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摇滚乐对当代青年审美影响的发展趋势

2021-05-28叶多多

美与时代·下 2021年4期

摘  要:在当代社会生活和娱乐文化之中,摇滚乐以其激情、热烈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并且对年轻一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当代中国摇滚乐发展与青年审美趋势变化结合起来考察,可以看出:摇滚乐在中国的40余年,通过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意象,从而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方向影响了中国青年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摇滚乐;艺术意象;青年审美

自摇滚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流派以来,其以激情的音乐形式和创造性的、独特的艺术意象成为了重要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实体。摇滚乐不仅与青年文化产生了惊人的契合,并且深刻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审美追求。

一、摇滚乐的起源发展

及影响青年审美文化过程

(一)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摇滚乐(Rock and Roll)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受布鲁斯音乐、叮砰巷音乐与乡村音乐影响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听众分化严重: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布鲁斯音乐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欣赏叮砰巷音乐;中西部的农村听众喜欢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摇滚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在美国物质文化爆发,文娱产品成为市场热门的条件下,音乐家和音乐公司开始把几种原本泾渭分明的各流派音乐融合发展,摇滚乐自此诞生并发展成为新潮流。

摇滚乐的诞生,不仅打破了各种音乐风格间的界限,甚至打破了音乐听众之间的种族、文化限制。从这个角度来看,摇滚乐自诞生之时起就蕴藏了强烈的象征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意象:打破束缚和追求自由。

(二)摇滚乐受青年文化重视的过程

摇滚乐伴随着“打破、重建”而创立,所蕴含的艺术意象自然也特立独行。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早期的“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开创了“摇滚乐”(Rock Music)这一音乐先例,并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将摇滚乐的发展推至一个高峰,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音乐形式上,摇滚乐以激昂的音色、动感的节奏和力道十足的唱腔成为了其独特标志;诞生之初,摇滚乐的主题通常是反抗、自由等。摇滚乐所创造的艺术意象与年轻人旺盛的情感表达和壮烈的理想追求是不谋而合的。在创立之初,摇滚乐曾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急需探索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的成长方式也是吻合的。“这一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社会动荡,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在父母的宠爱下,他们的思想和父辈出现了严重分歧,对于父母安排的道路,他们往往不屑一顾。在长时间的积累中,这一代年轻人的叛逆心理日益增长。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为了摆脱父母那种传统生活方式的禁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叛力量。正在这个时候,节奏强劲、无拘无束的摇滚乐引起了他们的兴趣。”[1]

当打破常规逐渐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先锋标志后,摇滚乐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向整个世界进行了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结合当地文化,形成了新的音乐流派和新的文化符号。例如摇滚乐在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创造了新的音乐分支——朋克音乐,并由此引发了朋克这一新艺术思潮的盛行。“1973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原油价格猛涨,汽车工业几近破产,纺织、煤碳、钢铁工业都陷入困境,国际贸易停滞不前,物价上涨,大量工人失业。年轻一代对此毫无办法,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而这个时候的乐坛却由明星主宰了潮流。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朋克音乐正反映了这些青少年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情绪,甚是绝望的心情。他们愤怒地批评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是用大喊大叫、古怪的形象和疯狂的舞台行为表现出来的。”[2]在影响西方文化世界的同時,摇滚乐也向东方传播,并且影响着中国青年的审美文化发展。

二、中国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

摇滚乐于20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并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其中,歌手崔健成为了中国摇滚乐的领路人和旗帜符号——摇滚歌曲第一次正式在中国作为有声出版物出版,正是崔健创作并演唱的歌曲《一无所有》。中国摇滚乐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以1994年“中国摇滚新势力”香港红磡演唱会为标志:窦唯、何勇、张楚、唐朝乐队等大陆摇滚乐代表歌手和乐队在香港红磡体育场成功举办了演唱会,此次演唱会深刻冲击了香港流行文化。自由、狂放、汹涌而来的摇滚乐冲击着当时一丝不苟、整洁规范的香港音乐和流行文化圈。在红磡演唱会之后,中国摇滚乐暂时进入了低迷期,但是仍有众多音乐家在坚守着阵地。例如,以北京树村为代表的诸多摇滚音乐人,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树村由此成为了中国摇滚乐乌托邦式的符号。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传播的盛行进一步影响了中国摇滚乐,新兴的音乐公司和商业思路带动起了音乐节、商业巡演、音乐电视与互联网节目等,中国摇滚乐迎来了新的春天。本文亦将从这三个时期的中国摇滚乐对青年审美趋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中国当代摇滚乐

对青年审美追求影响趋势的发展分析

(一)中国当代社会环境下的青年审美特征

青年是个体意识发展和身体第二特征逐渐显现的成长过程。青年人受身体发育的影响,荷尔蒙分泌旺盛,更易追求情感热烈、意蕴丰富的事物。具体到艺术种类而言,如节奏强烈的摇滚乐、色彩浓烈的绘画、情感丰盛的诗歌等。青年时期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而颓废低沉,时而热烈亢奋,这与摇滚乐的情感表达也是贴合的。与身体不断成长的同期,也是青年更新社会关系的时期。青年们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达到不断更新社会关系、促进自身成长的目的。在不断打破传统、努力更新自我的调节转向中,摇滚乐与生俱来的历史特征和艺术意象自然成为了青年们崇尚理想主义、渴望发展自我的象征和选择。此外,青年往往具有更强的趋同性,更易通过共同的爱好构建独特的审美圈与友谊圈,这就为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日益发达的当代中国,音乐市场精确划分目标人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包括摇滚在内的流行文化圈的繁荣。

(二)中国当代青年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

审美活动是人类追求情感愉悦、提升精神品质的活动,它不仅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精神上的享受与需要,更是与人的生命意义的直接相连。审美活动超越了实用功利主义和理性逻辑的束缚,更超越了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青年人对于生活拥有更敏锐的感知能力,对生活充满着兴趣、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因此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与此同时,青年人也更容易接受、追求和创造新事物。具体到生活之中,表现为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加浓烈的情感,同时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波动。这类特殊时期的性格特征又对青年的审美判断和选择产生了影响。

中国当代青年审美文化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对当代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自觉追求上,“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谓而为的活动中,认识环境需要的努力;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认识心灵的主宰”[3]。人类这种对于美的特性与生俱来的追寻不仅使当代青年自觉探索生活中的美,在当代科技发达、全世界沟通加快的大环境下,全世界的文化亦在不断重建与融合(东方与西方、历史与未来、个体与整体、男性与女性等)。对于新事物、新环境有更强适应能力和追求的青年更能突破文化隔阂,带来更融合、更现代的审美追求。可以说,中国当代青年的审美意识不仅是自觉性的心理活动,更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审美追求。

生活化是中国当代青年审美趋势的又一表现。“生活”一词指的是人们普遍的、重复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又构成了个体所熟知的、惯常的个人世界,它是个人存在于大众社会和群体世界的基础。日常生活是一种无意为之的状态,是自在的、习性的存在状态,它与审美这一需要“自觉的、无为的”方式是吻合的。在生活审美化的同时,审美化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审美不仅存在于各类艺术之间,更贯穿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等方方面面。中国学者陶东风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审美活动脱离了纯艺术的界限,而渗透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占据大众主要文化生活的不是经典意义的审美艺术,而是诸如广告、流行歌曲等新兴的泛审美艺术。艺术活动场所也转换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交织在一起。”[4]

审美活动商业化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完善、音乐市场日渐规范兴盛的当今世界,互联网更是强势进入音乐行业,使艺术市场与个人审美联系不断加强,商业性和关联性已然渗透到了个人审美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不断更新的科技正在将与本已密不可分的个人世界与互联网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深刻,短视频、直播产业的出现让人们不再局限于欣赏者的身份,而是让每一个独立的个體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表演空间、表演方式,并由此提高了表演者自身的经济收入和短视频、直播行业的收入。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中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审美经济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随着近年来文化形态与经济形态联系的不断深化和相互渗透,审美经济时代已经是当今世界的标志了。

(三)中国当代摇滚乐对青年审美影响的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摇滚乐在中国充分吸收养分,发展出全新面貌以来,摇滚乐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各个方面。“引起青少年的狂热反应,造成对社会传统的巨大冲击。摇滚乐基本上是一种青少年文化,反映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艺术要求,反过来,又影响和塑造了青少年。摇滚乐不仅左右青少年的音乐趣味, 而且也在服装、发式、语言、生活方式,甚至政治观点等方面对青少年发挥作用。”[5]正因摇滚乐蕴含众多艺术意象,形成了独特的摇滚文化,且对青少年影响深刻,范围广大。因此,有必要将中国摇滚乐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加以细分。

中国摇滚乐队诞生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的万李马王乐队,该乐队以翻唱西方摇滚乐为主。然而中国摇滚乐的发展标志是崔健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首次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一无所有》,向世界宣告中国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摇滚乐。1987年,崔健创作的《一无所有》在《中国青年报》上正式发表。中国摇滚乐时代真正到来了。

崔健无疑是中国摇滚乐创立之初最具代表性的旗帜,他深刻地认识到摇滚乐对于改革开放之初,为亟待“新血液”的新中国文艺与个人精神文化进行了重要补充。崔健的音乐与演出现场明显带着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的艺术意象,例如,他坚持演出时必戴着的红五角星鸭舌帽,以及他创作的歌曲《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块红布》《红旗下的蛋》《农村包围城市》等。崔健高举独立、反抗、思辨等思想,用歌曲作为旗帜,引领刚刚接触到西方文化的青年们。这个时期的中国摇滚乐,不仅是娱乐的需要,更发展成为和英国20世纪70年代朋克运动类似的、带着明显符号的社会活动。此时的中国摇滚乐,和诗歌一样被奉为“神圣之物”,背后是人们对恢复自身价值的渴求。美学家高尔泰曾说,中国需要摇滚乐的原因既不是丰富艺术、促进思维,也不是促进商业,而是启蒙。

崔健点燃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把火,这把火深深照亮了中国商业音乐市场这一块当时尚显黑暗的角落。1989年,祖籍北京的台湾滚石唱片副总经理张培仁从台湾回到内地,敏锐地观察到了中国摇滚乐的“星星之火”。1991年,张培仁在北京成立了魔岩文化(1995年更名为魔岩唱片),运用中国台湾已经成熟的产业化思路,开始为中国内地的摇滚音乐人们创作作品、开展演出。1991年,魔岩唱片发行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张合辑《中国火》。同年,同属魔岩唱片的贾敏恕为唐朝乐队制作完成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唐朝乐队专辑《梦回唐朝》,与此同时,黑豹乐队在港台地区发表了自己的首张专辑《黑豹》。1994年,魔岩唱片集结了窦唯、张楚、何勇、唐朝乐队等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场大陆的摇滚演唱会。深谙商业运作之道的魔岩唱片,通过新闻发布会、杂志采访等方式,将此刻来自大陆的年轻摇滚音乐家们身上所蕴含的不羁、狂妄、骄傲等特性通过媒体不断放大。暗流涌动的最后,在1994年12月17日夜晚,这批年轻的中国摇滚艺术家在整个香港的注视下,将自己的才华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红磡体育馆的“中国乐势力香港红磡之夜”的成功举办,深深震撼了整个香港乃至大陆音乐界和文化界,达到了中国摇滚乐的顶峰,成为了中国摇滚乐划时代的标志。

经历短暂的“春天”之后,中国摇滚乐却意外进入了低谷。过于放大的政治符号,尚不成熟、盗版横行而亟待规范的音乐市场,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丰富而不断增多的娱乐项目是摇滚乐极速下滑的原因。尽管如此,摇滚乐在中国音乐已然被放上“神坛”,成为了标志化和符号化的象征。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大批中國青年为了音乐理想奋不顾身,自发聚集来到位于北京海淀区的树村——这里紧靠北京各大高校,房租便宜,来自全国各地的理想青年们把它视为音乐梦想的第一站。正如昔日的圆明园画家村一样,与理想相依为命的中国年轻摇滚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抱团取暖,维护着中国摇滚乐来之不易的微小火种。其中的代表——痛仰乐队同其他年轻摇滚音乐家一同建立起了中国摇滚乐破败的、穷困的、前途渺茫却是青年人特有的、昂扬的、崇尚自由的乌托邦。此时,中国摇滚乐由象征独立前进的“火把”,转化成了饱含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形象。

到了21世纪,这群理想青年中有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摇滚乐与商业结合的新模式。沈黎晖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一个坚持摇滚乐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他甚至有一支名字极为响亮和有符号化的乐队——清醒乐队。1997年,沈黎晖成立了摩登天空,开始介入商业运营。与此同时,仍在坚持地下音乐的摇滚音乐家们创造出了“北京新声”“No Beijing”等音乐素养更为丰富,艺术意象更为饱满的摇滚乐风潮。2007年,摩登天空创办了“摩登天空”音乐节。尽管这不是中国首办的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却以更先进的理念、更精细的运作、更商业的思维取得了中国摇滚乐史上甚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成功。2009年,摩登天空举办草莓音乐节,更为精确地指向年轻人,营造出多元的、浪漫的、新潮的氛围,草莓音乐节由此大获成功,四处开花,成为至今以来中国最成功的音乐节,并由此带动了各类音乐节和各地Live House(一种拥有高质量演出场地和演出设备的场地)的盛行。音乐节和Live House的增多让之前困顿的理想主义青年们看到了新的曙光,新一批的摇滚爱好者们因为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接触到了国外更新潮、更开放的音乐,他们在生活学习之余也加入了摇滚乐这一原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阵营。2019年,互联网节目《乐队的夏天》在网络上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摇滚乐文化与商业资本、互联网传播和年轻人娱乐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结合成了一个交互开放的新共同体。坚持致力于下沉市场和年轻群体的商业思路同时,却与高高在上的摇滚乐内核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从摩登天空开创的草莓音乐节模式开始,沉寂多时的中国摇滚乐发现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认识到了该时期的中国摇滚乐应该与年轻人更能接受的新潮、浪漫、易懂和多元化元素结合在一起,并且选择性地无视了对抗、政治、自由等因素。“摇滚音乐节的流行将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引导到新的发展时期,其流行表征除了对中国摇滚乐继承之外,还有新时期消费性等要素的综合影响。正是这些改变和发展,不仅仅使摇滚音乐节本身成为了重要的流行艺术表现方式,也使得中国摇滚乐有了新的探索目标和尝试方向。”[6]曾经因低迷的中国摇滚乐焕发了新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不同于崔健和痛仰乐队,因为时代需要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不同的乐队呈现出了不同的精神风貌和音乐意蕴。摇滚乐也由最初的节奏布鲁斯与叮砰巷音乐、乡村音乐的结合发展出了与爵士乐、电子乐、雷鬼乐、说唱乐、放克乐等新的结合,发展出了新的形态和艺术形象。摇滚乐的内在意蕴,有了包容、和平、迷幻、浪漫等新主题;摇滚乐对中国当代青年的影响,也不仅仅是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而是更大范围、生活化地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选择,他们更愿意沉醉在一个当代摇滚乐给他们营造的简单动听、多元浪漫的平和世界里。

四、结语

中国摇滚乐虽然由国外传来,但是深耕于本土,早已结出了丰富多样的“果实”。无论是坚硬热烈的、充满理想的、还是多元丰盛的,都产生了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创造了独属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意象,深刻广泛地影响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审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摇滚乐正在同互联网时代发展出更加紧密的联系,这必然会更加广泛且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170.

[2]尤静波.西方流行乐简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6.

[3]王国维.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13-14.

[4]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66-172.

[5]钟子林.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3-4.

[6]胡艳.中国摇滚音乐节的流行表征与流行原因[J].音乐传播,2017(1):56-58,99.

作者简介:叶多多,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