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创新策略研究

2021-06-01张金梅闫婷玮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媒介融合

张金梅 闫婷玮

摘要:作为享有活化石美誉的文化遗产,粤剧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员和观众的审美意蕴交互传承,传播具有乡土题材的俗世之美与本土地域的独特风格的文化。本文从地域的思想观念、历史文化入手,在媒介融合视角下从传承保护等多方面对粤剧及其衍生文化加以研究,以求对粤剧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提供助力。

关键词:粤剧文化;数字媒体;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3

粤剧是岭南地方戏的代表,是地域文化活化石的体现,直观并集中地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思想观念和大众审美习惯,它是一种讲求“尚俗”艺术趣味的大众文化,“华丽风光”是它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点,粤剧艺术与文化的传播具有特殊的地域性风格,源自历史中的人口迁徙、生产技术提升、内地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等因素,此外,明清朝廷的政策对粤剧班的兴衰繁荣也有着重大影响。

基于地域文化传播的视角进一步解读粤剧及其衍生文化,对于全面系统地理解粤剧文化内涵有着积极意义。继承并发展粤剧及其衍生文化是保护岭南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内来讲,粤剧及其衍生文化的传播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更快更好地对我国岭南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对外来讲,粤剧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还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隐形推动者。

1 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粤剧及其衍生文化的研究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类是粤剧类别与其发展历史的梳理,这类研究多局限于资料性的整理研究。第二类集中在粤剧舞台表演的审美研究上,包括从戏曲服装装饰、舞美展现形式及审美效果分析,结合岭南地区文化对照粤剧方言动作等进行研究,侧重于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文化类的研究。第三类是粤剧文化进校园具体案例分析类,这种公益性质的文化传播活动主要在一些中小学与大学中进行开展。第四类是对粤剧某一剧目表演、服饰、舞美等进行设计分析及其再创新。第五类则是新媒体技术下粤剧及其衍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采用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进行研究。第六类是针对粤剧从业人员、戏迷受众、产业现状做呼吁保护类研究,提出的建议多存在假大空的问题,相应的措施较难落地。整体来讲,从传播视角审视粤剧产业,并利用媒介融合手段创新规划设计其产业链的研究偏少,对比其他剧种,如昆剧与京剧,粤剧的研究远远不足。

2 粤剧文化产业创新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给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机遇和挑战。粤剧这门传统艺术自成体系且规格完整、风格严谨,所以在传播上也需要相对完整的传播体系和相应的手段。粤剧的传播应以尊重粤剧的传播规律为前提,平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为重难点。首先,要不忘根本,立足长远。理解并尊重粤剧的发展传播规律,坚持以传承粤剧艺术、弘扬粤剧文化为目标,保持粤剧艺术发展和传播的完整性。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中重视内容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粤剧各个方面的制作水平,以保证所有的跨界合作都有专业人士参与并进行指导,真正做到有效创新传承粤剧。再次,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市场现状合理设置发行量、收视率等可量化性指标,以应对因盲目追求上级要求导致过度娱乐、低级炒作、捆绑销售等问题的出现。最后,互联网思维是传统文化保护及发展的大势,人才引进计划是粤剧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3 粤剧产业创新策略

3.1 粤剧团体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粤剧开始面临危机,引起社会关注,广东政府和粤剧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1984年的“红线女独唱会”,后来的“粤剧大师白驹荣诞辰100周年纪会”“纪念粤剧艺术家薛觉先逝世40周年演唱会”“纪念粤剧大师马师曾诞辰100百年演出晚会”“羊城国际粤剧节”,对粤剧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粤剧艺术得到一定的兴盛,传统剧目得以被挖掘、创新;优秀新剧目得到发展;青年粤剧人才有望成长;戏剧剧团体制商榷改革;各种艺术手法在继承中有所探索和创新[1]。

政府的积极鼓励与引导是帮助粤剧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导力量,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粤剧团体体制的落后使得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甚微。理清政府、剧团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重回粤剧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模式,是深化粤剧院团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粤剧生于大众就应回归大众,无论是空间范畴还是深层次的精神范畴,源于群众而回归群众才是留住人才与作品的核心。

政府主要履行在意识形态、财政预算以及内容审查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剧目的创作和选题还是由粤剧艺术工作者具体把握。粤剧从业者的大幅度骤降归根到底还是薪酬待遇的不合理,粤剧本就是萌芽于市井的民间文化,如若由观众根据接受度和喜爱程度划分演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可以激励从业者创作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感染力,并且达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高度。剧团属于非营利性机构,但剧团具有市场影响力大和传播性强的特点,使得其更应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必要时可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运营,这才能得以存活并继续发展。

政府通过制定创作奖励机制,鼓励开发与时代同步的创新型作品的演出、戏服舞美设计等类别的传播新渠道。目前来看,只要目标明确且计划实施得力的前提得到实现,那么传承和发展艺术的战略目标就极大可被实现,粤剧及其衍生文化必定得以发展。

3.2 保护传承艺人,引进跨界新生力量,数字化教学相助

近年来,许多粤剧老艺术家相继辞世,许多独创的唱腔、服装服饰制作古法以及一些经典粤剧桥段无法薪火相傳,这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如今,我们务必要把粤剧老一辈的艺人、匠人组织起来亲自演唱并把他们的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料妥善保存并加以运用,强化对粤剧老艺人的保护工作,创立现存粤剧老艺人的数字档案,收集他们所掌握的粤剧资料并加强对其的保护力度,以文字或图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为粤剧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储存了宝贵的资料。

人才的短缺是粤剧及其衍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缺陷,青年人才更是稀有物种,要想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就要加强粤剧青年人才培养和扶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粤剧及其衍生文化。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薪资待遇地提高,给足新人安全感,赋予他们使命感,这就是最有效的扶持措施。除此之外可以采用跨界合作这一创新发展方式,为粤剧文化吸收新的受众。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教育部门近年来开展的工作之一。粤剧进校园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欣赏粤剧的渠道,提高年轻一代对粤剧文化的兴趣。教育部门可以尝试把粤剧作为辅修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启发中小学学生对粤剧的兴趣,近距离了解甚至尝试粤剧表演能够让他们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高校聘请专业的粤剧演员进入校园,在校园举办讲座宣讲甚至进行讲课与示范,开展粤剧教学,让大学生成为粤剧传承的主力军。数字化教学的优势众所周知,数字化教学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能够有效节约学习成本,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进而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多媒体数字教学的普及等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在面对各学科和各年龄层的学生時,要根据他们的差异进行区分,可以在教育类小程序中加入粤剧设计因素,相关APP产品的开发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粤剧文化的兴趣。关于粤剧进校园的延伸探索作为系统研究,本文不再加以赘述。

3.3 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跨界合作,研发新产品

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从“戏曲”和“广播”结合到“戏曲”和“电影”结合又到“戏曲”和“电视”结合。传统的剧本和舞台传播给粤剧注入了时代气息,在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的当下,传统的体验方式、互动方式对于绝大多数的非专业观众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手段具备沉浸感、交互性、立体性等特征,超越了时空限制将真实的环境和虚构的物体实时叠加至同一空间,让观众拥有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沉浸式技术能拓宽粤剧的传播边界,为粤剧的传播提供更多途径[2]。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认知不断加深,我国尤为明显,当下IP产业的价值正在被不断发掘,由于戏曲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深厚,已然就是一个超级IP。近年来。戏曲频繁出现在电影、漫画、游戏、音乐等领域中,这些途径都是让年轻受众群体了解和传播戏曲的创新选择。大众追随最多的原创形象IP会成为最大传播源,由知名度和话题性超高的IP改编成的新戏曲作品也会吸引更多戏曲爱好者的关注。在作品创作方面按照强强联合的原则,开创新编戏曲剧目联合影视大IP出品的全新合作模式。目前,网游手游发展迅速且受众基数不断增加,与游戏合作也成为戏曲传播的新趋势,此举可大大提升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使戏曲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群体的喜爱。

戏曲的传播曾经主要依赖舞台、剧场等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出现,给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进行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戏曲文化传播,构建戏曲艺术的立体化传播模式。近年来,传统的电视节目纷纷尝试转变运营思维,将传统文化与竞演、选秀、游戏、真人秀等方式相结合,通过偶像影响力、IP影响力等吸引观众关注戏曲文化。例如,爱奇艺推出的国风音乐节目《国风美少年》,这是一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歌曲演绎为载体,用最年轻的打开方式开启新国风音乐的发现之旅,讲述国风少年故事的节目。节目拟邀三位明星作为新国风音乐发起人,在全国寻找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少年,并聚合行业顶级资源、金牌制作团队,与美少年们一起打造属于年轻人的“国风潮流”,邀亿万观众共同见证新国风音乐(偶像)的诞生。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中国传统艺术与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揭开了国风的神秘面纱,也让越来越多的“圈外人”感受到学习国风的乐趣。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偶像来推动粤剧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综艺节目或地方卫视的经典节目,利用偶像的影响力去普及粤剧文化。争取在各影视平台的各种综艺节目中亮相,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广和创新粤剧及其衍生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形象”。京剧的互联网跨界合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可以参照京剧创新性发展,举一反三地运用在粤剧的传承发展上。

3.4 树立品牌意识,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

岭南粤剧过去属于民俗文化,缺乏高雅气质,饱受官府排挤,仅在平民百姓集中之处演出,多为“红船”旅游的演出形式。现除去广东粤剧团等几个大型团体在剧院有固定演出,其他多为在特定景区和民间节庆时节进行商业性、娱乐性的戏曲演出。粤剧非遗旅游的创新发展能够改变其困境,促进粤剧非遗旅游的发展,从而进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多媒体互动与虚拟现实技术创新粤剧文化的数字虚拟和智能旅游产品开发,提高粤剧旅游的现代化和便捷度,实现粤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传承发展。

“文化产品的研发是博物馆衍生文化的传播功能、综合社会效益功能的重要体现形式,近年来也是博物馆产业发展中开拓的新领域。”[3]台北、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产业链的建立十分成功,两大博物馆从历史文化出发,提取相应的历史文化产品元素,加以创造性的设计改变与物质化方法,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实现系统化、规模化,呈现一系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具有历史痕迹的创意新产品,这是粤剧博物馆焕发生机的有力参照。

粤剧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首先需要从地域特色入手[4]。粤剧讲究具有民俗性的文化内涵,它的舞台表演风格体现出“绚烂华美”的艺术特点,其相关文创产品风格要保持其原有韵味,同时也要遵循实用性与趣味性原则,这样粤剧文创产品才能在保持自我文化辨认度的基础上具有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能更好地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成为增光增彩的一部分,粤剧及其衍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保护[5]。

4 结语

粤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粤剧及其衍生文化生存空间收缩等现实问题在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的趋势中更为瞩目。当今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发展以及文化消费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况和经济繁荣,但也对保持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平衡提出了要求,即要在尊重粤剧文化传播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偏好的粤剧作品及其衍生文化系列品设计,包容性地接纳更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同时通过培养粤剧相关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使得文化产业链形式的粤剧艺术系统性、广泛性得以继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罗嘉慧.审视粤剧——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J].艺术百家,2003(2):5-8.

[2] 何静韵.谈互联网对传统粤剧传播媒体的发展与继承[J].南国红豆,2001(4):22-24.

[3] 龙彦希.非遗文化下的产品设计路径分析[J].汉字文化,2018(08):63-64.

[4] 陈璇,王也.现代文创与苏州非遗传承的策略研究——以苏绣文创为例[J].时代经贸,2018(9):99.

[5] 陈春华.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当代戏剧,2011(4):24-26.

作者简介:张金梅(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与结构。

闫婷玮(1992—),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创意。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媒介融合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