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科学思维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2021-06-11张银硕于海波李亚培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学思维教学设计

张银硕 于海波 李亚培

【摘 要】科学思维是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本研究以“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例,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类比推理、解释交流、任务驱动等环节,对“液体的表面张力”这一主题进行指向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科学思维;教学设计;液体的表面张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252-03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1]”。其中,物理观念的形成、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养成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因此,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2]。物理教学的实施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基础。

许多研究指出,科学思维的教学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以及活动的安排上要有启发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注重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渗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思维的提升[3]。然而,由于科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内隐性、类型多样性等原因,目前关于科学思维的教学普遍缺乏真实的思维引导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安排平铺直叙,不具有启发性,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4]。

“液体的表面张力”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五节“液体”一节,这一主题很好地反映了“理论和实际”“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运用统计思想解释生活现象并处理相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本文以“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例,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问题,进行指向科学思维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2   确定教学目标

“液体的表面张力”基本内容要求是“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毛细现象”。学业要求是“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液体的微观结构及特点”。

人教版教材对“液体的表面张力”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思路是,先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归纳液体表面的性质,然后以液体表面研究为主线,分别从宏观现象和微观分析的角度认识液体的表面张力,帮助学生构建抽象思维,运用统计思想解释生活现象、处理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具备分子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物体的微观构成机制有初步了解。除此之外,通过生活经验的累积,学生对生活中的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难以从微观角度理解液体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以及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

基于以上对课标、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本研究制定了指向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3   设计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以“液体的表面张力”为载体,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思路。

3.1  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教学环节1】教师进行“魔力球”表演,将一根棉布条浸入装有肥皂水的水槽中,然后用夹子夹起干冰放入圆形玻璃容器内,再向容器内倒些热水,使干冰产生大量的白雾,最后将刚刚浸有肥皂水的棉布条取出,迅速在容器口抹出一层薄膜,学生会看到刚刚一层薄薄的水膜居然變成了一个神奇的“魔力球”(如图2所示)。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白雾为什么没有发散出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液体的表面张力。

【设计意图】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5]。教师通过有趣的“魔力球”现象,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提出合理猜想,为学生搭建“观察—思考—猜想”的思维桥梁。

3.2  实验探究,形成思维

【教学环节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趣味实验——

会移动的吸管,一起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成因及特性。将自制教具——带有自由移动吸管的矩形线圈(如图3所示),放入浸满肥皂液的容器中,静止片刻后取出,上面会附着一层薄膜,相当于提取出一层液体的表面层。刺破一侧薄膜时,吸管瞬间向有薄膜一侧运动,并且无论如何移动吸管,它都会被再次拉回去。将吸管拉到中间,将另一侧薄膜也戳破,吸管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静止状态。通过以上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吸管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这个力总会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使学生建立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液体的表面张力宏观上表现为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

【设计意图】科学思维体现在物理学科的科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6]。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实验—假设—推理”的思维过程,切身感受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中科学思维的作用。

3.3  模型建构,呈现思维

【教学环节3】借助实物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先通过分析液体表面分子的受力特点,明确液体表面的分子间距离介于r0和10r0之间;然后通过对比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明确液体表面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最后通过自制教具——液体表面微观模型(如图4所示),还原教学环节2的液膜拉动吸管收缩现象,由此得出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设计意图】物理模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模拟式物理模型,另一类是理想化物理模型[7]。通过模型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8]。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微观视角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笔者随手取材,借助生活中的乒乓球、细线、塑料管等材料,模拟微观的液体表面分子间作用,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解释之前肥皂膜收缩的原因,实现了抽象思维“可视化”,加深了学生对液体表面张力概念的理解。

猜你喜欢

科学思维教学设计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浅析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