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研究

2021-06-15赵清

大观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探索在大学校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审美情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校园传承的意义和可能性进行探索,并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校园;传承

注:本文系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Y2019D03)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產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往往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那些可以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报酬丰厚的职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现了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现象,部分甚至即将消失,因此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在大学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的关注度以及影响力,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使大学生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在大学校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几千年来先辈们的奋斗历史,感悟祖先们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不少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在大学校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还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价值理念,在大学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传承的可行性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不管是从高校的基本功能上来看,还是从人员结构、地理优势而言,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较多优势。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具体体现

目前,高校的基本功能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拓展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这一功能包括了服务社会政治、服务社会经济、服务社会文化等方面。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高校要与地方发展相结合,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由此可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研究与应用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与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必然使命。

(二)高校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优势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相关理论支持和科学研究,而高校具有较多科研人才,学术氛围浓郁,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必备的科研条件;其次,高校学生人数较多,且分布在不同专业,对于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流动性比较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三)高校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地理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高校的分布较广,且不少高校都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和传播区域,有利于深入一线开展资料收集和调研,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今状况和传播情况。同时高校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心区域,也可以更好地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传承的

主要途径探索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览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同时,通过文化节、社团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和感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逐步融入校园文化。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当前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大学生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定期推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增加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力度,增强教育实效。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课堂教学

教书育人是高校基本功能之一,这一功能决定了高校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平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和技能比较规范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在传承的内容上进行区分,例如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授;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或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以实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也面临着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接地气,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请进来”,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艺人到高校担任行业教师,进行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能传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与大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是要“走出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基地,定期通过实践周活动或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亲身体验、感受其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娅,田宗远.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1):108-112.

[2]刘建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价值意蕴[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3):87-89.

[3]赵莉莉,王琳,李鼎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教书育人,2018(6):6-7.

作者简介:

赵清,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