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05-31桂兵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启示

桂兵

摘   要: 道德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有着深刻启示。其思想的主要特质,包括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劳动和劳动教育、注重通过多学科进行道德教育、注重公民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和各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并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广泛汲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有益做法。作为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用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为苏联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至今在世界各国教育界仍然富有极强的影响力。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有着深刻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是人性的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又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道德教育作为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1]“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情感”[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由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向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道德情感,道德观点或道德意识不仅不能形成坚强而响亮的道德言辞,也不能树立正确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更不能形成坚决而果敢的道德行为实践。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

2.注重劳动和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作用。他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中有很多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论述,曾经指出:“劳动带给孩子的愉快越多,就越能够珍惜自己的荣誉,越清楚在工作中自己所做出的努力、荣誉。劳动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它,孩子就会把自己看成集体的一员。”[1]在他看来,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他曾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能培養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1]劳动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信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过程中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的原则、方法、类别等,积极运用这套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具有劳动创造精神的建设者。

3.注重通过多学科进行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应当通过学习历史、社会学、文学而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爱惜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1]除了强调人文科学在学生正确信念形成方面的重要性之外,还肯定学习各门科学基础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他指出,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学习,逐步理解、认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不但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这样,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他还指出,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等科目的讲授过程,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4.注重公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主义苏联教育的总目标是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未来公民。德育的目的是要在未来公民身上培养公民品质和公民精神,他十分推崇对学生公民精神的塑造。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公民,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劳动态度及思想和道德——审美态度的第一个场所。如何在孩子未来的公民头脑里培养起一个公民、一个劳动者、一个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牢固思想核心,这是我们在教育工作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的最重要准则和主要尺度”[1]。

5.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自觉性。他曾写道:“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2](13-1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去走,把独立解题作为学生脑力劳动的基本形式,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指导学生在知识的“交集点”上寻找“可疑点”,通过“实际作业”“独立思考”,通过努力获取知识。

二、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继承和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而言,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118-119)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没有实践活动,人类将失去进化的潜能,社会将会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对事物、现实、人,只能从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中理解,而不能主观地、直观地理解。从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劳动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种实践活动既包括劳动,又包括社会公益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等。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强调实践活动在培养人和塑造人过程中的价值,常态化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要通过协作、互助等实践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责任感和美德,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自觉纠正失范行为,形成美好德行,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劳动教育,并出台了重要文件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年3月20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意见》精神,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思政学科以外的学科,同样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有助于人的道德教育;每门学科除了智育外,还有德育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各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充分利用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又不能忽视课堂。事实上,当前思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的最主要途径是课堂,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有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尤其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性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新时代背景下,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课堂。一,思政课教师要精心备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思考如何紧密联系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讲授、剖析。二,要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分析、体验世界,帮助他们选择符合个性的发展之路。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好课堂总结,实现价值升华。好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还可以对学生以后的行为实践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真正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要求,是善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教育,因材施教。人的身心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往往不同。尤其是在新的背景下,“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具体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善于紧扣大学生的个体特性,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素质精准施教、点滴指导。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经常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摸透“0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设计贴近学生的教育内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不断探索新的交流平台、渠道,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当常态化地深入学生群体,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方法对他們进行沟通与指导,同时告知辅导员密切关注,适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和矫正。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有着特别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经常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定期接受相关的心理咨询培训,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不断健全学生人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启示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