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起步期,作前指导宜“繁”不宜“简”

2021-06-15李文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5期

李文杰

[摘 要]“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习作指导应在作前还是作后,并无定法。既看体裁、内容,更要看学情。而习作起步期,正是需深耕细作之时,需步步求实之时,需用今日之“层层垒土”积来日“千丈之台”之时。敏锐地抓住每个可进行习作指导的“点”,教仿,教创,教思路,教顺序,教习惯,教方法,必会将学生带入山高水长、豁然开朗之境。

[关键词]随文指导;习作方法;活用范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77-02

在高年级语文摸爬滚打多年,我一直都是重作后指导胜于作前指导。原因有三:一、学生经过几年的习作训练,多已能够独立完成符合习作要求、文从字顺的作文;二、不愿让固有的形式和内容禁锢学生思维,尽量避免千篇一律;三、作后指导,更能看出习作中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的问题,既便于一并指导,亦便于因人而教。

2018年秋,带着对统编新教材的喜爱,我成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所带的是一个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第一单元习作内容为“猜猜他是谁”。这是一个小小的片段练习,为使学生从写话向习作平稳过渡,要求仅为:“1.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2.写出他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点(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从一个带惯高年级的语文教师的眼光来看,是再简单易写不过了——习作要求低,学生有生活,好玩,学生乐意说,乐意写,乐意猜。

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题目,教材里提供的作前指导内容非常丰富。首先,“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观察着,回忆着,尽兴说着,努力猜着,主动写着,足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择材料;另外,范例引路。教材给出了一篇范例,包括外貌、性格、爱好、品质四个方面,清晰明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顺条理。这些,都是要求教师在作前进行细致指导的。

由是引发了我一些思考。教材如此编排,肯定有其用意。首先便是学情,三年级学生尚未有过习作经验,选材、格式、技巧、方法均未涉猎,都是空白,需從头学起,自然需要老师一点一滴引导,需要循序渐进,拾阶而上。此时不仅要进行作前指导,而且要指导很精致,很细腻,工笔细描,方可为日后的“放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有人提起作前指导,认为会让学生选材单一,思维固化。之前我也作如是想。亲见有老师满满一黑板板书,让学生如套公式般套出类似的习作,套出一千个面目相同的哈姆雷特。但是,这只能归咎于教师作前指导方法错误,而非“作前指导”之过。

那么,作前指导,指导什么?何时指导?如何指导?我的做法如下:

一、随文指导,做好铺垫

作前指导,我绝不是仅利用作文课进行指导的,而是将其渗透在本单元课文中,随文指导。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为例。习作内容:看图画,写一写。图画上是一群孩子在放风筝。习作重点: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从要求不难看出,学生应当在本篇习作中,进行对话描写。而对话描写无疑是一个难点,仅靠作文课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从本单元第一课教读课文《陶罐和铁罐》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进行对话描写。具体步骤如下:

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描写对话时提示语有时候在前,有时候在后,有时候在中间,而有时甚至不用提示语。

2.呈现其他对话描写,继续引导发现提示语在不同位置,表情达意分别有什么效果:提示语在前,强调的是提示语;提示语在后,强调讲话的内容;提示语在中间,有时间的停顿或语义的转折;不用提示语,更加紧凑、急切。

3.让学生分别抄写一句提示语不同位置的句子,明确标点的用法。

4.指一学生到讲台,和老师共同完成一段幽默的对话。全班学生记录。

5.回忆一段有趣的对话,写下来。

6.全班评议,以提示语是否出现在不同位置、是否分行写、标点是否使用正确为评价重点。

本单元第二课《鹿角和鹿腿》,依然有语言描写。我关注到,四处语言描写,有三处提示语没有直接用“说”这个字,而是以动作、神态、情绪代替。于是,学习这一课时,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加强版”对话描写练习。步骤如下:

1.呈现原句与教师修改后的对比句,如:“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与“鹿生气地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相对比,让学生意识到:不用“说”的提示语,更生动,更精彩。

2.呈现教师写好的范例:小花和小草的一段对话。

3.提出写话要求:用动作、神态、心情取代提示语中的“说”字,写一段不用“说”字的对话。对话双方草木鸟兽皆不拘,有趣即可。

4.全班评议。以“说”是否隐身、对话是否生动有趣为评议重点。

从当次练习情况看来,学生选材五花八门:霸王龙与三角龙的对话,小溪流和大海的对话,飞机和老鹰的对话,甚至雷公和电母的对话……妙趣横生。且绝大多数符合习作要求。这样,到本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的时候,对话描写就完全不成问题了。如此“铺垫”,何愁学生习作不力?

二、授人以渔,教给写法

作前指导,绝不能把指导局限在“内容”的小圈子里,给出固定的模式,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植物朋友”为例。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种植物,和它交朋友,并做记录卡。意在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并进行记录。

指导本篇习作时,我先是带学生回忆本单元教读课文《荷花》一课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香远益清,远远传来(此用鼻嗅)——每枝每朵不同的姿态(此用眼观)—— 一池荷花的壮美灵动(此用心想)——化身为荷的奇妙梦幻(此为情动);尤其注意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半开、全开、骨朵的细致描绘。之后即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看一看教室里有哪些植物?你对哪种植物比较感兴趣?如果让你观察它,你会观察它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图画版提纲)。除看、摸、闻、感受、想象之外,学生还说到芦荟和绿萝的作用,说到关于菊花的诗句,说到凤仙花可以染指甲……趁此,我让学生再去校园里走一走,观察并记录自己喜爱的植物。这样的指导,既避免了内容的千篇一律,又让学生学到了观察方法、理清了习作顺序,还学会了如何画思维导图,效果显著。

再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我也在指导习作时,联系课文《我不能失信》让学生懂得:想写好一个人的特点,就要写好能突出这个特点的一两件事。写人,就是写他做的事。而要写好他做的这件事,就要写好他说的话,他的举动,他的神态,还可以写一写别人对他的看法。这些写作的方法,对于习作起步期的孩子来说,怎么能不指导、不引路、不告知呢?

三、活用范例,仿创结合

我始终认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当一个孩子把经典的语言和经典的句式活学且化用,这些经典就逐渐变成流淌在他生命里的东西。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江上戏水,溪边垂钓,林中采蘑菇。為了引导学生仿写一首属于自己童年的小诗,首先,我问学生,为什么题目叫“童年的水墨画”而不是“童年的诗”?学生很快明白:读这组小诗,眼前好像浮现一幕幕欢快又美妙的画面,诗中有画。之后我再问:这三首小诗的题目都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然答道:都是嬉戏游玩的地点,而且景色很美。再问:能找出这三首小诗里最精彩、最生动的句子吗?学生会发现,最精彩、最生动的句子,有的充满奇妙的想象,有的含义丰富,有的寓意深远,还有的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诗眼。孩子们对这一组诗感受得淋漓尽致之时,我趁势对他们说:你最喜欢在哪里玩耍呢?你最喜欢在那里做什么游戏呢?或者,你觉得哪里是你童年的乐园呢?能试着写一首属于你自己的小诗吗?学生踊跃动笔,《草地上》《花丛里》《绿茵场上》《图书馆里》《果园中》……一首首小诗纷纷出炉,每一行诗句上仿佛都挂着童年的笑声和回忆的馨香,而且绝大多数诗,都是有“诗眼”的,都有让人怦然心动或会心一笑的句子。“我想问问小蝴蝶/你漂亮的舞蹈裙是在哪里买的?”“额头上滚动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苹果藏在树梢/梨子藏在树叶下/小伙伴们都藏在哪里?”如无细致指导,何来这般精彩?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习作指导应在作前还是作后,并无定法。既看体裁、内容,更要看学情。而习作起步期,正是需深耕细作之时,需步步求实之时,需用今日之“层层垒土”积来日“千丈之台”之时。敏锐地抓住每个可进行习作指导的“点”,教仿,教创,教思路,教顺序,教习惯,教方法,必会将学生带入山高水长、豁然开朗之境。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