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6-11

医药前沿 2021年7期
关键词:致残率反应时间脑出血

陈 亮

(无锡市急救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00)

高血压脑出血为高血压的一种并发症,具有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的临床特征,是常见的突发性病症[1]。脑出血发病率只有脑卒中15%左右,但致残率和病死率却更高,如果患者在发病早期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后期治疗效果就会明显下降,身体恢复更加困难,严重影响后续生活质量[2]。本组将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干预,探讨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现详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9年9月—2020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通过CT检查确诊,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3],发病时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呕吐、失语和偏瘫等。86例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院前急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院前急救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2.17±5.49)岁;平均BMI(23.05±1.43)kg/m2;发病时间0.3~6 h,平均发病时间(2.12±0.15)h。40例患者有家属送入医院,未进行专业院前急救为对照组,包括23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62.55±5.37)岁;平均BMI(23.19±1.55)kg/m2;发病时间0.5~6 h,平均发病时间(2.16±0.20)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发病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血部位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院前急救,家属将其护送或背入医院,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入院后由对应科室进行常规急救处理和相关检查。观察组患者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人员详细了解患者地址和病情,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电话指导家属先实施简单急救措施。(1)现场急救:急救车达到后,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给患者摆好固定体位,头部相对固定于一个位置;抬高患者下肢,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呼吸通畅,吸氧,建立有效静脉通路;给予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给予降血压药物,使收缩压控制在15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控制在90 mmHg;患者保持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如果患者有躁动现象可给予适量镇静剂,患者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刻实施心肺复苏;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2)送医院途中急救:经过现场急救后,患者病情如果平稳可转送医院,轻微搬动患者,患者头部保持朝前,防止震动;持续吸氧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标变化。(3)入院后急救:在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给相关科室打电话,开通绿色通道,呼吸道和静脉输液保持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患者和家属同意后进行MRI检查,然后做进一步处理,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包括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接诊后初步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确切治疗时间、总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致残率和治愈率: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除,血压稳定并恢复到脑出血前水平;伤残:采用Barthel指数法进行评价,满分100分,75分以下可判定为伤残[4]。(3)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等6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除特殊检查时间外,观察组患者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接诊后初步处理、确切治疗时间、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比较(±s,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分组 例数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接诊后初步处理特殊检查 确切治疗 总时间对照组 40 37.48±2.17 27.13±1.9517.56±1.269.23±0.89 82.75±7.93观察组 46 15.42±1.43*14.58±1.02*17.17±1.188.59±0.77*51.68±4.62*t 56.3261 38.0892 1.4813 3.5758 22.5161 P<0.001 <0.001 0.1424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致残率和治愈率比较

观察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致残率和治愈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分组 例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对照组 40 61.02±5.56 55.28±5.18 64.37±6.35观察组 46 79.75±7.19* 77.64±7.44* 78.12±7.73*t 13.3607 15.9379 8.9294 P 0.0000 0.0000 0.0000分组 例数 社会功能 情感功能 精神健康对照组 40 67.83±6.57 63.46±6.29 65.58±6.37观察组 46 81.36±7.98* 77.59±7.61* 76.23±7.46*t 8.5043 9.2997 7.0625 P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血管壁长期承受高压导致功能减弱或损伤,容易造成脑血管破裂,因此多数高血压患者存在脑出血症状。脑出血又称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因脑血管破裂造成血液进入脑实质,从而出现自发性出血反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常为突然起病,具有较重病情,容易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出血多为一次性,发病后半小时内停止,但6 h内还有大部分血肿继续扩大,随着时间延长,周围脑组织受损程度越发严重[5]。

院前急救属于一条急诊抢救链,主要项目为初步急救处理、安全转运和监测,在到达医院专科科室前处理各种意外情况,在送往医院过程中,患者呼吸道务必一直通畅,生命指标平稳,颅内压降低,这就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治疗,可保证患者快速、安全入院[6]。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先快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如是否存在意识、视觉和语言障碍,肢体有无麻木感,瞳孔是否变化,记忆力是否下降,有无大小便失禁等[7]。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通常较高,普遍存在呕吐症状,一部分昏迷患者无法自主清除呼吸道异物,这类患者最主要急救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实施高流量吸氧,当呼吸频率过低时应尽快给予气管插管[8]。颅内压增高导致高血压加剧,为此要及时调节血压,给予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降血压药物,避免血压快速下降[9]。急救人员在现场如果不能立刻判断患者属于哪类脑血管疾病,可先不给予止血、抗凝、溶栓治疗,只进行脱水、补液干预措施[10]。颠簸会加重高血压和脑出血,为此尽可能减少搬动患者次数,在转送医院过程中,车辆尽量避免摇摆、颠簸、急刹车等,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指标异常,随时实施急救干预。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接诊后初步处理、在科室的确切治疗时间、从发病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成功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更高。提示院前急救可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患者预后效果更好。医院应不断完善和发展急救体系,急救人员要定期进行急救培训,随时考核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应同时具备院前和院内的急救要点,应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制定规范化抢救流程,使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成为一个整体。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院前急救干预,能争取更多抢救时间,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并发症较少,预后较好。

猜你喜欢

致残率反应时间脑出血
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防这个健康杀手,关键有5条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