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探析

2021-05-29李昕殳

传媒 2021年9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新媒体时代

李昕殳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绘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出现了即时性更强的展示形式、互动性更强的展示内容、兼容性更强的展示载体、传播性更广的展示渠道等新变化,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艺术欣赏的碎片化、艺术创作的娱乐化、艺术评判的技术化、艺术版权的欠保护等,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路径,以求抛砖引玉,促进绘画艺术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绘画艺术 数字化传播

麦奎尔曾言“文化最普遍和最主要的特征可能就是传播,因为没有传播,文化就不能发展、生存、延伸和成功”。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从传播的渠道、传播的内容到传播的效能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拓宽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对于整体绘画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数字化传播,即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AR、VR等数字手段,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数字传播,进而达到艺术传播的效果和目的。

一、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传播的新变化

新媒体技术与绘画艺术传播结合,为其提供了即时性更强的展示形式、互动性更强的展示内容、兼容性更强的展示载体、传播性更广的展示渠道,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1.即时性更强的展示形式。当下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增强,使普通受众不但可以足不出户浏览艺术品,还能随时观看大数量和高质量的展览。线上美术馆、VR艺术展示使日常审美得以实现,人们对美有了个体化认识,并对生活中的艺术欣赏开始了自发追求和探寻。为解决大众对艺术欣赏的高需求,各个艺术机构将展馆搬到线上。英国国家美术馆还提供了虚拟实地浏览选项,观众如果佩戴具有VR功能的设备,可以在其著名的赛恩斯伯里展厅(Sainsbury Wing)近距离欣赏270余副著名绘画。故宫博物院也将古老的艺术作品视觉化、趣味化、商业化,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和再创作,国家博物馆通过“8K+AR”开启全球博物馆云接力,充分利用先进科技为线下实体艺术赋能,在青年人中得到广泛好评。

2.互动性更强的展示内容。在数字化媒介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个体为基本表达单元的艺术自媒体迅速崛起。社交工具的广泛运用,让人们逐步在微信、微博或者视频网站建立关于个人的“品牌页面”。当个人账号无法满足艺术发布的需求时,申请微信公众号,用公众号上更完善的沟通和商业功能来推广自己的艺术事业也成为创作者的新选择。除了创作者,年轻人紧跟国内外艺术新闻,利用微博发布艺术动态和艺术资讯,建立起专业的线上人际网络,成为绘画艺术广泛传播的重要驱动力。各大视频网站平台也开展活动促进对艺术事件的讨论和交流。例如,抖音平台联合多家艺术院校及美术馆推出的“DOU艺计划”聚集了大量非科班出身但对艺术抱有热情的普通受众,用短视频打破绘画艺术传播的时空限制,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

3.兼容性更强的展示载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绘画艺术正在通过数字多媒体等技术唤起全民对艺术的好奇心,调动个体欣赏绘画艺术的主观能动性。例如,“TeamLab Borderless”美术馆致力于让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关于人、自然和感受的多维全方位美感设计。通过最先进的声光合成技术模拟自然之美,加入气味和触觉的设计以及精心制作的声效,受众只要步入Teamlab的空间,就会产生全方面感官被调动的浸入式体验。通过新媒体技术使个人经历极致的感官享受,TeamLab使受众主动标注艺术现场为“网红地”,将艺术变成了一种时尚和流行趋势。

4.传播性更广的展示渠道。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绘画艺术展示形态的不断变化,使绘画艺术向更广的范围展示,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影响力。绘画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使绘画艺术的展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从而为绘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的展示渠道。许多艺术馆和博物馆在新媒体技术如VR、AR的助力下,从传统的保存、陈列各类艺术品的仓库,转变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展示空间。在艺术展示方式和空间设计上,新媒体技术更是独具匠心,将场馆转变成为可以用手触摸体验、用身参与融入、用心交流感受的魔幻空间,在这个魔幻空间中,艺术观赏者可以通过各种触觉器官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不再只是被动的观看者。

二、绘画艺术数字化传播变革中引发的问题

新媒体技术为绘画艺术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为绘画艺术的传播引发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艺术欣赏的碎片化、艺术创作的娱乐化、艺术评判的技术化、艺术版权的欠保护等几个问题。

1.艺术欣赏的碎片化。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传播将不同类型的信息集中,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碎片化,注意力分散化的趋势,从而形成思考模式的碎片化。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也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导致人们的惰性依赖,对于艺术欣赏的整体性和深入性越来越差,在线欣赏导致了碎片化信息的接受方式,使得人们拥有很多短时记忆,却无法转变为长期记忆,难以从其整体和大局上进行审美思考,在线欣赏的过程中受众难以有完全沉浸的体验,感觉要素只能部分地参与,难以实现全要素深度体验,无法形成深入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2.艺术创作的娱乐化。目前,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诙谐幽默的方式对艺术进行包装,引发大众对艺术的好奇和兴趣,这无疑降低了绘画艺术的传播门槛和准入屏障,但艺术传播娱乐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低端、粗俗等诸多弊端。特别是大众艺术修养水平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数字化传播“短平快”,若没有专业人士的引导,大众会对不当的艺术描述产生误解。有些自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对艺术的解读过于粗俗直接、恶趣味,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忽视艺术的内涵和思想。如果传播者忽视艺术内涵的表达与艺术审美价值的传递而将娱乐化置于首位,那么艺术传播的意义则被消解,不仅不会提高大众审美,反而会降低传统审美标准和有损社会道德。

3.艺术评判的技术化。新媒体技术推动绘画艺术的传播从孤立的单点定位逐步成为线上的多点到达,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活动,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们极大的自由度去任意解读“美”。建立在技術基础上并以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问题,使得其发展面临潜在压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与绘画艺术的深入结合,绘画艺术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试图满足大众对美的全部感官需求,于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成为评判艺术好坏的标准。纵观历史,随着社会价值体系的转移,艺术的社会价值也在改变,但优秀的艺术却日久弥新,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在于将优秀艺术传播得更为深远,却并非唯技术至上。

4.艺术版权的欠保护。新媒体时代,随着作品形式的多样化、新媒体技术的平民化,在不断突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单一性的同时,也导致艺术作品复制或盗版的易得,绘画艺术的侵权有了可乘之机。如2019年创客公司起诉伟丰公司使用“猪小屁”美术作品,要求其立即停止使用相关侵权产品。借助新媒体技术,绘画艺术作品等的盗版或侵权行为不需要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介即可以实现快速传播,这个过程给艺术作品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打击了创作者的热情。数字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播的低门槛,这为艺术作品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得更多绘画艺术作品能够进入消费领域,但传播主体媒体素养程度较低、自我道德约束力较差,加之对于数字化传播监管不力,使得大量假冒伪劣绘画艺术作品充斥数字化传播过程。

三、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路径

艺术的数字化传播重新定义了艺术为人类特有的存在经验,种种变革与便利以及消极影响彼此牵引、不可忽视。对绘画艺术数字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入反思,寻求数字化在绘画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1.强化数字化思维,搭建传播矩阵。绘画艺术创作者应主动与时代并行,强化数字化思维,进一步扩大绘画的传播影响力。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需要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等推送形式的单调性,如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三维虚拟场景空间,通过沉浸体验进行互动交流,激发人们多感官的参与,实现感性与理性的深度沉浸。结合当下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多样化手段,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各类终端包括人工智能等设备,根据受众需求建立新媒体传播矩阵,发挥矩阵效应,在达到绘画艺术体验目的的同时彰显其内在价值。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增强绘画艺术的体验感和代入感,凸显绘画艺术的深厚底蕴。如通过全景拍摄、图片拼接等新媒体技术搭建三维场景并予以播放。利用高清摄影、3D扫描等技术模拟重现活动场景,创造虚拟空间,给予受众以整体性观感,避免碎片化信息的沉淀。针对艺术欣赏的碎片化,并非要让绘画艺术回归传统,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如2018年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中,以全景动态的方式呈现《清明上河图》,使得观众在深度沉浸的同时感知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2.以艺术内核为本,坚持适度娱乐。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是以服务实践为目的,都要走进生产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社会的人文关怀。绘画艺术的娱乐化传播原本属于正常之事,但过度娱乐必然带来绘画艺术数字化传播的非理性泛滥,使得绘画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难以实现,当绘画艺术在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实现从现实进入虚拟、从公共走向个人、从古代进入现代等时空变迁后,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绘画艺术大众化特征明显,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受众审美情趣不仅需要满足受众需求还需要价值引导,加速艺术审美观念内化,引领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针对绘画艺术“娱乐至死”的泛化现象,重点用互动性加速审美的真正内化,提升和引导艺术审美观念内化。鼓励创作者、目标受众和无差别参与者的互动活动,使受众成为整个审美活动的中心,使受众的审美体验得到真实内化。除了需要受众审美素质提升外,更需要有关部门和发布平台进一步严格规范行业和传播渠道,加强对不良作品的审核与优质作品的推广。

3.整合艺术数字资源,激发受众情感共振。新媒体技术的关键在于互动,绘画艺术的传播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性,实现受众的参与互动,增加用户黏性,进而激发受众情感共振。针对数字化导致“技术至上”主义蔓延现象,绘画艺术创作应回归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艺术作品是行动中产生的,数字化传播需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有意义的、以人为中心的表达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所有艺术活动中的个体都能从行动中获益。科学技术是人化了的科学技术,艺术的主体和对象是科学技术化了的人。只有回归人本身,数字化传播才能帮助人们实现对艺术的向往。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传播为绘画艺术打开了更为宽阔的前景,传播本身成为一种意向性活动,指向一种新的语言,更易于促使具有广泛大众基础的艺术发生。在社会的文化氛围塑造和技术应用过程中,通过激发受众互动,在不断认识数字化艺术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兼顾学术思考、现实应用和思想建设。

4.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绘画艺术行业传播规制。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艺术作品面临的内容版权被侵权的风险更大,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深入,从图片到视频资料等无形资产更容易被复制、传播。在这种情况下,绘画艺术既要传播优质原创内容,又要防止侵权等行为的发生,必须加强艺术在数字化传播中的版权保护。结合目前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现实来看,应该对艺术的非商业性使用和商业性使用进行严格区分,对艺术在数字化传播中的商业用途进行限定。以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例,其所有艺术作品的数字影像版权都得到了严格保护,而且要求所有艺术作品的数字影像版权作为商业使用都必须要得到授权,如果没有获取相应版权授权信息,将会对其征收50%的版權使用费用。因此,对于绘画艺术版权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可以采用区分授权的方式,对其版权进行严格保护。一方面,有效保障非商业性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传播;另一方面,规范艺术作品数字化传播中的商业性使用,获取作品收益,从而有效实现绘画艺术数字化传播中的版权保护。

四、结语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新媒体技术带给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但同时也在变革中引发诸多问题,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仍然有待于继续探索和优化。诚然,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和探讨。但美始终源自生活,数字化传播促使艺术对象去权威化,通过开放审美权限让大众的个体性意愿呈现,让艺术传播良善的真理,对人类作出积极的指引和实践。数字化传播媒介会让个体成为美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美学经济的分享者,从而促进优秀的艺术内容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更多地被创造出来。

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于昆.数字艺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创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4).

[3]陈洪娟.文艺新生态语境下人工智能绘画的创作场域及其价值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20(08).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新媒体时代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诗中有画:顾城诗歌的绘画艺术解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