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6-11许伟珠黄燕芬陈淑怀

医药前沿 2021年7期
关键词:研讨病情血糖

许伟珠,黄燕芬,陈淑怀

(汕头市潮阳大峰医院 广东 汕头 515154)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胰岛素分泌代谢紊乱的疾病,它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引发[1]。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发生率逐步上升,据有关统计学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已达到32%[2-3]。在临床中尚未有根治糖尿病的良方,一旦患病往往需终身接受治疗,通过长期的用药、合理的饮食、运动进行血糖指标的控制,以维持其稳定,继而延缓病情的发展[4]。然而多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高,使得血糖指标波动较大,病情反反复复,生活质量大大下降[5]。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我院近1年半时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参照组和研讨组,每组56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讨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结合个性化护理干预。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病情比较稳定,对本次研究的各个事项均已知悉,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存在严重行为、意识、语言等障碍患者。研讨组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8.56±14.42)岁,男女比例31:25。疾病分型为1型、2型糖尿病患者各有27、29例,学历:小学、中学、大专及以上分别有患者17、20、19例。病程1~13年,平均(7.18±2.76)年;参照组患者年龄43~77岁,平均(59.01±14.23)岁,男女比例32:24。学历:小学、中学、大专及以上分别有16、19、21例。病程1~12年,平均(7.49±2.8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病程等一系列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56例患者运用常规护理干预,根据医嘱实施护理措施,以口头告知的方式让患者了解血糖控制相关事宜,如饮食、运动等方面,并动态检测患者的病情。研讨组56例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护理。(1)适当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对于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心理变化。因为疾病尚处于只能控制而难以根治的情况,所以患者需具有长时间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而大多数患者普遍存在焦躁不安的情绪波动,此时护理人员应当有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不良心理状态的根源所在,尽量通过正能量的语言安慰患者,并鼓励其多多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其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从细微处关心患者,同时争取家属的支持与理解,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关爱与温暖,共同帮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从容面对疾病。考虑到患者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应当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差异性健康宣教,让每一位患者均对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特征以及预防手段等知识了解并掌握,从而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与防控中来,进一步提升其治疗的信心。(2)饮食、用药及运动指导: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关注,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严格饮食控制,并养成规律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不应挑食、随意加餐、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甜品等,注意选择多样,讲究营养搭配合理。用药方面,首先是对于各种降糖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为患者一一说明,然后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提醒患者切忌随意增减、更换药物或停药。运动方面,让患者了解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不但能够促进糖代谢,还可提高对血糖水平良好的控制,让其明白运动的必要性。运动锻炼可结合个人的体质与兴趣、实际病情、年纪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例如过度肥胖的患者可进行爬楼梯、快走等运动,老年患者可以太极、八段锦等运动为宜。运动时间应把握在饭后半小时以上为宜,并且运动强度应当合理,防止运动过度造成关节或骨骼的损伤或低血糖。(3)正确行为指导与保健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予以指出并纠正,强调诸如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有针对性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正确引导,并教会患者自行血糖监测的方法,测量时间等,加强其自我护理的水平。结合患者个体化体质特征,找到改善体质的保健穴位,指导患者自行按摩,并做到长期坚持,达到活血舒筋,增强体质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血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生活质量经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内容涉及8个方面36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反映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入院时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讨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价分值则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评价(±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评价(±s)

生活质量/分参照组 56 护理前 9.83±1.42 11.48±2.3812.87±2.5372.02±6.72护理后 7.39±1.13 7.84±2.03 10.46±1.7975.38±7.45研讨组 56 护理前 10.07±1.8811.57±2.4312.92±2.6771.73±5.81护理后 4.51±0.94 5.21±1.92 6.48±1.24 86.12±8.14 t1 护理前 0.7623 0.1980 0.1017 0.2443 t2 护理后 14.6625 7.0437 13.6776 7.2835 P1 护理前 0.4475 0.8434 0.9192 0.8075 P2 护理后 <0.001 <0.001 <0.001 <0.001分组 例数 阶段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mmol·L-1)餐后2h血糖/(mmol·L-1)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从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习惯的变化,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降糖药物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发展,但难以完全治愈[6-7]。因此临床中常发生患者随意减药、换药、停药等情况,加之饮食不规律,无科学有效的运动方式等,直接影响疗效,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8]。个性化护理干预方式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领域的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它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具体病情,根据糖尿病的特点,有效提升患者认知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饮食、用药、运动、行为、保健等方面加强细节、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个体性差异更为关注,不断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对其血糖水平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有所提高[9-10]。

护理后研讨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3项血糖指标水平均低于参照组,而生活质量评价分值则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正确引导患者加强自我管理,直面疾病,此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研讨病情血糖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