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1-05-30阮咏华

南北桥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核心素养

阮咏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基本内容上,也不能仅仅为了应对应试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佐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内涵,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要点,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在满足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更好地助推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16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讲述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等多种科学观念,让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与自己的人生生活相联系,切实做到学科的灵活运用。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未来的探索提供借鉴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探索适合自身的高效学习方法,不仅将历史作为一门应试学科,更应该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习惯,让历史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发展服务,促进学生综合层面的提升。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

首先,教学分离。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和核心所在,没有教师的参与,课堂学习将会是一团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情况下会无意识地将教师、学生、课堂进行分离,历史课堂就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历史教学就是让学生单一地了解历史。虽然看似“术业专攻”,实则违背了高中生的发展规律,长时间单一化的学习会降低高中生的学习效果,从根本上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中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成为潜在的学困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跟着教师的节奏走,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也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一般的一个原因。

最后,无法活用技能。活学活用才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由于教师教学分离模式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整合能力的缺失,很难将历史学习和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也无法将历史思想带入生活当中,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根本上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必须寻找一些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改善学生学习和应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学会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在高中阶段,随着学生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大,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采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在归纳和总结时,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梳理,学会知识之间的融合,并通过自身的思考探索其中存在的本质规律,这其实是对学生唯物史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也要做好对学生的审查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归纳总结的状况,保证日常教学的有序进行[1]。

例如,在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对课上所学的内容和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归纳整理早期国家形成的知识点时,学生要能够通过知识点看到其背后所体现的国家发展规律。从原始社会进入早期的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学生要能够在知识整理中发现历史的演变进程,并且结合自己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国家的发展形态进行一个梳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归纳总结的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要能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将自己在探索历史规律中所得到的有益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有效地结合并利用规律,让其更好地为当下服务。

(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因为在开展历史学习时,学生应当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对历史人物事件及意义作用等进行分析,不可站在后人的角度随意讨论。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在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同时也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在任何时候评价任何事件都应该结合特定的时间节点和环境背景等[2]。

例如,在学习第三课的内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当时众多国家并建立起封建国家?秦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都有哪些影响?对于秦始皇个人同学们都有哪些评价?”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思考相关的问题。对于秦统一六国建立起封建国家的认知,学生要能够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改革变法的状况进行综合考量。而对于秦始皇个人的评价,要能够做到辩证地看待。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事件分析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才能够对相关历史事件人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述的层面,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更历史化的语言进行书写表达,锻炼学生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文字功底。

(三)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进行史料佐证

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时候,要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呈现不同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对相关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搜集,借助自己搜集到的相关史料来佐证教材中所呈现的历史事实。这一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史料佐证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面对大量的史书材料要能够做到正确判断和认知,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求证工作,避免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出现知识混乱[3]。

例如,在学习第十六课“两次鸦片战争”时,为了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呈现一些影视资料,通过电影《虎门销烟》真实地为学生呈现林则徐所做的事情,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讲解结束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下搜集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并能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教材内容进行佐证和比对,自主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在不断的探索中对历史事件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在之后的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既檢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课显得过于枯燥、呆板和乏味,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课堂效果较差。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问答游戏等多种形式和学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历史解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课堂上做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能够主导课堂形式,在自主分析解释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建立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4]。例如,在学习第十九课“辛亥革命”时,在课堂讲解结束之后,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针对辛亥革命进行解释和讲述,讲出自己眼中的辛亥革命,要能够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有所突破,站在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将其深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辛亥革命发起的原因经过以及最后的成果,并且能够讲述辛亥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过程注重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的语言进行事件解释,而不仅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把辛亥革命当作一个考试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能够在进行历史论述的过程中把握其中的逻辑思维,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内化于心。让学生讲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对参与辛亥革命的人物的看法,从多个角度出发阐述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探索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五)讲述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课程的一个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国家发展的历程,能够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培养学生对于家国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够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5]。

例如,在学习第二十一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在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壮烈牺牲,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五四运动的继续发展;也可以为学生讲述陈独秀的革命故事,结合电视剧《觉醒年代》为学生展示在那个年代的历史现状和陈独秀先生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是怎样投身革命事业最后壮烈牺牲的。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能够更好地认可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历史贡献,肯定在党的发展过程中不少仁人志士所做出的的努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在课上让学生讲述所了解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了解学生对于党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讲解效率和深度,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诵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可以汲取经典中的营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德载物,立德树人。经过长时间在历史中的熏陶,学生会对历史中的文言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感悟能力也会提升,而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美感也不仅体现在文字上,吟诵的文章同样也是美感的一个方面。至于历史,本身就是语言在书面上的直接呈现,句式的不同,词语的增减,无不依赖于诵读的感受。如果不去诵读就会失去美感,只会让人越学越觉得冗长头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当学生诵读成一个调时,教师必须站出来引导学生: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思想、不同感情的文本需要用不同节奏、不同音高、不同音色的诵读加以演绎。教师也可以将其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能在诵读对象、诵读内容、诵读要求、达到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好充分预设,做到诵有所得,这个“得”指的是学生能否借助诵读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并且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进程中应适当增加范读、领诵和跟诵的比重,通过媒体技术或教师诵读对学生在诵读阶段的偏差进行规范,对其长处进行夸奖,对缺点进行指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七)教学诗意化,让学生享受美感

很多教师认为历史的教学需要将本篇文字的意思弄明白以及一些重点词记住就可以,但这会影响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让学生学得枯燥乏味,使他们感受不到历史的美和历史中的寓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本篇的大意以及重难点,为了应试教育改变原本很优美的句子,让人很难沉浸在学习历史的美好中,这就需要教师做出一些改变。

比如,教师在讲授历史的时候应该穿插一些故事,要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有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可以让他们用图片来表达,增加历史的诗意化,让学生享受美感,这样学习历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诗意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跳脱出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历史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实佐证、家国情怀等多种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不断探索教学,对课堂进行拓展和延伸,创新教学形式,将历史更好地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当下时代潮流相结合,为学生呈现更高质量的历史课堂。新时代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能够以史为鉴,才能够更好地开创未来。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推进教学形式的改革,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种目标,推动学生不断发展,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艳芳.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学周刊,2021(24):55-56.

[2]杨冬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初探[J].学周刊,2021(24):69-70.

[3]陈维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探[J].学周刊,2021(23):55-56.

[4]袁正敏.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7(09):171-172.

[5]潘明足.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北方文学,2017(05):162.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培养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