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成长还是关注安全:教师影响课堂参与度的机制研究

2021-06-10萨茹拉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参与度焦点调节

萨茹拉

(内蒙古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当前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呈现出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和成长心态的培养,建设项目学习、任务学习、案例学习等教学模式。而这些教学模式重视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贡献。然而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国学生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对于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为教学环节重点问题。

本研究重点探讨面对面的师生互动情境下,以教师的用语和行为策略为分析层面,探讨了教师在课堂组织中的行为模范、任务介绍和反馈风格评价三个维度的行动策略。这方面以往研究包括提问策略[1],学习任务介绍[2],称赞方法[3],反馈风格等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内在动机理论,根据某一策略是否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分类为积极或消极策略。进一步,积极策略往往与积极参与相关。例如,支持学生自主性的用语和行为能够提高参与度。而消极策略与消极参与相关[2]。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义务、责任、安全”的策略其实是教师常用的策略之一。例如,强调学生积极承担责任,强调学生关注细节避免犯错等。讨论这类策略时,以往研究中的分类方式就不再适用。本研究采用调节焦点理论的视角,把学生动机都从单个维度上的“积极-消极”,变成两个独立的维度——关注成长或关注安全。在这种分类体系中,每个学生都同时具有安全和成长两个维度的目标,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关注的程度不同。本研究发现,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个体的情境性促进焦点或防御焦点都能显著提高参与度。但是,于此相应的两种教师策略的效果却不同。促进策略显著提高了参与度,而防御焦点策略则没有提高学生参与情况。本研究构建了以学生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调节焦点为中介变量的教师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模型,通过影响机理分析,探索了这一差异。

一、相关研究综述

参与(Engagement)指个体积极投入任务的行为强度和情绪质量[4],包括行为和认知层面,并伴随着积极情绪体验。课堂积极参与表现为: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且更努力更坚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参与发言、讨论互动、较高的说话声音和主动性等。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学科层面、学生个体层面以及课堂学习情境层面[5]。课堂学习情况层面由教学内容要素、教师要素以及学生群体要素构成。本文重点探讨课堂学习情境层面社会化互动中教师的用语和行为。以往研究主题包括提问策略[1],任务介绍方法[2],有效称赞[3],反馈风格等。

这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课堂情境,对案例教学等其他情境下的探索较少。案例教学情境下,主要为描述性探讨或影响因素研究。Austin(2002)根据在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经验和思考,对教师案例讨论的组织提供了描述性指导。国内学者,卢小丽和武丽慧[6]研究了影响案例教学的因素,提出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主要为两类。一是案例教材本身是否新颖、典型和能够指导实践;二是利于沟通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相比而言,教师的用语和行为层面的研究对教学实践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一)学习调节焦点:关注成长或关注安全

本文引入领导力的相关研究,解释教师对学生主动影响的努力和手段。调节焦点理论是动机方面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在研究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尤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很好的解释力。该理论由Higgins[7]提出,认为个体有两种目标指向行为:基于成长需求的促进型调节焦点和基于安全需求的防御型调节焦点。根据来源,调节焦点可以分为特质性调节焦点和情境性调节焦点。前者是个体的习惯性倾向,受性格和早期经历影响;而后者指个体的心理状态,受到情境诱发而产生。

调节焦点理论应用在课堂情境下,从学生的角度即学习调节焦点。学习调节焦点指学生在课堂上对待学习活动的目标定位——关注安全或关注成长。高促进调节焦点相比高防御型调节焦点意味着学生更关注正面结果的最大化,而不是负面结果的最小化;更关注希望和抱负,而不是责任和义务。学习调节焦点属于情境性调节焦点,会受到教师的影响。

两类调节焦点都有可能正向与学生的成绩和参与度相关。但两者的影响机理不同。促进型调节焦点更关注高绩效,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更长久地坚持,从而提高任务绩效。而防御型调节焦点更关注责任和义务,关注达到工作要求和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结果,从而提高任务绩效。有些研究进一步把成绩分成创新绩效和安全绩效,促进型调节焦点正向影响创新绩效,而防御型调节焦点有助于提高安全绩效[8]。因此本研究推测,促进型焦点更可能提高开放性学习任务中的表现。

(二)提升课堂参与的两种手段:促进焦点策略与防御焦点策略

调节焦点理论应用在课堂情境下,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时可能传递出两种不同模式的信息:一类信息是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想的、未来的你们”;另一类信息唤起学生的义务,“你们应该去做或者不做”。引入领导力研究成果[9],我们把教师的第一类行为定义为促进聚焦策略,即传递出促进型调节焦点倾向信息的行为;第二类行为定义为防御焦点策略,指传递出防御型调节焦点倾向信息的行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教师的焦点策略(促进或防御)与学生参与度相关。

假设1a:教师促进聚焦策略与学生参与度相关。

假设1b:教师防御聚焦策略与学生参与度相关。

具体而言,教师的焦点策略由行为模范、任务介绍和反馈风格等三个方面构成[5](见表1)。

表1 教师的课堂策略分类

1.行为模范:学生会模仿教师个人的焦点类型。教师展示自身努力进取的个性以及对本学科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成长。也可以展现自身谨慎、追求细节、遵守规则等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安全避免犯错。

2.任务介绍:教师介绍学习任务时的言辞越是聚焦于理想,构造“获得-无获得”情境,越可能激发学生的促进型焦点;言辞越多地聚焦于责任、义务和精度,构造“损失-无损失”的情景,越可能唤起学生的防御型焦点。

3.反馈风格:促进焦点策略使用“表扬-没有表扬”方式,即学生表现好时表扬,其他时候没有表扬。而防御型调节焦点策略强调使用“惩罚-没有惩罚”的方式,在学生表现糟糕时批评和惩罚,没有犯错就没有惩罚。

(三)学习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

教师焦点策略中传递的倾向会唤起学生相应的学习焦点倾向。例如,教师的情绪反应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表现得越促进型焦点倾向,对于学生良好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喜悦,学生也会表现得更促进型焦点。而若教师表现出更多的防御型导向,对学生不礼貌或不良好的行为表现出更大程度的恼怒,学生也会表现得一样,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体验。随后,学生被激发的学习调节焦点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任务选择、创造力以及课堂参与度。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学习调节焦点中介了教师焦点策略对课堂参与度的影响。

假设2a: 教师的促进型焦点策略会唤起促进型学习焦点,进而影响参与度。

假设2b: 教师的防御型焦点策略会唤起防御型学习焦点,进而影响参与度。

课堂互动不仅涉及师生互动,也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集体参与。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个体的调节焦点,还能激发学生群体共享的调节焦点。这是一种群体氛围,指群体中的个体感受到的群体其他成员的焦点状态[10]。可以分类为促进型氛围和防御型氛围。促进型氛围中,学生关注积极目标,愿意承担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勇于创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利于沟通的氛围。而防御型氛围中,学生更关注消极目标,关注各自的安全。本研究引入群体层面的调节焦点作为中介变量,与个体调节焦点共同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假设3:学生群体共享的调节焦点(促进/防御氛围)中介了教师焦点策略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假设3a: 教师促进焦点策略唤起促进氛围,进而影响参与度。

假设3b: 教师防御焦点策略唤起防御氛围,进而影响参与度。

图1 教师焦点策略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了学生自我汇报的课堂参与情况,对教师形象、用语和反馈风格的感知以及课程其他相关因素。收集到235份有效问卷。被调查学生中男性占比25.5%,女性占比74.5%;本科生占比91.9%,研究生占比8%。该研究涉及到课堂互动,被调查学生可能来自同一班级一同上课,但仍可采用个体层面的数据结果[11]。

目前高等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课堂上教师都积极干预学生的参与情况。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采用各类案例教学的课堂情境。被调查课程重视采用各类案例,教师重视学生参与度为特点。通过让学生回顾符合上述特点的某一课程,并回答后续相关问题。被调查课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人力资源本地化案例、学前儿童行为矫正、民事诉讼案例研习、创新创业管理、管理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英语口语、管理研究方法等75门课程。其中,必修课占比67.8%,选修课占比32.2%;专业课占比74.9%,其他课程占比25.1%。学生回顾了案例在课程中起到的作用。其中,“支持观点式”案例占28.9%,“提供场景式”案例占25.1%,“应用练习式”案例占26.0%,“贯穿全过程式”案例占18.7%,其他案例占比1.3%。

(二)变量测量

参与度的测量。采用了Jang 和Reeve在2005年开发的学生自我汇报问卷。该问卷获得的数据与视频录像课堂现场并评分的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12]。该问卷采用7维Likert量表,包括4个题项,每个题项以“在此课程学习过程中”为开头,包括“我注意力集中”“我非常努力”“我尽可能地学习更多”以及“我非常享受上课过程”。

学习调节焦点的测量。采用了Neubert等[11]编制的问卷,共18个题项。本研究对该量表进行了情境上的修订,以适合学习场景。促进调节焦点的测量包括 “‘提升自己’是我选课时考虑的重要标准”“为了得分,我愿意主动发言,主动当组长等”等,共9个题项,α为0.870。防御调节焦点的测量包括“‘容易及格,拿到学分’是我选课时考虑的重要标准”“课上发言时,我担心回答错误或显得自己比较傻”等,共9个题项,α为0.911。

群体氛围的测量。本研究根据Kark和Dijk的研究,采用学生个体所感知到的上课班级的整体动机状态测量了群体氛围[13]。班级整体处于关注成长的状态“同学们都积极地表现自己,希望获得个人成长”,或处于关注安全需要的状态“同学们都担心回答问题错误”。

教师焦点策略的测量。采用了尚玉钒和李磊[9]在文章中构建的问卷。并通过因子分析剔除了不适应学生场景的一个题项(起初的“Ta经常激怒上级领导”,即修改后的“Ta经常跟学生起冲突”)。最终的问卷,教师的促进型行为测量9个题项,效度α系数为0.945;测量题项均采用“给我上这门课的老师”为题干,促进焦点策略包括行为模范,如“Ta喜欢使用创新的方法”等3个题项;任务介绍,如“Ta经常使用‘加分’‘奖励’等词汇”“Ta经常说‘你们很优秀’”等3个题项;反馈风格,如“Ta能给我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等3个题项。防御型调节焦点的测量9个题项,Cronbach α系数为0.876。具体而言,防御焦点策略包括行为模范,如“Ta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办事”等3个题项;任务介绍,如“Ta经常使用‘必须’‘应该’‘不能’等词汇”等3个题项;反馈风格,如“Ta的批评,让我们感觉到可能会挂科”等3个题项。

四、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焦点行为策略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不同类型学习焦点如何影响参与度(见表2)。根据数据结果,学生的促进焦点(b=0.413, p=0.000)和防御焦点(b=0.268, p=0.000)都有可能提高参与度。

其次,我们分析了教师焦点策略对参与度的影响(见表2)。教师促进焦点策略正向影响(b=0.728,p=0.000)学生参与度,即假设1a成立;而教师防御焦点策略对学生参与度没有显著影响(b=0.11,p=0.808),即假设1b没有得到数据支持。这意味着,促进焦点策略比防御焦点策略更有效果。这与以往研究发现一致。以往研究发现,学生们在任务被描述为重要的或具有挑战性的时(促进成长),相比任务被描述为容易的或好玩的(避免失败),更容易产生热情。

表2 学习调节焦点和教师焦点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回归分析

(二)教师的促进焦点策略以及影响机制

在讨论完“教师可以主动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后,我们继续讨论教师影响学生参与度的途径,即“如何”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梳理,我们假设了两种途径个体学习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和群体共享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

首先,我们验证第一种影响途径——个体学习调节焦点的中介效应,假设2a(见表3)。促进焦点策略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度(b=0.731,p=0.000)。我们继续探索其影响机制。教师的促进焦点策略可以唤起学生的情境性个体促进型焦点(b=0.414,p=0.000);学习促进型调节焦点正向影响参与度(b=0.548,p=0.000);教师的促进焦点策略(b=0.656,p=0.000)和学习促进型调节焦点(b=0.182, p=0.006)和一同影响参与度,且均显著。总结而言,学生个体促进型调节焦点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其次,我们来检验第二种影响途径——群体共享的调节焦点的中介效应,假设3a(见表3)。促进焦点策略可以唤起学生群体共享的促进型调节焦点(b=0.723***, p=0.000);共享促进型调节焦点正向影响学生参与度(b=0.527,p=0.000);促进焦点策略(b=0.577, p=0.000)和学生群体共享的促进型调节焦点(b=0.214, p=0.006)共同影响参与度,且均显著。总结而言,群体共享的促进型调节焦点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表3 教师的促进焦点策略的影响机制——学生个体防御焦点和群体防御焦点的中介作用

(三)教师的防御焦点策略以及影响机制

这部分,我们讨论教师防御焦点策略以及其影响机制。首先考虑个体学习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见表4),假设2b。教师防御焦点策略会提高学生的防御型学习焦点(b=0.246***,p=0.000)。教师防御焦点策略(b=0.174**,p=0.006)和防御型学习焦点(b=1.711***, p=0.000)分别正向影响参与度;当两个变量同时进入模型时,前者影响不显著(b=0.051, p=0.415),后者依然显著(b=0.499***, p=0.000)。因此,对于防御焦点策略,学生个体防御型调节焦点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其次考察防御型群体氛围的中介作用(见表4),假设3b。教师的防御策略提高群体防御焦点(b=0.844, p=0.000)。但是,群体防御氛围对提高学生参与度没有显著影响(b=0.041, p= 0.356)。这意味着,触发群体防御氛围并不能带来更多地参与行为。

表4 教师的防御焦点策略的影响机制——学生个体防御焦点和群体防御焦点的中介作用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探讨课堂互动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尤其在互联网线上教学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面对面课堂的作用也值得深入讨论。本研究提出以学生的调节焦点为中介变量的教师影响学生参与度的模型。采用学生自我汇报法,收集了教师行为和学生参与度数据。数据结果显示,教师通过采用促进型行为策略——展示自己的学术热情、创新特质、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的传达、“奖励-无奖励”的反馈风格等,激发学生的成长性需求,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而防御焦点策略的影响有限,不能明显提高学生参与情况。目标-路径激励理论可以支持我们的结论,即重复强调学校或课程已经明确要求的学生义务等行为会让学生感到不被信任。

本研究结论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有如下启示。

第一,促进焦点策略相比防御焦点策略更有效。教师应多采用促进焦点行为策略。尤其在案例型课堂中教师更应该主动管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贡献程度。

第二,加强班级氛围建设,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营造群体氛围来增加教师的影响力。比如,目前我国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的杰出教师邢以群老师在教学组织中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建立同学之间通过“微笑、点头、鼓掌”行为提供互相支持。

第三,教师应谨慎采用防御型行为策略。防御焦点策略涉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策略,如“作业不交的话,会影响成绩”,“签到三次不到,不能参加考试”此类用语,强调“挂科”的威胁等。研究发现,这些用语或反馈风格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猜你喜欢

参与度焦点调节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焦点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