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4椎体前滑脱时小关节面倾斜角度CT测量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1-06-11陈月明

医药前沿 2021年7期
关键词:状位冠状椎间盘

陈月明,李 猛,李 菁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0093)

假性椎间盘膨出、双边征、带征通常认为是CT常规椎间盘扫描时诊断腰椎滑脱的间接诊断征象,而小关节面倾斜角度CT测量标准的研究可作为腰椎滑脱的直接诊断依据[1];即在CT常规腰椎体扫描模式下并矢状位、冠状位3D重建,暨可诊断椎间盘病变、又可通过观察间接征象与直接征象诊断不典型腰椎滑脱,增加了该疾病诊断的可信度。因为临床中很多患者都是出现腰4椎体前滑脱,因此本次实验也只选择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关节面倾斜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50例L4滑脱患者(滑脱组)以及50例因腰部疼痛就诊,但没有出现L4滑脱的患者(对照组)资料,滑脱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0~80岁,平均(56±4.74)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1~79岁,平均(54±5.0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40层CT扫描机(电压120~140 kV,电流210~240 mA,螺距1.0~1.5),行图像处理。使用相同扫描参数,软组织算法对其进行处理。使用上述参数对L1~5轴面进行平扫,层厚达到0.625 mm,层距调节为0.5 mm。应用CT常规腰椎体扫描图像并特别选择骨窗图像,选取双侧关节突关节面缘背侧点之连线作为倾斜角的一边,再选取一侧关节突关节面缘两端之间的连线作为倾斜角的另一边,其夹角为小关节面倾斜角度;将腰椎滑脱及非滑脱的倾斜角做统计学处理,探索建立腰椎滑脱时小关节面倾斜角度CT测量标准,结合CT常规椎间盘扫描所表现的假性椎间盘膨出、双边征、带征等间接征象。

1.3 测量方法

(1)L4椎体前滑脱的距离(将其解剖位置的前下缘向L5椎体前缘之间的连线画出垂直线),依照如下标准对其进行分度:L5椎体的上缘分为4等份:Ⅰ度<1/4,Ⅱ度1/4≤且≤2/4且≤3/4,Ⅲ度>2/4,Ⅳ度>3/4。(2)L3~4、L4~5椎小关节角度、间隙。①角度。均按照头侧(最上方)倾角当作检测角度:向外侧方向形成的角度作为正角,向内侧方向形成的角度作为负角。在MPR图像上将L4椎体上缘轴面图像作为基准线,将小关节内缘按照基准线的平行线,将右、左侧的矢状面与冠状面图像表现出来。冠状位:将L3~4棘突连线作为基准,按照小关节内缘作其平行,和右、左侧L3~4椎小关节缝隙连线所形成的角度被叫做冠状角。矢状位:该椎体前后缘中点位置和右、左侧L3~4椎小关节缝隙连线所形成的角度被叫做矢状角。横断位:该椎体上缘轴面正中纵轴线的平行线和其椎小关节缝隙连线所形成的角度。②间隙。将L4椎体上缘轴面图像的正中线作为基准线,分别表示出右、左侧的矢状面图像以及冠状面图像,在上述是三个图像上检测L3~4右、左侧椎小关节的缝隙。L4~5夹角大小和对缝隙的观测、测定,同上(按照L5椎体作为基准线,进行上述的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进行处理,组间使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以L4为中心上下椎小关节的角度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滑脱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冠状位、横断位椎小关节之间的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L4为中心上下椎小关节的角度(±s)

表1 L4为中心上下椎小关节的角度(±s)

前滑脱距离/l/mm冠状位/°上分组下右左右左滑脱组 4.29±2.34 12.2±1.9 11.9±1.6 18.7±2.1 21.2±2.9对照组 3.02±1.18 6.4±1.8 4.4±2.6 13.4±2.1 12.3±2.1 P 0.035 0.034 0.022 0.031 0.009矢状位/°上分组下右左右左滑脱组 81.5±3.1 78.3±1.9 77.9±2.2 75.1±1.1对照组 87.3±2.1 87.3±1.2 92.8±2.1 89.3±1.9 P 0.021 0.016 0.022 0.019分组横断位/°上下右 左 右 左滑脱组 146.4±1.8 146.6±2.3 148.4±2.3 147.3±2.1对照组 138.1±2.1 137.2±2.5 127.4±2.4 129.1±1.8 P 0.004 0.038 0.013 0.014

2.2 以L4为中心上下椎小关节的间隙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进行比较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间隙3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上述3个指标滑脱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L4为中心上下椎小关节的间隙(±s)

表2 L4为中心上下椎小关节的间隙(±s)

冠状位/mm上前滑脱距离/l/mm分组下右 左 右 左滑脱组 4.29±2.34 2.2±0.4 1.9±0.3 2.2±0.3 2.1±0.6对照组 3.02±1.18 2.4±0.8 2.1±0.8 2.8±0.8 2.7±0.4 P 0.035 0.004 0.012 0.028 0.021分组矢状位/mm上下右 左 右 左滑脱组 2.5±0.5 2.6±0.5 2.2±0.4 2.1±0.8对照组 2.8±0.6 2.7±0.7 2.7±0.6 2.6±0.7 P 0.007 0.003 0.017 0.013分组横断位/mm上下右 左 右 左滑脱组 1.7±0.3 1.8±0.5 1.7±0.5 1.5±0.6对照组 2.0±0.4 2.0±0.3 2.1±0.5 2.1±0.4 P 0.027 0.006 0.017 0.012

3.讨论

腰椎滑脱现象在临床中是指以退变作为原因,出现腰椎不稳定的情况,椎体之间解剖结构出现了异常变化。该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常常与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的病理变化共同出现,目前,临床中主要将该种现象定义为退变性脊椎滑脱,其中,最常见的滑脱类型是腰椎前滑脱。临床上主要以L4水平的前滑脱最常发生,并且主要是单个水平的滑脱,数量超过2个的通常发生较少。椎体处于正常状态下时,会与周围的椎弓、椎小关节和椎弓根、以及椎间盘等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彼此相互作用,不会产生滑脱情况,但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椎弓受到压迫,会促使其发生脱落。

CT常规椎间盘可以用于扫描对不典型腰椎滑脱,在临床治疗中,能够发现该种滑脱病人通常主要症状为腰腿出现疼痛,需要与椎间盘病变进行鉴别,所以,使用CT进行检查的扫描范围主要是对椎间盘进行扫描,并充分扫描到椎间盘和其上下侧的椎体终版[2]。(1)腰椎出现脱落状况的时候,椎间盘处会被牵扯发生移位,使其前后缘呈现为倾斜状态,CT扫描该处会发现其表现为膨隆样,方向为向前或向后,称之为“假性椎间盘膨出”。(2)当腰椎滑脱情况严重时,椎体和滑椎的下缘终版彼此不再平行,用CT扫描该处能够发现在同一个平面存在两个椎体缘,并且分别处于前后两个位置,称之为“双边征”。(3)在扫描时发现椎体后缘有带状的组织阴影,在临床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带征”[3]。然而,常规椎间盘扫描模式只能得到椎间盘层面的图像,无法直接显示椎体滑脱(特别是不典型椎体滑脱)及峡部裂隙之全貌,由此较难全面显示退变或椎弓峡部裂所致的腰椎滑脱。

腰椎小关节是一种微动关节,在正常状态下,其关节间隙的宽度是2~3 mm,而发生滑脱以后,关节间隙变至1.6~2.5 mm。从角度层面来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生椎体滑脱以后,冠状位以及横断位角度均变大,而矢状位角度则明显变小。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滑脱组的冠状位和横断位椎小关节的角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冠状位椎小关节的角度明显大于横断位椎小关节的角度;矢状位角度:冠状位椎小关节的角度明显小于横断位椎小关节的角度[4-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滑脱患者的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横断位间隙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滑脱患者的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横断位椎小关节间隙均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邻近椎小关节中间的缝隙缩短,冠状位、横断位角度开始慢慢增加,矢状位角度在慢慢减少,腰4椎体前滑脱距离变大,导致容易发生前滑脱的情况。实验证实该距离≥4.29 mm,对周围的椎小关节有着显著的影响。

猜你喜欢

状位冠状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颈椎矢状位形态与颈椎退变性疾病关系
冠状切口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