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亲密:虚拟应用中偶像与粉丝新型关系研究
——以“Lysn Bubble”为例

2021-06-05付可欣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偶像会员

□ 付可欣

一、问题缘起

移动互联网技术全面到来之前,偶像保持着距离感和神秘感,是粉丝远观膜拜的对象。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偶像工业的蓬勃,粉丝拥有了更多与偶像互动的机会,从受众粉丝转为互动粉丝①,逐渐占据平等甚至主导地位。Lysn Bubble是韩国S.M.娱乐公司推出的一款粉丝与旗下偶像互动的新应用,粉丝通过购买指定偶像的门票来获取偶像发送的文字、照片、语音、视频等消息。该应用广受各国粉丝追捧,上线一个季度的销售额就达到2400余万元人民币。与传统的社交平台不同,Lysn Bubble以偶像与粉丝间的亲密交流为主题,制造了一场拟态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强调关系双方互相依赖的程度(凯利,1983);狭义往往局限于恋人或夫妻之间(基希勒,1995)②。吉登斯更详细地分析了亲密关系,强调亲密关系的平等、关爱与尊重③。国内对亲密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方面,与媒介、亚文化等相联系的研究更多将亲密关系作为一种思考视角,如胡春阳(2012)提出了手机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延伸补偿作用。朱丽丽(2017)将亲密关系放在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中观察,提出“拟态亲密关系”的概念。严婷(2019)以“一周CP”为例,将目光聚焦在社交媒体中青年群体亲密关系的建构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偶像与粉丝间的关系变得密切又复杂。偶像随时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粉丝也能更亲密地感受偶像,两者间建构起一种虚拟的亲密关系。本文试图以创造偶像与粉丝互动新形式的应用Lysn Bubble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及文本分析方法,探讨Lysn Bubble通过哪些手段制造拟态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逻辑。

二、Lysn Bubble对拟态亲密关系的多重建构

(一)展现偶像 “后台”生活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前台”指表演者依照一定角色规范、在观众面前表演时所采用的场所,“后台”则相反,是与表演者扮演角色不符、隐藏在幕布之后的场所。对于偶像来说,脱离聚光灯与相机后的地方可以称为“后台”。过去偶像的“前台”与“后台”界限分明,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公众视线渗透进“后台”中,偶像也开始有意识地呈现部分“后台”生活给粉丝。

Lysn Bubble就以线上聊天为卖点,购买门票的粉丝可以接收到任意时间偶像发来的消息,生活内容占绝大多数。因该应用消息的隐私性,本文选取某一订阅量较高的偶像为例,以A为代称,分析其2020年12月间发布的共180条消息。

从表1中可看出,Lysn Bubble向粉丝展现出偶像部分的“后台”面貌,如“吃饭了吗”“今天天气真冷”“早点睡吧”,具有强烈的生活参与性。此外,窥视心理也使粉丝乐意去了解偶像生活的隐私层面。

表1 A于12月发送消息统计

生活化的消息构造了偶像与粉丝间“平等、关爱与尊重”④的拟态亲密关系。它虽然依附着移动互联网,是刻意营造并想象出来的,但语言的随意性和内容的生活性无形中拉近了偶像与粉丝间的距离,加深了粉丝对偶像的好感。

(二)模拟 “一对一”聊天

准社会交往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唐纳德·霍顿提出,描述观众对媒体人物的一种心理关系⑤。准社会交往是虚拟、单向的,因媒体人物展示的信任感和不断地自我表露,这种关系还会持续增强。观众通过观察和自主解释媒体人物的外表、手势、声音、对话和行为,感到自己与媒体人物密切相连,就像亲密的朋友一样⑥。在被引入新闻传播学后,准社会交往理论更多用于分析粉丝与偶像或名人之间的关系。伴随粉丝文化和偶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偶像逆向贴合粉丝想象的趋势,握手会、签售会等形式花样百出。它们主动回应“准社会交往”的想象、强化粉丝“忠诚度”,从而刺激粉丝经济的发展。

Lysn Bubble正是迎合了这一趋势,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想象的真实性。聊天界面上,Lysn Bubble模拟通讯应用的聊天对话框,呈现出“一对一”的聊天效果,偶像仿如粉丝现实中的友人;对话称呼上,应用自动将偶像消息中对粉丝的泛指替换成用户昵称,营造出偶像认识、关怀对话另一方的粉丝个体甚至进行日常互动的假象;消息阅读上,Lysn Bubble设置好偶像已读/未读消息的标识,既提升聊天回应感,又使粉丝体会到偶像的真诚,调动起参与积极性。

Lysn Bubble满足了粉丝“现实中我与偶像也很亲密”的想象,将这种准社会关系“合法化”,并运用到偶像工业的生产环节中。订阅Lysn Bubble后,无论何类粉丝都能通过极具现实感与代入感的聊天对偶像进行解读与幻想。传统准社会关系理论中,粉丝单方面维持着梦境,Lysn Bubble却展现出不同样貌,偶像方的主动引导与公司的配合都彰显出这一想象合法性的扩大。

(三)强调订阅用户的身份特权

社会认同理论,指个人认识到自己属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认识到作为该群体成员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⑦。当个人将自身定义为特定群体的成员时,他们会将这一身份融入到自我概念中,并对所属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和维护。粉丝群体因抱有共同的维护目标、强力的情感联结而产生了类似家族的身份认同感。订阅Lysn Bubble的用户作为整个粉圈中的一部分,在使用应用服务的同时也日益认可并维护自己所享有的特权,提高了归属感与成就感。

为了提高订阅用户的身份特权,Lysn Bubble对消息流通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与限制。作为平台,Lysn Bubble首先对版权进行格外明确的要求。除了在官网中强调应用信息的私密性,在服务条款中Lysn Bubble还禁止会员向外界“复制、传输或分发‘公司’创建的文本、脚本或图形”,从规章与法律上保护了会员特权。这成为订阅用户身份的保护伞,使其在归属基础粉丝社群后,逐步建立起身为会员粉丝的认同感。

在偶像方面,也时常突出会员粉丝的不同。偶像会刻意区别上传到其他平台和Lysn Bubble上的内容,与会员进行约定、传递暗号。仍以上文分析对象为例,12月发送的180条消息中就出现6次涉及会员特权的表述,如表2。偶像对会员身份的强调带给粉丝更显著的群体排他性与凝聚性。持续影响下,会员粉丝进行了自我身份的重构,更积极主动地划分会员边界,强化群体内部的联系。

表2 A于12月发送消息中维护会员特权的表述

在平台规范与引导下,会员粉丝群体也有组织性地展开维护活动。有关粉圈的研究中,粉圈明确的组织系统和强烈的情感煽动力屡被提起。粉圈中存在数量极少的“小团体”,他们制定圈内的规则机制、策划与偶像相关活动,动员着量级庞大的普通粉丝向共同的应援目标努力。为响应Lysn Bubble对版权的要求,以“小团体”为首的粉丝在互联网上查找、搜索相关侵权内容,进行劝告删除或举报。“小团体”不断强调Lysn Bubble消息内容的独有性和付费的自豪情感,渲染着会员粉丝的优越氛围。综合作用下,这部分粉丝满足于作为会员粉丝群体的一员,融合了版权保护者、普通粉丝、消费者等多重身份。不仅如此,会员粉丝还成立Bubble消息讨论群、制定群内新的管理规则、创造区别非会员粉丝的术语与符号,再强化身份认同感,继续支持所属群体与偶像。

三、Lysn Bubble中拟态亲密关系产生的底层逻辑

(一)用户:替代性满足心理激发追星欲望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替代性满足心理,他认为当人们对原初对象的欲望因受到阻碍而无法满足时,就会寻找一个接近原初对象的替代品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⑧。“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而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实现,一个与未被满足的现实的关联。”⑨

粉圈中类别繁多的粉丝——“女友粉”“妈粉”“事业粉”……产生原因就包括粉丝的情感投射和自我需要。吴炜华(2020)研究“女友粉”时指出,“‘爱豆(偶像)’是‘女友粉’族群在探寻自身性别身份、消费性别符号的大众文化生产过程中的最初客体。”不同粉丝间差异的本质就在于欲望和想象的迥异。或是现实孤独焦虑,或是渴望爱情亲情,抑或追逐事业成功,空缺的心理促使人们成为粉丝,又不断驱使粉丝追求与偶像更频繁地互动与接触。

粉丝填补欲望的心理与Lysn Bubble特性相契合,生活化的语体、聊天化的界面、独一无二的称呼等饱含对粉丝强烈的吸引力,它们能够填充粉丝的想象语料库,助力粉丝更真实、沉浸、满足地筑建幻想场景,充实欲望空洞。

(二)明星:印象管理完善人设

“人设”指“人物设定”,从漫画人物角色设计发展而来,近年来扩展到形容偶像明星的形象定位。“人设”的出现与欧文·戈夫曼的印象整饰理论相贴合,即个体采用各种方式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偶像明星通过把握观众需求心理,创造多层“面具”,为了维持下去而不至于“人设崩塌”,需要偶像精心整理话语文字、行为动作,使人设深埋在观众心底。

Lysn Bubble给偶像明星提供了更多元的完善人设方式,貌似在展示后台生活,实则这层后台也是精挑细选而来。偶像明星把握粉丝审美取向而塑造人设,更能吸引粉丝投入充沛炽热的感情。为了将这一情感热潮推得更猛,偶像明星利用如Lysn Bubble等的新平台,突破距离界限,向粉丝发送几经修饰的内容。无论真情假意,偶像都展示出亲切、礼貌等不同性格,向粉丝展现其所渴求的内容与人物形象。以偶像A为例,偶像A的人设是唱歌水平高、脾气好、人缘好、关心粉丝的“温暖”型,对应在Lysn Bubble中,该偶像经常发送唱歌音频、队友合照、与粉丝聊天等消息,完善巩固了人设。粉丝需要、偶像给予,两者互动补足,不断为这场盛大的虚拟梦境供能。

(三)平台:偶像工业以经济利益为本

传统偶像产业的盈利方式较为单一,商家及偶像处于旧式的中心地位:粉丝“捧”商家,而非商家“追”粉丝。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之日韩偶像产业影响的扩大,偶像产业日益拥有了完善系统的体系。从正规挑选、培养偶像,推出五花八门的“吸粉”方式,到多元盈利结构,偶像产业完成了向“工业”的蜕变。实质上,偶像工业之所以如此蓬勃地发展,甚至创造出追逐“流量”的新型经济模式,根源驱动力始终落在商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之上。粉丝不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左右偶像的发展。情感是维系粉丝消费的纽带,热情是驱使粉丝行动的能源。商家想要紧跟产业发展、赚取足够利润,因此各式各样的盈利方式随之出现。

Lysn Bubble背后是韩国“三大”经济公司之一的SM娱乐,该应用瞄准粉丝精神与情感的诉求,以制造粉丝与偶像间的拟态亲密关系而刺激粉丝持续消费——每月几十元就能“收到来自偶像的私密、有趣的信息”。利用粉丝与偶像的情感联系,Lysn Bubble开发粉丝喜爱的功能,使其“为爱消费”。Lysn Bubble取得成功后,其他知名娱乐公司纷纷加入该行列,推出类似产品。这一盈利方式,助力粉丝编织幻想,增强虚拟的亲密关系,使粉丝积极自愿地以金钱换取这场梦境。

四、结语

愈发成熟的偶像工业使偶像入侵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不用说对粉丝生活的强烈影响。粉丝从单纯对偶像的崇拜发展到与偶像关系的跨越,日渐增强的拟态亲密关系无疑成为偶像工业盈利的新锚点。

Lysn Bubble的崛起是粉丝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偶像管理人设的需要和商业资本步履不停的综合结果。该应用极尽可能地模拟现实人际间的亲密交往,突破以往偶像与粉丝双向交流的阻碍、主动满足粉丝的虚拟幻想,将这一准社会关系“合法化”。这类虚拟应用既充实了粉丝对感情,尤其是爱情的渴望,又缓解了粉丝现实的焦虑孤独,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粉丝的生活质量。但不容忽视的是,Lysn Bubble所制造的亲密关系仍然是“类乌托邦”的,美好、虚幻,也更不会成真。它消除了建立一段真正亲密关系所需的人际互动,弱化了现实生活的“痛感”,更容易使粉丝沉浸在人造梦境中,与现实关系脱轨。等到真实生活的波动如警示灯般迫人清醒后,徒留给粉丝的是与现实的疏离和人际关系的沉寂。真正持久存在、能够实现人与社会良性交往互动的亲密关系,仍然是基于现实生活的。

注释:

①艾漫数据&微博:2018粉丝白皮书 [EB/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2018-12-23.http://www.199it.com/archives/811475.html.

②孙小博.亲密关系成长性、依恋风格以及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③④[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陈永国,汪民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9,248.

⑤HORTON D,WOHL R R.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J].Psychiatry,1956,19(3).

⑥Rebecca B.Rubin,Michael P.McHugh.Development of parasocial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1987,31(3).

⑦Tajfel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⑧[美]C.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M].陈维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1.

⑨Freud.Creative Writersand Day-Dreaming[J].Collected Papers,1927(04).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偶像会员
大众偶像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会员之窗
偶像报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出卖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