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2021-05-28石占敏

考试周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指导课前预习初中语文

石占敏

摘 要: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发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点相比过去要丰富许多,相同时间内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与难点也增加许多,教师为持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要着重从课前预习环节着手,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开展预习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发动家庭教育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依据学生掌握能力的不同安排针对性的预习目标和预习任务。同时要在正式课程开始前,通过简短提问检验学生预习效果,依据效果反馈灵活调整当堂课程进度与深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教学方法

一、 引言

关于初中语文课的预习程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其历来有不同的见解。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布置预习任务安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正式上课前对当堂课所讲内容有大概印象,但就布置形式和完成水平来看,初中语文预习工作比较形式化。就此问题,还有部分教师持有不同见解——认为预习只会降低学生对课文的新鲜感,进而影响正式授课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部分教师指出,增加预习环节变相增加了学生负担,与当前倡导的“减负”理念背道而驰。其实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是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基于以上形势,文章对初中学生如何展开有效预习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提升当前初中生预习水平和主动性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 预习设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地位发生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式教育传授者转变为引领学生展开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参与者。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为其树立合理学习目标,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简而言之,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层面发生些许偏移,除了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将学生自学能力作为重点来关注和培养。

以往安排预习任务,学生在收到教师指示后,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對陌生的课本不知从何下手。关键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教师在给学生下达预习任务后,未设定明确的预习目标;二是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要预习哪一章节,没有结合章节内容要求以及学生实际自学能力,传授必要的预习方法。基于这一现象,教师要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便需要为学生设定预习目标,传授必要预习方法。受篇幅所限,文章举两个例子和对应的两个方法,权当抛砖引玉。

第一,教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预习。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自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便是对课文熟悉了一遍,也就起到了预习的作用。在中后期,教师不再提出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在阅读和预习新课文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预习。怎么去预习?本质上是要求学生带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去阅读,从文章标题或者关键段落中“挑刺”,然后实现“自己挑刺,自己拔刺”这样一个自行设问、寻找答案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推进,找寻答案便是在挖掘文章主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新课文内容的领悟。

第二,加强学生应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工具书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发放的词典、线上平台的搜索引擎、学习App等。在学习新课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僻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生僻字词后主动翻阅工具书、使用线上搜索引擎方式去找寻答案,通过成功搜索,停靠在学生面前的生涩词汇不复存在,学生在更加顺畅预习的同时,也会获得全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后的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查阅习惯,形成良性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安排预习任务时,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要求过高,毕竟只是课前的预习环节,重头教学任务还是要放在课堂上开展。预习任务对正式教学而言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项,因此要避免因严苛的预习要求引发学生的畏难乃至逆反情绪。一般情况下,教师口头布置预习任务即可,对于个别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初步预习之后,顺势完成课后思考题,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巩固个人预习所得。通过长期预习习惯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三、 寻求家长配合,明晰预习要求

伴随信息化技术发展,学生如今处于信息海洋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且便捷性提升,因此在语文预习时能够应用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式。依据教师安排预习任务和目标的不同,有的预习任务仅需口头完成,有的则需要学生利用家中网络通过查询的方式记录相关内容,还有的则是体验调查性的预习任务。时代在进步,预习的方式在改变,但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却依然比较传统和保守,对教师提出的口头预习作业比较忽视,认为不是书面作业而不放在心上,也不督促子女对新课文进行预习。有些家长则是出于担心子女会上网打游戏而完全杜绝子女触碰电脑与网络,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教师布置的体验调查型预习形式大于意义,从心底不愿意配合教师展开工作。

基于以上几种情况,教师要在后续同家长的协调和沟通中引导家长提起对子女预习的重要性认知。除了要让家长明晰预习的重要性之外,教师还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部分预习的方式和要求,并且提出要让家长抽出时间配合教师工作,共同督促好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在家长监督子女预习课文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均可随时联系教师,并给予家长和学生必要指导。例如家长担心的子女会借由预习之名肆意在网上冲浪,家长可以随时联系教师,了解教师为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以及预估完成预习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家长有的放矢地管理好子女上网时间,确保子女利用网络学习而非其他。

四、 贯彻落实兴趣原则,激发学生预习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出台后,快乐学习成为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时不能忽视的一个关键要素。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便需要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预习同样如是。

如何才能培养出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及时传递正向反馈和激励。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作为预习功课后的成果予以肯定。学习便如登山一般,快乐的永远是登顶,而非攀爬到半山腰往山顶而叹。如果攀登到山顶,对标学生的学习,便是完成了一道困惑学生许久的难题,抑或带着问题完成了预习任务,找寻到了答案。在完成难题或者预习任务的那一刻,学生会由衷的产生成就感,如果在此时还能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心中的这份激情与开心将会如老酒一般隽永缠绵,对学生形成良性的正面激励,使学生潜意识里喜欢上预习课文这件事。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一筹莫展,认为学生对学习兴趣缺乏,其根源并非在于学生对学习天生厌倦,而是缺乏教师和家长的必要引导,学生长期在高压环境之下学习,也从未从学习或者家长、教师处获得正向反馈,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乃至产生厌学情绪。

猜你喜欢

指导课前预习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