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2021-06-02赵丽丽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成因建议

赵丽丽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控股企业向着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在市场化经济的洪流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国民经济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国有控股企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迈进,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着引领作用。但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一直因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效率低下而饱受争议。如何在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更好实现国有控股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国有控股企业在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引发了诸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因此,文章将站在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视角,从财务风险管理入手,揭示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控股企业的相关建议,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国有控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国有管理体制、强化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国有控股企业也陆续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管理,以及对内构建更加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和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推动国有控股企业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国有控股企业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财务作为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成果最终反映,通过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更加直接的揭示和反映出企业管理问题的重点,通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实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质量。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

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即财务风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每时每刻都客观存在的,不会以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能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尽量降低风险,但却无法完全避免风险;二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运用,再到资金的积累和资金的分配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项生产活动之中,随之财务风险也产生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三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同一条件下,或在同一时期内可能产生风险也有可能不产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无法预知并使之有效避免;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财务风险与收益损失程度成正比例变动,承担的风险越高相应收到的收益或遭受的损失也会越大,伴随风险所产生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无法预见,既然风險产生的结果具有两面性,那么就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收益性,而降低损失性。

因此,面对财务风险的特性,企业如何降低风险,将风险程度把握在合理可承受范围内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将传统的财务记账工作剥离出来,或通过加强业财融合、全面预算管理等手段,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增强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水平。

二、国有控股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国有控股企业的设立多是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期间,由国家的机械工业部发展而来,并随着改革开放后逐步投向发展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也正是由于国有控股企业特定历史形成的原因,国有控股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财务战略思维,多采用传统思维定位财务工作,财务仍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末端,保障服务被动接受,并没有参与到决策经营全流程中去,缺乏对财务管理的全局统筹和主动作为,财务风险缺乏管理和控制,增大了公司的风险水平。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切经营、筹资、投资活动都离不开资金。资金在企业运营流转过程中,往往受企业管理水平和对方主观因素影响,出现流动性降低、支付能力减弱、偿债能力下降等表现,特别是一旦遇到企业管理人员投资决策失误更容易引发重大的财务风险。针对所在行业国有控股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现状,暴露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财务风险问题。

(一)非主业投资,加大财务风险

企业投资可以为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项目投资时限较长、涉及金额较大,由此带来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往往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投资风险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也是最大的,一旦发生一项投资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更严重的将会造成企业破产清算。

随着国有控股企业发展,经营范围不断的扩大,曾一度导致国有企业下属股权接连出现亏损,国资委也早在2006年《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资本,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实行依法转让”,要求国有企业清理退出非主业。与此同时,在国有控股企业内部监管也发现项目投资存在的巨大风险,相应通过企业治理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起项目投资管理的严格约束和管理。但仍存在部分国有控股企业投资非相关行业,由于缺乏对投资项目的合理预判和有效风险评估,最终导致投资收益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出现进退两难的境地,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投资损失,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二)资产负债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

国有控股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背景,拥有较强的资金偿债能力,受到各类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青睐。相较于非公有制企业或中小企业来说,国有控股企业无论在筹资方式、金额,还是期限、难易程度来说,都具有显著优势。在各类筹资方式中,债务筹资相对成本低、手续便捷、不影响资本结构的优点,随着国有控股企业规模近年来的不断扩大,债务筹资规模也在逐年攀升。根据国资委对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70%的考核要求来看,部分行业的国有控股企业指标不容乐观。

对于银行金融机构来说,为控制贷款风险往往通过流动资金贷款形式放贷,而针对某一项目的中长期专项贷款审批困难,所需时限也较长,往往项目中后期才完成项目贷款审批,迫使企业也更倾向于借入流动资金贷款用于中长期项目的投资。企业无论在贷款形式还是贷款期限均与实际项目严重错配,大量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去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和中长期项目建设,财务风险显著提升。在项目建设后期又需要通过流动资金贷款的借新还旧来满足项目资金需要,导致债务需求也越来越大,企业背负大量债务利息,使企业的净资产报酬率大大降低,而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上升,提高财务杠杆率,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职能后置

在传统观念中,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绩效考核目标的提高都是依靠生产经营或市场业务部门去实现的,財务部门更多是作为一个资金收支、记账管理的服务保障部门,并没有更多的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这就导致财务部门在公司的预算管理、筹资计划、资金使用、投资决策等方面话语权较小,财务管理工作形式大于实质,管理浮于表面,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把控风险作用。虽然近些年来国有控股企业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业财融合等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在本质上并没有扭转对传统财务的思维定式,重业务轻财务现象在国有企业内仍然存在。在注重结果和时效的观念下,不得不说市场的扩大、业务的发展带来的效益增长更加快速、直观,而通过财务管理要效益这种方式实现的周期长,收效并不明显,因此财务管理依然无法发挥把控企业经营风险作用,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国有控股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成因

(一)缺乏战略思维的落地

国有控股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规划和计划,定期编制企业的五年规划、三年滚动计划和年度预算,目的是长短期相结合,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和经营目标。但实际工作中,企业在编制五年规划时偏重宏观战略思维,往往缺乏严密的落地体系及层层分解,导致规划仅停留在纸上;而计划的编制偏重微观经营目标的设定,为企业短期内发展目标设定标准。在规划与计划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两者相互脱节。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筹资、投资时,更加关注经营计划指标的实现,也会出现企业重大投资与规划相背离的现象,容易造成企业发展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国有控股企业的长远高质量发展。

(二)企业管理风险性意识不足

国有控股企业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责任,但也正因如此,使得国有控股企业市场化程度不足,识别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在“走出去”项目中收益无法达到预期,甚至引发重大的财务风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要求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增强专业性和抗风险能力,2015年央企合并首单落地,整合后的央企无论在资产总量、产业结构上都更具优势,但还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增强识别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赢得高效益。

(三)内审监督机制发挥作用不够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监督控制体系,应独立于经营管理之外。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国有控股企业对内控审计职能定位缺乏认识,或认识流于形式,忽视内控审计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无论在治理结构、人员配备及权责分配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内控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财务部门,虽然具备较强的财务专业知识,但在内控专业能力和职责独立性方面不足,无法在战略执行、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做出独立的职责判断,导致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不能及时修正、完善。

四、完善国有控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

国有控股企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拥有庞大的管理体系,财务风险意识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发生较大的改变,但逐步培养全员树立财务风险意识还是必要的。风险管理不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人可以实现的,需要全体员工肩负起风险防控责任,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管理人员要带头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遵守并维护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作为财务管理部门人员,更要加大对财务风险方面的宣贯力度,争取财务主动权。适当情况下,也可通过纳入公司绩效等方式,鼓励全员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风险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执行氛围。

(二)提升财务管理全流程化

首先,预算管理方面,国有控股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通常只是财务一个部门参与,应坚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落实落地,促进各业务部门参与度,做到“无预算不执行”倒逼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其次,日常经营方面,事前合同签订,事中资金筹集使用,事后绩效评价,要充分发挥财务参与管理、控制风险的作用,达到全员重视财务风险的目的;最后,融资筹资方面,企业的融资规模、资本结构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合理的融资不是一味地从属于投资项目安排,应该从企业整体把握财务风险的“可控性”,在事先确定的“可容忍”财务风险水平内去确定融资规模,并以此来合理制约投资规模的过度扩张,避免因投资引发的财务风险。

(三)健全完善企业内控机制

为确保财务管理有效性,离不开监督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执行。首先,建立有效的制度流程,保证全体员工在监督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其次,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对于企业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合理化建议,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再者,设置过程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于项目投资、资金管理等涉及企业重大风险点事项,注重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不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最后,提高内控工作的参与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在企业内部定期开展内控风险检查,采用交叉互检方式,增强部门间的业务了解及风险识别能力。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

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更多的融入到生产经营、产品制造、企业管理、风险控制各个环节中,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加速带来各产业的升级改造。信息化相对于人工能够更加严格、精准、高效,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激发企业活力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提前进行预判,分析财务指标,辅助管理人员提高决策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关键性财务风险指标设置红线预警,实时监控风险状况,及时提出风险处置举措,降低企业风险发生概率,提升管理效果,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语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控股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勇于自我革新,继续完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参与市场化水平,更好的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从容应对国际风险挑战,推动国有企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引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付保.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0):51.

[2]鲍燕.基于国有企业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分析[J].纳税,2019,13(22):99-100.

[3]王文庆.试析国企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2019(33):64-65+67.

(作者单位:中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财务风险管理成因建议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策略探究
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策研究
基于内控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初探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