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思想

2021-06-02杨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铜镜

杨华

摘 要:纵观我国的发展历史,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物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不仅是因为铜镜的现实作用和实际效益,更是因为我国的古代铜镜中蕴含道家的思想和文化。在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铜镜的具体规格、形状都产生了变化。尤其是铜镜的背面,其纹理更是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成为反映当时人们审美能力和信仰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汉代,我国的铜镜制作与使用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道家思想和宗教文化在铜镜的背部纹理中显现。研究这些铜镜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知晓当时的风俗文化,进而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代;铜镜;道教思想;东汉铜镜

铜镜作为我国古代的艺术品,不仅能够表达创作人的创作理念,更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风俗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在我国,人们通常会将一些难以理解或是信仰的事物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作为古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铜镜在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当着一个载体。从目前我国已经出土的铜镜文物看,汉代的铜镜是数量最多的。由此可见,汉代的铜镜发展速度较快,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汉代铜镜背部纹理和框架纹路极具特色。研究这些纹路和纹理,能够更好地掌握当时的风土人情。以下便通过分析东汉铜镜的方式,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和发展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展开具体研究。

1 道教铜镜的发展历程

在了解道教铜镜发展历程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其本质思想是無为而治、顺应自然。而作为道家的进一步延伸,道教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道教存在的意义,即追求长生,这同样也是人类最为常见的愿望。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铜镜作为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影响了铜镜的纹饰、纹理和纹路。前起春秋,后至明清,铜镜上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我国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并且由于朝代的不同,铜镜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铜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较为简单、轻巧,整体精致。而到了两汉时期,道家铜镜发展步入了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铜镜取代了简单轻巧的铜镜,丰富、奇异成了整体的特点。道教铜镜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两汉时期,这主要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和遵行黄老(黄帝和老子)的思想,进而使道教铜镜在两汉时期得以发展。再到三国魏晋时期,这是道家铜镜发展的短暂衰落期,此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道家铜镜步入了停滞期。往后的隋唐,道家铜镜更加明艳、辉煌,整体大气,可谓富丽堂皇。道家铜镜在两宋期间向着委婉、纤细的方向发展,辽元则偏向于粗犷。直至明清,因玻璃镜子出现,道家铜镜逐渐退出了历史。

2 东汉神人车马镜分析

在道家思想中,一些道家神话故事和传说是确保人民信仰道家的关键,同样也是道家铜镜制作的关键素材。在我国古代,许多神话故事和道家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时期的铜镜有着不同的神话素材和表现形式,其代表的含义和蕴藏的深意不尽相同。比如说东汉神人车马镜(图1),这个东汉时期的铜镜有着不足1厘米的厚度和将近20厘米的直径。从形状上看,铜镜整体呈圆形,有四个乳钉,分别装饰在纹饰的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东王公、西王母和两组马驾车图案。一侧,东王公正襟危坐,头上戴冠,神态端详而温和,身侧有身负羽翅之人站立。另一侧,西王母雍容娴雅,目光如炬,仪表端庄,整体给人一种不怒而自威的感觉。其余两组马驾车的图案,拉车的马雄姿飒爽,车上的挂饰仿佛随骏马而飘曳奔腾起来,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动态感。再从整体构图来分析,无论是人物的勾勒还是骏马的绘画,都有十分严谨的感觉,人物的表情和马的身姿非常具有代表性,让人望去不觉心生崇敬,仿佛置身于镜中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铜镜中,两位仙人和羽人都是道家的神话元素。作为两汉时期的女仙首领,西王母是汉朝信仰的主神之一。通过研究历史发现,两汉时期对西王母这一仙人角色的崇拜近乎疯狂。西王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的西山经之中,书中形容西王母形如人,蓬发,拥有豹子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齿,最喜欢长啸。根据道家的基本理念,西方为金,故西王母也被称作为“金母”。而道家阴阳平衡的理念,倡导的是两性相克、东西平衡。若只有西王母的话,就打破了道家的阴阳平衡。因此,身居东方的一位男神—东王公应运而生。同理,东方为木,故东王公也被称作为“木公”。在神话故事中,东王公的职责与西王母类似,不过掌管的是男仙。《神异经》中记载,东王公身长一丈,头发是白色的,形似人、面似鸟而尾似虎,坐骑为一头黑熊。按道理说,《山海经》早于《神异经》,所以西王母应早于东山公。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男权思想,所以铜镜中东王公占据主位,并有羽人立于身侧,而西王母则占据次位。除了因为古代封建男权思想,这样的排位也与道家学说有关,道家思想认为男性为阳,居于东方,而女性为阴,理应居于西方,此所谓阴阳平衡。

介绍完东王公与西王母,再重点介绍一下羽人。在两汉时期出土的铜镜文物中,羽人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通常来说,羽人是通过线条规划的,灵动的线条使羽人更加生动、形象。在两汉时期的书画作品中,羽人则是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以夸张的形体和具象的人物轮廓出现。从神话传说看,羽人是带有翅膀的仙人,同样是道家学说中主要的仙人之一。古时候有羽化而登仙一说,这也是道家道士追求的终极目标。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羽人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春秋左氏传》中记载,在少昊出生的时候,有凤凰前来贺喜,为了纪念这种神物,少昊所统辖的地区将会飞并且带有羽毛的动物称为鸟。由此可见,古时候人们对会飞的动物有着先天的好奇和后天的敬畏,这也是道家道士追求羽化而登仙的主要原因。《山海经》中记载,羽人身居东南,人形富羽。相似的内容还可以从《楚辞》中探寻,羽人,飞化升仙者也。综上可知,两汉时期认为羽人与仙人是直接相关联的,铜镜中出现羽人也是因为人们对神仙较为向往和企慕。两汉时期铜镜中出现的仙人还有皇帝、赤松、南极老人等,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道家神仙的崇拜和对长生的向往。

3 东汉龙虎瑞兽画像镜分析

东汉龙虎瑞兽画像镜(图2)与前文的东汉神人车马镜一样,也属于东汉时期,现藏于杭州博物馆。不过相较于神人车马镜,龙虎瑞兽画像镜更厚、更长。从铭文上判断,该镜的产地应在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这类铜镜通常是在东汉兴起并发展的,诞生的时间比神人车马镜晚。研究东汉的历史不难发现,自王莽乱政之后,汉室大统终在公元25年由刘秀继承。但是由于常年的战乱,一些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下,并定居于江南一带。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江南一带从人烟稀少发展为人口聚集地,到了东汉末年,江南一带的人口甚至超过了百万。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铜镜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其需求量和制造量开始增大。并且江南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铜矿资源,为铜镜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原料。《会稽志》中记载,铜山位于浙江省淳安县东南方向29千米之外,曾是越王勾践的炼铜场地。《越绝书》中记载,若耶(今浙江绍兴市南)之溪可出铜。由此可见,江南一带古时候就有非常丰富的铜矿资源,这也为江南一带铜镜的制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龙虎瑞兽画像镜的纹饰雕刻技艺为高浮雕,整体图案非常具体明显,有着非常直观的视觉体验。其主题纹理主要围绕龙、虎、羽人、马等元素展开,构造大气并且华丽。镜面的纹饰为龙,作为我国的瑞兽,镜子上的龙有着健全的身体,整体呈行走状,表情犹如金刚怒目,威猛可畏。而这类铜镜大多有同样的特点,即龙居左、虎居右,中为天柱。并且这种类型的铜镜在东汉中期应用最为广泛,在东汉晚期步入鼎盛。居左的龙和居右的虎与道家的思想息息相关,强调的依旧是两者的平衡。不过不同于龙纹的是,虎纹有具体的描绘对象,老虎是真实存在的,在描绘虎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艺术加工。并且虎纹不单单局限在铜镜的绘制上,青铜器和剑鞘等艺术品上都可能刻有虎纹。这主要是因为虎纹的寓意较好,所代表的含义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风俗演义》中记载,虎为百兽至尊,善搏斗。根据史料记载,人皇伏羲曾将虎作为天子图腾,直至秦汉才有真龙天子这一说。由此可见,虎纹的寓意是非常吉祥的,不仅具有保障自身不受邪佞侵害的含义,还具有消除灾患的象征。

从道教思想角度出发,龙虎的含义可以从《周易》中进行研究。《周易》中记载,龙承云,虎承风,所以虎纹也有着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在道家思想中,龙生在火中,虎潜于水里,两者代表坎与离。《易经》中有“潜龙勿用”四字,实际含义就是让人愉悦的事情要积极去做,反之则要主动避让,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后汉书》中记载,汉代将虎绘于门上,用来消除和震慑魑魅魍魉之徒。在道家的文化理念中,龙和虎是道观的门神,能够辟邪祛秽。所以将龙虎绘制在铜镜上,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除了龙与虎之外,东汉时期的铜镜上还会出现其他的瑞兽,比如朱雀和玄武,这同样也是道家文化的实际体现。道家思想文化中有“朱雀玄武顺阴阳”一说,反映的是不同瑞兽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保护人类。再比如说瑞兽辟邪,从字面意思就知道是保护家室不受侵犯的瑞兽。除此之外,还有虚、飞廉、独角兽等,都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铜镜中常见的瑞兽。

4 汉镜中存在道教文化的原因

通过前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汉代铜镜上,道家文化和神仙瑞兽是很多的。究其原因,离不开汉代的社会发展背景和时代发展趋势。西汉末年,汉元帝刘奭和汉成帝刘骜荒于酒色,为人懦弱,使皇权旁落,狼心狗行之辈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秉政,汉室衰微,汉统衰落,宦官当政,后宫酿祸,国家动乱,年岁岁凶,四方祸起,外敌扰攘。并且在西汉末年,高居庙堂之上为官的是朽木,身处殿陛之间食禄的是禽兽,社稷化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百姓民不聊生。與此同时,自然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各种天灾接踵而至,使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急剧动荡。在这样的天灾和人祸影响下,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仙,进而靠信仰来维系生存的希望。西王母等神仙成为底层民众的精神支柱,加之阴阳五行、黄老之说的广泛流行,使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成为人们所向往、所接受的存在。就比如说,当时人们认为西王母有长生药,人吃了能够不老不死,这个药物还有祛灾避祸的功效,是带有神性的。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没有局限在昆仑这一小地方,而是可以随时随地上天下海的全能神仙。其生活也不再是简单的仙人生活,更像是王公贵族们的生活,如弹琴、歌唱、下棋等。在艺术加工下,有的版本甚至将西王母与东王公描绘成一对恩爱的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由此可见,这种思想是结合实际生活而展开的,现实情况依旧是神话故事的基本依据。道家思想融入铜镜之后,这样的神仙生活仿佛在切身体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神仙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铜镜是道家思想和道教理念很好的载体。纵观历史的发展不难得知,中国古代人民寄希望于神仙,寄希望于瑞兽,不仅体现出人民淳朴向上的积极姿态,更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通过研究我国古代铜镜中的道家思想可知,人民是天真的、善良的。在汉镜的纹理中,一笔笔的勾勒,描绘出了一个人们向往的神话世界,不仅表达了对生的向往,更是通过铜镜寄托了对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颜珏.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思想—馆藏东汉铜镜鉴赏[J].赤子,2019(15):262-263.

[2]李郅强.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J].收藏界,2007(5):106-108.

[3]孙磊.中国古代铜镜中道教因素的流变—以纹饰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5):60-61.

[4]姚香勤,饶胜.馆藏铜镜装饰中的道教文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20-22.

[5]刘宁.谈馆藏中国古代铜镜的专题陈列[C]//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1999—2008):第4册.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铜镜
铜镜,映照历史光芒的收藏品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古代的铜镜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