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人格:我们该如何“存在”

2021-05-30龚瑞峰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存在面具材料

龚瑞峰

【核心素养】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结合到作文命题,材料一般指向“健康人格”的自我认知、社会评价、人际关系、发展身心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等关系的认知,以及处理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能力。

【主题词解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丰富而多向度的存在。同样,人格的塑造也应是健康而全面的。当我们抛却偏狭,能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时,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健全的人格,首先在于全面地了解自己,包括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悦纳自我并超越自我;健全的人格,也在于不固守偏执的思想,能以全面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理性地评价他人与社会;健全的人格,还在于依循理法,各安其位,相处好自己与身心、他人、社会的关系。

【文题示例】

(2020年浙江省镇海中学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给自己戴上一副面具,想要遮挡住自己的羞涩与畏惧。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世上的人都拥有自己的面具,不仅用它遮住羞涩与畏惧,还遮挡了丑陋。

但慢慢地,人们开始惧怕面具,想换下面具,但又发现自己已经适应面具,无法再取下。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题】

材料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是“面具”。如果说,在论述过程中,直接以“纯真”“童真”“虚伪”等来代替中心词“面具”,偷换概念,或另起炉灶,那指定是离题偏题的。

作文题,首先是一道阅读题,读懂材料,“意在笔先”,方能切中论证的肯綮。这则材料,自然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具”的价值角度。“面具”有好的作用,“遮羞”;“面具”也有坏的影响,“遮丑”。二是对待“面具”的态度。人们“惧怕”面具,也“适应”面具。

再关注材料中多次出现的关联词——“但”。以一“但”字,把整个材料像链条般串起来,“面具遮羞——(但)面具遮丑——(但)惧怕面具——(但)适应面具”。

對应以上的串联,我们可以萌生出几个基本问题:

1.面具有什么好处?2.面具有什么坏处?3.为什么惧怕面具?4.为什么适应面具(依赖面具)?

这几个问题,正好指向了这篇文章该“写什么”。

【写作支架】

抽象话题如何“言之有物”?

这则作文材料,给出了直逼人性的话题——“面具”,意在让学生通过辨识“面具”存在的意义,来构建自身全面而客观的认知,逐渐抵达“健全人格”。在写作训练中,大部分同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抽象话题的切入感到束手无策。在阐述对“面具”的态度时,直接写“摘”“如何摘”,缺少对材料中矛盾心理的辩证思考。针对这一问题,给你支出两招:

1.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态:生活表现,褒贬各异

当一些抽象的概念,表现为生活中的具体形态,思考和谈论就有了抓手。在生活中,“面具”可以体现为有助益的载体,也可以表现为不良的形态。因此,“面具”一词,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中性词,它无所谓好坏,亦是一把双刃剑。全在于使用者的动机、目的是否纯良,也在于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否正向。躲在“面具”背后的人丑陋至极,还是我们自身容易对他人“恶意揣度”?“面具”背后的世界,孰真孰假,安可知?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面具”的本质,前提是要对其益处和弊端有所了解和阐释。如果阐述“面具”的良性形态,可以如是铺陈:

“面具”,对于变色龙、枯叶蝶而言,是它们应对险恶自然、躲避天敌求得生存的“伪装色”;对于艺术表现而言,是川剧变脸、日本能剧中角色所需的特征和“人设”;对于芸芸众生,它犹如“密码”,隐藏了不便言说的“隐私”和“秘密”,保护着我们不愿敞开在阳光底下的一隅“后花园”。(简要论述“面具”的好处,即在生物界、艺术领域、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要揭开“面具”的短处,或是探寻人们惧怕它的缘由,可以用现实中的事例论证,辅以原因分析:

在“面具”的隐藏和庇护之下,我们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然而,也因为遮蔽和掩盖了部分的真实,让我们无从看清这混沌的世界,真假难辨,以致人们也不自觉地对它感到惧怕。再者,人们惧怕“面具”,也还在于戴着面具生活,伪装自己,或多或少会给人增加负累。毕竟,不能本色示人,“逢场作戏”,总让人心力交瘁。倒不如“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所言,“真实使人自由”。同时,当我们戴着面具表演的时候,不免会担心和怀疑,对方是否也在用“假把式”来对待自己。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会扩散和弥漫,以致人人自危。更有甚者,躲在“面具”后面,不怀好意,密谋着一些不良企图。借着“面具”的保护,做出一些有违公序良俗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放纵了人性中的“恶”因子。(着重探究了人们惧怕“面具”的心理原因,在于自身戴上“面具”生活的辛苦,以及“面具”背后的信任危机。)

2.给陌生命题寻找亲缘关系:类比设喻,巧妙迁移

当觉得所给的命题或者关键词,比较抽象、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不妨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入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事件的发生,虽然有其特异性,但它们也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在其他领域,或许能找到与之相类似的情形,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案,在陌生中能找到“亲缘关系”。比如,下面段落在论述为何不容易摘下面具时,就采用了生活中最普遍的“密码”和“美颜”现象。

既然“面具”有诸多弊端,有人问,为何不摘下面具呢?其实,习惯了“面具”的使用,慢慢地,就黏合在了“脸蛋”上。就好比我们使用“密码”,习惯了密码的安全保护,于是数字、文字、图案、刷脸等各色密码升级,既快捷方便又能给予人一定的安全感。在功利虚妄的氛围中,“面具”就如玫瑰的花刺,蜜蜂的螯针,刺猬的铠甲,自带“趋利避害”的防备功能,战战兢兢行走社会,以求得一份“安全感”。再者,人在主观意识上就抗拒“丑陋”的真实。习惯了活在“美颜”修饰的世界里,就害怕接受满脸瑕疵的自己,觉得摘下“面具”的素颜世界太可怕,不敢悦纳社会的千疮百孔。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本身就自带“过滤”和“美化”的功能,或许这就是人性中具有“自欺欺人”基因的明证。(《随物赋形的“面具”》)

类似可参考的句式支架有: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

无独有偶……

就好像是……

生活中这类现象随处可见……

不禁让人联想起……

★标杆样文★

化装舞会的台前与幕后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二(2)班 潘星妤

纪伯伦曾说:“每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一个在黑暗中醒着。”在社会生活这台丰富盛大的化装舞会上,每个人都戴着精心装饰的面具尽情表演。这注定了我们在面对“面具”与“真我”的矛盾时,会犹豫、迷茫、彷徨。我认为,我们要接纳“光明中的面具”,同时不忘“黑暗中的真我”,将两者妥善安放。(首段以纪伯伦的名言,作为矛盾的情境引出话题,并提出中心论点:接纳并协调“面具”与“真我”之间的关系。)

化装舞会的台前,在璀璨的灯光下,面具是我们“粉墨登场”的必需品。当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聚光灯下,我们需要恰当的面具来向台下的观众展现角色风采,体现个人特质。舞台上如是,现实中亦如是。舞台生涯的本质是演员与看客的关系处理,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则是人与人的关系处理。我们需要一副甚至多副“面具”,给予自身各色各样的定位,才能从容游走于江湖。“面具”可理解为是一种自我包装,是“本我”向“自我”的迈进,亦是所有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生存技巧。作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手段,“面具”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当然,“面具”也有遮蔽丑陋的弊端。在全民追星的时代,我们所见的流量明星都是团队精心包装的结果。而一旦“明星面具”被揭,其下的偷税漏税、吸毒等丑陋面目便也随之公之于众。(此段主要论述“面具”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作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手段和“符号”,“面具”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当然,“面具”也有遮蔽丑陋的弊端。)

化装舞会的幕后,黑暗之中,我们需要一面“灵魂的镜子”,反照真我。在表演之中尽情投入,也不要忘了真我的本色。这种反思,体现在“吾日三省吾身”的智慧中,表现在工作改进的计划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发现自己更想要的不是表面的迎合,而是内心的“和”与真实。揭下面具,重新审视自己,明辨那些可以被保留的個性,让内心充实而不卑微。(此段简要阐释了揭下“面具”、寻找自我、保留本真的意义。)

绝妙的演出不需要绚丽的装饰,其将舞台扩张到幕后,又从幕后带出台前之景。台前幕后,不过是“面具”的两面。没有两面相裂的面具,同样,没有分割的台上与台下。悦纳自我,不仅是所谓本我,更是接受面具之下的心。都说“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了”,戴上的,必定能取下,不过是人们把面具刻在心上而已。既然如此,身上之物,为何要取下?殊不知是面具上的粉墨给心灵染上了一抹绚丽。豪放如太白,婉约如易安,忠心如稼轩,辛辣如鲁迅……多少心灵,皆为精心雕刻的艺术品。接纳面具,不仅是对生活热爱的体现,更让我们的灵魂有了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契机,从而收获更精彩的人生。(此段通过辩证的视角审察,诠释了“面具”与“本色”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所区分但又不可剥离。)

迟子建在《月光下的萤火虫》中写道:“萤火虫在阳光底下睡得安详,在月光下才能悠然自得。”其实,真正能处理好“面具”与“真我”的人,不仅能在月光下起舞,更能在阳光下放歌。再看看,舞台上的你,是否也能自由吟啸呢?(此段通过引用,反向强调观点:“面具”和“真我”能各安其位,恰然自处,构成了一个整体。)

人生如戏,台前与幕后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我”,以及全部生活。因此,接纳“面具”,反思自我,在生命的舞台,尽情绽放,总有感动从心底生长。

(全文立意高远,以生活中的事件——“化装舞会”来通篇设喻,将“面具”展现于“台前”,将“本色”隐藏于“幕后”,而“台前幕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舞台。)

【类题链接】

1.(2020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以下几种是他所鄙视的德行:一是故意在瘸者面前跛行;一是让他选择难易,而他选择了易;一是当他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也是他自己面具中的一个。

这些被纪伯伦鄙视的德行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2020年北京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看到有些青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一味烦闷、消沉,提倡奉行“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

请以“此身,此时,此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3.(2020年湖南省三湘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一书。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

①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②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只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③钱穆先生的理解是:“孔子所谓为己,指德行之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孔子非不主张学习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

④曾国藩先生针对当朝鸿儒之士为人者多、为自己者少的现象,提出了“学者用力,先察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力;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的观点。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还是更应该为人”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己)或反方(现代社会,我们求学更应该为人)写一篇一辩陈词,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核心素养】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结合到作文命题,材料一般指向“健康人格”的自我认知、社会评价、人际关系、发展身心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等关系的认知,以及处理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能力。

【主题词解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丰富而多向度的存在。同样,人格的塑造也应是健康而全面的。当我们抛却偏狭,能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时,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健全的人格,首先在于全面地了解自己,包括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悦纳自我并超越自我;健全的人格,也在于不固守偏执的思想,能以全面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理性地评价他人与社会;健全的人格,还在于依循理法,各安其位,相处好自己与身心、他人、社会的关系。

【文题示例】

(2020年浙江省镇海中学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给自己戴上一副面具,想要遮挡住自己的羞涩与畏惧。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世上的人都拥有自己的面具,不仅用它遮住羞涩与畏惧,还遮挡了丑陋。

但慢慢地,人们开始惧怕面具,想换下面具,但又发现自己已经适应面具,无法再取下。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题】

材料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是“面具”。如果说,在论述过程中,直接以“纯真”“童真”“虚伪”等来代替中心词“面具”,偷换概念,或另起炉灶,那指定是离题偏题的。

作文题,首先是一道阅读题,读懂材料,“意在笔先”,方能切中论证的肯綮。这则材料,自然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具”的价值角度。“面具”有好的作用,“遮羞”;“面具”也有坏的影响,“遮丑”。二是对待“面具”的态度。人们“惧怕”面具,也“适应”面具。

再关注材料中多次出现的关联词——“但”。以一“但”字,把整个材料像链条般串起来,“面具遮羞——(但)面具遮丑——(但)惧怕面具——(但)适应面具”。

对应以上的串联,我们可以萌生出几个基本问题:

1.面具有什么好处?2.面具有什么坏处?3.为什么惧怕面具?4.为什么适应面具(依赖面具)?

这几个问题,正好指向了这篇文章该“写什么”。

【写作支架】

抽象话题如何“言之有物”?

这则作文材料,给出了直逼人性的话题——“面具”,意在让学生通过辨识“面具”存在的意义,来构建自身全面而客观的认知,逐渐抵达“健全人格”。在写作训练中,大部分同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抽象话题的切入感到束手无策。在阐述对“面具”的态度时,直接写“摘”“如何摘”,缺少对材料中矛盾心理的辩证思考。针对这一问题,给你支出两招:

1.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态:生活表现,褒贬各异

当一些抽象的概念,表现为生活中的具体形态,思考和谈论就有了抓手。在生活中,“面具”可以体现为有助益的载体,也可以表现为不良的形态。因此,“面具”一词,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中性词,它无所谓好坏,亦是一把双刃剑。全在于使用者的动机、目的是否纯良,也在于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否正向。躲在“面具”背后的人丑陋至极,还是我们自身容易对他人“恶意揣度”?“面具”背后的世界,孰真孰假,安可知?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面具”的本质,前提是要对其益处和弊端有所了解和阐释。如果阐述“面具”的良性形态,可以如是铺陈:

“面具”,对于变色龙、枯叶蝶而言,是它们应对险恶自然、躲避天敌求得生存的“伪装色”;对于艺术表现而言,是川剧变脸、日本能剧中角色所需的特征和“人设”;對于芸芸众生,它犹如“密码”,隐藏了不便言说的“隐私”和“秘密”,保护着我们不愿敞开在阳光底下的一隅“后花园”。(简要论述“面具”的好处,即在生物界、艺术领域、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要揭开“面具”的短处,或是探寻人们惧怕它的缘由,可以用现实中的事例论证,辅以原因分析:

在“面具”的隐藏和庇护之下,我们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然而,也因为遮蔽和掩盖了部分的真实,让我们无从看清这混沌的世界,真假难辨,以致人们也不自觉地对它感到惧怕。再者,人们惧怕“面具”,也还在于戴着面具生活,伪装自己,或多或少会给人增加负累。毕竟,不能本色示人,“逢场作戏”,总让人心力交瘁。倒不如“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所言,“真实使人自由”。同时,当我们戴着面具表演的时候,不免会担心和怀疑,对方是否也在用“假把式”来对待自己。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会扩散和弥漫,以致人人自危。更有甚者,躲在“面具”后面,不怀好意,密谋着一些不良企图。借着“面具”的保护,做出一些有违公序良俗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放纵了人性中的“恶”因子。(着重探究了人们惧怕“面具”的心理原因,在于自身戴上“面具”生活的辛苦,以及“面具”背后的信任危机。)

2.给陌生命题寻找亲缘关系:类比设喻,巧妙迁移

当觉得所给的命题或者关键词,比较抽象、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不妨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入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事件的发生,虽然有其特异性,但它们也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在其他领域,或许能找到与之相类似的情形,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案,在陌生中能找到“亲缘关系”。比如,下面段落在论述为何不容易摘下面具时,就采用了生活中最普遍的“密码”和“美颜”现象。

既然“面具”有诸多弊端,有人问,为何不摘下面具呢?其实,习惯了“面具”的使用,慢慢地,就黏合在了“脸蛋”上。就好比我们使用“密码”,习惯了密码的安全保护,于是数字、文字、图案、刷脸等各色密码升级,既快捷方便又能给予人一定的安全感。在功利虚妄的氛围中,“面具”就如玫瑰的花刺,蜜蜂的螯针,刺猬的铠甲,自带“趋利避害”的防备功能,战战兢兢行走社会,以求得一份“安全感”。再者,人在主观意识上就抗拒“丑陋”的真实。习惯了活在“美颜”修饰的世界里,就害怕接受满脸瑕疵的自己,觉得摘下“面具”的素颜世界太可怕,不敢悦纳社会的千疮百孔。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本身就自带“过滤”和“美化”的功能,或许这就是人性中具有“自欺欺人”基因的明证。(《随物赋形的“面具”》)

类似可参考的句式支架有: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

无独有偶……

就好像是……

生活中这类现象随处可见……

不禁让人联想起……

★标杆样文★

化装舞会的台前与幕后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二(2)班 潘星妤

纪伯伦曾说:“每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一个在黑暗中醒着。”在社会生活这台丰富盛大的化装舞会上,每个人都戴着精心装饰的面具尽情表演。这注定了我们在面对“面具”与“真我”的矛盾时,会犹豫、迷茫、彷徨。我认为,我们要接纳“光明中的面具”,同时不忘“黑暗中的真我”,将两者妥善安放。(首段以纪伯伦的名言,作为矛盾的情境引出话题,并提出中心论点:接纳并协调“面具”与“真我”之间的关系。)

化装舞会的台前,在璀璨的灯光下,面具是我们“粉墨登场”的必需品。当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聚光灯下,我们需要恰当的面具来向台下的观众展现角色风采,体现个人特质。舞台上如是,现实中亦如是。舞台生涯的本质是演员与看客的关系处理,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则是人与人的关系处理。我们需要一副甚至多副“面具”,给予自身各色各样的定位,才能从容游走于江湖。“面具”可理解为是一种自我包装,是“本我”向“自我”的迈进,亦是所有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生存技巧。作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手段,“面具”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当然,“面具”也有遮蔽丑陋的弊端。在全民追星的时代,我们所见的流量明星都是团队精心包装的结果。而一旦“明星面具”被揭,其下的偷税漏税、吸毒等丑陋面目便也随之公之于众。(此段主要论述“面具”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作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手段和“符号”,“面具”具有普遍的價值意义。当然,“面具”也有遮蔽丑陋的弊端。)

化装舞会的幕后,黑暗之中,我们需要一面“灵魂的镜子”,反照真我。在表演之中尽情投入,也不要忘了真我的本色。这种反思,体现在“吾日三省吾身”的智慧中,表现在工作改进的计划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发现自己更想要的不是表面的迎合,而是内心的“和”与真实。揭下面具,重新审视自己,明辨那些可以被保留的个性,让内心充实而不卑微。(此段简要阐释了揭下“面具”、寻找自我、保留本真的意义。)

绝妙的演出不需要绚丽的装饰,其将舞台扩张到幕后,又从幕后带出台前之景。台前幕后,不过是“面具”的两面。没有两面相裂的面具,同样,没有分割的台上与台下。悦纳自我,不仅是所谓本我,更是接受面具之下的心。都说“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了”,戴上的,必定能取下,不过是人们把面具刻在心上而已。既然如此,身上之物,为何要取下?殊不知是面具上的粉墨给心灵染上了一抹绚丽。豪放如太白,婉约如易安,忠心如稼轩,辛辣如鲁迅……多少心灵,皆为精心雕刻的艺术品。接纳面具,不仅是对生活热爱的体现,更让我们的灵魂有了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契机,从而收获更精彩的人生。(此段通过辩证的视角审察,诠释了“面具”与“本色”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所区分但又不可剥离。)

迟子建在《月光下的萤火虫》中写道:“萤火虫在阳光底下睡得安详,在月光下才能悠然自得。”其实,真正能处理好“面具”与“真我”的人,不仅能在月光下起舞,更能在阳光下放歌。再看看,舞台上的你,是否也能自由吟啸呢?(此段通过引用,反向强调观点:“面具”和“真我”能各安其位,恰然自处,构成了一个整体。)

人生如戏,台前与幕后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我”,以及全部生活。因此,接纳“面具”,反思自我,在生命的舞台,尽情绽放,总有感动从心底生长。

(全文立意高远,以生活中的事件——“化装舞会”来通篇设喻,将“面具”展现于“台前”,将“本色”隐藏于“幕后”,而“台前幕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舞台。)

猜你喜欢

存在面具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面具中的鱼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