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农产品贸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06-10姜海燕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蒙蒙古国两国

姜海燕

(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中国和蒙古国两国(以下简称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升级合作的难逢机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给双方合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积极应对并继续积极推进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稳步增长,受到政府、企业、外贸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蒙两国农牧业资源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在农牧业产品及其结构上又具有互补性。十几年来,双边农产品贸易持续稳固增长,2018年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额攀升至3.26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9.03%。2019和2020年信息伴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号角,恰逢与蒙古国“发展之路”的适宜对接,虽有新冠疫情的冲击,但作为友好邻邦的两国必将携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中蒙两国农业合作的再升级。梳理现有关注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发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性总结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于浩淼、原瑞玲、翟雪玲、谢文心、佳格等学者研究均认为中蒙农业生产要素优势互补,经贸结构互补,贸易规模还很小,但却稳步增长,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4]。二是运用各种关联性指数或相关模型分析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特征和潜力。王金波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Lafay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和贸易密集度指数,申凯红、赵金鑫等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李艳华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他们的研究均认为中蒙两国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是互补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互补性也很强,中蒙两国双边贸易增长空间巨大,两国农牧业合作潜力无限[5-6]。

纵观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首先,多用主观描述性分析、简单的贸易指数分析作为基础和工具,方法较单一,只有李艳华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其次,研究多是把所有种类农产品汇集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鲜有分类别讨论。鉴于此,本文对中蒙两国农产品从整体和分类别两个角度,利用2000-2018年的贸易数据,引入修正的CMS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探究中蒙两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不同程度作用和变化趋势,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扩大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改善贸易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为政府制定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一、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特征

(一)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增长显著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和蒙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加快发展,贸易规模显著增加。2000年时,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还仅为0.2亿美元,截止2018年12月底,中蒙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额已达到3.26亿美元(图1),较18年前,增长了14.92倍,年均增长率16.62%。农产品出口额由2000年的0.19亿美元平稳上升至2018年的1.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1.34%;农产品进口方面,2000-2013年增长非常缓慢且微小,年均增长率达到69.98%。由此看出,2000—2018年18年间中国对蒙古国的农产品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额从总体上看,都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进口,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农产品进口额增长迅猛。从中蒙两国农产品净出口情况看,2015年及以前,始终为贸易顺差,2015年到2018年为贸易逆差,这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中国主动与蒙古国增加贸易往来有直接关系。

图1 中蒙两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二)双边农产品贸易在双方贸易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

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中蒙两国双边贸易总额的比例在2000-2018年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在2000年和2001年其占比为6.35%和6.23%,2012年下降到1.33%,从2013年起,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占中蒙两国双边贸易总额的比例逐年快速上升,一定程度上归功于2012年10月两国在中蒙两国农业工作组会议上达成的共识,进一步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深化农业合作。这与2016年中蒙两国俄三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建设中蒙两国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等合作文件不无关系。中国向蒙古国出口的所有产品中,农产品占比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与农产品贸易总额占比呈现的发展波动相一致。而对于农产品的进口,占所有产品进口总额的比例,18年间变化不大,整体较2012年的最低点比较,是呈上升趋势的。

(三)双边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集中

中国向蒙古国出口的农产品以第二类和第四类居多,其中HS19(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点),HS0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17(糖及糖食),HS11(制粉工业产品;麦芽;淀粉;菊粉;面筋)等涉及的出口金额较大。特别是HS19和HS07占比较大,HS172016年开始,其出口量超过其他23种农产品,上升到第一位,2017-2018年继续保持高出口量运行。根据2000-2018年数据可知,HS19出口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如图3所示)。

图2 2000-2018年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在双方贸易中的地位

图3 2000-2018年中国向蒙古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出口金额走势

中国从蒙古国进口的农产品中金额较大的主要是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柑橘属水果或甜瓜的果皮),HS02(肉及食用杂碎),HS12(含油子仁、杂项子仁及果实;植物;饲料),HS16(肉、鱼、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

这四类农产品从2015年开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与“一带一路”建设息息相关。其中,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增幅最大,2014-2017年三年间进口额增加了8699万美元,增加了39.33%。HS02和HS16两类农产品则呈现出上涨的态势,尤其从2015年开始,增长越加明显。

图4 2000-2018年中国从蒙古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进口金额走势

二、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分解

(一)恒定市场份额模型选择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是Tysynski在1951年第一次提出的。后经 Milana、Ahmadi-Esfahani、Mehdi & Rezam等学者补充改进、应用并完善,常被应用于分析和研究一个国家的外贸增长动力或者影响因素,同时,在探究一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时,CMS模型作为重要分析工具也被多数研究者认可并采用。依据CMS模型,促进一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 因素主要有三个,进口需求效应、出口产品结构效应和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效应[8-9]。CMS模型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用性的分析思路,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不断有学者对CMS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郑学党和庄芮在借鉴传统CMS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优化修正,明确了受价格变化带动的出口竞争力效应,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模型构造,减轻了数据收集的工作量,增强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10]。所以,本文借鉴修正优化后的CMS模型,考察中国和蒙古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实证探究中蒙两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不同程度作用和变化趋势。

(二)方法介绍

首先假定在世界市场上有两个国家,Ⅰ国和Ⅱ国,它们开展农产品贸易,Ⅰ国是农产品出口国,Ⅱ国是农产品进口国。在调查分析时间段内,假定农产品销售量占世界所有产品销售量的比重不变,即Ⅱ国进口增长将带动Ⅰ国出口也增长,而且同比例。各变量定义如下表1所示。

表1 CMS模型中各变量含义

Ⅰ国向Ⅱ国出口农产品,其农产品出口增长公式如下:

E(t)-E(t-1)=

mE(t-1)+[E(t)-E(t-1)-mE(t-1)]

(1)

E代表某个时间段出口的所有类别农产品的总和,因此

E=∑Ei

(2)

那么,把(2)代入公式(1),并通过增加、减少辅助项进行变换,

E(t)-E(t-1)=

m∑Ei(t-1)+∑[(mi-m)Ei(t-1)]+

∑[Ei(t)-Ei(t-1)-miEi(t-1)]

(3)

第一, 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即m∑Ei(t-1)项。因为某种原因,Ⅱ国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引致出口国Ⅰ国向进口国Ⅱ国出口农产品的数量和金额都有所增加。

第二, 市场结构效应,即∑[(mi-m)Ei(t-1)]项。表示出口种类与需求种类的匹配程度。

第三, 市场竞争力效应,即∑[Ei(t)-Ei(t-1)-miEi(t-1)]项。郑学党等[10]、佟继英[11]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力效应也就是公式(3)中的余项,它是由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引致的,表示Ⅰ国出口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增强),进口国进口量就变少(多)了,对于出口国Ⅰ国而言,农产品出口额也降低(上升)了。

(三)数据及研究区间选取

文章依据WTO农产品贸易协议,第01-24章的所有产品定义为农产品,具体分类如下表2所示。本文用于CMS模型分析的所有数据均采集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

表2 农产品HS编码及其分类

以2000-2018年为研究区间,根据中蒙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额的波动情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3年,伴随着成功“入世”的号角,在国内外经济快速增长和鼓励出口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向好发展。第二阶段2004-2008年,中蒙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加快发展。2009-2014年为第三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一定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2009年的贸易数据上,2010年开始经济复苏逐渐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稳中提升。第四阶段2015-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落地生花,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开始显著加速增长。在利用CMS模型分析时,为消除贸易年际波动,保证数据相对平稳,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口增长率在计算时均采用某一时段的平均值。

(四)结果分析

从2000-2018年这段研究期间来看,中国与蒙古国向对方出口农产品的基数不一致,出口增长的速度也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均呈现上升态势。中国对蒙古国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1.34%,而中国对世界所有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9.62%,显然是高于的。蒙古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 39.37%,远远高于蒙古国对世界所有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12.85%。可以看出,中蒙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频繁,向对方的农产品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1.市场需求引致效应

它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国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二是中国向蒙古国出口农产品的基数。该值为正,说明蒙古国市场需求增大拉动了中国向蒙古国出口农产品,数值越大,拉动效应越显著。该值为负,说明蒙古国市场需求下降抑制了中国向蒙古国出口农产品。

中国对蒙古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市场需求引致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各阶段看(表3、表4),蒙古国市场需求增加一直是带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拉动效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预计未来几年该效应的作用强度将放缓。2004-2008年,需求引致的出口增长贡献率为54.01%。这一阶段,蒙古国国内经济发展提速,2004年经济增长率创90年代以来最高,达到10.6%,蒙古国国民生活富裕起来,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对农产品需求旺盛。尤其表现在第二和第四类农产品上。第二阶段(2009-2014年),蒙古国采取多项有力举措,渐进地弱化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开始跨入世界高速增长国家行列。由此,国民需求增加带动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190.56%。分类产品中以第二类和第四类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为主。

表3 中国对蒙古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分解(万美元,%)

表4 中国对蒙古国分类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分解

第三阶段,2015年开始,蒙古国经济大幅下滑态势显现,危机四伏。蒙古国国内市场需求明显不足,引致中国向蒙古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增幅有限,贡献率仅为11.79%。主要还是靠第四类和第二类农产品的出口拉动。可见,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受蒙古国经济状况的牵绊,呈现出需求引致效应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形。

2.出口结构效应

出口结构效应主要反映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种类及数量能否与蒙古国国内对农产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相一致。

中国对蒙古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市场结构效应是次要因素。从各阶段看(表3、表4),出口结构效应一直为正且拉动作用逐渐增强,说明向蒙古国出口的农产品品类能很好地匹配蒙古国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市场结构效应一直都是推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第一阶段,结构效应为正,贡献量为6.203万美元,贡献率为0.30%,第四类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第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贡献量显著上升,贡献率提升到36.52%,分类产品中以第四类和第一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增长为主。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品类调整与蒙古国本土市场需求结构调整相一致。第三阶段,出口结构效应明显提升,贡献量是2676.858万美元,贡献率为82.20%,第二类和第一类农产品是出口结构带动效应的主要载体。其中,第二类植物产品三个时间段中,其出口结构效应分别为-153.64万美元、-1935.99万美元和2449.25万美元,说明前两个阶段,其出口结构与蒙古国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严重不匹配,导致出口阻碍效应明显,近几年,植物产品的出口进行了调整,第三阶段出口结构效应为正值,同时也拉动了整体的出口结构效应。由此,未来第二类农产品的出口结构还应予以重点关注。

3.价格竞争力效应

CMS模型中的竞争力效应与农产品价格有关,反映由于国际竞争力地位动态上升或下降所带来的产品出口增加或减少。

2000-2018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优势不足,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各个阶段看(表3、表4),价格竞争力效应起伏跌宕,对出口起到明显的先抑后扬作用。第一阶段,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竞争力,出口增长的45.69%是由价格竞争力拉动的,拉动效应为958.860万美元。第二阶段,市场竞争力效应变为负值,导致出口减少-127.08%。此阶段,由于没有管控好要素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中国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30%—50%,尤其表现在第四类和第一类农产品的出口上。第三阶段,中国农产品在蒙古国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优势逐渐上升,对出口的贡献率达到6.02%,特别是第四类和第一类农产品,它们的价格竞争优势显著。第二类农产品在2004-2008和2015-2018年间其出口价格竞争力效应都为负,说明此类农产品因价格高出口竞争优势不足。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0-2018年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借鉴并运用郑学党和庄芮修正的CMS模型,对影响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表明:

在2000-2018年间,中国对蒙古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出口结构效应的贡献位居第二,相比之下,价格竞争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波动较大。

分类别来看,第四类和第二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引致效应最大,四类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效应和价格竞争力效应均不稳定,波动较大。从近四年的出口增长来看,第二类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效应最强,第四类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效应最为显著。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为持续扩大中蒙两国贸易规模,逐步推进农产品贸易平稳健康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跟踪蒙古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出口结构

蒙古国内市场需求变化是中国对蒙古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中蒙两国在继续强化各自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应快速准确地了解对方的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产品出口的品类、数量和金额。为及时、准确地获知对方的市场需求信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设立农产品出口促进协会。长期延续性地对两国农产品需求、消费种类、消费倾向等内容进行市场调研,搜集市场信息,定期整理、汇总、分析中蒙两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量,消费偏好,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等,建立协会、企业、政府与海关的信息交换、沟通网络,及时传递、交换信息,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指导方案。二是定期举办中蒙两国农产品展会、交易会、合作论坛等。为出口企业和出口市场提供对接平台,沟通合作意向,释放政策信号,及时了解掌握消费动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良性发展。

(二)拓宽中蒙两国合作领域,夯实贸易基础

中国向蒙古国出口的农产品,以粮食、谷物、畜产品、蔬菜和水果为主,这5类的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5%以上。出口种类偏向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风险,贸易稳定性大大降低,加剧了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困难,对中蒙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对此,中国企业应该时刻关心并关注蒙古国宏观经济形势,加强蒙古国农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渐进地适时增加出口农产品种类,降低对蒙古国农产品出口的不稳定性。同时,应充分发挥蒙古国畜牧业资源富足的优势,结合中国较先进的畜牧业养殖技术、深加工方法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在肉类产品加工、包装、标准化牧场建设、牲畜品种改良、饲料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夯实贸易基础,推动中蒙两国贸易迈向新台阶。

(三)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中国对蒙古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数仍是一些初级产品,像蔬菜、水果和谷物等。虽然出口量较大,但是单价低、附加值低,价格竞争力极弱,一旦国际市场上有价格更低的相似农产品,进口国立马调转方向,改变进口渠道,因价格冲击带来的风险等级特别高。因此,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抓现有规模,要保持并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规模;二抓精、深加工,鼓励出口企业加大农产品的精细化生产和深度化加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三抓出口产品质量,建立食品安全评估体系,农产品溯源制度,接轨农产品国际认证,构建中蒙两国食品安全长效合作机制。为实现中蒙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健康、积极的快速发展,长期来看,必须积极提升自身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中蒙蒙古国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问陕西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