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名字叫“红”

2021-05-30新作文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8期

◎策划/新作文 执行/明 灯

★★★

第一篇章:回顾党史,定格关键节点

中国共产党引导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已走过整整百年。从建党、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不朽的功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关键节点上。

◆开天辟地◆

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上海、嘉兴

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

背景:伴隨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射进黑暗的中国。唤醒中国的历史使命,被赋予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武装的新生政治力量——她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

风雨如晦,长夜如磐。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座砖木小楼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13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担任记录的毛泽东开口的时候并不多,他只做过一次发言,介绍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

会议是在白色恐怖中举行的。7月30日,会场突然遭到巡捕的侦察,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继续。中国革命的航船,就这样悄然起航了。这是一次年轻人的会议。最年长的不过45岁,最年轻的才19岁。这些年轻人或许当时并没有想到,他们取来的“天火”,从此会照亮中华民族的救国之路,将使中国浴火重生。

评点: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遵循历史的规律,解决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紧迫、最根本的问题。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政治力量都提出过自己的主张,都曾在政治舞台上表演过,但最终都成为匆匆过客。

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决定力量。

◆星火燎原◆

时间: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

地点:井冈山

标志: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

背景:大革命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遭遇失败。诞生仅6年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挽救中国革命的严峻考验。

答案似乎是现成的: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那样的城市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但从南昌起义到广州起义,城市暴动均告失败。最先觉悟的是毛泽东。1927年9月,他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毅然决定转上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转变。

毛泽东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一次次临危不乱、力排众议。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中国革命的希望——“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井冈山时期,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和“会剿”,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土地革命开展得轰轰烈烈。这个处在四周白色政权之中的红色政权,对全国农村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评点:中国革命向何处去?1927年8月以后,共产党人同时尝试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实践证明,后者指出了革命胜利的航向,它不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是来自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井冈山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重要成果。

◆力挽狂澜◆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标志: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背景:一条河流把遵义城一分为二,她的名字叫湘江。而在另一条与之相同名字的大河两岸,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踏上长征路的中央红军历经血战,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入了最为艰险的航道。

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代表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脱离中国实际瞎指挥,不仅葬送了中央苏区,而且使红军在长征初期屡遭重创。在遵义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红军时西时东、引南实北,最终跳出了国民党军40万重兵的包围圈,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这一切,都是因为毛泽东重掌了红军的指挥权。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邓小平后来说,遵义会议之前,我们党没有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评点: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灯塔指引◆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地点:延安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背景: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窑洞办公桌上,都有一盏这样的灯。

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如豆的灯光,不仅照亮了窑洞,也把无数人的心照亮。那高耸于黄土高坡上的巍巍宝塔,如同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着千千万万热血儿女奔赴抗日前线。在每个历史关头,党都必须有鲜明的旗帜,使全党“有所指望”“知所趋赴”。“有所指望”和“知所趋赴”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份1942年出版的报纸披露,北平大学生到大后方去的占20%,投奔解放区的则达70%。

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延安的既有大学生,也有文艺界名人;既有海外归来的华侨青年,也有国际友人和国民党军政人员……

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地。国际友人柯棣华大夫惊叹:“奇迹,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评点: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延安精神。在延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进京赶考◆

时间:1949年3月

地点:西柏坡

标志: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西柏坡的房屋,简陋一如延安的窑洞。在胡宗南的进攻下被迫撤离延安的中共中央,就在这“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里,从容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夺取城市、掌握全国政权后怎么办?毛主席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评点:纵览历史,战功显赫而登基立国者不乏其人,但居功不自傲、殚精竭虑而善始善终者鲜有。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两个务必”的伟大精神之中,发展出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的信心和决心,发展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信心和决心。

◆拨乱反正◆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京西宾馆

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整整10年,党、国家、人民经受了一场浩劫,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那天,邓小平走上讲台:“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深刻精辟的论述,振聋发聩。

正是这个发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引领我们党冲破桎梏,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从此,当代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评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从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继往开来◆

时间:1982年至今

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

背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世世代代困扰中国百姓的“衣食之忧”终于渐行渐远;小康,这个最早出自《诗经》的梦想,穿越3000年悠悠岁月,正在变为现实。

站在新时期的门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到党的十三大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十四大全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到十六大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到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到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再到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广阔!

▲评点:从十二大后的历次党代会,都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及时正确的战略部署,它们的共同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波澜壮阔,沧海横流,斗转星移,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次次重要历史关头的伟大转折,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一座座里程碑。中国,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

第二篇章:红色记忆永留心中

所谓“红色”,是指流传在人们心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记忆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对塑造民族文化、弘扬正气有着重要意义,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民族气节和大义,以及不畏强权、坚定不移的民族信念。

斗转星移,岁月流金,我们不妨以时间为轴,留光影做伴,回顾建党百年来,那些令人难忘的红色经典与人物。

三首红色歌曲

《南泥湾》

历史上,南泥湾是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后来,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南泥湾。从此南泥湾成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开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中种出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打算去延安南泥湾慰问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一首插曲在台上表演。作词人贺敬之接到为插曲創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插曲的歌词。之后,由作曲人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插曲谱了曲。这首插曲后来定名为《南泥湾》。如今,提起《南泥湾》,人们就会想起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不屈精神。

《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70多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一曲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在延安奏响。无数志士仁人高唱着《保卫黄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1939年春,在延安病榻之上的光未然根据两次渡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了一首长诗。年轻的诗人在陕北的窑洞里,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诵读结束时,冼星海突然站起来,将歌词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六个昼夜过去,冼星海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此后,《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根据地,传遍全中国。作为《黄河大合唱》中最鼓舞人心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短促跃动的曲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全景展示出抗日军民英勇战斗的壮丽场景。这首歌以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歌曲一、四部分合唱,二、三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既表达了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激情,又便于演唱,在明快、充满信心的旋律中让人获得美的享受,体验到一种必胜的乐观主义情怀。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这个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总会情不自禁低吟几句……“一条大河”出自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乔羽词,刘炽曲,原唱者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

或许是期望太高的缘故,当年影片《上甘岭》拍完时,影片的插曲却还没个着落。这可急坏了导演沙蒙。情急之下,刘炽请来好友乔羽帮忙。乔羽接手《上甘岭》插曲任务后,立即投入了创作。然而,当他提起笔来,却又有些犯难了。正当他为此感到苦恼时,突然有一天,他从记忆中长江两岸美丽的江南风光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当刘炽看到《我的祖国》歌词时,便一下子被歌词中所描绘的诗意境界所打动了,他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首歌曲谱好,很快,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的祖国》便诞生了。

1956年电影《上甘岭》播映后,这首歌更是趁着电影的翅膀响遍了全国城乡,成为各类文艺演出的必唱曲目。导演沙蒙曾说:“我希望这支歌随电影的演出传遍全国,而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久不衰。过了若干年,这电影不演了,只要唱起这支歌,就会联想起影片中动人的场面,就会怀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们!”他,做到了!

三部红色小说

《红岩》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小说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小说还描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著名作家杨沫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小说。小说抓住“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主题,采用中国文学作品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模式演绎了林道静和三个男人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但《青春之歌》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作者为美好的爱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纱,将真切感人的爱情置于革命斗争的宏大背景之下,以女性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细腻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爱情生活。

同时,小说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着力叙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小说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重点描写的事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他们的思想风貌。他们中间有忠于党的事业、无私无畏的无产阶级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卢嘉川、林红、江华;有苦闷彷徨而又执着追求最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知识青年王晓燕、许宁等;有追求个人名利走整理国故道路的“老夫子”余永泽;也有走向时代反面的甘于沉沦的知识分子,如叛变投敌的戴愉、贪图物质享受而堕落自灭的白莉萍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丰富并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激励,以警策。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现代作家曲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7年出版。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尚未大力开展的东北地区。那时候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成立了由伪满官吏、地主、恶霸、土匪等组成的“中央先遣军”,这群乌合之众以许大马棒、座山雕、马希山等人为首,他们分别集结残股,依据东北地区密林里的地势,长期进行暗杀破坏,手段残忍无比。

整个故事是以仇恨和鲜血拉开序幕的:作品主人公少剑波在训练兵士时接到紧急任务去援助被土匪袭击的杉岚站,等他们到达杉岚站时,入目的却全是一片血淋淋的惨状:尚有余温的炭盆里埋没着老妇人仅剩下半截的身体,随处可见的人体残肢,被摔死或挑死的孩童……这一幕又一幕的惨状冲击着少剑波等人的神经。身上背負着父老乡亲及最亲爱的姐姐的血海深仇,少剑波组织了36人的小队开始了剿匪的艰难历程,那无声的雪原见证着战士们的机智与勇敢。于是,便有了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围剿大锅盔等动人心魄战役的呈现。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中央先遣军”终于被消灭,林海雪原上也恢复了和平。

三部红色电影

《上甘岭》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是新中国具有史诗品格的红色经典电影。影片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中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数不多的热火力战争片,这部电影也是一代人的观影记忆。

上甘岭原本是朝鲜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在此打响。战斗惨烈程度世所罕见,美军调集大炮、坦克、飞机,向我志愿军两个连据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阵地上所有草木荡然无存,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焦土。战役持续鏖战43天,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而岿然不动,最后取得胜利。因而,上甘岭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的精神高地。

《地道战》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变防御为进攻,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端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影片《地道战》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將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道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

《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由崔嵬、欧阳红樱联合执导,安吉斯、张莹、葛存壮、于中义主演,于1963年在中国上映。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调皮莽撞的少年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撤退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好让他帮忙为奶奶报仇,哪想真遇见罗金宝时,他将对方当作了汉奸,闹了笑话。误会解除后,张嘎梦想成为一名小八路,并想拥有一把枪,结果因为太想得到枪,他不但在和胖墩打赌时耍赖,还违反纪律将某次战斗中收缴到的真枪偷偷藏在了树上的鸟窝里,再闹笑话。张嘎可没将笑话当笑话看,想不通的他约上胖墩又来到县城,要自个儿替奶奶报仇。在县城,张嘎遇到鬼子龟田和胖翻译,一番斗智斗勇,两人没从张嘎身上捞得什么好处。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剧中经典台词有:“你这个人,怎么就吃起来了,也不问个价钱。”“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付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要钱?”“你可要想清楚了,你没听说吗?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明日拉清单。”

三位红色人物

抗日英烈杨靖宇

1928年,共产党员杨靖宇告别2岁的儿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前往东北从事新一轮的革命工作。至此,一代爱国名将再也没有回到过他的家乡,再没有见过他的妻儿。

进入东北之后,他化名张贯一,奉命潜入抚顺煤矿,与煤矿工人取得联系,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并领导工友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曾连续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皮鞭、老虎凳、灌马尿、压杠子、上大挂……日本侵略者的严刑拷打让他多次昏死过去,但是依然坚守党的秘密,没有说出一个字。

由于叛徒程斌等人的出卖,杨靖宇部队进入弹尽粮绝的境地。面对日本人的封山围剿,为了填饱肚子,战士们只好吃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就着部队一把一把的雪咽下去……到了1940年初,杨靖宇部队的给养完全断绝。2月22日,这一天是正月十五,饥寒交迫的杨靖宇遇上了上山砍柴的村民赵延喜等人。此时,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他的全身长满冻疮,双脚已被冻到溃烂。赵延喜劝他,“日本人说只要投降就不杀头的,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听到这样的“劝解”,杨靖宇笑了笑,声音微弱但坚定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2月23日,杨靖宇在河岸之边被日军包围。日军指挥官试图劝降:“杨司令之昔日同志均已归顺,司令如能弃械归顺,定会受到重用。”但杨靖宇慨然回答:“不必多说,开枪吧。”于是,上百名日本军警一同上前来围攻,而杨靖宇虽只孤身一人,却不畏死,与这群凶恶的侵略者血战了20分钟:右臂中弹了,手枪落地,他就用左手抽出驳壳枪继续迎战;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和胸膛,他就紧紧搂着树干,艰难地站起来,继续反击!直到敌人拿出机枪扫射,他的胸膛再次中弹,伟岸的身躯才轰然倒地……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杨靖宇壮烈殉国,年仅35岁!

“两弹功勋”邓稼先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8年至1986年,邓稼先全身心地投入“两弹”的研发工作中,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受命开始,邓稼先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28年的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许鹿希知道他“抱”着的是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老朋友杨振宁在探病时也提到此事。邓稼先最终如实相告:“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邓稼先一生功勋卓著,他生前的最后一枚奖章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获得的。就在戴上这枚奖章的12天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中国核事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华为总裁任正非

任正非,一位传奇的爱国企业家,他所创建的华为公司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的通信技术变革。任正非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当建筑兵。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1979年2月14日的《基建工程兵》报,其头版报眼位置刊登了任正非入党的新闻,标题是“标准压力发生器的研制者——任正非入党”。一个普通技术干部入党能作为重要新闻报道,而且刊发在第一版报眼这样显著位置,可见任正非当年就是不一般的公众人物了。以下是任正非當年入党新闻节选:

标准压力发生器的研制者——任正非入党

00二二九部队工程师、中国第一台浮球式标准压力发生器的研制者任正非同志不久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正非在实验室当技术员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试制成功的球式标准压力发生器,填补了我国仪表工业的一项空白,他所著《浮球式标准压力发生器》一书,即将由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他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曾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上级的关怀给了任正非巨大鼓舞。为更好地发挥任正非的作用,部队党委已提升他为工程师。最近又把他调到机关科研所,并优先批准其爱人到部队工作。

而读读任正非语录,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位共产党员的拳拳之心:

爱国,爱这个国家,希望这个国家繁荣富强,不要再让人欺负了。——《央视面对面》

只要有信仰,过组织生活就是党员,并不一定要拿奖啊。如果八千万党员都要发奖章,那需要多少金属材料呀。——《时代》采访

为什么中国至今巍然不动呢,一是党中央高度团结;二是国内政治高度稳定;三是众所周知的,经济发展较好。——华为内部谈话

★★★

第三篇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三大丰碑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共产党人用信仰举起精神的火炬,用实干在人民心中树起永恒的丰碑。

新时期的长征路上,“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人依旧风华正茂、豪情满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时代英雄,依然在中华大地书写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通过不断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向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

无数共产党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斗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克服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跨越难以尽数的重重关卡,带领贫困群众走上向着美好新生活进发的康庄大道。

读懂脱贫攻坚中的共产党员,就能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密码。

面对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唤,一批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奔赴战场。9899万人——这是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量。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历史、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短时间内让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纵观历史、放眼世界,均无先例。打非常之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面对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唤,一批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毅然奔向一处处没有硝烟的战场。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人民至上 战胜疫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疫情。中国共产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调动党内党外的力量,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疫情暴发后,在人民生命和经济利益之间,我们党果断抉择生命至上。“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做出重要战略决断,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甚至一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按下“暂停键”。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力以赴展开救治,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重大突发危机是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我们在较短时间内遏制疫情蔓延,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党充分发挥严密组织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的独特优势,在短时间内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危机应对机制,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举全国之力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实现全国上下令行禁止、统一行动。党的460多万个基层组织倾力出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筑起一座座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广大党员冲在最前面,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充分证明,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二〇三五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吹响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号角,为中国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结语:

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正从百年华诞走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从百年辉煌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有着百年积淀、基础坚实而成就卓著的新起点,是有着百年历练、经验丰富而信心倍增的新起点,是有着百年筑底、贯通历史而朝向未来的新起点。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坚信,已走过百年征程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