的一边,两岸还有些吊脚楼,像些瘦黑的小脚女人,歪歪斜斜地站在河边。就算没有吊脚的,也大都是老屋,黑瓦、黄墙,配着众多的梧桐树,缓缓流动的河水,让人的心不知不觉就静下来,为一种古老而快要消失掉的美所陶醉。河边有个老码头,还有渡船来往,二角一次,方便那些不愿走远路过桥的人。其实渡客大半住在两岸,平时没什么事,花上二角,几分钟,就可以到对岸的亲友那里扯扯家常、打打麻将。码头就在由斯街边,过桥往左拐即可到。由斯街在武冈众多街道中,辈分最大。街边的木板屋大都有上百年历史,看着像是快要倒了,里面却还悬挂着四十五瓦的灯泡。有老人穿斜扣的玄色衣服,坐在门边竹椅上看街、看河水,神色怡然;有女人在门口摇井处淘米,准备做饭;有小孩子蹦跳着出入,稍微大一点的就在门口拖条长凳,把书本摊在上面写作业。古城的人,都从容得很,似乎外面的轰轰烈烈、飞速发展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把门一关,聊聊天,打打麻将,像一百年前的先人那样,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到了这里,看到这些人,就会醒悟到时间原来是流淌得很慢的。

由斯街有千来米长,鹅卵石铺路,竟然还呈现出各式花纹,古朴而又精致。这些,还是明清时留下的。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变得格外舒缓、旷远。几百年前也有人走在同样的路上,带着同样的心情看河中的渡船慢慢在水面滑行。明末隐士潘应斗在这里走过;湖湘诗派的中坚人物邓弥之在这里走过;邓的好友,晚清诗文大家王闿运应邀在武冈做塾师时,暇日想必也曾在此漫步。只是不知这位风流才子是否邂逅过某位古城的佳人,而在他的锦绣诗文中记下香艳的一笔。

沿由斯街贴河走,便到玉带桥。此桥的名字有点来历。崇祯年间,分封在武冈的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异常残暴,喜欢把民间小孩抓来丢到蚂蟥塘里,看蚂蟥吸血为乐。有竹匠娶两妻仅生一子,被岷王所害,趁岷王外出,他拿把刀,撒开两条长腿,就在后面追。骑着马的岷王心里冷笑,不信他两条腿能追上。没想到仇恨的力量最大,两条腿硬是渐渐追上四条腿。这时岷王慌了,经过一座桥时,身上的腰带掉了下来。这桥后来就叫玉带桥。竹匠见状,力量倍增,终于在下一座桥追上,一刀就把岷王砍得人仰马翻,这座桥便称做落马桥。落馬桥今已毁。不晓得这个传说的人,立在玉带桥上,看河中小洲上的杂树芳草历历可数,任清风拂面,胸中当无半分杀气。在桥上远远地看得见古城硕果仅存的凌云塔。塔在云台岭上,下面即是民国时期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创办的武冈师范学校。塔建于清道光年间,七层八面,顶置铜质复钵,俯临河面,显得英姿飒爽。当地人又唤此塔为哥哥塔。另有一塔,唤做妹妹塔,也在云台岭上,乃是宋元丰年间所建,又名花塔、泗洲塔。塔高三十米多,倾斜六度多,每层饰以花纹,为世界上少有的斜塔之一。一九六九年,风姿秀丽的妹妹塔在一声炮响中香消玉殒,永难复修。凌云塔之所以未遭荼毒,是因当时有人提出该塔离河太近,炸后砖塔大半将落入水中,难以打捞。

玉带桥尾,接玉龙路,已是城郊。此去东南一公里,有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乃是邵阳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所在,留存宋、明、清、民国时代文人的石刻诗章、游记、留名等七十余处,篆、隶、行、草俱全。最有看头的是山下石壁上扑面而来的那几大行隶书,刻得是端庄凝重,古意盎然:“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吟味此语,再拾级登山。阳光从林木间洒落,石头树身上可见点点金色的圆斑。但就算是夏天全盛时期的阳光,也不可能将此间照彻。这里的主色调始终是沉幽的。往深处走去,就看到有些形状奇特的石头古树上绑着红布,还沾着些鸡毛。法相岩本是个道场,武冈人相信这里的石木有灵,会保佑他们福泰安康。古城的人真的相信有种天命。天不变,道亦不变。千百年都是这样悠闲自得地过来了,往后也还是这样过。他们在内心深处不认同“有为法”,不喜欢变,骨子里还生活在过去。

站在山顶,俯瞰武冈城,夕阳之下氤氲着青气,将小小的古城渲染得有几分不真实。

责任编辑   韦毓泉

特邀编辑   张  凯

猜你喜欢

卤菜油炸豆腐
只需一小步
只需一小步
悠闲茶餐厅
不是为我考虑
廖家传卤菜 卤出好滋味
窍门课堂
非油炸薯片比油炸薯片健康?
豆腐睡莲
家常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