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6-03张婷婷

关键词:出血性基线溶栓

张婷婷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泰州 225300)

出血性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发生的脑内出血,出血位置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血脑屏障受损有关,轻型表现为无症状,仅可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中型表现为原有症状和体征未缓解或加重,出血性转化属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的危急并发症,可影响溶栓治疗的结果,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状况[1-2]。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且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按照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未发生组(50例)和发生组(30例)。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此研究。纳入标准:配合度较高,依从性良好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者;非脑出血患者等。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合并严重的免疫系统、造血系统性疾病者;有静脉溶栓禁忌证者;合并颅脑肿瘤者等。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头颅CT或磁共振、血糖等基本检查,给予经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广州铭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50001,规格:1.0×10 E7 IU∶16 mg)静脉溶栓治疗,0.9~90 mg/(kg·次),先予 10% 剂量 1 min 内静脉推注,剩余的剂量持续静脉滴注1 h;用药期间与用药24 h内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心、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并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基线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早期CT改变、基线血压、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溶栓时间(DNT)等。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发生组患者的年龄、早期CT改变者占比、基线血压、空腹血糖、NIHSS评分均高于未发生组,DNT长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影响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0岁、早期CT改变、溶栓后24 h内的基线收缩压≥ 180 mm Hg(1 mm Hg=0.133 kPa)、基线舒张压≥ 100 mm Hg、空腹血糖≥ 11.1 mmol/L、NIHSS 评分>8 分、DNT>3.5 h 均为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不良的危险因素(OR=2.361、2.115、2.284、1.887、2.012、8.174、2.238,均P<0.05),见表 2。

表2 影响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其属于慢性颅脑血管病变,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进而产生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4]。因此及时确定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中统计了80例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患者的年龄、早期CT改变者的占比、基线血压、空腹血糖、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与王慧云[5]研究结果相似。年龄越大,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脏器功能越差,恢复难度越大;DNT过长,导致患者的脑血管闭塞时间延长,降低溶栓治疗的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6]。基线收缩压与基线舒张压过高可导致患者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进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最终可破坏血脑屏障,增加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NIHSS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其内容包括上、下肢运动、意识水平等10项,总分为4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研究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出血性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7]。空腹血糖水平过高可导致毛细血管基膜增厚,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且可加重血小板黏聚,导致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严重影响患者脑血管损伤后的恢复。DNT>3.5 h,可致患者脑血管闭塞时间延长,溶栓治疗效果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需及时治疗[8]。

综上,年龄≥ 70岁、早期CT改变、DNT>3.5 h、NIHSS评分>8分、基线收缩压≥ 180 mm Hg、基线舒张压≥ 100 mm Hg、空腹血糖≥ 11.1 mmol/L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以通过治疗前的严密检测,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进而降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脑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恢复。临床上可扩大样本量对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出血性基线溶栓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高度角对GNSS多系统组合短基线RTK影响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GNSS 静态相对定位精度分析与比较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校准方法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GAMIT10.71解算GNSS长基线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