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养栏中秸秆供应方式对肥育猪尾部损伤、秸秆利用率和猪舍卫生的影响

2021-06-02张穹奥兰可心郭雅欣崔茂盛

猪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尾部猪只猪舍

张穹奥 ,兰可心 ,郭雅欣 ,崔茂盛

(1.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384;2.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3.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0)

猪这种动物具有高度活跃性,大部分活动时间用来探究周围环境、寻找觅食和睡觉的地方。在单调的猪舍环境中,猪无法表达它们的这种自然行为,它们的探索兴趣会转向围栏和其他猪,导致猪只咬尾行为的发生。咬尾是指1头猪啃咬另1头猪的尾巴,结果造成动物福利的降低,引起被咬猪疼痛,影响猪的健康、生长和生活福利,是环境应激和探索行为表达未得到满足的表现。猪场管理中采取断尾措施可以将猪咬尾发生率降至最低,但欧盟已立法禁止(Council Directive 2008/120 EC)该措施的应用,而且断尾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了在猪不断尾的前提下减少猪的咬尾行为,猪的自然行为需求必须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

防止猪咬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供秸秆以满足猪对环境的探究需求。据报道,若完全满足猪只探究行为,每头猪每天大约需要提供500 g秸秆来拱食。但较少的秸秆量(每头猪每天10 g)也可以减少咬尾的发生。使用秸秆的一个潜在缺点是与目前的养猪生产体系不太兼容,例如难以在漏缝地板上提供大量秸秆,提供秸秆降低了栏舍卫生状况等等。人们以前的研究表明,在秸秆架子上提供秸秆供应并不会降低猪舍卫生状况。

文章旨在探讨能否通过在秸秆架上提供秸秆,满足肥育猪的探索性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猪只咬尾现象的发生。为评估部分漏粪地板在现代养猪生产体系中的功能,文章还研究了提供秸秆供应后对猪舍卫生、秸秆利用率、猪尾损伤和尾巴生长的影响。推测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地面提供秸秆饲喂方式相比,利用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的猪将拥有更高的秸秆利用率,秸秆架也能够在饲养中提供更多量的秸秆。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与畜舍

研究在瑞典西南部的一个商品猪猪场进行。试验猪为长白h约克夏(TN70)和汉普夏公猪的杂交后代,所有试验猪均未断尾。公猪在出生后第一周内接受无痛去势(0.3~0.5 mL Lidokel-Adrenalin vet®, KELA N.V , Hoogstraten,Belgium)。仔猪在大约5周龄时断奶,并移到断奶栏开始育肥。每组中的猪只在饲养过程中是固定的,除非因为偶然事件,如移出患病猪等,在育肥全程都提供秸秆。

试验用育肥猪(n=459)进行,体重从30 kg时饲养到120 kg。试验猪按体型大小分类 (将最大和最小的猪分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某组中一些猪被过度饲喂的可能),分成42个栏。每栏有10头(n=4,1.05 m2/头)、11头(n=37,0.95 m2/头)或12头 猪(n=1,0.87 m2/头)不等,地面为部分漏缝地板(单栏总面积10.49 m2,漏缝面积2.68 m2)(图1)。每栏的长边上有一个3.4 m长的喂食槽,在漏缝地板区域有一个乳头状的饲喂器。通过自动饲喂系统(第12周前每天饲喂4次,第13-14周每天饲喂3次)饲喂以谷类为基础的液体饲料。每天对猪进行检查,并对实心地面部分进行人工清洁。

由于猪只没有耳标,因此每周2次使用喷漆(PORCIMARK®marking spray,Kruuse,Langeskov,Denmark)进行手工标记,以跟踪每头猪的情况。猪背上标有1-3条绿色、蓝色或红色线条(见图1)。每栏有1头猪没有标记。

图1 围栏设计,包括秸秆架的位置

1.2 试验设置

除了通过在地面上提供秸秆(猪只地面拱食)或在秸秆架上提供秸秆(猪只秸秆架拱食)之外,其他饲养管理方式相同。在日常管理中,带秸秆架的猪栏每天都会重新补充秸秆,最多可装44 L(大约3.2 kg)秸秆。没有秸秆架的猪栏每天提供大约25 L的秸秆(大约1.8 kg)。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猪舍位置的影响(局部气体环境),备用猪舍配备了秸秆架或在地面上铺了秸秆。使用的秸秆架来自JYDEN (JYDEN, Saeby, Denmark,art. No. 3620-2012),并用有机玻璃板进行了改装 (长50 cm,高50 cm,宽21 cm;条距30 mm)(图2)。

图2 从JYDEN (3620-2012)改装而来的秸秆架。秸秆架通过夹子固定于围栏壁上

每天都有新秸秆供应,管理员会在提供新秸秆之前评估剩余秸秆(即地面或架上秸秆)的数量(表1)。如果秸秆架是满的,就不会再提供新的秸秆。

表1 用于评估地面和秸秆架上的剩余秸秆的评分系统(修改自Pedersen等2014)

每天通过记录猪舍清洁次数进行评估猪舍卫生情况。在提供秸秆之前,管理员会根据需要进行人工清洁猪舍,即从地面上清除被污染的秸秆或粪便。

尾部损伤评分。每周(共14次)对猪的尾巴进行评分,通过触诊并在个体水平上评估尾巴长度和尾部损伤(表2)。严重跛行、不愿站立或不愿使用四肢承重的猪被评为跛行。所有的评分均由同一个操作员进行。

表2 用于评估尾长(L0-L2)和尾部损伤(D0-D4)的评分系统

1.3 统计分析

记录结果传输到Microsoft Excel中。使用SAS 9.4 进行分析(SAS Inst. Inc., Cary , NC, USA)。使用PROC MEANS和PROC FREQ对尾部损伤、损伤程度和剩余秸秆量进行描述性分析。

尾部损伤:由于损伤评分结果不呈正态分布,所以在统计过程中要么评为确定的损伤级别,要么不评分。根据尾长记录损伤情况(L1-2 VS L0;L2 VS L0-1)和尾部损伤(D1-4 VS D0;D2-3 VS D0-1;D3-4 VS D0-2;D4 VS D0-3)。为分析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地面、秸秆架提供秸秆)对尾部损伤评分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PROC GLIMMIX)对每个性状(尾长、尾部损伤)建立统计模型。统计模型包括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地面、秸秆架提供秸秆)、时间(1-14周)、性别(青年母猪、去势公猪)以及饲养方式和饲养时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最小二乘法比较不同时间点的饲养方式及效果。

为分析尾部损伤程度和发展变化,计算了2个相邻测量值之间的尾部损伤评分差异(Differencedamage= DamageTimeXDamageTimeX+1)。然后分析Differencedamage值,以研究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对尾部损伤变化的影响。为分析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地面、秸秆架提供秸秆)对Differencedamage值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PROC MIXED)对每个性状(损伤变化)也建立了统计模型。为了研究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地面、秸秆架提供秸秆)对剩余秸秆量的影响,绘制了每个饲养方式组的平均剩余秸秆量随时间(生产天数)的变化曲线。

2 结果

在试验过程中共淘汰5头猪,其中死亡3头,2头猪因严重跛行而被移出。

2.1 尾部损伤

秸秆架提供秸秆试验组中平均3.7%(首次观察时为1.4%)的猪和地面提供秸秆饲养组中平均5.9%(首次观察时为5%)的猪尾长评分为1。两组试验中,每组最多有1头猪的尾长评分始终为2分。尾巴损伤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在第1次评分时大约有25%~30%的尾巴损伤,而在最后1次评分时尾巴损伤大约为55%~65%(图3a)。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和性别对尾部损伤和尾长没有影响,而时间对尾部损伤和尾长有显著影响(D1-4,P<0.000 1,D 2-4,P<0.0 0 0 1,D 3-4,P<0.000 1,尾部缩短P<0.000 1,图3)。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与时间对D2-4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P=0.002 2)。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与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D1-4也有显著影响(P=0.005 4),对于D3-4也有较大影响,接近显著水平(P=0.058 1),图3)。由于尾长得分为2(0.37%)或尾长得分为4(1.4%)的猪数量很少,因此不能进一步研究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对尾长为4或尾长为2的猪的影响。据猪场工作人员描述,在秸秆架试验组中有0.19 %的猪发生咬尾现象,地面饲养组中的比例为0.14 %。

图3 尾巴受损猪的百分比与时间(a-c)、尾巴缩短猪的百分比与时间(d)之间的交互作用

2.2 尾部损伤的变化

尾部损伤在评分之间的变化范围为-3到+3,但最常见的情况是,尾部损伤评分在两个相邻评分之间没有变化(图4)。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或性别对尾部损伤的变化没有影响,但时间(P<0.000 1)和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与时间的交互作用(P=0.014 4)有显著影响(图5)。

图4 在地面和秸秆架饲喂方式中,同一头猪在相邻两周的损伤评分中的差异。n=605 3

图5 地板和秸秆架饲喂中随时间变化的损伤评分差异(生产期间每周一次)。误差线是标准误差,可以直观的表现饲养效果。n=605 3

2.3 秸秆剩余量和猪舍卫生

剩余秸秆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研究开始阶段较高(图6)。在日常检查中,在秸秆架试验组中人工清洁量为1.8%,有12.3%的猪舍不需要增添秸秆;地面饲养组中人工清洁量为1.7%,不需要增添秸秆的猪舍为3.3%。在秸秆架试验组中不需要增添秸秆的主要原因是架子中的秸秆是满着的。如果不考虑由于秸秆架已满而未添加秸秆的情况下,不增加秸秆 (例如卫生问题)的百分比仅为0.64%。地面饲养组中,有4.3%的猪舍评分为0,14.3%的猪舍评分为1,31.8%的猪舍评分为3,14.9%的猪舍评分为4。在秸秆架试验组中,24.7%的猪舍评分为0,10.2%的猪舍评分为1,11.2%的猪舍评分为2,22.0%的猪舍评分为3,31.8%的猪舍评分为4。

图6 秸秆架和地面中秸秆剩余量的平均值和平均标准差, n=297 8

3 讨论

咬尾和由此导致的尾巴损伤与猪表达不充分的探索行为有关。众所周知,提供秸秆拱食可以满足猪的探索行为,以减少咬尾发生率。试验旨在探究是否能通过秸秆架提高秸秆的供应量,从而减少咬尾行为的发生。研究中没有设置纯粹的对照组”,即完全没有秸秆供应组。因为根据欧盟法令(Council Directive 2008/120/EC,1 Chap c 4)和瑞典国家立法(SJVFS 2019:20 4 Chap c 4),在猪饲养过程中必须提供其他物质以增加猪的福利。而且,猪在单调的环境中饲养会提高咬尾发生率,给猪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该研究表明,与地面提供秸秆饲喂相比,通过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对尾部损伤或尾部损伤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尾部损伤猪的数量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

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和时间之间交互作用表明,秸秆供应在某些时候对尾部损伤有影响。在生产初期(D1-4,Time 2,4;D2–4,Time2,4),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的猪具有较高的尾部损伤率,而在生产后期(Time>6),地面提供秸秆饲喂的猪尾部损伤率较高。尾巴状态通常在相邻的两个观察时间点(相隔一周)没有变化,但有时会有高达4倍的变化(要么从最严重的评分到未受损伤,要么反过来),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见。这也许暗示着咬尾损伤可以迅速变得严重(-4),但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在一周内愈合(+4)。然而该试验发现,尾巴损伤通常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这可能意味着咬尾的行为在该时间段内是持续发生的(即损害是持续的)。在目前的研究中,很少观察到严重的尾部损伤(评分4),而且大多数损伤不包括皮肤擦伤(评分1-2)。在该研究中,也很少观察到尾巴缩短,特别是严重的尾巴缩短。缩短尾巴是严重的损伤和组织丢失,这应该会进一步延长愈合过程。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仅仅是某个特定试验数据中咬尾量和尾巴损伤类型的反映。预防猪被咬尾的干预措施(如尾巴上擦焦油、提供额外的秸秆、非甾体抗炎药等)研究是否对减少尾部损伤有积极作用,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据推测,通过秸秆架的应用可以为猪只提供更多的秸秆,并增加秸秆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与时间互作效应显著,通过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的猪在生产初期(时间2-4)尾部损伤较多,而地面提供秸秆饲喂的猪在生产后期(时间6-14)尾部损伤较多。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在初期猪不习惯在秸秆架中拱食,导致秸秆利用率不高,未能满足猪的探索行为需求,因此出现了较多咬尾现象。在生产后期,随着猪开始拱食秸秆架上的秸秆,咬尾现象逐渐减少。在研究的最后两周,通过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的猪在尾巴上显示出较少的咬痕和损伤。这可能是因为秸秆架中的秸秆更容易被猪拱食,满足了猪的探索需求。当猪开始清空秸秆架时,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的猪比地面提供秸秆饲喂的猪将获得更多的秸秆供应,这意味着在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的猪比地面提供秸秆饲养的猪有更多接近秸秆的机会(25 L比44 L)。与地面提供秸秆饲喂相比,通过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中极端评分(4分或0分)的比例更高。这表明由秸秆架提供秸秆饲喂的猪要么根本没有拱食(得分0),要么清空了秸秆架(得分4) ,两种情况各占50%左右。由于在秸秆架组中没有计算掉落在地板上的秸秆量,因此当秸秆架清空后研究人员无法开展猪对秸秆的可及性研究。

猪饲喂过程中供应秸秆,特别是大量供应易导致卫生问题。在该研究中通过记录人工清洁次数来评价畜舍卫生状况,清洁工人每天都会记录地面的清洁状况。在两组试验中,人工清洁量非常相近(地面饲喂1.7%,栏上饲喂1.8%),说明秸秆供应方式对猪舍卫生没有影响,该研究中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喂方法并未造成严重的卫生问题。当猪舍内卫生状况较差时管理员会中断秸秆供应,在秸秆架饲喂中这种情况占0.64%(除去由于秸秆架太满而没有提供秸秆的情况),在地面提供秸秆饲喂中占3.3%。这进一步表明,无论哪种秸秆提供的饲养方式,秸秆都不会对卫生产生负面影响,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秸秆供应初期,猪不愿拱食秸秆架中秸秆出乎了研究人员的意料。因为所有猪从出生到整个保育和生长期都接触秸秆,因此猪应该是习惯拱食秸秆的,所以研究人员原以为它们会立即在秸秆架中拱食秸秆,出现这种不愿拱食秸秆的可能,是猪的空间感知较差的原因导致的。空间感知能力的进化在其他物种(如老鼠、蛋鸡)中有着大量研究。在老鼠上已证明环境复杂性越高,老鼠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强。在蛋鸡中的研究表明,在幼龄时栖息地的缺乏会造成雏鸡成年有更多的落地蛋和啄肛发生率,这可能是空间感知能力差所导致的,而及早接触栖息地可以减少鸡成年后落地蛋和啄肛等现象的发生。对于猪而言,在试验开始之前都是采用地面饲喂,除了乳头状饮水器以外,猪从来不与地面上其他东西互动,所以它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发育可能受到了限制。瑞典现行法律要求,例如,蛋鸡必须在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似的环境中饲养(SJVFS 2019:23 2 Chap,c 2),如在笼子中生长的蛋鸡应该被饲养在笼子里,以便让其能在生产环境中茁壮成长(SJVFS 2019:23 2 Chap,§2)。猪成功地学会了使用乳头饮水器,证明它们有足够的空间能力使用地面以上的设备。而该实验中猪不能立即学会使用秸秆架,这可能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时奖励和鼓励。空间学习一般通过任务或迷宫进行测试,动物在迷宫中寻找奖励。因为在空间记忆任务中,动物必须记住执行某一行为后能够获得奖励。如果最初猪不能从秸秆架上获得秸秆,那么可能会丧失再次尝试的动力。秸秆架与猪之间的高度关系也可能影响到猪对秸秆架的利用。在试验开始时,这些猪的体重约为30 kg,肩高约为44~47 cm。秸秆架安装在离地面约50 cm的地方,这意味着在生产初期,猪仅能与秸秆架的下部互动,这可能会降低它们从秸秆架中获得秸秆的兴趣。与学会使用乳头饮水器相比,猪只熟悉秸秆架,在一开始可能会带来更高的难度,因为乳头饮水器的设计很容易提供即时奖励(获得水)。此外,与猪只获得秸秆的动机相比,可以推测猪获得水的动机更高,特别是当猪不需要为了获得营养而拱食秸秆的时候。猪的空间感知发育和以往环境经验的影响,需要人们进行更多的研究,以确定是否应该在饲养期间提供秸秆架,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提供秸秆,以便提高猪对秸秆利用率。在试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猪对秸秆架存在陌生恐惧。秸秆架是在猪只进入畜舍之前安装的,整个畜舍对猪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研究人员没有察觉猪对秸秆架有任何特别恐惧。秸秆架里装满了秸秆,猪从出生起就习惯了秸秆,这应该对猪适应秸秆架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的秸秆提供饲养方式对尾巴长度没有影响,在两个饲养组中尾巴变短的发生率相同。这可能是因为观察出尾巴变短的猪总数太少,因此数据统计无显著性差异。在以前类似的研究中,猪尾巴变短也很少见。猪咬尾是一个多因素的问题,无论何种饲养方式,严重的尾巴损伤或尾巴缩短的情况都相对较较少,这可能与猪的饲养和管理有关。另外,现在欧盟猪的断奶日龄普遍较高,约为5周而不是3周,这可能对猪减少咬尾现象也有积极影响,此外猪群的稳定也较好防止了猪咬尾行为的发生。与全漏缝地板相比,部分漏缝地板能够较好防止猪的咬尾行为,因为在部分漏缝地板上猪可以戏耍地面上的秸秆,而且有更多的舒适躺卧区。总而言之,上述种种因素是瑞典养猪业成功减少咬尾行为的重要因素。猪只的饲养管理水平也与咬尾现象有关,如液体饲料和智能化饲喂等技术的应用等等。

总体而言,该研究中多数猪(开始阶段的20%左右增加到结束时的65%左右)均发现有咬尾损伤。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试验中观察到的大部分尾部损伤在生产中可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评分过程中,大多数被记为皮肤损伤(损伤评分为3和4)的尾部损伤包括长度小于5 mm的损伤,猪农或屠宰场不会将其记录为尾部损伤。猪场工作人员报告尾部损伤的比例很低,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瑞典屠宰场登记的尾部损伤的平均发生率约为2%。在屠宰场,当至少有一半的猪尾巴丢失或有明显的尾巴损伤迹象时,猪才会被登记为尾巴咬伤或尾巴受损。该研究中的损伤评分方案更详细,特别是对于较轻的损伤,提供了更全面的描述。在该研究中观察到的大部分尾巴损伤可能不会直接损害猪的健康或生长速度,但仍然是一种不良现象,应该采取防止措施。

4 结论

在猪育肥后期,与在地面上提供秸秆相比,在秸秆架上提供秸秆能够降低肥育猪的尾部损伤。然而,地面提供秸秆的猪在育肥早期尾部损伤较少。与生产后期相比,猪在生产初期不习惯使用秸秆架。猪开始使用秸秆架的时间与尾部损伤的发生率降低是一致的。在目前的养猪生产系统下,使用秸秆架可能是一种向猪提供更多秸秆的有效方式,并且不会影响现有的废弃物处理效果。然而,关于猪使用秸秆架能力的培养以及空间感知的发展,还需要人们开展更多的研究。

猜你喜欢

尾部猪只猪舍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江苏楼房猪舍臭气处理模式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夏季环境湿度对生猪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N的最大值是多少?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技术助力冬季养猪量价齐飞
海洋大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